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
:380.00元
作者:郭怡孮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2-01
ISBN:97878052617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花鸟画是在承传与变革古代花鸟画的矛盾中生发的。一方面,它继承了整个古代中国画的美学传统,更多地受到明清画风的直接启示,并受到20世纪大文化背景的促迫,在美学品格上发生了诸多变异。另一方面,给予它重大影响的首先是政治的变革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革命,还有一个社会文化因素,即西学的冲击。西潮不仅使整个中国美术形成了中西美术并存的态势,也使花鸟画多了一条融合西法的渠道。从语体的角度看,当代花鸟画是写意、半工半写、工笔三种传统语体的创造性转换与“西学中用”的新体共存的新格局。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宣告了作为封建社会晚期主流形态的文人花鸟画的终结;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巨变,成为以歌颂时代精神为使命、以大众审美意识为美术标准的花鸟画新时代的开始;“”使花鸟画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花鸟画又获得了空前的个性张扬与语言自由。在这一时期里,文人写意画的历史性转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半工半写语体吐故纳新,亦代有大家;工笔语体遥接两宋又再度复兴;融合中西的新体则成为这一时期的新潮。以上诸种语体的并存互补构成了中国当代花鸟画坛的多样景观和赫赫成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无与伦比的。
《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分为两卷,按画家出生年代为序,共收入活跃在当今画坛具有影响力的62位画家的681幅作品。我们从中可窥见当代花鸟画的高水平和整体风貌,也可充分了解每位画家的艺术特色及个性创造,具有学术研究和推动花鸟画发展的意义。
目录
中国花乌画的生命历程·鲁慕迅
图版
于希宁·老柯丹心
于希宁·其乐无穷
于希宁·雪柯
于希宁·霜秋丝瓜
于希宁·黄山古藤赋
于希宁·傲骨
于希宁·松鼠葡萄
于希宁·冰魂劲骨
于希宁·灵峰老梅
于希宁·丹心铁骨
于希宁·雪霁白梅
崔子范·荷塘
崔子范·瓜叶菊
崔子范·葵花群鸡
崔子范·换了人间
崔子范·鸡冠花
崔子范·天增岁月人增寿
崔子范·艰苦岁月
崔子范·仙鹤红梅
崔子范·小园秋色
崔子范·水仙红梅
易图境·荷塘系列
易图境·春溢寰宇
易图境·荷花系列
易图境·暴风雨来了
易图境·素荷系列之二
易图境·荷之魂
易图境·藕塘之恋
易图境·麻雀的天堂
易图境·朝晖
易图境·映日
易图境·戏荷图
汤文选·盘龙卧虎
汤文选·晒场上
汤文选·竹林过雨
汤文选·傲雪临风
汤文选·风神
汤文选·自古英雄出少年
汤文选·英雄梦醒
汤文选·此身应共山林老
汤文选·我知鱼乐
汤文选·龙腾
赵梅生·列治文系列之一
赵梅生·池塘蛙声
赵梅生·温哥之华
赵梅生·北美之春
赵梅生·暗香盈袖
赵梅生·秋香
赵梅生·温哥华之花
赵梅生·志在四方
赵梅生·花树粲粲
赵梅生·秋韵
赵梅生·列治文系列之二
赵梅生·列治文系列之三
赵梅生·异国偶遇
鲁慕迅·秋光如水
鲁慕迅·秋语
鲁慕迅·鸡冠花
鲁慕迅·鱼戏水云间
鲁慕迅·鱼戏图
鲁慕迅·三友图
鲁慕迅·醉卧东篱
鲁慕迅·化蝶
鲁慕迅·留春住
鲁慕迅·竹菊图
鲁慕迅·芙蓉寿石
鲁慕迅·春田
鲁慕迅·一棵草一个小宇宙
黎明·紫藤花火鸡
黎明·锦绣缤纷庆回归
黎明·群鹅
黎明·百鸟图
黎明·松鹰
黎明·白孔雀
黎明·睡莲游鱼
黎明·雪中芦雁
黎明·搏击
黎明·桐花丽影
喻继高·岭南早春
喻继高·早春二月
喻继高·茶梅双鹤
喻继高·春满神州
喻继高·和平之春
喻继高·春曲
喻继高·富贵和平
喻继高·春江水暖
喻继高·玉兰锦鸡
祝焘·塞外山野雪茫茫
祝焘·风清欲随时
祝焘·秋色秋声
祝焘·春风动
祝焘·竹叶青青不肯黄
祝焘·春雏茸茸
祝焘·赏春
祝焘·沙头水禽
祝焘·花蔓宜阳春
祝焘·荷塘秋韵
祝焘·秋实
祝焘·寒空动烟雪
蒋采苹·并蒂鸡冠花
蒋采苹·金芭蕉
蒋采苹·老芭蕉与小芭蕉
蒋采苹·夏荷
蒋采苹·洋兰
蒋采苹·红珊瑚
蒋采苹·紫荆花开
蒋采苹·家乡的牡丹
蒋采苹·筛月
蒋采苹·一品红
蒋采苹·白孔雀
蒋采苹·小荷尖尖角
冯今松·橘颂
冯今松:对花图
冯今松·双荷图
冯今松·珠有韵
冯今松·瑞云簇花送春来
冯今松·香祖
冯今松·斗牛图
冯今松·荷塘月色图
冯今松·正故园秋晚
冯今松·你是谁
冯今松·梅竹之缘
齐辛民·长空万里任自由
齐辛民·秋高气爽
齐辛民·黑猫白猫
齐辛民·翱翔长空
齐辛民·长相依
齐辛民·秋实
齐辛民·月夜静悄悄
齐辛民·惊醒
齐辛民·欲翔长空
齐辛民·醉春风
齐辛民·芦花双鹤
齐辛民·湖上飞鹤
金鸿钧·落叶归根
金鸿钧·早春
金鸿钧·锦绣前程
金鸿钧·枝繁花盛
金鸿钧·南国春早
金鸿钧·芦塘野趣
金鸿钧·生生不已
金鸿钧·秋艳
金鸿钧·雨林珍卉
金鸿钧·牵牛
金鸿钧·幽林野卉
金鸿钧·万紫千红
贾平西·山珍珠
贾平西·春梦
贾平西·逍逝
贾平西·春风得意
贾平西·是春又是秋
贾平西·情归故里
贾平西·残红
贾平西·仙骨
贾平西·九秋
