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著名心理學傢喬納森·海特智慧之作。《象與騎象人》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傢,在積極心理學領域和道德心理學領域頗有成就。
★ 強大的影響力。包括馬丁·塞利格曼、希斯贊特米哈伊、巴裏·施瓦茨在內的眾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衛報》、《人物》《泰晤士報》《圖書館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在內的眾多媒體,傾情推薦。
★ 完善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象與騎象人》於2008年推齣簡體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齣版的更新版中,補充瞭一些內容,讓這部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更加完備。
★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簡介
《象與騎象人》作者喬納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學傢,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奬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傢、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
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中把人類思考瞭兩韆多年的問題,歸結為10個假設,放在科學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謬誤?海特提齣,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分,使得人們常常陷於理性與非理性的思想爭戰之中,而這種爭戰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決策,也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喬納森·海特融閤瞭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宗教以及人類學等學科知識,大量飲用瞭古今東西方哲學、文學與宗教中有關人的心理的看法,繼而以現今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驗證關於古老的關於幸福的假設。
喬納森·海特不僅讓我們瞭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謂的“古老智慧”並不是真諦,而且還讓我們懂得,如何積極地、理性地去尋找幸福和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著名心理學傢,TED大會演講人。
1992年,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在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係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職於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主要研究如何在組織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
2001年,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奬,該奬項是坦普爾頓基金會設置的一個分支奬。
美國脫口秀節目《科爾伯特報告》(The Colbert Report)嘉賓。該節目被《紐約時報》稱為“年度具好的電視節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娛樂節目之一”。
目錄
贊譽
推薦序一 人生與幸福:你認為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推薦序二 從狗之尾到騎象人
中文版序 從遠古智慧到現代科學
前言 10個幸福假設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
人象對峙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産生心理衝突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
Key Points 4種自我分裂
阻礙幸福的3個障礙
第2章 是什麼令你不幸福
人生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看待,而我們的人生就是自己心理創造齣來的産物,一切都是思想在作祟。隻有在我們瞭解自我是分裂而非一體的,瞭解人有消極情緒傾嚮及不同情感風格後,纔能幫助我們麵對人生。
Key Points 令你感到不幸福的3個原因
改變思維方式的3種方法
第二部分
我們如何相處
大象的力量
第3章 互惠
“互惠之道”可以說是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一劑大補貼。隻要使用得當,便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産生強化、延長及活化的效果。互惠之道之所以能産生這麼好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個模仿高手。
Key Points 互惠的應用
如何提升互惠技巧
第4章 自以為是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隻有找齣自己眼中的梁木,纔能不會再那麼受自身偏見所睏,不會再那麼愛說教,也不會再那麼容易與人爭論、與人衝突。
Key Points 是什麼讓我們虛僞
為何會有邪惡與殘暴
如何尋得完滿之道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
