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潘知常著的《中国美学精神(修订本)》以中西美学的比较为背景,对中国美学的理论价值加以阐发、诠释;采用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把对中国美学理论价值的阐发、诠释(横向的、一般性的),融化在对中国美学历史进程(纵向的、一般性的)的把握、描述之中。描述了在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国美学的根本内涵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 潘知常 著 潘知常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澳门靠前休闲学院校监,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筹备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山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四川文理学院、贵州铜仁学院兼职教授以及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被聘为教授。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青年联合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靠前届、第二届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等。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在《今日头条》文化频道的六等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的学术性建构非常扎实,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且丰富,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留意到书的末尾附带了大量的索引和重要术语解释,这对于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完备的学术支持体系,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群体的尊重,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专业教材,也为自学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阶梯。唯一的“遗憾”可能在于,由于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它并不适合那些仅仅想在茶余饭后轻松了解“中国风”的读者。它需要的是专注、投入以及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巨大思想重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案头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沉的墨绿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古典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质感,手感温润,墨色浓郁清晰,阅读体验非常好。我记得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那些章节标题的排布和字体选择,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晶。特别是边距的处理和行距的宽松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种对实体书形式的重视,本身就是对所载内容的尊重,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翻开书页的那一刻,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息,瞬间将我带入了一种更专注、更沉浸的阅读心境之中,这在当下这个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坦白说,初读时略感晦涩,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层含义。作者的语言习惯似乎更偏向于古典文献的表达方式,句式结构往往比较长,且夹杂着不少专业术语和哲学思辨的表述,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花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才啃完前三章,中间不得不借助几部工具书来辅助理解那些特定概念的内涵。不过,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和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作者的论证过程如同织锦一般,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很少有空泛的议论,大多是基于对史料和艺术实践的细致考察得出的结论。这种慢热的阅读体验,虽然考验耐心,但一旦领悟,其带来的知识的厚度和深邃感,是那种肤浅读物无法比拟的,它迫使你慢下来,真正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是”。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极具启发性,它常常能提供一个我此前从未从这个角度切入思考问题的视角。例如,作者在探讨“留白”的哲学意义时,并不仅仅将其局限于绘画技巧层面,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存在论的高度,讨论了“有无相生”的辩证关系,以及这种空间哲学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不确定性的态度。读到此处,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去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无意识的行为模式。这种能够穿透现象直达精神内核的洞察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它不是在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种思辨的张力,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艺术现象的梳理,展现出作者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他似乎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精准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将看似分散的文学、绘画、园林乃至生活方式中的美学倾向,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时间跨度的方式,他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年代顺序进行罗列,而是善于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追溯,揭示出某些核心精神在不同载体上的变奏和继承。比如,他对宋代文人画中“意境”的阐发,以及如何与魏晋风度中的玄思相呼应,那段论述逻辑严密,引人入胜,让我对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种叙事布局,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不再是孤立的美学断章,而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气质的演化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