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零基础学正宗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 实用拳法太极拳谱 太极拳教材 太极拳入门 书籍

包邮 零基础学正宗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 实用拳法太极拳谱 太极拳教材 太极拳入门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陈氏太极拳
  • 武术
  • 养生
  • 入门
  • 教材
  • 零基础
  • 拳法
  • 书籍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葫芦弟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74977
商品编码:1687255991
品牌:葫芦弟弟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

书    名

 零基础学正宗陈氏太极拳(附赠DVD光盘1张)

作    者

陈斌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版  次

1

印刷时间

2012-8

印  次

1

页    数

140

字  数

118000

I  S  B  N

9787538174977

开  本

16开

包    装

平装

重  量

440克

原    价

35元

折后价


 目录

第一章 溯本追源,了解太极拳 
第一节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及演变 
(一)关于太极 
(二)关于太极拳起源 
(三)关于太极拳发源地 
(四)关于太极拳传承 
(五)关于太极拳流派 
第二节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第二章 太极拳在世界的发展 
第一节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一)生理效应 
(二)精神效应 
第二节 太极拳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一)明星、商业巨子们纷纷追捧太极拳
(二)太极健身引领一股新的健身潮流 
第三章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第一节 先明理,再学拳 
(一)五心:敬心、决心、信心、耐心、恒心 
(二)三要素:师资、天资、个人的勤学苦练
(三)一个认识:认识太极拳的本质 
(四)“三练三不练”原则 
第二节 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一)头颈部 
(二)躯干部 
(三)上肢部 
(四)下肢部(腿部) 
第三节 基本手型动作解说 
(一)掌 
(二)拳 
(三)钩手 
第四节 基本步型动作解说 
(一)中定步 
(二)弓步 
(三)虚步 
(四)独立步 
(五)仆步 
(六)坐盘步 
第五节 基本桩功动作解说 
(一)太极浑元桩 
(二)单鞭桩 
(三)懒扎衣桩 
(四)斜行桩 
第六节 基本行步动作解说 
(一)放松行步 
(二)屈膝行步 
第七节 缠丝劲练习动作解说 
(一)单手正面缠丝(右手) 
(二)单手正面缠丝(左手) 
(三)双手正面缠丝 
(四)单手侧面缠丝(右) 
(五)单手侧面缠丝(左) 
(六)双手前后缠丝 
第八节 步法练习 
(一)左开步 
(二)右开步 
(三)插步 
(四)盖步 
(五)前进步 
(六)后退步 
第九节 基础单招动作解说 
(一)右单云手 
(二)左单云手 
(三)双手并步云手 
(四)双手插步云手 
(五)双手盖步云手 
(六)双手插步云手加转身 
(七)前趟拗步 
(八)倒卷肱 
(九)左侧前进步 
(十)右侧前进步 
(十一)收功 
第四章 陈氏太极拳基础套路:六手四象功 
第一节  太极拳套路的介绍 
第二节 套路动作演示 
第一式 起势 
第二式 金刚捣碓 
第三式 懒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闭 
第五式 单鞭 
第六式 收势 
附录: 
第一节 陈氏太极拳的一些流传着的故事 
(一)陈  卜:独闯县衙救贫女 
(二)陈恂如:夜破匪帮智当先 
(三)陈公兆:耋耄老人斗“疯”牛 
第二节 家族传承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冠军、陈氏太极拳嫡宗第十二代传人、太极少帅陈斌精诚之作。他从宏观的太极的理论着手,详细介绍了太极理论与陈氏太极拳之间的关联,并深度剖析了陈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练习方法等。陈斌老师从陈氏太极拳中基础的手型、步型入手,详细介绍及示范演练了陈氏太极拳入门套路,并在每个动作后面都附上了详细的练功方法。     全书图文并茂,配同步光碟讲解。文字讲解清楚,图片动作分解详尽,指导教练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摄影师拍摄经验丰富;高清唯美大图的设计,给读者视觉盛宴;流程讲解更加清晰详尽。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陈斌, 1979年12月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二十世、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拳师。现任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沟太极拳馆副馆长兼主教练、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香港陈氏太极拳总会副会长。
   五岁起师从父亲陈正雷大师,在其悉心传授下,二十余载学练不辍,功架纯正、拳械纯熟、理论精通。2008年6月,成为陈正雷大师严格筛选下的首批入室弟子。
   1996年8月在第四界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中获成年男子组陈氏太极拳第二名;少年男子组陈氏太极拳、剑第一名。
   1998年5月在河南省武协杯中夺得男子陈氏太极拳的冠军;8月在第五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中获男子组陈氏太极拳、剑的两项一等奖。
   2001年4月在“云台山杯”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中获男子组统传陈氏太极拳、剑及56式三项冠军。
   2002年至今,多次率郑州陈家沟太极拳馆代表队参加省、市及全国太极拳各大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
    2004年10月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代表河南省队参赛,取得一金一银的优异成绩。
   作为陈氏后人自1998起开始传拳授艺,1999年—2001年留学英国曾让太极火种尽撒英伦。归国后一直从事太极拳的推广,于2001年创办了河南太极健身培训中心(陈家沟太极拳馆前身),任负责人和主教练。参与策划、组织了1999年至今的连续十届的“国际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并在期间担任主教练;并经常参加省内外数十个电视台栏目的演出和采访;曾策划、组织及直接参与了2003年10月的第十八届世界客属肯亲大会开幕式的表演;2004年4月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上创吉尼斯记录的三万人太极大演练;2004年10月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式上大型表演;2007年3月炎黄二帝祭祖大典大型表演;2008年4—6月的“太极与奥运同行”大型系列活动;2008年7月“奥运火炬郑州传递”启动仪式上的表演……
   在业余时间里积极帮助父亲整理、翻译太极拳理论著作,如英文版的《陈氏太极拳剑刀》的翻译工作,以及该书西班牙文版的编辑工作等。自己所著《太极拳亟待做成大产业》一文于2004年10月成功入选“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论文研讨会“,并在11月份的《中华武术》中刊登,引起广泛影响。2007年至08年初,协助父亲拍摄制作了由国家武协审定的,迄今为止为完整的大型中华武术展现工程——《中华武藏》里的陈氏太极拳系列,其中包括了他个人编排、演示、讲解的教学片《陈氏太极拳精编套路》。2008年6月重新修订了《陈氏太极养生功》一书,使内容更趋于充实、完善。
   近年来频繁应邀赴英、法、德、西班牙、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数20余省市传授拳艺,已普及人数达数万人次。其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方式活泼新颖;为人处事爽朗热情、待人至诚,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爱好者好评。不凡的成长经历,良好的家风修养,超俗的文治武功,构筑成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界内人士亲切地称其为“太极少帅”。