馭象之道
第5章 幸福來自何處
在“心流”狀態中,象與騎象人配閤得天衣無縫。這時,大部分都是象處於主導,一路順暢地嚮前奔跑,而騎象人則完全沉浸其中,搜尋問題與機會,協助象順利前行。
Key Points 幸福的兩個原則 · 幸福方程式
如何尋找幸福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設
第6章 愛與依戀
成人的愛情關係是由兩個古老的連鎖係統建立而成的:將孩子跟母親聯結在一起的依戀係統,以及將母親及孩子聯結在一起的施愛係統。依戀與感情關係可能會帶給我們痛苦,就像薩特說的“他人即地獄”,不過,他人也是天堂。
Key Points 何為“真愛”
關於依戀與愛的是非題
第7章 心理的成長
逆境之所以是人類追求完善人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因為逆境迫使我們停下腳步,讓我們有機會注意到其他歧路,思考我們真正想要的人生終點。人在飽受創傷之後,會被迫努力振作起來,藉助更高的人生價值,以作為統整自己生命的力量。
Key Points 創傷後成長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
第8章 道德的成長
培養美德聽起來像是份苦差事,事實上也常常如此,但是如果我們把美德想成卓越的能力,那麼隻要運用自己原有的人格優勢,就可以培養齣各種卓越的能力,因為隻要我們努力錶現原有的人格優勢,就會有所迴報。
Key Points 人為何會迷失在道德迷宮中
6種美德與24種人格優勢
第四部分
追尋人生的意義
馭象而奔
第9章 靈性的覺醒
我們可以成神,也可以成魔。這完全取決於你。如果我們的想法像神那麼神聖,我們就會成神,但如果我們的想法像惡魔那麼邪惡,我們就會成魔。內心有神性的人,就是神。
Key Points 社會空間的3個維度
提升感與人類之愛
為何“自我”成瞭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礙
第10章 人生的意義
就跟植物需要陽光、水及土壤纔能成長、繁茂一樣,人需要愛與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樣,能從群體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義感。隻有這樣,纔能擁有有意義的人生。隻要你能與這幾個客體之間建立美滿的關係,人生的目的及意義就會自然浮現齣來。你會意識到,你的人生是好的。
Key Points 人生意義的兩個子問題
什麼能令你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
最後的話 幸福自現:平衡之美
精彩書摘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産生心理衝突
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相爭,而這兩個是彼此相敵,因此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聖徒保羅
激情為轡,理性為軛。
本傑明·富蘭剋林
我這輩子第一次騎馬,是在1991年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國傢公園旅遊時。小時候我騎過馬,但當時有一名少年用短繩牽著馬走,這迴是我第一次自己騎馬,沒人用繩子拉。我並非單獨騎馬,同行的還有其他8個人,其中一位還是國傢公園的管理員,所以這趟路騎來並不算太難。不過,路上一度齣現驚險狀況。我們是兩兩並排沿著陡峭的山邊往前騎。我的馬走外側,離山崖邊大約一米左右。後來,山路突然嚮左急轉,我騎的馬卻一直朝山崖邊走。我整個人都嚇僵瞭。我心裏知道必須叫馬左轉,但我左邊還有另一匹馬,我不希望撞到它。當時我應該大聲呼救或驚聲尖叫“小心”,但腦中卻有另一個聲音在慫恿自己:何不冒險走到山崖邊,看看自己會做齣什麼蠢事。最後我便杵在那裏。在韆鈞一發之際,我其實什麼都沒做,而後我騎的馬和我左邊的馬便鎮定地左轉繼續往前走。
驚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起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懼。我騎的那匹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條路它已經走過數百迴,它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它其實並不需要我的指揮,事實上,有時候我想對它發號施令,它似乎還不太理我。我之所以會對馬産生這種錯覺,是因為過去10年我都是開車,而不是騎馬。開車時,除非你給汽車輸入停止的指令,否則它便會一路衝過山崖。
人類需要用比喻來思考。我們對新事物或復雜事物的理解,是藉助於已知的事物與前者間的關聯。譬如,一般來說,我們很難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這樣的比喻,我們就能得齣一些結論:走這段旅程之前,我們應該先瞭解地形,選好方嚮,找幾位好旅伴,如此纔能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因為走到旅途的盡頭,可能什麼都沒有。同樣,我們也很難思考何謂“心理”,但是一旦我們找到適當的比喻,頓時就會豁然開朗。翻開曆史,人類一直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動物,於是,古代人便拿動物來做種種比喻。例如,佛陀便將人的“心理”比喻為野生大象: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遊行。我今悉調伏,如象師持鈎,(製禦)泌液象。”
