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破山海明禅师语录(上下册)
:46.00元
作者:释道坚 校注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01238450
字数:320000
页码:7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
内容提要
本书点校,以破山海明禅师住持的重庆梁平县双挂堂禅院于乾隆庚辰年(1760)所出木刻为底本。此版本为耶湘印伊等编辑,经双桂印绶订阅,简称双桂堂本,共二十一卷,附破山禅师年谱一卷,总为二十二卷。这是一个内容上没有经过删改的版本,如书中仍保留清朝所忌“大明”、以“妖氛”以及“酒山肉案”等语句指代清朝,基本能体现破山禅师的原本精神风貌和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是标点,本书参考昭觉寺本佚名者的句读,梁平县田光国老先生对本书的标点做了大量的工作。二是校勘。三是注释,仅对难点略作注释。然不详之处难免,点校及注释疏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目录
上册
凡例
序
卷一 上堂一
卷二 上堂二
卷三 上堂三
卷四 上堂四
卷五 上堂五
卷六 小参一
卷七 小参二、示众、规约
卷八 机缘
卷九 法语上
卷十 法语中
卷十一 法语下
卷十二 拈古、颂古、联方偈
下册
卷十三 书
卷十四 题赞
卷十五 示偈一
卷十六 示偈二
卷十七 自赞
卷十八 杂偈
卷十九 赠
卷二十 杂偈、佛事、歌、疏、序、铭、跋
卷二十一 行实、行状、塔铭
年谱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宋代高僧的语录集,内容之精炼,文字之古朴,着实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感受到禅师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佛法真谛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探寻。书中对心性的剖析,并非高悬的理论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生活、言谈举止之间的点滴智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空”与“有”辩证关系的阐述,它没有陷入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展现出一种圆融无碍的境界。比如,关于修行中的“放下”,很多书会强调彻底的断舍离,但在这里,禅师却教导如何在执着中看到不执着的可能性,这对于现代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内心矛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咀嚼某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千钧之力的开示。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场景,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禅林之中,亲聆教诲。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人来说,这不是一本可以“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伴随”一生的宝典。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佛,而是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清醒、更自在的人。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宗教文本,毕竟“语录体”的书籍常常显得刻板而难以亲近。然而,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以及译者或编者在注释上下的功夫,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了对一些晦涩概念的解释,但又绝不喧宾夺主,使得初学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我最欣赏的是,其中一些篇章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往往是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出关于万法唯识的宏大命题。这种由小及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它不是空泛地谈论“真如”,而是让你在处理日常琐事中去体会“真如”的流变。比如关于“吃饭、睡觉、担水、劈柴”的开示,被阐述得如此富有诗意和力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机械重复的生活。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佛法“落地生根”,而不是停留在书架的高处。
评分这套上下册的编排,体现了对读者学习路径的周到考虑。上册似乎更侧重于基础的辨析和对“见性”的引导,语言相对直接,是入门的基石。而下册则明显深入到了更细致的禅定观照和应对复杂境界的法门,内容也更加深邃,需要结合上册的理解才能体会其妙处。这种循序渐进的结构,使得读者在吸收知识时不容易感到疲惫或迷失方向。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或编者)会非常克制地使用批注,将解释的权利更多地留给了读者自己去体悟。这种“不替读者想得太尽”的态度,恰恰是对禅宗精神最好的尊重——真正的领悟,必须是自我挣扎和自我超越的结果。因此,我建议初读者可以先带着问题去读,带着困惑去翻阅,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已经悄然生成了。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文学和哲学跨界联系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禅宗的简洁、留白、直指人心,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诗歌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语录中那些简短精悍的句子,本身就是极好的文学作品。它们褪去了冗余的形容词和复杂的逻辑链条,只留下事物最本质的形貌和力量。这种“去装饰化”的语言风格,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浮夸之风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它,就像是在一个喧嚣的市场中找到了一处宁静的角落,得以净化自己的语言感受力。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概念融入到我的写作练习中,去追求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对于那些不仅对宗教感兴趣,也对传统美学和古典文风有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是不可被忽视的。
评分我最近在深入研读一些关于中国佛教史的著作,这本书的视角独特,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微观切入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某位大德的言行,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禅宗行为艺术史”。那些语录的语境,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佛教内部的流派之争去理解。比如,某次对某位地方官员的开示,那种针锋相对却又暗含慈悲的交锋,极具戏剧张力。我发现,很多现代佛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机锋”,其实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被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保留了原始的“场域感”,你读到的不是经过后人润饰和过度解读的文本,而是直击人心的原始声音。尤其是在谈及“明心见性”时,禅师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跳出了窠臼,让人在“意料之外”获得豁然开朗的体验。对于那些对传统公案和禅宗棒喝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展现了禅宗最鲜活、最富有生命力的那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