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 ||
| 定价 | 36.00 |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08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李先晓,王鹂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22 | |
| 字数 | 10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43693272 | |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采用彩色印刷,图文结合,另外配有DVD光盘,方便了读者阅读和学习。本书除介绍三字经派手法的相关基础知识、常用穴位和基本手法外,书中还收录了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在九十多年临床运用中zhi疗得效的33种小儿常见疾病,每种疾病下详细叙述了辨证分型及对症zhi疗,配合高清图片和DVD光盘,使得读者对手法的学习和小儿疾病的zhi疗变得更加容易。虽然《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是一本中医普及类图书,书中涉及一些中医词汇,但作者在书中文字的叙述较为通俗,而且书中还有“专家心得”等小栏目给与辅助解释,让读者的阅读感觉顺畅,毫无阻力。总之,这本书好看,易学,*关键的一点是有效。
第壹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相关知识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病理特点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推拿时间
滑润剂
其他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
五行理论
第2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特点
取用穴位少
推拿手法简单
推拿时间充足
强调用“独穴”
第三章 李德修四诊特点
望诊
望神
望形态
望鼻
望目
望面
囟门
指纹
闻诊
闻声
闻气味
问诊
脉诊
第四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推法
揉法
拿法
捣法
分法
合法
运法
掐法
其他
第五章 三字经派穴位考订及操作手法
阳掌穴位(手掌面穴位)
大肠穴
胃穴
心穴
肺穴
肝穴
胆穴
脾穴
内劳宫
利小便穴
板门
五经穴
八卦
大四横纹
小天心
分阴阳
合阴阳
肾穴
小横纹
膻中穴
天门入虎口
虎口入天门
三焦穴
运水入土
运土入水
后溪穴
六腑
天河水
三关
阴掌穴位(掌背穴位)
五指节
外劳宫
一窝风
阳池
列缺
二人上马
头面穴位
百会
囟门
天庭
印堂
黄蜂入洞
洗皂
第六章 脏腑点穴法
穴位介绍/
操作手法/
第七章 小儿常见病推拿zhi疗
感冒
一般感冒
感冒夹痰
感冒夹惊
感冒夹滞
感冒寒热往来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肺炎
鼻炎
扁桃体炎
单纯性口腔炎
口疮
哮喘
脘腹痛
气郁腹痛
食积腹痛
寒性腹痛
热性腹痛
肠套叠腹痛
蛔虫腹痛
瘀血腹痛
虚寒腹痛
呕吐
伤食呕吐
胃热呕吐
阴虚呕吐
夹惊呕吐
胃寒呕吐
呃逆
厌食
疳积病
自汗盗汗
遗尿
脱肛
便秘
腹泻
脾虚泻
寒泻
伤食泻
热泻
痢疾
慢性痢疾
急性痢疾(白痢)
急性痢疾(赤痢)
急惊风
慢惊风
惊风变证
惊风前仆
胎风
洗浴受惊
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
余风未尽
余热不清
耳聋
痰多
下肢失灵
音哑
四肢拘挛
余邪成痫
癫痫
水痘
痄腮
麻疹
一般疹子
黑疹子
白疹子
麻疹后腹泻
麻疹后咳喘
麻疹逆证
逆证阴证
逆证阳证
邪毒入血
邪闭不出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
麻疹肺炎
顿咳
夜啼症
夜惊症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吐乳
囟门闭合晚
脑发育不全
疝气
鞘膜积液
第八章 典型病案举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呕吐
惊风
疳积
便秘
鼻炎
遗尿
小儿咳喘
第九章 小儿保健和居家调养
益气健脾推拿法
益气补肺推拿法
益气补肾推拿法
安神益智推拿法
食养
脾胃之养
气血之养
筋骨之养
日常预防
饮食
生活
卫生
传染病预防
体育锻炼
附 录
附录一: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注释
附录二:小儿推拿三字经手抄本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小儿推拿的认知仅停留在“揉揉肚子”、“捏捏背”这样模糊的概念。而《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儿童经络的神秘图谱,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我们孩子小小的身体里,隐藏着如此精妙的运行系统。书中对经络的讲解,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书中将经络比作身体的“高速公路”,将穴位比作“交通枢纽”,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经络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常见疾病与经络调理”的章节,它将不同疾病与特定的经络和穴位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推拿。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给孩子进行“清肝经”和“泻肺经”的推拿,来缓解他的烦躁情绪和轻微咳嗽。令人惊喜的是,孩子确实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善。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信服,但它的易学性又让我能够真正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小儿推拿教科书”,更像是我的“儿童健康导航仪”,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它让我意识到,育儿不仅仅是喂养和照顾,更是一种对孩子身体秘密的探索和对生命力量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三字经》的启蒙意义巧妙地融入了小儿推拿的教学之中。这是一种非常创新的方式,让我这个从小就学过《三字经》的人感到倍感亲切。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推拿技法,更是在传递一种“养育之道”。