 


《武当十三势太极拳:内劲与劲力的奥秘》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武当十三势太极拳精髓的力作。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套路演示的书籍不同,本书将焦点置于太极拳的核心——内劲与劲力的生成、运用及转化。我们相信,真正的太极拳不仅是优美的动作组合,更是以内在的劲力驱动身体,达到技击、养生、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第一章:溯源与辨析——十三势的根基所在 本章将带领读者追溯武当十三势太极拳的悠久历史,解析其在太极拳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十三势”名称的由来,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招式名称,而是要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阴阳、刚柔、虚实、开合等哲学思想和运动规律。我们会辨析十三势与其他太极拳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异同,帮助读者建立对十三势的清晰认知,避免混淆。 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从道家养生思想的萌芽,到武当山作为太极拳发祥地的传说,再到历代名家的贡献,勾勒出十三势太极拳的完整历史图景。 “十三势”名实义辨: 逐一剖析“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种劲力的本质,理解它们并非孤立的动作,而是相互关联、变化无穷的劲力组合。 理论基础的深度解读: 探讨《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经典对十三势太极拳理论的深刻影响,理解“用意不用力”、“以柔克刚”等核心理念在十三势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内劲的孕育——从桩功到基础劲法的修炼 内劲是太极拳的灵魂。本章将详尽阐述如何通过基础的桩功和特定的劲法来孕育和培养自身的内劲。我们将打破“练功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通过科学的指导和生动的讲解,让读者体会到桩功的奥妙,以及如何将桩功的收获转化为实际的劲力。 站桩的科学性与实践: 基本桩法详解: 重点介绍如“无极桩”、“浑圆桩”等基础站桩方法,从身体姿势、呼吸调整、意念引导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 桩功中的感受与体悟: 引导读者在站桩过程中捕捉身体细微的变化,如“松”、“沉”、“整”、“通”等感觉,并理解这些感觉与内劲生长的关系。 克服常见桩功障碍: 针对练习者在站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酸、麻、胀、痛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调整方法。 基础劲法的研习: “八法”的劲力特征: 深入讲解“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这八种基本劲法,不仅仅是动作的模仿,而是要理解其内在的力学原理和劲力发放方式。 劲力传导的通路: 阐述内劲如何在身体内部产生、蓄积、传导,以及如何通过腰、脊、四肢等关键部位进行协调发力。 “抖劲”、“弹劲”、“化劲”的初步训练: 介绍一些初级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初步体会和掌握这些高阶劲力。 第三章:劲力的运用——十三势套路中的劲力展现 本章将把前两章的理论和基础劲力运用到十三势的套路实践中。我们将选取十三势的经典招式,逐一剖析其动作的背后所蕴含的劲力变化和发力技巧。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读者死记硬背套路,而是让读者理解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劲力含义,从而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套路动作的劲力解析: “进、退、顾、盼、定”的劲力内涵: 详细讲解这五种劲力在套路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如何与“八法”相结合,构成完整的攻防体系。 招式中的劲力转换: 以“搂膝拗步”、“斜飞势”、“白鹤亮翅”等典型招式为例,深入剖析从蓄劲到发劲,从吸收劲力到反击劲力的完整过程。 劲力的方向与角度: 讲解劲力在不同招式中应有的方向、角度,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微调来改变劲力的作用。 劲力之间的配合与变化: 刚柔相济的劲力运用: 阐述如何在同一招式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刚劲和柔劲,实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 虚实结合的劲力调整: 分析虚实变化如何影响劲力的重心和方向,以及如何利用虚实变化来迷惑对手,创造有利的攻防局面。 