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作者:司马光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日期:2012年6月第1次印刷
规格:16开全6卷
装祯:精装
字数:2000千字
定价:1580元
介绍:
《资治通鉴》书名、序文为北宋神宗皇帝所赐,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宋神宗的赐名,我们可以知道《资治通鉴》一书的编纂绝不仅仅是记录1362年之中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是为了总结这1362年之中政治统治的经验教训。实际上,《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史、是一部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典范,以其文笔之精审流畅,内容之丰富翔实,录事之求实考信,思想之博大精深而蜚声中外,倍受推崇。在这部史学巨著中,司马光着眼于为政之方略得失,前世之兴衰隆替,集兴邦之略,匡君之言,为臣之道,善治之规于一体;融语言的艺术性、生动性,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于一炉,前承古人,后照来者。《资治通鉴》问世九百余年,已刊刻出版七十余次;一代伟人*,一生曾阅读此书十七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受国人推崇之程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在史学上亦有重要的一席之。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北宋一千余年间历史的风云变幻,记载了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自问世之日便成为历代将相、权臣谋士的必读之书。知道,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现实意义和知道作用。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 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为人予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辱先作事不足垂后
这套《资治通鉴 精华版/文白对照历史书籍资治通鉴白话全套原文白话译文资质通鉴 白话资治通鉴精装丝》实在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权谋和历史兴衰的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传统的文言文版本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野史迷”来说,阅读起来实在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光是查阅每一个生僻的词汇和拗口的句式,就足够消磨掉大部分的热情。然而,这个版本巧妙地采用了文白对照的方式,就像为我请了一位顶级的私人古代史教师,随时在我旁边耐心讲解。我翻开其中的某一页,左边是原汁原味的司马光笔触,带着那种史家特有的凝重与宏大叙事感;右边立刻跟上了清晰流畅的现代汉语解释,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典故,如“洛阳之变”或是“王夷甫之流”,也变得通俗易懂,不再是高悬在历史殿堂上的抽象概念。这种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我能够真正沉浸到历史事件的脉络之中,去体会那个时代决策者的焦虑与智慧。它不仅是“翻译”,更是一种“导读”,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件名称的记忆上。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但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佳的敲门砖,它让厚重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
评分市面上关于《资治通鉴》的解读版本层出不穷,很多所谓的“白话版”其实只是用现代口语将原文的意思囫囵吞枣地复述一遍,不仅丧失了历史的韵味,更常常因为过度“简化”而扭曲了原意,变成了快餐式的历史八卦。然而,这套“文白对照”的精装本,其“精华”二字并非浪得虚名。它在选取史料和篇幅控制上,显然是经过了高水平的史学专家审校和精选的。它没有试图将原著三百万字全部塞进有限的篇幅,而是精准地抓住了每个历史阶段的关键转折点、重要的政治决策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这意味着读者不必被冗长的人名、地名和细枝末节的战报所淹没,而是能抓住主线,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去芜存菁”的做法,对于时间有限的现代读者而言,是极其友好的。它提供的是一条高效的认知路径,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起一个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古代政治史框架。我感觉自己读的不再是零散的故事,而是一部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权力演变史。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于书籍的装帧和触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毕竟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还包括了与实体书的互动。这套书的精装丝面版本,握在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它不像某些精装书那样华而不实,而是那种经得起反复翻阅的耐用与典雅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当它平铺在书桌上时,那装帧的线条和字体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非常适合摆在书房里彰显品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例如内页纸张的选择,它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度,又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这对于我这种一头扎进去就容易忘记时间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考虑到这是“精华版”和“白话”结合,如何排版才能既突出原文的庄重感,又不让白话部分显得拥挤拖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套书的排版设计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留白得当,章节划分清晰,即便是查阅特定历史节点时也能迅速定位。这种对实体阅读体验的尊重和投入,使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历史朝圣之旅,而不是在应付一本普通的教材。
评分我发现这个版本的“白话译文”质量实在令人称赞,它真正做到了“信、达、雅”三者的平衡。很多白话翻译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白”,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像是现代人在评论古人,缺乏代入感。但这里的译文,它既确保了语义的准确性,又努力模仿了古代士大夫在进行严肃论述时的那种克制与周全。例如,在描述某位君主的优柔寡断时,译文不会用过于轻佻的词汇,而是用一种略带惋惜和审慎的笔调去复述,这使得阅读者在理解事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这种高级的翻译水准,让学习历史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我甚至会特意对比原文和译文,去琢磨司马光措辞的精妙之处,以及译者如何将这种精妙用现代语言成功转译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国学练习。它不仅教会了我历史知识,更提升了我对汉语表达的细腻感受力。
评分对于一个深度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资治通鉴》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于知道“谁打败了谁”,更深层的诉求在于学习“如何治世”与“如何亡国”的教训。这套精装丝面版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点出主题”。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章节,译文会特别加注一些现代的简短评注(当然是在不破坏文白对照结构的前提下),这些评注并非是牵强的穿凿附会,而是恰到好处地将历史事件与后世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微妙的勾连。比如,当讲述到权臣专权、君主昏聩时,那些精炼的白话总结,总能让人联想到现实世界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反思。这使得这本“历史书”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记录,而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去探究权力运作的永恒规律,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的结论。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远胜于那些只罗列事实、缺乏思辨深度的通俗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