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
牛力力
中国围棋协会五段,1961年生于哈尔滨,现居日本。1982年获得围棋全国个人赛女子4名。20世纪80年代赴日本留学,并成为陪伴吴清源时间*长的助手。除围棋外,牛力力还擅长写作、书法。
吴佳澄
吴清源长女,现居日本。吴清源与夫人吴和子育有子女三人,分别为长子吴信树、长女吴佳澄、次子吴昌树。
周俊勋
职业九段围棋手,台湾“中国围棋会”一品, 台湾1979年成立职业围棋制度后的第1位职业九段棋手,也是台湾地区第1位围棋世界冠军。6岁开始接触围棋,14岁成为职业棋士,曾拜宋雪林为师。因右脸的红色胎记而有“红面棋王”之称。
周刚
专业围棋工作者,杂志《围棋天地》社长、总策划指导。于1985年开始发行的《围棋天地》是国内**的围棋类刊物,不仅有教学作用,且对围棋文化的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本刊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中国围棋协会主办,每月两期,是国内发行量*大的围棋杂志。
刘知青
北京邮电大学九鼎计算机围棋研究所所长。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4年12月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参与美国DRAPA、NIH的研究项目,主持开发计算机围棋软件“本手围棋”,多次获得国内计算机围棋锦标赛冠军。主要研究方向:函数化程序语言、操作系统。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道两家思想,于中国文化而言,仿佛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自然也浸润其中。可以说,儒道文化的精神在围棋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围棋就被印上了儒家烙印,并在后世的演进发展中被不断强化。关于围棋的起源,目前可找到的最早典籍资料是战国时期的《世本》。《世本》一书,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其内容主要了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世本·作篇》里提到了围棋的起源:“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按照《世本》的说法,上古时期五帝中的尧帝发明了围棋,他的儿子丹朱擅长围棋。不过,《世本》原书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后人的辑本,各种不同的辑本中也不是都有这八个字。有人认为,这八个字或是根据《博物志》杜撰。关于围棋起源,后世的各类围棋史著作引用次数最多的,是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博物志》里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或云”也就是说,有人说围棋的发明者是尧,但也有的人说是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几乎当下的所有围棋史都是这么说的。不过,我们真去查找一下《博物志》就会发现,现存的《博物志》里根本没有这条记载。这是因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志》已非当年张华的原本。根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说:《博物志》一书原有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尽管这种说法目前没有佐证,但《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本书时即为10卷。而今本内容混杂,文辞疏略,注释也只有寥寥数则,已不是原书原貌,并且里面也未出现这条记载。
也就是说,我们所见的《博物志》里的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二手材料。不过,引用过这段文字的古代典籍很多,如《古今事文类聚》和宋代江少虞的《事实类苑》里就都引用过,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明代陈士元的《论语类考》里也都引用过前半句。这基本可以断定,虽然今本上没有这段文字,但还是较为可信的。
这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用一种非常规的路径,带领我踏上了一场理解宇宙“之道”的奇妙旅程。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黑白分明的棋子,竟然能承载如此深邃的哲学意义,甚至能够映照出宇宙的运行规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从围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比如棋子的价值、棋盘的布局、对弈的策略,来类比宇宙中的各种现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用围棋中的“占空”概念来解释宇宙的尺度和广阔,用“攻守”的平衡来比喻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宇宙的书,反而觉得像是与一位棋道大师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并没有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宇宙,而是用一种更感性的方式,去“感悟”宇宙。他引导读者去体会围棋中的“势”,去理解“眼”的价值,从而间接领悟宇宙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道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深刻的道理,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事物之中,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它不仅让我对围棋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哲学、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评分最近在阅读一本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的书,它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探索了宇宙的终极奥秘。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关于宇宙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东方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围棋。作者通过围棋的黑白子、棋盘的方寸之间,为我们揭示了宇宙运行的某种深层逻辑。我一直以为围棋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书中的很多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书中将围棋中的“侵消”与宇宙中物质的形成和演变联系起来,将“棋势”的均衡与宇宙的稳定状态相类比。甚至在谈到“生死”的时候,作者也巧妙地引用了围棋中的“做活”与“被杀”的概念,来阐释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与消亡。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方式,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之道,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空”的解读,它既是围棋中不落子的空间,也是宇宙中浩瀚的虚无,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共鸣。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下好围棋的书,也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宇宙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宇宙的新视角,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也能感受到宇宙的韵律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颠覆了我对哲学类读物的刻板印象。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到令人打瞌睡的理论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充满智慧的活动——围棋,与博大精深的宇宙之道联系了起来。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生涩的概念,而是通过围棋的术语和对局的演变,一步步引导我领悟宇宙的运行法则。比如,书中用“棋形”的变化来比喻宇宙中不同形态的演变,用“棋筋”的稳固来比喻宇宙中的基本规律,甚至用“打劫”的策略来解释宇宙中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力量。这些生动的类比,让我这个对围棋不太精通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作者的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并且非常擅长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最宏大的主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论围棋,也不仅仅是在探讨宇宙,它更是在探讨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棋盘上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有全局观,需要理解相互作用,需要懂得取舍和进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并且极具趣味性的好书。
评分这几天沉迷于一本关于“宇宙之道”的神秘书籍,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内容却异常接地气,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讲那些高深的物理定律,也没有罗列繁复的数学公式,而是另辟蹊径,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围棋中,找到了通往理解宇宙奥秘的钥匙。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疑虑,毕竟围棋在我看来只是个棋盘上的黑白子博弈,哪里能和浩瀚的宇宙联系起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所折服。书里用围棋的“气”、“眼”、“地盘”、“死活”等概念,巧妙地类比了宇宙的演化、空间的构成、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甚至还触及了时间的本质。每一次落子,每一次对弈,都仿佛映射着宇宙万物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变化。书中的一些比喻尤其精彩,比如用围棋中的“虚空”来比喻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用“棋筋”来形容宇宙的基本粒子,让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它还提供了许多思考方式,引导读者在生活中去体会“道”的真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学会用更宏观、更辩证的视角去理解人生的起起伏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开阔,也更加懂得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
评分最近拜读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将古老的围棋智慧与深邃的宇宙哲学巧妙地融为一体。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智慧的长者,一边品味着棋盘上的黑白交错,一边感悟着宇宙星辰的运转规律。书中的论述并非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围棋对局,来揭示宇宙运行的某种“道”。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宇宙是什么,而是让你通过理解围棋的逻辑和哲学,去触类旁通,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宇宙概念时,对围棋“布局”和“中盘”阶段的深入分析。书中将围棋中的“大局观”延伸到宇宙的宏观尺度,探讨了宇宙的形成、膨胀以及其中物质分布的规律。同时,对于“收官”阶段的精妙计算,则被用来类比宇宙最终的命运,以及其中蕴含的某种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下过的几盘棋,再对照书中对于某个棋局的解读,突然间就能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举一反三”的妙处。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事物,其实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细节之中。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工具,让我们能够用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
评分很有意思的Mook,不用精细阅读,随手翻翻了解一下专题就很好。
评分非常好,这个系列买了多本了。对中信出版社的包装,发货速度非常满意!
评分活动买的中信出版书籍,估计要一段时间才能看了。
评分听说不错,先买来慢慢看吧
评分没事看看
评分齐了!谢谢卖家服务。
评分正版好书
评分很好的书,设计装帧精美,选题好。
评分购纸质书送电子书,中信出版,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