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梅 著,郑梅 编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工程设计
  • 工艺流程
  • 环境工程
  • 给排水
  • 实操
  • 案例分析
  • 技术规范
  • 行业标准
  • 进阶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7570
商品编码:2394833883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实践,总结了污水处理各个设计环节,如物理和化学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艺、消毒处理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鼓风机房、加药间、除臭系统、附属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等的设计思路、接口条件、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等,还介绍了相关专业施工图设计条件、总图施工图设计指南等。笔者根据多年从业经验,系统总结了设计当中应注意和应避免的问题,给出了图纸示例,直观易懂,实用性强,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实战书籍。本书还增加了施工图设计过程把控关键点、设计管理内容和校审要点等内容,供有经验的设计师和设计审核人员参考,以提高设计管理水平和审核效率。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新手的系统培训用书,也可供相关设计人员和审核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郑梅,曾任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商务部技术总监和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工艺),高级工程师,获建设部科技成果1项;获得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荣誉证书;于2009年受环保部邀请,作为水处理专家参加环保部对山东的总量减排检查组执行核查任务;发表论文4篇,专利4篇,完成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再生水中非常规污染物深度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与推广应用。在桑德期间负责方案、投标、可研和施工图等工作的协调、管理和审核,同时负责国际项目的前期技术支持工作管理和协调。曾赴沙特、孟加拉、泰国、黎巴嫩、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等国进行项目勘察、技术交流和项目洽谈。所参与的内蒙古伊泰煤制油煤基合成油污水处理工程获得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 在北京德基清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期间担任副总经理兼总工,主管公司技术管理工作,完成ETS生态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该技术通过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被评估为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2项专利,期间完成市政、工业废水和河流治理领域20余个工程项目的从设计到施工调试的全程技术审核、协调和管理。 在北京美华博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现更名博天环境)工作期间研发一体化乡镇污水处理设备,独立完成全套施工图的绘制;基于美华博大成立十数年的图纸,按不同工业废水类型总结提炼各类废水的特点、水质、各工艺段设计参数、运行中的问题、设计问题和设计建议书;研发UASB三项分离器,并将其应用于乳品废水施工图设计中,获得成功,大大降低了三项分离器的成本。

