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T 702-2017 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
| 定价 | 21.00 | |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0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中国标准化委员会 | |
| 装帧 | 钉装 | |
| 页数 | 20 | |
| 字数 | 28 | |
| ISBN编码 | GB/T7022017 | |
| 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
|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 ||
| 大16开 页数:20 字数:28 | ||
| ||
| |||||||||||||||||||||
| 内容简介 | |||||||||||||||||||||
| 本标准规定了热轧钢棒(圆钢、方钢、扁钢、六角钢、八角钢)的截面形状、截面尺寸、重量及允许偏差、长度及允许偏差、外形等。 本标准适用于直径为5.5mm~380mm的热轧圆钢和边长为5.5mm~300mm的热轧方钢;厚度为3mm~60mm,宽度为10mm~200mm一般用途热轧扁钢;厚度为4mm~100mm,宽度为10mm~310mm热轧工具钢扁钢(一般用途热轧扁钢和热轧工具钢扁钢以下统称热轧扁钢);对边距离为8mm~70mm的热轧六角钢和对边距离为16mm~40mm的热轧八角钢。 | |||||||||||||||||||||
作为一名从事机械制造多年的工程师,我与钢材打交道的频率可谓是“家常便饭”。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最终的产品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钢材特性的精准把握。这本书,准确地说,《GB/T 702-2017 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在我看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工具书。它不仅仅列出了各种钢棒的规格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并给出了明确的判定标准。这对于我们进行精密加工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微小的尺寸误差都可能导致零件的性能下降,甚至报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外形”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形状,还包括了端部、表面光洁度等细节,这些往往是决定钢棒质量的关键因素。翻阅此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拥有了一本“工业字典”,能够快速查阅到所需信息,并且能够理解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它帮助我更有效地与供应商沟通,也为我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钢材世界里的一本“圣经”,尤其对于我这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平日里,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钢材,从基础的钢筋到复杂的型材,每一个尺寸、每一处棱角都关乎着工程的成败。而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手中的“万能钥匙”,让我不再为钢棒的尺寸、外形、重量以及那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允许偏差感到头疼。每次拿到一批新到的钢材,我都会习惯性地拿出它来对照,检查是否符合规范,这已经成了一种本能。书中的图表清晰明了,文字描述也精准到位,让人一目了然。以前,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钢棒尺寸,总会担心是不是有什么误差,现在有了它,心中就有了底。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默默地指导着我们,让我们在繁杂的工程实践中,能够更加自信和专业。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纸张本身,它承载着我们对质量的追求,对安全的承诺,以及对行业规范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工艺百科全书”的缩影,尤其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与金属材料打交道的贸易商来说,它简直就是“行走的标准”。每天经手大量的钢材,如果仅仅依靠经验,难免会有疏漏。而有了这本《GB/T 702-2017》,我就可以迅速地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并且能够自信地向他们保证所供应产品的质量。书中关于“重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允许偏差”的范围,都为我与客户之间的价格谈判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客户,对钢材的尺寸和重量有非常苛刻的要求,这时候,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这本书,逐条对照,确保万无一失。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度,也为我的生意增添了许多信任度。可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装备”。
评分我是一名对材料科学颇感兴趣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标准,而《GB/T 702-2017 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这本书,则是我课余时间最常翻阅的一本“实操指南”。虽然它不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教材,但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国家对于热轧钢棒的具体要求。书中那些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参数,起初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但当我尝试将它们与实际的钢材产品进行对比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我会在网上查找一些热轧钢棒的图片,然后对照书中的外形描述,想象着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样子,以及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对材料的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材料工程的浓厚兴趣。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师,在我探索材料世界的道路上,默默地提供了坚实的指引。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想着就是一本枯燥的国家标准而已。毕竟,我平常更多的是在工地现场,接触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钢筋水泥。但是,当我真正开始翻阅它,特别是看到那些关于“允许偏差”的部分时,我才发现,这本看似简单的书籍,蕴含着多么大的智慧和严谨。原来,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钢棒,背后有着如此精密的规定,每一个数值,每一个公差,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讨论才确定的。这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建筑构件,每一个机械零件,都离不开这些标准的支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以及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它让我不再仅仅把钢棒看作是冰冷的金属,而是看作是承载着责任和期望的物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