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节教育观(1) 考点聚焦(1) 考点梳理(2)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2)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5)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8) 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10) 第二节学生观(11) 考点聚焦(11) 考点梳理(12)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2)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3)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20) 第三节教师观(22) 考点聚焦(22) 考点梳理(22)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22) 二、中学教师的发展(28) 三、中学教师的素养(36)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39) 能力提升训练(4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42) 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42) 考点聚焦(42) 考点梳理(43) 一、教育法概述(43) 二、教育法律关系(46) 三、教育法的渊源(47) 四、教育法律责任(48) 五、教育法律救济(51) 第二节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52) 考点聚焦(52) 考点梳理(54) 一、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4) 二、教育单行法(63) 三、教育法规与政策(96) 第三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10) 考点聚焦(110) 考点梳理(110) 一、教师的权利(110) 二、教师的义务(114) 第四节学生的权利保护(116) 考点聚焦(116) 考点梳理(117) 一、法律法规关系中的学生(117) 二、学生的权利与保护(118) 能力提升训练(12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9) 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129) 考点聚焦(129) 考点梳理(130) 一、教师职业道德(130)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32)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136)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137) 考点聚焦(137) 考点梳理(138)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解读(138)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140) 能力提升训练(14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8) 节历史文化素养(148) 考点聚焦(148) 考点梳理(149) 一、中国古代史(149) 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154) 三、世界历史(159) 能力提升训练(162) 第二节科学文化素养(164) 考点聚焦(164) 考点梳理(164) 一、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64) | 二、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167) 三、外国主要科技成就(168) 四、的科学家及主要贡献(171) 五、生活中的科学常识集萃(174) 能力提升训练(187) 第三节传统文化素养(189) 考点聚焦(189) 考点梳理(189) 一、传统思想文化(189) 二、古代教育(191) 三、古代称谓(192) 四、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194) 五、部分民族民俗(196) 六、其他文化常识(199) 能力提升训练(202) 第四节文学素养(203) 考点聚焦(203) 考点梳理(203) 一、中国文学名家名篇(203) 二、外国文学名家名篇(209) 能力提升训练(213) 第五节艺术素养(215) 考点聚焦(215) 考点梳理(215) 一、文字和书法(215) 二、绘画(216) 三、雕塑(219) 四、建筑(220) 五、音乐(221) 六、中国戏曲(223) 七、电影(224) 能力提升训练(22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7) 节信息处理能力(228) 考点聚焦(228) 考点梳理(228) 一、Word文字处理软件(228) 二、Excel电子表格(237) 三、PowerPoint演示文稿(243) 能力提升训练(248)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249) 考点聚焦(249) 考点梳理(249) 一、概念与命题(249) 二、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252) 三、复言命题的推理(254) 四、智力推理(256) 五、类比推理(262) 六、图形推理(265) 七、数字推理(266) 能力提升训练(269) 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270) 考点聚焦(270) 考点梳理(270) 一、阅读材料分析题题型介绍(270)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71) 三、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72)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75)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78)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79) 七、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282) 能力提升训练(288) 第四节写作能力(293) 考点聚焦(293) 考点梳理(293) 一、教育写作概述(293) 二、议论文写作(295) 三、记叙文、散文写作(308) 四、素材积累(311) 五、历年真题及范文(314) 能力提升训练(316)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1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20) |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综合素质中学》秉承“依据大纲内容”和“紧扣真题考点”两个标准,致力于准确把握考试命题趋势,及时更新考试真题情况,给考生提供精准的备考资料。
2018版的中公教师资格图书对图书进行品质升级,具备如下特色:
新增特色模块,提高备考效率:教材中新加了备考锦囊,总结高频考点,呈现考试规律,传授记忆方法,分析作答思路。
优化图书内容,直击重点难点:本书涵盖近年真题,根据考试范围设置考点,对考点进行详细解读,对命题趋势进行合理预测。
升级增值服务,提升备考体验:本书新增备考点拨课,仅付一元即可在线观看章内重要考点串讲;更有的真题视频讲解、在线考试题库、移动自习室供考生自由学习。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综合素质中学》依据考题情况,设有5章内容:章为职业理念,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角度对考生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bi备的先进教育理念进行解读。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和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呈现了现阶段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帮助考生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依法执教。第四章文化素养,从历史、科学、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几个角度,扩充考生的文化知识储备。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从信息处理、逻辑思维、阅读和写作四个方向提升教师的能力。