贾平西·神仙界中流
贾平西·疾风劲草
贾平西·不借东风也开花
张桂铭·觅
张桂铭·佳果
张桂铭·鱼跃
张桂铭·冬韵
张桂铭·秋气
张桂铭·夏塘
张桂铭·凝艳
张桂铭·夏韵
张桂铭·映日
张桂铭·雄视
张桂铭·硕果
郭怡孮·菖蒲花开
郭怡孮·大河源头印象
郭怡孮·版纳之春
郭怡孮·塞纳河纪游
郭怡孮·版纳行
郭怡孮·朝露未唏
郭怡孮·绿乡
郭怡孮·南岛晨光
郭怡孮·西湖过雨图
郭怡孮·今春又去版纳行
江文湛·蔷薇诗意图
江文湛·荷塘秋艳
江文湛·开口一笑百味全
江文湛·夏日荷花别样红
江文湛·春光无限
江文湛·相伴
江文湛·蔷薇香远
江文湛·一雨池塘水
江文湛·欲雪
江文湛·天下奇树
江文湛·莲池秋风老
江文湛·水碧风情
李魁正·状元红
李魁正·荷魂
李魁正·秋变奏之一
李魁正·南岛之春
李魁正·听雨
李魁正·绿牡丹
李魁正·山野晨歌
李魁正·映日
李魁正·清芳
李魁正·葫芦
吴桐森·灿烂黄花
吴桐森·如珠如流
吴桐森·碧玉竞秀
吴桐森·泉流涓涓
吴桐森·火红岁月
吴桐森·幽谷传声
吴桐森·龙潭故事
吴桐森·芳草萋萋
吴桐森·老林森森
吴桐森·弄春
吴桐森·天游仙洞
吴桐森·谷幽泉急
吴桐森·空山乌语
吴桐森·迷雨蒙蒙
郭志光·野葡萄
郭志光·鹫峰飞来
郭志光·意在瀚海无问处
郭志光·一林金果
郭志光·荷浪摇动千倾云
郭志光·荷风鱼跃
郭志光·兰竹
郭志光·听雨
郭志光·芭蕉山猫
郭志光·蕴秀傲霜
郭志光·喜上眉梢
莫建成·早春
莫建成·野风秋鸣图
莫建成·白梅
莫建成·荷
莫建成·幽居图
莫建成·寒塘映衰荷
莫建成·晨沐图
莫建成·野水烟鹤唳
莫建成·寒冬寄语
莫建成·看取莲花不染心
姜宝林·胜似春光
姜宝林·秋风图
姜宝林·秋实
姜宝林·秋荷
姜宝林·西南风系列·南瓜
姜宝林·绿雨
姜宝林·秋果
姜宝林·秋丝瓜
姜宝林·糯米果
姜宝林·墨蕉
姜宝林·明珠大写
裘辑木·相依
裘辑木·紫露
裘辑木·雀之舞
裘辑木·竹韵曲
裘辑木·金色池塘
裘辑木·珠光
裘辑木·鸣春
裘辑木·丹柿图
裘辑木·冷露
裘辑木·双栖
苏华·红颜长驻
苏华·花阴
苏华·秋竹
苏华·八方风雨(葫芦)
苏华·等待
苏华·花花无言
苏华·一树蛋花
苏华·南枝早芳
苏华·大果
苏华·旧时月色
苏华·看风看月
崔瑞鹿·梅
崔瑞鹿·略师青藤山人意
崔瑞鹿·辛弃疾词意
崔瑞鹿·江南风景好
崔瑞鹿·芙蓉图
崔瑞鹿·略师八大山人意
崔瑞鹿·桃花流水鳜鱼肥
崔瑞鹿·觅
崔瑞鹿·鹭柳春风
崔瑞鹿·鹰
龚文桢·夜色
龚文桢·南塘秋色
龚文桢·鸣春
龚文桢·清香
龚文桢·雨林晨曲
龚文桢·古木春荣
龚文桢·豆花开时
龚文桢·老竹新枝
龚文桢·新笋
龚文桢·版纳又一春
赵宁安·待哺图
赵宁安·竹林鸟语
赵宁安·空山响流泉
赵宁安·秋趣图
赵宁安·李商隐诗意
赵宁安·栖石图
赵宁安·河畔栖息
赵宁安·趣
赵宁安·归
赵宁安·写生百禽图
赵宁安·雄风
赵宁安·伴
郎森·玉龙涌红云
郎森·和鸣图
郎森·凤尾梢头
郎森·东方旭华
郎森·暖风图(局部)
郎森·丽日
郎森·节节染赤霞
郎森·灵洁得自在(局部)
郎森·斗雪图(局部)
郎森·怀抱长青春色新
郭石夫·铁石气概
郭石夫·绿玉浓香
郭石夫·多情红芍待君看
郭石夫·气吞云梦
郭石夫·东风吹放花满枝
郭石夫·叶叶多情梦中香
郭石夫·春雨
郭石夫·独爱清幽
郭石夫·一池秋水乱风荷
郭石夫·秋荣图
霍春阳·倚风含露越雄骄
霍春阳·横塘秋意
霍春阳·清秋澹翠
霍春阳·珍鸟如雪荡新波
霍春阳·彼翠含丹
霍春阳·绿叶素荣
霍春阳·鲜洁家珍
霍春阳·园蔬有味总清真
霍春阳·雨后娇姿
作者介绍
郭怡孮,1940年2月10日生于山东潍坊。自幼随父郭味渠先生习画,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展出: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应邀赴加拿大、
文摘
序言
我平时喜欢在闲暇时翻阅一些艺术类书籍,最近入手了这本《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作为一位普通的观赏者,我没有专业的艺术理论知识,但我能感受到画作带给我的情感冲击。书中的花鸟画,有的清新淡雅,如诗如画,让人心生宁静;有的则热烈奔放,充满生命的力量,让人倍感振奋。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小鸟的作品,它们的神态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它们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歌唱。而那些形态各异的鲜花,或怒放,或含苞,都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在捕捉花鸟的神韵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不仅仅是外形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将那种内在的生命力通过笔墨展现出来,让人觉得这些花鸟仿佛活了起来。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收录的作品,从构图的巧妙,到色彩的运用,再到笔墨的功力,都让我赞叹不已。我尤其喜欢那些富有东方韵味的画作,它们静谧而祥和,仿佛能带人进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国度。