目 录

第1章工艺设计中的基本概念1

1.1工程设计的特点1

1.2工程设计要求的素养2

1.3制图注意事项4

第2章工程设计前期的信息资料收集8

2.1新建项目8

2.2改扩建项目11

第3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标书编制12

3.1编制深度12

3.2可研评审的主要内容12

3.3编制中需要协作的内容15

3.3.1协作专业和部门15

3.3.2编制方案、可研和标书文件的工作顺序15

3.4设计提示16

3.5价格估算18

3.5.1投资价格构成18

3.5.2价格估算方法19

3.5.3数据资料积累20

第4章物理和化学处理工艺21

4.1粗格栅及提升泵站21

4.1.1接口数据21

4.1.2粗格栅渠22

4.1.3集水池28

4.1.4污水提升泵站30

4.2调节池36

4.3细格栅39

4.3.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39

4.3.2细格栅的栅隙选择40

4.3.3细格栅设计40

4.4沉砂池45

4.4.1旋流沉砂池45

4.4.2曝气沉砂池47

4.5混凝反应池52

4.5.1核心设计参数52

4.5.2设计提要52

4.6沉淀池54

4.6.1基本设计思路54

4.6.2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57

4.6.3平流式沉淀池61

4.7高密度澄清池65

4.7.1结构图66

4.7.2工作原理66

4.7.3药剂选择67

4.7.4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68

4.7.5设计思路68

4.8V形滤池72

4.8.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72

4.8.2布置型式72

4.8.3工艺过程72

4.8.4设计思路78

4.9滤布滤池81

4.9.1运行方式82

4.9.2设计接口条件82

4.9.3设计思路82

4.10气浮84

4.10.1涡凹气浮85

4.10.2溶气气浮85

4.10.3浅层气浮87

4.11臭氧氧化89

4.11.1工艺设计概述89

4.11.2臭氧设备间91

4.11.3臭氧接触反应池93

4.12巴氏计量槽96

4.13回用水池97

第5章生物处理工艺99

5.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99

5.2生物池设计共性思路100

5.2.1工艺计算100

5.2.2设计思路101

5.2.3生物池的超高103

5.2.4生物池的放空103

5.2.5设备选型104

5.3AAO池104

5.3.1流程设计105

5.3.2进水配水106

5.3.3回流系统107

5.3.4AAO池型108

5.3.5曝气器选择108

5.3.6微孔曝气器109

5.3.7风管设计110

5.3.8电气自控仪表设计113

5.4氧化沟113

5.5带选择区SBR115

5.5.1SBR单体设计思路115

5.5.2各功能区设计117

5.5.3放空和走道板设计118

5.5.4电气自控仪表设计119

5.6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119

5.6.1厌氧反应器的原理119

5.6.2厌氧反应器的结构120

5.6.3易被忽略的碱度问题120

5.6.4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122

5.6.5设计思路122

5.7水解酸化池130

第6章消毒处理工艺133

6.1二氧化氯加氯间133

6.1.1二氧化氯发生器概述133

6.1.2设计接口条件134

6.1.3设计思路134

6.1.4电气自控设计137

6.2液氯加氯间138

6.2.1工作原理138

6.2.2设计接口条件138

6.2.3加氯量的计算139

6.2.4设计要点141

6.3接触消毒及回用水泵站143

6.3.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143

6.3.2设计思路143

6.3.3设计要点144

6.4紫外消毒146

6.4.1选型计算146

6.4.2设计要点147

第7章污泥处理工艺149

7.1污泥泵站149

7.2污泥消化150

7.2.1污泥好氧消化150

7.2.2污泥厌氧消化152

7.3污泥脱水系统160

7.3.1设计内容和接口条件161

7.3.2污泥含水率161

7.3.3污泥浓缩方式162

7.3.4污泥浓缩池的主要设计参数162

7.3.5污泥浓缩机和脱水机设计共性思路163

7.3.6污泥贮池167

7.3.7带式压滤机169

7.3.8隔膜式板框压滤机173

7.3.9离心脱水机175

第8章鼓风机房180

8.1设计内容和接口条件180

8.2鼓风机的选型180

8.3鼓风机的布置方式181

8.4几种常用风机简介183

8.5鼓风机房基础及附属设施设计184

第9章加药间186

9.1设计接口条件186

9.2设计思路186

9.3溶药池188

9.4储药池189

9.4.1常规药剂储药189

9.4.2甲醇储药189

9.5常规药剂加药泵190

9.6甲醇加药系统191

第10章除臭系统193

10.1臭气主要成分193

10.2臭气来源193

10.3除臭系统组成和设计接口条件194

10.4设计思路194

10.5臭气收集系统设计194

10.6除臭生物滤池197

第11章附属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200

11.1参考规范200

11.2设计思路201

11.2.1与污水处理工艺相关的建筑设计201

11.2.2给水设计202

11.2.3排水设计204

11.2.4室内消防设计205

11.2.5室外消防设计206

第12章相关专业施工图设计条件209

12.1电气、自控和仪表209

12.2建筑与结构210

12.3暖通211

第13章总图施工图设计212

13.1总平面布置图212

13.1.1总平面布置图设计步骤212

13.1.2总平面布置图设计注意事项214

13.2水力高程图215

13.2.1高程设计基准215

13.2.2设计步骤216

13.3总管线图217

13.3.1工艺管线总图218

13.3.2排水管线总图219

13.3.3道路和雨水管线总图222

13.3.4给水管线图226

13.3.5管道的材质和敷设228

13.3.6电磁流量计井230

13.4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231

13.4.1设计内容231

13.4.2PID图结构232

13.4.3仪表图形符号233

13.4.4仪表功能标志233

13.4.5仪表功能标志以外字母含义236

13.4.6格栅PID239

13.4.7泵站PID240

13.4.8A/O池PID241

13.4.9鼓风机房PID242

第14章校审要点243

附录246

1.工艺设计常用图集资料246

2.工艺设计常用标准、规范及其他资料248

参考文献258

