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陈丹青作品集 全套10册:
陌生的经验 ISBN:9787549573196 *:98
荒废集 ISBN:9787563379170 字数:160000 页码:381 *:48.00元
谈话的泥沼 ISBN:9787549550234 字数:230000 页码:297 *:36.00元
退步集续集 ISBN:9787563365333 字数:200000 页码:401 *:36.00元
多余的素材 ISBN:9787563366958 字数:100000 页码:239 *:28.00元
笑谈大先生 ISBN:9787549500130 字数:90000 页码:201 *:36.00元(精装)
纽约锁记 ISBN:9787563366965 字数:130000 页码:383 *:48.00元
文学回忆录 ISBN:9787549530816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ISBN:9787505995550 字数:240000 页码:300 定价:39.80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联
编辑★ 中国*敢言知识分子陈丹青,携手野夫、齐邦媛、蒋方舟等各界文化精英集体发声。 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的整体气质,我会选择“苍凉的美学”。陈丹青的文字里,总有一种对逝去美好的挽歌和对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清醒认知。这种清醒并非愤世嫉俗的抱怨,而是一种饱经风霜后的沉淀与接纳。他笔下的“怀旧”,不是简单的伤感,而是对时间洪流中那些珍贵瞬间的坚定守护。看着他笔下对传统、对匠人精神的深情回望,你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他仿佛正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界处,用他特有的视角,为我们记录下那些正在消逝的、值得被铭记的事物。这种美学立场,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庄重和敬意,同时也为他那份孤独的坚守而动容。
评分坦白讲,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这绝非贬义,而是指陈丹青的思考维度太高了。他涉猎之广,从古典艺术史的精微细节,到现当代思潮的宏观走向,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几乎没有哪个角落是未经他深入探究的。但最厉害的是,他总能将这些高深的学问,用一种极其个人化、近乎“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一种发现的乐趣。他并不试图说服你接受他的观点,而是邀请你进入他的思考迷宫,去感受他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某个结论。这种开放式的对话感,让我这个读者感觉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激烈的精神搏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很多原本模糊的知识点,一下子变得清晰和立体起来了。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像是一场漫长而又引人入胜的漫游。我尤其欣赏陈丹青叙事时那种独特的节奏感,他可以突然从对某幅画的细致描摹,跳跃到对童年记忆的碎片式捕捉,再无缝衔接到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冷峻评判,行文如水银泻地,却又暗藏章法。他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力量感”,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浮夸,而是词语精准地击中靶心,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比如他描述在异国他乡的漂泊感,那种“局外人”的视角,既疏离又无比贴近,让人读了忍不住反思自己身处的环境。这套书不适合囫囵吞枣地快速翻阅,它需要你停下来,去咂摸那些看似随意的句子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密度,否则,你可能会错过他精心设置的那些“留白”和“潜台词”。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于“散文”的刻板印象。它根本不是那种温吞水似的、只顾抒发个人情绪的文字,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个人思想实验的记录。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观察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着世界,但最终又通过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勾连起来。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敢于直面自己思维中的矛盾和困惑。这种坦诚是极其稀缺的,尤其是在一个热衷于贩卖“确定性”的时代。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深入到一处处复杂的文化遗址中,他不仅指给你看那些精美的雕塑,还会告诉你挖掘它背后的艰辛、材料的来源,以及它在历史变迁中的意义。这套书,绝不仅仅是阅读,它是一次全方位的精神训练。
评分天哪,刚刚啃完这套书,感觉脑子都被陈丹青的文字给洗礼了一遍,简直是痛快淋漓!首先要说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毫不矫饰的真诚。你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坐在一个老友的对面,他也不端着架子,把那些真实到近乎粗粝的观察和思考一股脑儿地往外倒。特别是那些关于艺术圈的“内幕”和对当下文化现象的犀利剖析,简直是把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想法一下子给挑明了,让我拍案叫绝。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早已逝去的文化巨擘,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的同行,都鲜活得仿佛昨天还在眼前晃悠。那种对“美”和“真”近乎偏执的追寻,透过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却能感受到背后深沉的学养和持久的煎熬。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带着烟火气的、活生生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