他把自我“心靈”(soul)比喻成一輛馬車,而由“心理”的冷靜、理性的那一麵來駕馭馬車,柏拉圖的馬夫必須駕馭兩匹馬:“右邊這匹馬氣宇軒昂,體形挺拔強健,脖子長又直,鼻子有貴相……這匹馬很自愛,也知謙虛自製;重視榮譽感,所以無須鞭打,隻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馬卻四肢彎麯,關節粗大……動作粗野無禮,耳朵四周毛發雜亂,聾得像根柱子似的,隻有用馬鞭抽它,用馬刺刺它,纔能讓它就範。”柏拉圖認為,人類的某些情緒及熱情是好的(比如榮譽感),因為它們可以將自我導嚮正途;有些情緒卻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貪念)。柏拉圖式的教育目標旨在幫助馬夫,讓他得以完全馴服這兩匹馬。2 300年以後,弗洛伊德提齣相關的模型。他指齣,人格分成三個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識、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時會過於拘泥於社會規範)以及本我(id,即享樂的欲望,各種欲望,總想及時行樂)。每每我講課說到弗洛伊德時,我就會以馬和馬車來比喻人的心理,馬車夫(自我)為瞭駕馭飢餓、貪婪又不聽話的馬兒(本我),總得經過一場激烈奮戰。同時,馬車夫那坐在後座的父親(超我)卻還一路對他說教。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過強化自我,讓自我能更好地控製本我,並擺脫超我的束縛。
在弗洛伊德、柏拉圖和釋迦牟尼的時代,生活中有許多馴化後的動物。人類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纔有辦法將個人意誌施加在這些身形龐大的動物身上,個中艱苦,他們知之甚詳。然而進入20世紀後,汽車逐漸取代馬,科技的進步也讓人類對外在世界獲得瞭更大的控製力。所以現代人在尋找比喻時,開始把心理比喻為汽車駕駛,或是驅動電腦的程序。而弗洛伊德所說的那些潛意識,早被大傢忘得一乾二淨,於是現代人隻研究思考及決策機製。近3/4個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傢就是朝這樣的方嚮在邁進:社會心理學傢們創造齣“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用來解釋所有從偏見到友誼等種種人類生活形態;經濟學傢創造齣“理性選擇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s),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所有社會科學口徑一緻地主張:人類是理性的個體,會利用手邊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及資源,恰當地設定目標,達成目標。
然而,為什麼人類還是會控製不瞭自己,老是做齣自知會對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為例,麵對菜單上齣現的甜點我絕不會動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點我卻無法抗拒。我能下定決心,在手邊工作完成前絕不起身離座,但是我卻發現自己會跑進廚房,或一再藉故拖延,無法專心做事。我也可以下決心,一定要在清晨6點起床寫作,但等我關掉鬧鍾之後,我對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後還是失效。我可以體會為何柏拉圖會把不乖的馬形容成“聾得像根柱子似的”。麵對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決定,我真的開始對有些事感到無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甚至也告訴朋友我會這麼做,但我自己卻隱約知道我不會這麼做。罪惡感、貪欲或恐懼通常會戰勝理智。(相反地,類似情況發生在朋友身上時,我就會講齣一番大道理,告訴他們怎麼做纔對。)對我上麵這樣的處境,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有一段非常傳神的描述。在《變形記》(Metamorphoses)裏,女主角美狄亞夾在自己對傑森的愛與對父親的責任之間,左右為難,痛苦萬分。她哀嘆道:“一股奇妙的力量牽引著我嚮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嚮拉扯著我。我很清楚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心裏也很認同,但我卻踏上錯誤的路。”現代的理性選擇理論及信息加工理論並不足以解釋人類意誌的軟弱。古代人駕馭動物的比喻則十分有用。當我在思考自己為何老是那麼軟弱時,我聯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裏握著繮繩,隻要動動繮繩,我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往前走。不過,隻有在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欲望時,我纔指揮得瞭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我就根本鬥不過它。
4種分裂的自我
《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心理自助書籍,不如說是一部關於自我管理的哲學寓言。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用“象”來比喻那些強大、非理性、習慣性的衝動和情感,而“騎象人”則代錶著我們清醒的理性、目標和意誌。這種生動形象的比喻,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我能更直觀地把握書中核心的論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循序漸進”的強調,它並不是鼓勵我們去壓製“象”,而是要通過理解和引導,讓“騎象人”能夠逐漸掌握繮繩,最終與“象”達成一緻。這其中涉及到的許多策略,比如設定清晰的目標、分解任務、奬勵進步等等,都蘊含著深刻的心理學智慧。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對照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我發現,很多時候我的失敗並非源於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我的“騎象人”不夠強大,無法有效駕馭那匹充滿力量的“象”。更新版的內容,我想必然是對這些關係有瞭更細緻的闡述,或許也加入瞭更多關於如何應對“象”的突發狀況的策略,這對於希望在復雜的人生道路上保持穩定前進的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讀完《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並非在提供一個“神奇藥方”,而是提供瞭一套認識自己、與自己和解的“地圖”。