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版]陳婉芬 行销密码/曾小歌/時報文化

[台湾原版]陳婉芬 行销密码/曾小歌/時報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营销
  • 品牌
  • 台湾原版
  • 陈婉芬
  • 曾小歌
  • 时报文化
  • 行销策略
  • 市场营销
  • 商业
  • 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图书进出口深圳公司
出版社: 時報文化
ISBN:9789571354828
商品编码:1695997575

具体描述

安利全球直銷業績最高的人是誰?

——陳婉芬

——全球第一華人之光

——全球47國、220萬直銷團隊的共同精神導師

國小教師11年,開過美容、芭蕾舞等才藝班,開過委託行,做過許多事業,
1982年11月 加入安麗之後,未再改業,
被譽為「全方位的成功女性、直銷泰斗」。

1982年11月 加入Amway
1984年1月 直系直銷商
1984年3月 紅寶石直系直銷商
1984年10月 明珠直系直銷商
1985年3月 翡翠直系直銷商
1986年5月 鑽石直系直銷商
1990年2月 執行專才鑽石直系直銷商
1991年6月 雙鑽石直系直銷商
1992年5月 參鑽石直系直銷商
1992年8月 皇冠直系直銷商
1992年8月 皇冠大使直系直銷商
1995年8月 達到20組Q12的佳績
1999年8月 達到創業者獎金40分積分
2003年 達到雙皇冠大使直系直銷商
2004年 達到創業者獎金45分積分
2007年 達到創業者獎金60分積分
2008年 達到創業者獎金64.25分積分
2009年 達到創業者獎金70分積分(全球第一華人之光)
2011年 成為全球47國、220萬直銷團隊的共同精神導師

 《陳婉芬行銷密碼    

作者 :曾小歌

出版社 :時報文化

ISBN :9789571354828

分類 :金融與商務 > 市場與營銷 > 營銷

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

語言版本 :中文(繁) 竖排

頁數:264 頁

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内容简介:

一位馬祖貧戶出身女孩如何蛻變為全球直銷天后?
她又是如何領導橫跨47國,220萬人的行銷團隊?

陳婉芬是個傳奇人物,從一個離島馬祖的貧戶,保送到台灣唸師專,從小學老師蛻變為年收入上億的安麗頂級業務員,在台灣與大陸都曾被以老鼠會的 嫌疑打壓,最後突破萬難,成為安麗公司全球華人收入最高的業務員,她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坎坷,而又豐富、神奇。雖然被譽為全球的「銷售泰斗」,卻從來不談 實際的買賣或行銷技巧,而是用一種幫助年輕人學習、成長的經驗,啟迪智慧,從而達到「收攬人心」的業務境界。她的演講內容不外做人做事的道理,卻總是妙語 如珠,具有煽動力。

作者花了三年時間側面觀察紀錄陳婉芬的演講實況與了解陳婉芬人際魅力的營造,整理出陳婉芬所說的故事與演講集,可讀性高。

改變心念,是一個直銷業者需要修練的基本功,因為改變心念才能改變你的人際關係經營的方式,人際關係的經營才是直銷業拓展事業的基石。

作者強調陳婉芬以謙卑、感恩出發,以智慧放大自己的格局,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觀點,做到別人做不到的細膩,商機與財富自然產生!

●學習謙卑,謹記「稻穗原理」:稻穗長得越豐盛,腰彎得越低。
●成功有兩大特質:(1)親和的魅力;(2)虛懷若谷的態度。
●成功快的人,是真正能歸零的人。
●藏鋒於鈍,養辯於訥。
●大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因為它總在河流的最低處。
●「笨」哲學──以竹為本:(1)竹子成長要突破環節;(2)竹子剖開是虛心;(3)竹子會群生群聚(境教)。
●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什麼都知道,只差兩個不知道,就是:「這個」不知道,「那個」也不知道。
●人低為王,水低為海。放下身段兼容並蓄,才能培養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個彼此懂得感恩的團隊-----留人;一個充滿銅臭氣的團隊-----趕人。
●我們為什麼不容易珍惜自己人,是因為人性傾向──因熟而失禮。
●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
●放下小面子,會贏來大面子。
●成功的四個習慣:永保學習的心;永遠懷著感謝的心;培養最佳人際關係;培養正面積極思考方式。
●全世界最大的欠債就是人情債。
●點滴之恩湧泉相報,一飯之恩當記終身相報。
●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視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太陽光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父母恩大。
●感謝給我們機會的人、開啟我們智慧的人、陪我們走過心路歷程的人。
● 風箏會飛,因為有逆風,人會成長,因為有逆境。業務人員在事業發展過程中,時時要克服人際關係的壓力、業績壓力及各種心理壓力,一定要將壓力視為常態,並時時跨越,才能達到工作目標。

