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作者赵昱鲲打通了过度焦虑、心理控制和自主性成长的因果逻辑链,靠前次系统、全面地阐释了自主教养这一育儿理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和父母关心的教养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赵昱鲲 著 赵昱鲲,得过文学奖的理工科学霸。在美国一口气拿下化学、计算机、心理学三个硕士学位,因执着于对人生意义和问题的追问,辞去纽约金融公司的工作,师承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学习、传播积极心理学。现任靠前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特别代表、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主要参与者。 作者序 你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些年,我一直都在等一位父母,等她来问我:“昱鲲,你说人为什么要养育孩子呢?”很遗憾,这样的父母我没有等到。所有来找我咨询的父母,问的问题都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话(讲礼貌、喜欢上钢琴……)?”或者“孩子要学好英语(提升注意力、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用什么方法比较好?”流风所及,去年我在喜马拉雅FM上做了一个育儿音频节目,同事给我的个警告也是“少谈些主义,多解决问题”。理由很简单:“现在的父母都讲究实用,那些理念有什么用?要接地气!”但我始终认为,知道为什么做,比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如果看不见旅程的全景,你就会迷失在歧途分叉中。如果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目的,你就会为细节问题纠结焦虑。育儿,重要的是知道你为什么养育孩子。是因为家族长辈的压力、婚姻稳定的需要,还是因为对创造新生命的渴望、与新生命一起成长的欣喜?亦或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从众、一次不期而遇等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避开了所有常见的成功学叙事,转而深入探讨了“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共处”这一更本质的命题。它探讨的不是如何“成为别人”,而是如何“全然地成为自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倦怠与停滞”问题时的视角。他没有将之视为一种需要被迅速“修复”的故障,而是将其视作心智系统在进行深层重组的必要过程。书中提供了一种“周期性休耕”的概念,鼓励读者在精力低谷时进行有目的的放空,而不是强行灌输效率。这对于我这种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而且,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从对外部环境依赖性的批判,到构建内部评价体系,再到最终的行动指南,每一步都层层递进,无可辩驳。它不讨好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严苛的真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舒适区。读完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效率”的定义,感到整个人生的节奏都松弛了下来,但目标却更加坚定了。
评分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自我提升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行动指南”的层面,而这本书明显更偏向于“存在状态”的重塑。它更关心的是“你是谁”,而不是“你做了什么”。书中有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将人的意识比作一座不断被风雨侵蚀的古老灯塔,而“自我教养”就是不断地修缮灯塔的结构,让它能够抵御更猛烈的风暴。作者巧妙地将认知心理学与古典伦理学融合在一起,探讨了如何培养一种“不易被外界干扰的内在定力”。其中关于“意义的创造”那段,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它指出,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持续构建的。这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姿态,赋予了日常生活一种宏大的史诗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夸张的鼓动,却有一种深邃的感染力,让人甘愿沉浸其中,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盘点和升级。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以一种平等且尊重的方式,引导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坐标系。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颠覆性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说教手册,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哲学小说,充满了对人性深层驱动力的细致剖析。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责任”的重新定义。他将责任从一个社会义务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存在主义的高度——即对自己生命轨迹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和创造权。书中反复强调,任何外部的抱怨都是对自身能动性的逃避。这一点在描述“决策疲劳”的章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提出了一种“最小必要性原则”,教导读者如何筛选掉噪音,只保留那些真正能推动个体价值实现的核心行动。我尝试运用了书里提到的“三问校验法”来审视我最近的一个重大职业选择,效果立竿见影,原本纠结不清的局面瞬间清晰了许多。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反而有一种被温和地推向前的力量感。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一套提问的框架,这对于习惯于被喂养知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醍醐灌顶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一种做旧的纸张质感,配上手写的字体,乍一看还以为是本年代久远的手抄本。内容上,它似乎聚焦于一种内省的、自我驱动式的成长路径,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指引或既定的教育体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心智疆域”的描绘,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世界。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沉默的力量”,提到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主动的屏蔽和内观,来提炼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对我很有启发,因为我一直觉得现代人很难真正静下来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一些历史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但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不是简单地复述他们的生平,而是深挖他们是如何在没有现成模板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自我修正和反思来达成卓越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回味那些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导师”的论述,感觉就像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富有成效的对话。整体来说,它像是一份给那些渴望独立思考者的“精神地图”,指引你去探索那片无人能够代你前往的领域。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初读时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感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速消费型的励志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真正的认知努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内在权威的建立”那一部分。作者认为,真正的自信并非来源于外界的赞美或成就的堆砌,而是来源于对自身局限性和潜能的深刻认识,这是一种清醒的自我接纳。书中引述了许多关于“心智模型”的构建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场景的工具。例如,如何用“反事实思维”来预演失败的后果,从而增强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韧性。这种务实的哲学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般的心理学著作。它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精准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很少有冗余的表达,这使得阅读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思维精确性的训练。读完合上书本,感觉思维的某个角落被彻底擦亮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