节奏与劲力的关系: 探讨不同节奏下的劲力爆发,以及如何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增强技击效果。 第四章:技击之道——劲力在推手与实战中的体现 理论联系实际,本章将重点探讨十三势太极拳的劲力在推手和初步实战中的运用。我们将强调“以巧破力,以静制动”的原则,引导读者如何在接触中感知对方劲力,如何化解对方来力,以及如何借力打力。 推手的原理与训练: 感知对方劲力的技巧: 介绍如何通过身体的敏感度来感知对方劲力的细微变化,以及“听劲”的初步训练方法。 化解与借力的方法: 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十三势的劲力原理来化解对方的攻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进攻优势。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动”的实践: 通过具体的推手练习场景,指导读者如何把握最佳的发力时机。 劲力的实战应用: “沾、粘、连、随”的劲力配合: 阐述在实战中如何保持身体的连接,以及如何通过“沾、粘、连、随”来控制对手的重心和平衡。 瞬时爆发力与整体协调: 讲解如何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大的整体劲力,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来增强打击的穿透力。 防守与反击的劲力转换: 分析在遭受攻击时,如何快速将防守劲力转化为反击劲力,实现“以守为攻”。 第五章:养生与修身——内劲与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 太极拳不仅是技击术,更是深厚的养生之道。本章将从养生的角度,深入阐述十三势太极拳的内劲修炼如何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将强调“练拳一日,延寿一日”的道理,引导读者通过练习十三势太极拳,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的。 内劲与身体健康的关联: 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讲解内劲的产生和运动如何帮助打通身体的经络,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达到“百病不生”的境界。 强化脏腑功能,提升免疫力: 阐述深沉的呼吸和内劲的锻炼如何对心、肺、脾、胃等脏腑器官产生积极的调理作用。 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探讨太极拳的专注和放松的练习如何帮助减轻心理压力,平衡情绪,提升整体的精神状态。 内外兼修的太极智慧: “用意不用力”在养生中的体现: 讲解如何通过意念的引导来控制身体的运动,从而避免运动损伤,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阴阳平衡的养生观: 阐述十三势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平衡哲学,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阴阳的和谐。 从“练技”到“悟道”: 引导读者在练习十三势太极拳的过程中,体悟人生哲理,实现由外在技艺向内在修养的升华。 本书将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清晰的图示和案例分析,带领每一位热爱太极拳的读者,深入理解武当十三势太极拳的“内劲”与“劲力”这两个核心概念,从而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髓,实现技击、养生、修身的全方位提升。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人领略到十三势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被“太极拳谱”这几个字吸引了。我一直想找到一份能够对照学习的、具有历史传承感的拳谱文字记载,最好能包含一些口诀和心法。我希望能看到陈氏老架中那些失传或被淡化的技击要点,那种带有时代烙印和前辈经验的结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近现代的“太极拳速成教程”,它尽可能地将所有内容简化、标准化,以便于大规模推广。它缺少了那种古老拳谱特有的韵味和神秘感。所有的招式名称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但鲜有关于招式命名背后的武术寓意和历史典故的介绍。比如“玉女穿梭”,我期待能了解到它在实战中如何对应不同的进攻角度,而不是仅仅学会手臂的穿插动作。这本书更注重“学到手”,而不太注重“悟到心”。它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但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来感受太极拳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精神食粮是远远不够的,略显单薄。