●逆境要麼讓我們破記錄,要麼讓我們破產。
●太平盛世不見真人,兵荒馬亂才見英雄。
●烏雲的背後,陽光依然普照;每一次的打擊與挫折,都是一次嶄新的學習。
●成功苦中求,梅花寒裡開。
●逆境中成長,困境中成功。
●雖然衣衫襤褸,仍具帝王之尊;雖然三餐不繼,卻非池中之物。
●未曾錐心泣血,不算帶領過團隊;未曾痛心疾首,不算培養過人才;未曾心力交瘁,不算經營過事業;未曾萬念俱灰,不算遭遇過磨難。
●如果你的個性可以讓你成功,你早就成功了。
●人們最佩服的人,不是一路往上跑、順風順水的人,而是摔倒了,百折不撓、爬起來繼續跑的人。
●百花盛開時,不知道梅花是什麼;百花凋零時,才知道梅花的一枝獨秀。
●沒有驚濤駭浪,怎能看出舵手的腕力?沒有崎嶇不平的山路,怎能看出駕駛的技術?
●一個不想爬山的人,誰也不能背他爬山。
●沒有摔過跤的人,不知道摔跤的痛。
●經歷過磨難的人,才是最有財富及智慧的人。
●每經歷一次困難,在人生路途上就多了一道保障。
●所有的困難與挫折,都是上帝包裝過的禮物。
●寶劍鋒從磨礪來。
●感謝挫折和困難,有磨練才會有成就。
●鑽石在未經雕琢前只是礦石,一經雕琢即可產生一四四面光澤。
●成功永遠沒有順其自我,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

成功有三個條件:(1)機會;(2)自己渴望改變並非常努力;(3)貴人相助。

第一等人,是創造機會的人;第二等人,是掌握機會的人;第三等人,是等待機會的人;第四等人,是錯失機會的人。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把握先機,所有失敗的人都是守株待兔。

當機會出現的時候,看不看得見?抓不抓得住?首先考驗一個人的是「抉擇」的智慧──你的選擇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遠不會有機會;其次是考驗一個人對行動的執行力──機會,在行動的盡頭無限地延伸。所以,要毫不猶豫地迅速動起來。現在,就是人生最好的時機!

●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認為是機會的時候,其實已經不是機會了。
●機會像小偷,來的時候無影無蹤,走的時候讓你損失慘重。
●人的一生有80%的時間被誘惑帶走,而錯失大量的機會。
●很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常把機會當誘惑,又把誘惑當成機會。
●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把握先機,所有失敗的人都是守株待兔。
●看不到機遇的人是蠢人;抓不住機遇的人是庸人;有機遇不抓的人是罪人。
●一個人最痛苦的時候,不是沒飯吃的時候,而是努力奮鬥卻沒有機會。
●上帝從不埋怨人們的愚昧,人們卻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機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
●你的選擇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遠不會有機會。

陳婉芬強調三項成功要領,就是:永遠不向命運低頭、永遠不向惡劣環境低頭、永遠向高難度挑戰。

因為命運絕對不是等待,而是掌握;命運絕對不是等待,而是抉擇。相信好的,好的就會出現;相信壞的,壞的就會實現。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先 改變自己的觀念;要想改變自己的觀念,先要加強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正面思考,也就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善事、聽佳言、看美景、想正途。陳老師認為, 有兩種人不用算命:一種是每天都想好的、說好的、聽好的、看好的、做好的,這種人的命一定很好;另一種是每天都想壞的、說壞的、聽壞的、看壞的、做壞的, 這種人的命一定很壞。

●命運絕對不是等待,而是掌握;命運絕對不是等待,而是抉擇。
●有兩種人不用算命:一種是每天都想好的、說好的、聽好的、看好的、做好的,這種人的命一定很好;另一種是每天都想壞的、說壞的、聽壞的、看壞的、做壞的,這種人的命一定很壞。
●相信好的,好的就會出現;相信壞的,壞的就會實現。
●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先改變自己的觀念;要想改變自己的觀念,先要加強學習。
●重複行動是習慣,習慣決定我們的命運。
●種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一無所有是一種財富,它讓窮人產生改變命運的行動。
●羅斯福總統:當時間的主人、命運的主宰、靈魂的舵手。
●要改變命運,先改變觀念。
●命運不同的原因:成功的人記住經驗、忘記痛苦,所以勇往直前;失敗的人記住痛苦、忘記經驗,所以裹足不前。

本書特色

1.側寫直銷教母陳婉芬如何以講故事的方式激勵人心
2.對於以業務員或銷售行業的自我修練具有啟發作用。
3.可以直接目標台灣與大陸數十萬的直銷人員,作為其操作守則。