例如,书中有幅画描绘了一只栖息在古树上的猫头鹰,它眼神深邃,背景是朦胧的月色,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让人浮想联翩。还有那些描绘荷花的画作,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则被风吹得摇曳多姿,都展现了荷花不同时期的美丽与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花鸟画在当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令人欣喜。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画情有独钟的收藏家,《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当代花鸟画发展的重要窗口。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呈现,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他们作品背后的思考。比如,我看到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现代摄影的构图方式融入其中,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另一位艺术家则通过对传统水墨技法的精微钻研,赋予了花鸟一种更加灵动和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它们在呼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对中国当代花鸟画艺术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
评分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学生,我一直致力于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动态。这次的《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是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我着重关注了作品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我发现,许多当代花鸟画家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梅兰竹菊,还融入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元素,比如一些画家将城市景观与花鸟相结合,或者将濒危的动植物纳入创作主题,这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在技法上,也涌现出许多新的探索,比如一些作品在水墨的运用上更加自由和灵活,色彩的搭配也更加大胆和个性化,甚至出现了将多种媒介混合使用的尝试。这些都为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当代花鸟画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反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中,我看到了许多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例如,有几幅作品在构图上非常独特,打破了传统的“三远法”或“折枝法”,采用了更加自由和现代的视角,将花鸟的形态与空间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在笔墨上,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有的粗犷有力,有的细腻入微,都展现了艺术家高超的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依然是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这正是花鸟画的灵魂所在。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的教师,年轻时就喜欢花鸟画,也曾尝试临摹过一些名家之作。如今,看到《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这本书,仿佛又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热情。这本书中的作品,让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家们对传统花鸟画的传承和创新。