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藏傳淨土論(索達吉堪布譯)
:26.00元
售價:18.2元,便宜7.8元,摺扣70
作者:喇拉麯智仁波切,索達吉
齣版社:藏文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805892245
字數:400000
頁碼:2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藏傳淨土論》由喇拉麯智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是藏傳佛教的淨土法門,著重宣說瞭往生極樂世界必不可少的四種因——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清淨願,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瞭。對一心念佛、發願往生的人來說,實為不可多得的一部寶典。
目錄
喬美仁波切簡介極樂願文喇拉麯智仁波切略傳 緣起 前世 童年 受戒 求學 事業 弘法 行為 喜靜 入滅 後記極樂願文大疏 全文分二 甲一、分二(聞法方式) 乙一、總說 乙二、分三(分說) 丙一、善根為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 丙二、善根不為他緣所壞正行無緣殊勝 丙三、善根日日增上之結行迴嚮殊勝 甲二、分二(所講之法) 乙一、以令生歡喜勸勉修法 乙二、分三(真實宣說論義) 丙一、分四 丁一、分二(明觀福田) 戊一、明觀刹土之相 戊二、分四(明觀佛及眷屬) 己一、明觀主尊身相 己二、明觀其意功德 己三、明觀主要眷屬 己四、明觀其餘眷屬 丁二、分七(積資淨障) 戊一、分二(對治我慢之頂禮支) 己一、略說 己二、分二(廣說) 庚一、思維名號不同而頂禮 庚二、思維持名號功德而頂禮 戊二、分三(對治吝嗇或貪心之供養支) 己一、真實供養 己二、意幻供養 己三、自成供養 戊三、分四(對治愚癡之懺悔支) 己一、分四(以現行對治力懺罪) 庚一、分二 辛一、分三 壬一、懺悔三種身惡業 壬二、懺悔四種語惡業 壬三、懺悔三種意惡業 辛二、分五(懺悔身語意嚴重之惡業) 壬一、懺悔五無間罪 壬二、懺悔近無問罪 壬三、懺悔捨法罪 壬四、懺悔誹謗菩薩罪 壬五、懺悔惡見罪 庚二、分三(懺悔佛製罪) 辛一、懺悔彆解脫墮罪 辛二、懺悔破菩薩戒墮罪0 辛三、懺悔失毀密宗誓言罪 庚三、懺悔未認識之自性罪 庚四、懺悔未知就犯之佛製罪 己二、以厭患對治力懺罪 己三、以返迴對治力懺罪 己四、以所依對治力懺罪 戊四、分四(對治嫉妒之隨喜支) 己一、隨喜之功德 己二、隨喜有漏無漏善根 己三、分彆隨喜大乘善根 己四、隨喜特殊十善業 戊五、對治閤法之請轉支 戊六、對治邪見之請不涅槃支 戊七、分二(對治懷疑之迴嚮支) 己一、為眾生獲得究竟佛果作迴嚮 己二、為成辦暫時利益作迴嚮 丁三、發菩提心 丁四、分四(發清淨願) 戊一、分三 己一、發願臨終麵見佛菩薩 己二、分二(發願死時斷除對輪迴之貪執) 庚一、對輪迴之痛苦生起厭離心 庚二、斷除貪執 己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庚一、願獲得妙相隨好身 庚二、願斷除疑障 庚三、願得授記聞佛法 庚四、願赴其他清淨刹 庚五、願遊不清淨刹土 戊二、分二(思維刹土功德而發願) 己一、總說 己二、分二(彆說) 庚一、分三 辛一、大地之功德 辛二、妙樹之功德 辛三、水與花之功德 庚二、情世界之功德 戊三、思維主尊功德而發願 戊四、發願自己終成佛 丙二、以宣說持佛號之功德而結尾 丙三、發願順緣——IX諦實語、陀羅尼咒加持結文淨土教言阿彌陀佛極樂捷徑修法願海精髓
作者介紹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人,生於1962年藏曆六月初四,曾就讀於甘孜師範學校。1985年,捨俗齣傢,前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後成為學院的大堪布。1987年,隨法王朝拜聖地五颱山,自此成為攝受漢族四眾弟子的開端。1990-1999年,前往印度、不丹、尼泊爾、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荷蘭、英國等國傢弘法。2004年,法王圓寂後,為完成法王來竟的心願,以網絡、光盤等現代化方式傳講《入行論釋-善說海》。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像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著遙遠的傳統智慧與當代讀者的心靈需求。作者在翻譯和闡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對文化根源的敬畏之心,是貫穿始終的。我尤其關注那些在不同語境下需要進行精妙轉譯的概念,書中處理得極為謹慎和得體,既保留瞭原意的精髓,又確保瞭現代漢語讀者的理解無礙。這種對文化敏感度的把握,體現瞭譯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態度。對於渴望瞭解和繼承這份深厚文化遺産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開大門的鑰匙,它提供瞭一個權威且充滿溫度的入口,去探索那片廣袤而深邃的精神領域。
評分閱讀此書的過程,對我個人心性的觸動是深刻且持續的。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強迫我不斷地審視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書中探討的那些關於解脫和覺悟的議題,並非高懸於天上的理想,而是與我們日常的煩惱、執著緊密相連。每當我感到心緒不寜時,翻開任意一頁,總能從中汲取到一股平靜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基於深刻洞察後給予的穩定感。我發現,通過對書中觀點的反芻和內化,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模式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少瞭一些衝動,多瞭一份從容,這大概是任何浮華的暢銷書都無法給予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沒有將所有內容一股腦地拋給讀者,而是通過清晰的章節劃分和邏輯脈絡,構建瞭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每一部分的過渡都處理得極其自然,就像是在一座精心規劃的園林中漫步,每轉一個彎都能看到新的、與前一景相呼應的風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證經典論述時所采用的平衡藝術——既保證瞭原始教義的準確性,又通過自己的解讀,賦予瞭古老智慧新的時代生命力。這種編排方式,使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來消化吸收信息,想深入研究某個特定主題時,能迅速定位,而初讀時,也能感受到整體敘事流的順暢。這種對知識體係的尊重和重構能力,著實令人嘆服。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作品,我原本有些擔憂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到深奧的佛教哲理,總擔心自己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非常貼近生活的比喻和深入淺齣的語言來闡釋復雜的概念。讀到某些段落時,我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原本籠罩在迷霧中的事物一下子變得清晰可見。作者在講解修行法門時,邏輯鏈條極其嚴謹,層層遞進,每一步的推導都顯得水到渠成,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獲取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瞭一種內在的信任感——相信這些教導是經得起推敲的。這種行文風格,對於像我這樣初涉此道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福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深得我心,紙張的手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指尖也不會感到疲憊。封麵設計典雅而不失莊重,那種低調的配色和精妙的排版,仿佛已經為閱讀體驗定下瞭寜靜的基調。一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芬芳,瞬間將我從塵世的喧囂中抽離齣來。細節之處見真章,比如字體的大小和行距的調整,都經過瞭深思熟慮,保證瞭視覺上的舒適度,讓人願意沉浸其中,一頁一頁地嚮下探索。尤其是那些需要反復研讀的關鍵章節,清晰的標注和適度的留白,使得即便是在光綫不佳的環境下閱讀,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不會感到閱讀的壓力。總的來說,從實體書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內容應有的尊重與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