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写,从幼儿现有的基础出发,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上小学存在的适应困难问题,从拼音、数学、阅读与书写、学习品质与入学适应四个方面入手,设计了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动,为幼儿在上小学前做好一切准备。 林秀娟 主编 著作 林秀娟,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研室原副主任、特级教师,主编有幼儿教师教育图书多种,如《幼儿园片段教学案例精选》《主题活动案例精选》等,深受各地幼儿园的喜爱。说实话,很多教育类书籍读起来都像是在“炒冷饭”,无非是把过去的老经验换个包装再拿出来。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引入了大量的现代教育研究成果,并且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比如,在处理幼儿从以具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书中介绍了如何运用多感官教学法来辅助理解,这一点在数学和语言启蒙阶段尤其关键。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设计情境模拟时,考虑到了当下社会热点和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元素,使得教学内容更具亲和力。此外,书中对于如何评估和记录幼儿在衔接期进步的方法也相当细致,提供了一套结合观察记录和量化指标的评估体系,这对于我们进行学期末的总结和反思非常有帮助。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快速地将书中的方法与我手头的教案进行对照,发现许多可以优化和改进的地方。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其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关注。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书育人”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本“滋养心灵”的导师之言。作者在多个地方强调了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情绪调试和自我关怀的重要性,这在快节奏的教育行业中是常常被忽视的一环。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减压技巧和自我反思的提问清单,这让我意识到,只有教师自身状态饱满、心态平和,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平稳过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从技术层面到理念层面的全面提升。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盲点,同时也像一盏灯,指引着我向更专业、更具人文关怀的幼教方向迈进。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指导手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陪伴教师成长的伙伴之书。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幼小衔接背后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衔接的深层逻辑。作者对现行教育政策的解读非常到位,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的指导中,使得教师在执行层面既能遵循规范,又不失创新的空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学习习惯养成”的那几页,它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强调“规矩”,而是从激发幼儿内在驱动力入手,探讨如何让孩子主动地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比如,如何通过巧妙地设置“任务”而不是“命令”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意识。这种循序渐进、尊重儿童天性的引导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幼小衔接图景。这本书不仅是给教师看的,也值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深入研读。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教学指南,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作者显然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尤其是在如何平衡游戏化学习和基础知识输入方面,提供了不少具有实操性的建议。我注意到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帮助孩子从“玩中学”过渡到“学中玩”,这正是当前许多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教师面临的共同挑战。作者并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强调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灵活调整策略,这一点非常人性化。例如,在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培养方面,书中列举了几个非常生动的案例,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那些棘手情况,感觉找到了解决的突破口。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语言专业而不失温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像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娓娓道来,分享心得。
评分我得承认,我一开始对这类“指导手册”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大多是理论的堆砌,缺乏真正的实战价值。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其详尽的活动设计部分。不仅仅是罗列活动名称,而是深入到了活动目标、材料准备、具体步骤、以及最重要的——预设的常见问题和应对预案。这简直就是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工具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家园共育”主题上的处理方式。书中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沟通模板和定期的家访主题建议,这对于缓解家长在幼小衔接期的焦虑情绪非常有效。以往我们常常在家校沟通上遇到阻力,要么是家长不理解,要么是信息传递不到位,这本书提供的框架结构非常清晰,有助于构建一个良性的合作关系。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接下来的家长会准备工作更有信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