作者简介

曾小歌

■學生時代擔任過文藝社團社長,長於寫詩,
中學時得過小說獎及作文比賽第一名,
台大畢業後,曾短期擔任電影公司編劇,
考進報社後,長期投入新聞編採工作,
採訪過各行各業人物兩千人以上,
人生經驗豐富,提供了源源不斷寫作素材,
目前隱居他鄉,專事寫作。

■曾小歌暢銷作品
《人生,沒有彩排》
《選擇,重於一切》
《幽默,改變一生》、
《用心,活出精彩》
《歪理雄辯的說話藝術》
《改變,才有機會》
《習慣,決定未來》
有多本著作,入選港台兩地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名歌手、電台節目主持人張琪:
「曾小歌的文筆簡潔流暢,筆鋒常帶感情,偶爾也
透露出些許幽默…。」
名律師尤英夫:
「…曾小歌作品說理清晰,深入淺出,一向是個人的最愛。」

■曾小歌信箱:kissbook@sina.com
曾小歌博客:blog.sina.com.cn/sohuge

陳婉芬

生於馬祖西莒島,成長於台灣台北,
目前在世界47國領導220萬人團隊,從事Amway行銷。

學歷: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系畢業。


《营销的艺术与科学:现代商业环境下的战略实践》 引言:重塑认知,洞察未来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日益加速的二十一世纪,商业竞争的格局已然被彻底重塑。传统的营销手段如同陈旧的地图,已无法有效指引企业穿越迷雾重重的市场丛林。我们必须认识到,营销不再仅仅是广告的堆砌或价格的博弈,它已经演化为一门高度依赖数据分析、深刻理解人性、并能灵活适应瞬息万变消费者行为的复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本书《营销的艺术与科学:现代商业环境下的战略实践》旨在为渴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管理者、市场营销专业人士以及有志于投身此领域的学子,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操指南。我们摒弃空泛的口号,聚焦于如何构建一套坚不可摧的营销生态系统,确保每一次决策都建立在扎实的洞察之上,每一次投入都能带来可量化的回报。 第一部分:营销哲学的基石——从产品中心到用户中心 第一章:范式转移——理解现代营销的核心驱动力 成功的营销始于正确的认知。本章深入探讨了市场营销哲学的根本性转变。我们首先剖析了从工业时代的“以产品为中心”如何过渡到数字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重点分析了“客户价值主张”(CVP)的构建过程,强调价值的界定必须是双向的:企业提供的独特利益与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动态平衡。 我们将深入探讨需求(Needs)、欲望(Wants)与需求的层次结构理论在现代商业环境下的新诠释。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共同创造者。因此,营销策略必须从“推销(Push)”转向“吸引(Pull)”,构建一个让目标受众主动靠近的磁场。 第二章:市场细分、定位与差异化(STP)的深化 经典的STP理论依然是基石,但其操作层面已发生巨大变化。本章着重讨论了“微观细分”和“超个性化定位”的实践。 细分: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行为分析工具(如RFM模型、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分析)进行更精细的客户划分,超越传统的年龄、地域界限,深入到心理画像(Psychographics)和数字化足迹。 定位: 阐述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交织的市场中,确立既有普适性又有针对性的独特市场地位。差异化不再是单一的产品特性,而是体验、服务、文化认同等多维度的综合体现。我们提供了案例分析,展示企业如何通过叙事(Storytelling)和品牌个性(Brand Persona)来占据消费者的心智高地。 第二章的实践重点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可以持续演进的、对细微市场变化敏感的定位体系。 第二部分:整合营销传播(IMC)与数字生态构建 第三章:全渠道体验的构建与管理 在当下,消费者在不同的接触点(Touchpoints)之间无缝切换已是常态。本章将“整合营销传播”提升至“全渠道体验管理”的层面。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O2O/OMO): 探讨实体店面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增强体验(如AR试穿、店内数据收集),以及线上平台如何利用实体触点建立信任感。 接触点映射(Customer Journey Mapping): 详细指导如何绘制客户旅程图,识别关键的“痛点”和“高光点”,并确保在每一个接触点上品牌信息和体验的一致性。这要求营销、销售、客服甚至产品部门之间的深度协作。 第四章:内容为王:叙事驱动的信任建立 内容营销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核心竞争力。本章专注于高效内容策略的制定与执行。 内容矩阵的规划: 如何根据客户旅程的不同阶段(认知、兴趣、考虑、购买、忠诚)分配不同类型的内容(博客、白皮书、视频、互动工具)。 SEO与用户意图的匹配: 讲解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最新趋势,强调从关键词堆砌转向对用户真实“搜索意图”的深刻理解。 KOL/KOC的有效利用: 区分关键意见领袖(KOL)与关键意见消费者(KOC)的作用,论述如何建立真实、可持续的合作关系,避免“广告化”内容稀释品牌信任度。 第五章:数据驱动的绩效评估与优化 数字营销的优势在于其可衡量性。本章聚焦于营销投资回报率(ROI)的科学计算与持续优化。 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选择: 明确区分“虚荣指标”与“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指标”,如转化率、客户获取成本(CAC)、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的动态平衡。 归因模型(Attribution Modeling): 探讨从“首次互动”到“多点触摸”归因模型的演变,指导营销人员如何准确评估不同渠道和内容的真实贡献。 第三部分:增长的加速器——创新与伦理考量 第六章:新兴技术在营销中的应用 本章展望并分析了当前正在重塑营销边界的前沿技术。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 探讨AI在预测分析(需求预测)、动态定价、实时个性化推荐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区块链与供应链透明度: 讨论区块链技术如何帮助品牌建立更高的透明度,增强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和真实性的信任。 第七章:建立品牌资产与长期忠诚度 短期销量易得,长期品牌忠诚难求。本章探讨如何通过卓越的客户体验(CX)来构建强大的品牌资产。 服务即营销: 强调售后服务和客户支持部门是品牌体验的延伸。如何将抱怨转化为提升服务的机会。 社区驱动的增长: 讲解如何培育品牌拥护者社区,利用社群力量进行口碑传播,并从社区中获取创新的原始反馈。 第八章:营销伦理、隐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一个日益注重社会责任的时代,营销的伦理边界至关重要。 数据隐私的合规性与透明度: 深入分析全球范围内(如GDPR)对用户数据的保护要求,以及企业如何在遵守法规的同时,维持有效的个性化营销。 