我注意到,一些作品在保持传统笔墨韵味的同时,融入了更加写实的手法,使得花鸟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比如那些羽毛的质感,花瓣的纹理,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而另一些作品则更加强调意境的营造,通过简练的笔墨和留白的运用,勾勒出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花鸟画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评分收到《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给人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书中的画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注意到,当代艺术家们在描绘花鸟时,更加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体悟。比如,他们笔下的鸟儿,不再只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神态和姿态,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那些花朵,也各有千秋,有的娇艳欲滴,有的含苞待放,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我惊喜的是,一些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而富有创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色调,而是将现代审美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评分对于任何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来说,《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特别惊喜地发现,书中收录了不少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当代花鸟画领域的认知。我惊叹于这些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艺术追求。例如,有几位画家的作品,在设色上大胆前卫,色彩的碰撞和组合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张力,但又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花鸟的意境。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艺术家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画笔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
评分我是一位美术史爱好者,尤其关注中国画的发展。这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当下中国花鸟画领域的众多优秀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例如,我看到一些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大胆和多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五色,而是借鉴了更多现代色彩的理论,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冲击力和视觉感染力。同时,在构图上,也出现了一些打破常规的尝试,比如一些作品将传统的花鸟元素与抽象的几何形体相结合,或者将不同的视角进行拼接,创造出新颖的视觉效果。这些创新之处,让我看到了中国花鸟画在当代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评分这本《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卷1)》我早就听闻了,一直对中国传统花鸟画有着深厚的情感,总觉得它承载了文人的雅趣和对自然的敬畏。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渴望能够从中窥见当代花鸟画的脉络和发展。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画作,从技法上看,有传承经典的细腻工笔,也有挥洒写意的奔放笔墨,更有一些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理念的创新之作,这一点让我颇为惊喜。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不仅仅是在描摹花鸟的形态,更是赋予了这些自然生命以独特的情感和哲学思考。例如,某位画家笔下的梅花,并非一味地展现孤傲,而是透出一种在寒冬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仿佛诉说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另一位画家画的牡丹,则显得格外雍容华贵,色彩浓烈而不失雅致,让人感受到一种盛世的繁荣景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