评分

作为一名武术研究者,我更看重教材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我正在梳理不同流派太极拳在技击应用上的差异,特别是针对少林、八卦掌等其他拳种的借鉴与区别。我原以为这本书既然提到了“陈氏太极拳”,会提供一些关于其独有的技击套路或功法训练的独特视角。结果,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线性化,完全是以“初学者”的认知曲线为蓝本设计的。从“第一式如何起势”开始,一路平铺直叙,直到完整演练一遍套路。虽然对初学者友好,但对于需要进行理论交叉对比和深入技巧拆解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分析维度过于单一。比如,书中对“金刚捣碓”这个招式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了“如何用手去按压”的物理层面,而忽略了如何运用提顶坠肘、涵胸拔背的结构变化,来使这个按压的动作具备瞬间摧毁对方平衡的穿透力。它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关于步法在不同方向上的转换技巧,或者如何利用重心变化来达成借力和制人的效果。它更像是一份标准化的教学大纲,而不是一本可以反复推敲的学术参考书。

评分

这本号称“包邮”的武术读物,我拿到手时其实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太极拳的资料多如牛毛,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太少。我主要想找一本关于武式太极拳的深入解析,尤其是对“掤、捋、挤、按”这几个核心劲法的细致图解和理论支撑。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坦白说,给人的感觉更偏向于面向完全新手的入门普及,用词也略显商业化——“正宗”、“实用拳法”、“零基础”这些标签堆砌在一起,常常意味着内容深度不足。我翻阅了一下,发现它确实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基础站桩和八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初步动作演示上,图片清晰度尚可,但对于我这种已经练习多年的人来说,缺少了对内在劲路运行、呼吸配合深层意境的探讨。例如,书中对“化劲”的阐述,停留在“顺着对方的力道走”这种初级理解层面,没有涉及到如何通过自身结构,在接触的瞬间完成卸力、蓄力和反弹的连贯过程。对于追求技击实效和内功修炼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内涵挖掘显然是不够的,更像是一本健身操指南,而非一部武学秘籍。它适合那些刚接触太极,只想比划两下养生的人,但想从中学到陈氏太极拳真正的精髓和技击原理,恐怕需要另寻高明的典籍。

评分

我是一位年长的学习者,膝盖和腰部负荷是我的首要考虑因素。我购买这类书籍的初衷,是寻找一种既能锻炼身体,又不过分强调爆发力和高难度下蹲的养生功法。我非常看重书籍中对“松柔”和“意守”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架势保护关节。这本书的插图虽然多,但对于体态的微调提示却显得不够细致入微。比如,在“揽雀尾”的捋劲环节,我总是感觉腰部受力过大,我希望书中能有更明确的图解或文字说明,指出如何将力量导向胯部,而不是单纯依靠手臂的拉伸。遗憾的是,书中反复强调的“要松”,更多是以一种口号式的方式出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身体感觉对比,比如“松”和“懈”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以及如何通过呼吸的深长来引导身体达到真正的松沉。对于我们这类追求健康、避免损伤的习练者来说,这种缺乏具体操作指引的“空泛指导”,远不如一个清晰的结构力学图解来得实在有效。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传统武术中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辩证法在拳理中的体现。我期待的教材,应该能将老子、庄子的思想与拳架的开合、刚柔转换紧密结合起来,阐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的整体观念。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本标准的动作分解手册。它详尽地描绘了陈氏老架一路的每一个招式——从预备式到收势,一步步教你如何站立、如何转腰、如何迈步。但这种“教你做动作”的模式,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本套路,转而寻求“为什么这么做”的进阶习练者来说,无疑是隔靴搔痒。我尤其关注的是缠丝劲的描述,这是陈氏太极拳的标志之一。书中提到了缠丝,但多用“旋转”和“绕圈”来解释,缺乏对螺旋力在四面八方如何同时产生的精微描述。它没有深入剖析发劲时,劲力如何通过螺旋的路径,而不是单纯的直线冲撞发出。对于一个渴望理解太极拳内在驱动力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只是表皮的知识,未能触及到那层玄妙的“气”与“意”的交融境界,实在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还可以,看不懂

评分

书包装不错!内容也很丰富!很实用。

评分

品质过硬,值得信赖

评分

我们,我们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方式,

评分

速度挺快,内容也挺好。还算满意

评分

书一般吧

评分

货己收到,不错,发货快,

评分

不错,通俗易懂

评分

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