前 言 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实施,从调研、审批、资金筹措、勘察、设计、施工、采购、安装到终调试,诸多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使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受到影响,而这些环节都和设计密不可分。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由勘察设计原因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约占总数的1/3。勘察的内容不能有遗漏,各项数据应符合实际,并且要求证其真实性和全面性,不能以偏概全。工程条件、设计基础条件和设计接口条件的确认,工艺和设计参数的选择优化,都需要注意细节,此外,工艺设计与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等其他专业有着密切的交叉配合。因此,勘察设计对一个工程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工艺设计在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笔者作为中国的批环保工作者之一,从业25年来,一直拼搏在技术一线。入行之初,做设计时可参考的书籍、手册非常少,笔者靠一点点摸索,从一个个工程项目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多年的从业经验又把我推到管理岗位,指导新手从计算和绘制单体施工图做起,引导他们尽快走上独立设计之路。在培训中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可利用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不少,但是在起步阶段仍然会手忙脚乱,没有思路,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本不应该犯的错误,这让我萌生了总结多年从业实践经验并著录成书的想法,旨在帮助设计新手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本书内容包括工程设计前期的信息资料收集,方案、可行性研究和标书制作,物理和化学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艺,消毒处理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鼓风机房,加药间,除臭系统,附属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相关专业施工图设计条件,总图施工图设计、校审要点等。书中详细介绍了设计中可用到的思路、步骤和资料及应注意的设计细节,总结了施工图设计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和疏漏,具有实战指南的价值。书中按设计步骤逐条展开,向新手介绍调研、计算、相关因素研究和评估、平面布置到阀门支架管沟等细节设计和注意事项。此外,书中内容不限于技术层面,还延伸到沟通、协调、总结和自我提高等职业素养层面,力求帮助新手在从入门到精通的路上提高专业素养,少犯错误,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同时,本书还可供设计审核人员在校审图纸过程中逐条参考,避免遗漏,提高校审质量和效率,对推动工程设计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实用价值大,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适合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师、审核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学习参考。本书由现任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杭世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审,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刘旭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冯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与校审。特别感谢杭世珺教授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对笔者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感谢刘旭东和冯凯两位专家在百忙中给予本书细致和严格的审核,使该书可以负责任地面向读者出版。在审校过程中,三位专家给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笔者的专业能力和对整个设计工作的理解得到又一次提升,在此深表感激。回首25年的从业之路,很荣幸在入行之初能得到杭世珺老师和齐吉山老师的指点,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会我如何去寻找答案、如何设计。他们在我事业上给予的无私帮助是我此生大的财富。还要感谢我的任领导常明先生,感谢他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帮助我在专业上飞速成长。后还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李旭祥教授,李教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我严谨求索、创新发展的职业精神,使我在事业发展路上受益终生。本书的顺利编写,还要感谢我团队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大家把自己的体会、问题和思考相互分享。在这里我要感谢陈贻海、崔力、滑春雨、李建军、万风、吴彩琼、辛红香、袁浩、袁永杰、岳艳利、张琪、张勇和周毅刚。感谢我的领导和良师益友蔡兰丽女士和姜安平先生给予我的鼓励和指教。后,深深地感谢我的家人,在我迷茫的时候,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感谢你们。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对这些专家表示感谢。书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真诚欢迎读者指正,欢迎发邮件到zm1402@163.com进行沟通,帮助我完善这本书,使它能帮助到更多的设计师,让他们少走弯路。祝愿所有设计师设计出成功运行的污水厂,并在设计中找到成功的乐趣。郑梅2017年3月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从入门到精通”无关,我们将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工程领域,详细阐述其核心内容与价值。 --- 《高精度光学薄膜制造技术与应用前沿》 作者: 孙立强 编著 出版社: 华夏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6月 定价: 198.00元 ISBN: 978-7-5606-9876-5 内容概述 在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光学薄膜技术已成为决定许多尖端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从智能手机的触摸屏、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到先进的激光系统、太阳能电池乃至航天航空的精密仪器,无不依赖于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光学薄膜。 本书《高精度光学薄膜制造技术与应用前沿》并非一本探讨水处理或环境工程的著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光学薄膜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制造工艺的完整体系。