绿色营销与社会责任(CSR): 探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真实、有效地融入品牌叙事中,避免“漂绿”行为,赢得新一代消费者的认同。 结论:面向未来的营销领导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战略眼光和实操能力的营销领导者。现代营销是跨职能、数据驱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综合工程。成功不再是偶然,而是系统化、科学化管理的结果。我们鼓励读者将本书所学理论与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持续测试、学习和迭代,方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独特的字体搭配上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记得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光是翻看目录和前言就花了快半个小时。那种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感觉很舒服,不是那种粗糙的印刷品,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品的味道。特别是内页的排版,留白的处理非常得当,让阅读的节奏感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眼睛不会觉得累,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保持着一种舒适的状态。很多商业书籍为了追求信息量最大化,往往会把版面塞得满满的,读起来很压抑,但这本明显在设计美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和出版社对读者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初次接触时,我主要就是被这种外在的精致感所吸引,它散发出一种自信且专业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宝藏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互动性”,虽然它是一本印刷品,但它却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反思和行动欲。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将书中的理论与我正在处理的实际工作情境进行对标。比如,当书里提到“差异化定位的陷阱”时,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公司最近的一个产品推广失误,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瞬间找到了当时决策的漏洞所在。这种即时的反馈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是任何纯理论教材都难以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埋藏了许多思考的“钩子”,你会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个理论在我的行业里如何变通?”。这种内驱式的学习,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来得更有效率。它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赋能感是非常强大的。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台湾出版的营销著作,有时候会带有一些特定的市场背景和文化语境,我担心有些策略的普适性会受到限制。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且具有穿透力。她谈论的不仅仅是如何“卖东西”,而是关于“价值的创造与交换”这一哲学层面的思考。这种高度的抽象能力,让她能够构建出一个既能指导具体操作,又能提升读者战略格局的思考框架。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情感联结的建立,那一段的描述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用户体验”的刻板印象。它让我意识到,营销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信任构建,而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交易促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整体刷新了,看待日常商业现象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仿佛突然拥有了一副新的“透视镜”。

评分

我个人对营销领域的探讨一直抱有一种审视的态度,总觉得市面上太多流于表面的“秘籍”和“快餐式”的成功学。因此,当我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非常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它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深度。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逻辑去挖掘。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外科医生”,能够精准地找到市场脉搏跳动的那个关键点。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出笔记本,把一些关键的理论模型画出来,试图理解其内在的关联性。它那种严谨的学术训练背景,使得所有的论述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即便是谈及最前沿的数字化转型,也绝不浮夸,而是脚踏实地地探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这种深度,对于那些真正想在行业内深耕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让人感觉每一分投入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评分

作为一个市场人,我们都知道,知识是会快速过期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因此,当我评估一本商业书籍的价值时,我非常看重它的“生命力”和“持久相关性”。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不断变化的市场现象,提炼成了几个相对稳定的、可以跨越时间周期的核心原则。它教给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招式”,而是一套“内功心法”。我知道,即便十年后,市场工具和平台可能完全变了模样,但书中阐述的那些关于人性、需求挖掘、沟通本质的洞察,依然会是指导我前进的灯塔。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在短期内抓住一次风口,而在于它能让你构建起一套稳固的、能够适应未来所有变革的战略思维体系。这对我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投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