“象”的強大與“騎象人”的理性,在我看來,並非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共生的關係。書中對這種關係的描繪,讓我開始理解,我們之所以會陷入某些睏境,往往是因為我們試圖用“騎象人”的邏輯去對抗“象”的力量,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作者所倡導的,是認識到“象”的存在,理解它的驅動力,並在此基礎上,讓“騎象人”成為一個更具智慧的引導者,而不是一個強硬的控製者。這種“順勢而為”的哲學,在書中得到瞭非常精彩的展現。更新版的到來,我預感會帶來更多關於如何在大環境中,去尋找那個平衡點的洞見,如何在高壓和變化麵前,依然能讓“象”與“騎象人”和諧共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它提供瞭一種更具建設性的自我對話方式,讓我開始期待,如何在未來的生活中,將這些理念真正地實踐起來。
評分初拿到《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這本書時,就被其獨特的書名所吸引,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內在世界的奇幻旅程。翻開書頁,作者以一種極其流暢且引人入勝的筆觸,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具象化,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幸福”的定義,它並非是某種外在的、可量化的成就,而是源自於一種內在的平衡與和諧。作者將這種平衡的達成歸功於“象”與“騎象人”之間恰到好處的互動。這讓我茅塞頓開,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快樂,並非是因為物質上的匱乏,而是因為我們內在的“象”與“騎象人”之間存在著激烈的衝突,各自為政,無法協同。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也極大地增強瞭其說服力。我看到瞭許多與我相似的睏境,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一刀切”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這些睏境的根源,並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重新校準“象”與“騎象人”的關係。更新版的齣現,更是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更精煉的實踐方法充滿瞭期待,相信它能為我的幸福之路帶來更深刻的啓示和更有效的指引。
評分《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這本書,如同一個精巧的心理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能摺射齣不一樣的自我麵嚮。作者用“象”來代錶那些根深蒂固的習慣、情感反應和潛意識驅動,而“騎象人”則是我們清醒的意識、理性的思考和主動的決策。這種比喻實在是太貼切瞭,讓我立刻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我曾經以為,隻要我下定決心,就能徹底改變自己,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強大的“象”往往會悄無聲息地將“騎象人”推離航道。所以,關鍵不在於“戰勝”象,而在於“馴服”它,理解它,與它建立起一種信任和協作的關係。書中關於如何通過微小的改變,來逐漸影響“象”的行為模式的論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更新版,我期待它能提供更豐富的策略,來應對現代社會中那些復雜且多變的“象”的挑戰,例如信息過載、社交壓力等等。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非提供一個僵化的模式,而是提供瞭一個動態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靈活地調整“騎象人”的策略,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評分這本《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的書名總能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象"和"騎象人"這樣的意象,仿佛在暗示著我們內在的某些衝突與製衡,又或是兩種力量的此消彼長。讀罷,我纔真正理解瞭作者構建這個隱喻的深意。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心理學著作,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背後,隱藏的巨大驅動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習慣”的論述,它並非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一種機械的重復,而是將其視為“象”的一部分——強大、自動、有時難以馴服,但又承載著我們過往的經驗和生存的智慧。而“騎象人”,則代錶著我們的理性、意誌力,那個試圖引導和控製“象”前進方嚮的“我”。這種二元對立的關係,在書中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多少時候是真正地在“騎”行,又有多少時候是被“象”牽引著,甚至是不由自主地被推著走。更新版的加入,想必在原有的基礎上,對這些議題有瞭更深入的探討和更新的視角,這對於我這樣希望不斷精進自我認知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吸引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觀念,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決策和行為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