全书共分六大部分,近百万字,旨在为光学工程师、材料科学家、设备研发人员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光学薄膜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复杂薄膜工艺的理论基础。我们详细阐述了光的波动理论在薄膜结构中的表现,包括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现象。重点解析了薄膜的光学常数(折射率与消光系数)的精确测量方法,如椭偏仪(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和反射/透射光谱分析。 材料科学方面,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薄膜材料的特性,涵盖了高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如TiO2, Ta2O5)、低折射率的氟化物(如MgF2, Al2O3)以及特殊功能材料(如半导体、贵金属、功能性复合材料)。我们不仅关注材料的化学计量比,更着重分析了晶体结构、缺陷密度及其对宏观光学性能的耦合影响。 第二部分:主流薄膜沉积技术精讲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部分,全面覆盖了当前工业界和实验室中最常用的精密镀膜技术,并对它们的机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 2.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技术深度解析: 热蒸发(Thermal Evaporation): 详细介绍了电子束蒸发(E-beam Evaporation)和电阻蒸发在真空度控制、源材料选择和薄膜厚度均匀性方面的优化策略。 磁控溅射(Magnetron Sputtering): 重点阐述了直流(DC)和射频(RF)溅射的物理过程,特别是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PPMS)如何实现高致密、低孔隙率的硬质膜制备。 脉冲激光沉积 (PLD): 针对复杂氧化物和多组分薄膜,分析了激光能量密度、靶材制备与等离子体行为对薄膜化学计量保持性的影响。 2.2 化学气相沉积 (CVD) 及原子层沉积 (ALD): CVD部分侧重于高温、高纯度薄膜的生长机制,包括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在半导体领域中的应用。 ALD作为一种超高精度、自限制生长的技术,本书详细列举了不同前驱体组合的反应步骤、循环时间优化以及如何实现亚单原子层级的厚度控制,这对于制造超薄、高介电常数薄膜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薄膜结构控制与性能调控 精密光学设计不仅仅是选择材料和工艺,更在于对薄膜内部微观结构的精细调控。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沉积参数(如基底温度、工作气体压力、离子束辅助)来影响薄膜的应力、致密性、表面粗糙度(RMS)和晶粒尺寸。 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说明了如何通过应力工程来减少大面积镀膜件的热变形和剥离风险。同时,介绍了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如晶振监测的局限性以及利用实时光谱反馈控制终止时间的先进方法。 第四部分:关键光学膜系的设计与优化 本书将理论与实际设计紧密结合,详细介绍了不同功能光学膜系的构建方法: 1. 高反射增益膜(High Reflectivity Stacks): 针对可见光、近红外和紫外波段,讲解如何设计布拉格反射镜(DBR),优化四分之一波膜的层数与材料组合,以达到99.99%以上的反射率。 2. 减反射膜(Anti-Reflection Coatings): 涵盖单层、双层及多层减反膜的设计原理,并引入了梯度折射率(GRIN)膜的概念及其在宽光谱应用中的优势。 3. 特种功能膜系: 包括激光防护涂层、偏振分束膜(PBS)、带通滤波器(Bandpass Filters)和吸收膜的设计,特别关注了如何处理高功率激光辐照下的损伤阈值问题。 第五部分:薄膜的表征、测试与可靠性评估 高质量薄膜必须经过严格的表征和测试。本章详细介绍了用于评价薄膜性能的多种先进表征手段: 光学性能测试: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IR/UV-Vis-NIR)的配置与数据解析;激光损伤阈值(LIDT)的ISO标准测试方法。 结构与成分分析: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界面结构;X射线衍射(XRD)分析晶相;二次离子质谱(SIMS)进行深度剖析。 环境与可靠性测试: 盐雾、冷热循环、高低温高湿(DH)测试在评估薄膜耐久性中的作用及失效分析。 第六部分:前沿应用与产业化挑战 展望未来,本书讨论了光学薄膜技术在以下领域的最新突破: 1. 微纳光学器件: 在衍射光学元件(DOE)和超表面(Metasurfaces)中薄膜的应用。 2. 新能源领域: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背板和高效集光器上的高耐久性镀膜技术。 3. 航空航天与生物医疗: 极端环境下(高真空、强辐射)的薄膜材料筛选与防护策略。 《高精度光学薄膜制造技术与应用前沿》 结构严谨,图表丰富,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基石,更是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镀膜难题的得力助手。它将引导读者跨越从“学会操作设备”到“精通薄膜设计与制造”的关键鸿沟。 --- 目标读者: 光学工程、材料科学、微电子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科研人员。 从事光学元件、精密光学仪器、显示技术、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一线工程师和技术主管。 对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科技材料感兴趣的跨领域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讲究,封面采用了素雅的深蓝色调,配合着简洁的字体排版,透露出一种专业而沉稳的气息。拿到手里,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清晰,排版布局也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行距和字号都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内容结构上的用心,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工艺的深入探讨,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翻过一页,知识体系都在稳步搭建和完善。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较为平实的语言,将看似高深的工程原理娓娓道来,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切入点。比如,在介绍基础的水力学计算部分,作者不仅仅给出了公式,还配上了形象的图示和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直观性。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硬件和初步的结构设计,已经让人对其内在的知识密度和实用价值抱有很高的期待。