书中用《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律来讲解穴位和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当讲解某个穴位时,会引用《三字经》中的相关句子,然后解释这个穴位与这段话的关联,这样一来,穴位的记忆就变得非常深刻,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其功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顾护阳气”的章节,作者引用了“首孝悌,次谨信”等句子,来阐述如何通过推拿来帮助孩子固护阳气,抵御外邪。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医学知识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蕴含了中华传统智慧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小儿推拿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对如何培养孩子身心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给孩子进行一些日常的保健推拿,比如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孩子变得精神多了,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小儿推拿,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健康问题,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文化。
评分我一直对传统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尝试过一些推拿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或者内容杂乱,让我难以消化。《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印象。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人性化”。作者似乎非常了解新手家长的困境,行文风格极其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实在的指导。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常见症状应对”的章节。比如,孩子夜里突然咳嗽,我不再慌张,而是可以翻到书里,找到针对夜咳的几个推拿手法,有条不紊地操作。这种“掌握在手”的感觉,让育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而且,书中强调的“手法轻柔”、“力度适中”,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操作充满了信心,不用担心会弄伤孩子。我尝试给孩子做了一段时间的“捏脊”,原本总是便秘的孩子,排便变得规律多了,脸上也少了那种不适的表情。这种小小的改变,却让我看到了大大的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育儿秘籍”,让我找到了与孩子之间更亲密的互动方式。通过推拿,我不仅帮助孩子缓解了不适,也增进了我们的感情。在轻轻的推揉中,我感受到孩子的放松和依恋,这种亲子时光的价值,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望闻问切”的精髓是如何体现在小儿推拿中的。它不仅仅是机械地按压穴位,更是一种对孩子身体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怀。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孩子的面色、舌苔、甚至哭声来判断身体的状况,这一点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只关注孩子是否发烧、咳嗽,却忽略了那些更隐蔽的信号。《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侦探”,引导我们去发现问题的根源。我记得孩子有一次食欲不振,我以为是挑食,但书里提到,食欲不振有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按照书里的指导,我尝试了对几个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推拿,并调整了饮食。几天后,孩子的食欲明显好转,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魅力。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合理,从基础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常见病症的推拿方法,再到一些进阶的调理技巧,逻辑性很强,循序渐进。而且,它不是那种“包治百病”的宣传,而是强调“顺势而为”、“因人而异”,这让我感觉这本书非常严谨和科学。我尤其欣赏它对“穴位”的讲解,不是简单地说“这里是某个穴位”,而是会解释这个穴位的功效,以及在这个场景下为什么使用它。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推拿的原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家育儿生涯中的及时雨!自从孩子出生以来,各种小毛病就没断过,感冒、咳嗽、积食、便秘,每次都让我手忙脚乱。跑医院虽然是必须的,但总想着能不能在家也做点什么,来缓解孩子的痛苦,同时增强体质。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对推拿了解不多,总觉得很专业,学起来会不会很难?但翻开书,我真的惊喜万分!它的语言风格特别亲切,完全不像一本枯燥的医学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手把手教你。书中对每个穴位、每个手法都解释得特别清晰,配图也非常到位,我这个完全的小白也能看懂,并且立刻就能上手操作。孩子发烧时,按照书里的方法轻轻推拿一下,体温真的能有所下降,那种安心感是无法言喻的。积食引起的不适,推拿后孩子也能睡个安稳觉。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发现通过坚持推拿,孩子的抵抗力似乎真的增强了,以前动不动就感冒,现在频率明显降低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几个推拿手法,更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孩子身体的小窗口,让我更懂得如何去观察和回应孩子的需求。现在,它已经成了我家床头必备的育儿宝典,每次孩子有点小状况,我都能从容应对,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不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