本书伊始设有应试攻略、考试大纲,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考情;正文辅以考点聚焦、备考锦囊、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等,帮助考生快速把握常考考点和考试重点;章后设有练习题巩固练习,是专门针对教师资格考生的高质量的辅导教材。
……
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学基础”这部分内容一直头疼,感觉理论性太强,又抽象又枯燥,每次翻开就想打瞌睡。但这本书在处理这块内容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教学艺术。它没有堆砌复杂的统计学公式或者过时的实验数据,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融入到了教学实践的场景中去。比如,在讲解学习动机的理论时,它不是简单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而是紧密联系到中学生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并提供了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具体操作技巧,这一点对我这个未来要面对初高中学生的老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还有对记忆和遗忘规律的阐述,也结合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直接给出了知识复习的最佳间隔时间表,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工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且富有启发性,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教育专家进行深度对话,它教会我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如何做”。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这一块,因为这部分内容虽然看似是“软性”知识,但却是红线所在,稍有不慎就会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麻烦。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解读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性,但又完全避免了纯粹的法律条文堆砌。它采用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分析,比如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边界、保护学生隐私的法律责任,甚至是网络教学中的师德要求,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且给出了法律依据和职业伦理判断的双重标准。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强烈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更强调了“应该做什么”——如何构建积极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家校沟通中的敏感问题,这些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展现了对未来教师全方位素养的严格要求。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学识,更要有铁一般的职业操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简直是为我这种备考小白量身定做的!我拿到手后最先翻看的是关于教育理念那块,讲得非常透彻,绝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晦涩的教育学名词,而是真正结合了当下新课标的精神,用很多鲜活的案例来阐述“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到底该怎么在课堂上落地。比如,它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比分析,没有简单地罗列差异,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上的实际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它对班级管理策略的讲解,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方针,而是提供了情境化的问题解决模型,什么“如何应对课堂上的突发冲突”、“如何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等等,都给出了多角度的思考路径,而不是唯一答案。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材,而是在参加一个高级别的教师研修班。而且,排版清晰,重点突出,每章后面的自测题都很有针对性,能立刻检验我是否真正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对我来说,这本教材简直是为我的备考之路扫清了迷雾,让我对“综合素质”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信心倍增!
评分这本书在教育学基础知识的处理上,做到了逻辑的严密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完美统一。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一些资料,发现它们对教育改革前沿动态的捕捉明显滞后。然而,这本教材对核心素养的阐释,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落实路径,分析得极其到位,并且紧密结合了最新的教学评价导向。比如,它在讲解教学设计时,不再是传统的“三维目标”套路,而是完全按照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展开,如何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都有非常具体的模板和范例作为支撑。对于像我这样注重教学法创新的备考者来说,这些内容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应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提升教学思维的底层操作系统,让我对如何设计一堂“真正好课”有了全新的、系统的认识。结构层次感极强,从宏观的教育思想,到微观的课堂活动组织,层层递进,绝无跳跃感。
评分当我翻阅教材的整体设计风格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与市面上那些填鸭式教辅的显著区别。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注重读者的视觉体验和信息吸收效率。它大量使用了思维导图、对比表格和知识树等可视化工具,这对于需要快速构建知识体系的我来说,是巨大的福音。例如,在梳理中外教育史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时,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用一张张时间轴和关系图,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一目了然,极大地减轻了死记硬背的压力。而且,我发现它对教材内容的注释和延伸阅读的引导也非常人性化,它会提醒你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应该去联想到哪个具体的教学实践误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得知识点不再孤立,而是成为了一个互相印证的知识网络。整体而言,它给我的感觉是沉稳、专业且充满活力,绝对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应试“速成”读物,而是真正致力于培养合格且优秀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