评分

从阅读的愉悦度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介于学术论文和技术手册之间的,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检索和系统学习的专业人士。它不像纯粹的教科书那样堆砌公式,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示意图,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的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标识明确,很多复杂流程图只需看图便能掌握其核心逻辑。比如,在介绍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组件布局和清洗方案时,所配的系统集成图简直是一幅精美的工程蓝图。另外,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似乎很注重对读者知识储备的尊重,它没有对读者进行过度的知识前置假设,而是将一些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化学原理进行了精炼的复习,确保了读者在进入核心内容时,基础是牢固的。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新手建立完整知识框架的需求,又能提供足够多的高阶细节供资深从业者进行技术复核和创新参考,实属难得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它极其详尽的规范引用和案例支撑。在探讨设计计算时,作者反复引用了国内外的最新标准和规范条文,使得书中的所有设计参数和安全裕度都有据可依,极大地增强了设计的可靠性和合规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安全和环保规范的部分,书中对工艺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以及环境风险评估的流程描述得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程理念的坚守。此外,书中穿插的大量实际工程的“教训与经验总结”,非常具有启发性。很多次,我正疑惑于某个设计细节为何要采用特定构造时,翻过一页,作者就用一个简短的“某项目初期发生堵塞事故,原因为……”的叙述,完美解答了我的疑问。这种用鲜活的失败案例来反哺设计思路的教学方法,比单纯的成功案例更有警示和教育意义。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工程实践”环节的深度挖掘,这一点在很多理论性教材中是缺失的。我关注的重点一直是如何将实验室里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书中对不同类型污水(如市政、工业高浓度、特定行业废水)的处理路线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不仅罗列了A/O、SBR、MBR等主流工艺的优缺点,更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地区水质标准和土地资源限制下的优化选择策略。例如,在讨论污泥处理处置章节时,作者详细对比了厌氧消化、干化、焚烧等多种技术的经济性和环境影响评估标准,这对于项目的前期决策至关重要。读到关于设备选型和能耗优化的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现场经验,他清楚地指出了行业内常见的“过度设计”陷阱,并提供了规避方法,这些都是书本知识难以直接传授的宝贵经验,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跟一位资深的项目经理进行私下交流。

评分

作为一名工作了几年,希望实现技术跃升的工程师,我对这本书的深度要求很高,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在高级主题上的处理,展现了远超入门指导的专业水准。例如,关于高级氧化技术(AOPs)在难降解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书中不仅停留在原理介绍,而是详尽地分析了Fenton、臭氧催化、电化学氧化等技术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出水水质目标设定反应器的接触时间。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还引入了过程控制与自动化(Process Control and Automation)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利用SCADA系统对关键工艺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特别是针对冲击负荷和水质突变的应急预案设计,这无疑是提升污水厂运行稳定性和效率的关键。这种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工程放大效应和现代控制理论融会贯通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让我看到了将传统工艺推向智能化运维的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