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

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泥石流
  • 灾害防治
  • 工程设计
  • 土木工程
  • 地质工程
  • 灾后重建
  • 风险评估
  • 防治措施
  • 工程实践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335069
商品编码:1679381520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 作  者:无 著作 蒋忠信 编者 定  价:35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1日 页  数:19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4335069 0绪论1
1泥石流特征参数计算与松散固体物源厘定3
1.1容重与流体性质3
1.1.1容重3
1.1.2流体性质5
1.2松散固体物源与堆积范围7
1.2.1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7
1.2.1.1崩滑物源8
1.2.1.2坡面侵蚀物源9
1.2.1.3沟床揭底物源10
1.2.1.4动态估算10
1.2.2沟道冲刷起动粒径11
1.2.3松散固体物源量的变化趋势预测12
1.2.4堆积范围13
1.3流速14
1.3.1稀性泥石流流速14
1.3.1.1建议公式14
1.3.1.2公式的讨论与修正17
1.3.1.3排导槽糙率19
1.3.1.4加糙措施及其糙率计算21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经验总结,初步架构出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体系,按设计步骤系统阐述泥石流的参数厘定、防治方案、工程措施与结构设计,并归纳震后泥石流的特点与防治经验。共分泥石流参数计算、震区泥石流特点、工程防治原则、拦砂坝设计、排导槽设计、其他工程设计、其他设计问题等7部分及附录。作为简明的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指南,可供具体从事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 本书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遥感技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核心作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实践,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员、国土资源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手册。 在快速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议题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传统的人工测绘和现场调查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需求。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多尺度、高时效性的数据获取能力,已成为获取城市空间信息、分析城市形态变化、辅助科学决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从遥感基础理论到复杂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 第一部分:遥感技术基础与城市数据获取 本部分侧重于为读者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遥感数据如何服务于城市规划的需求。 1.1 遥感原理与城市环境特征: 详细阐述电磁波谱与地物相互作用的机理,重点分析城市建筑、植被、水体、不透水面等典型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讨论不同传感器(如光学、微波、激光雷达)对城市环境要素的探测优势与局限性。 1.2 城市遥感数据源的分类与特性: 深入比较分析商业卫星(如WorldView、QuickBird)、高分系列卫星、无人机(UAV)遥感以及机载激光雷达(LiDAR)在城市规划中的适用性。重点剖析了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数据对地物识别精度和信息更新频率的影响。 1.3 几何与辐射校正: 详述获取城市高精度空间信息所需的预处理流程。几何校正部分涵盖了地面控制点(GCP)选择、传感器模型构建、以及融合多种数据源(如GPS/IMU数据)进行高精度配准的技术路线。辐射校正部分侧重于如何去除大气影响和传感器自身误差,确保后续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城市信息提取与特征识别 城市信息提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核心环节。本部分聚焦于从原始影像中自动化、半自动化地提取出规划所需的基础要素。 2.1 城市建成区自动提取与制图: 介绍基于面向对象(OBIA)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方法,实现对建筑、道路、停车场等要素的精细化提取。重点探讨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区分建筑的轮廓、屋顶材质,以及对复杂城市街区进行拓扑结构的重建。 2.2 城市绿地与水体遥感监测: 阐述如何利用植被指数(如NDVI、EVI)监测城市公园、行道树的健康状况和覆盖度变化。对于水体监测,讨论了利用SAR数据穿透云层监测内涝风险以及利用光学数据评估地表水体质量的指标体系。 2.3 城市基础设施三维重建基础: 引入激光雷达(LiDAR)和立体影像技术,介绍如何从点云数据或多视角影像中提取建筑物的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地表模型(DSM),为三维城市建模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城市形态分析与空间格局演变 城市形态是理解城市发展脉络的关键。本部分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具有空间分析意义的指标。 3.1 城市扩张的定量分析: 介绍如何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采用变化检测技术,量化城市建成区在不同时间段的扩张速度、方向和强度。引入景观格局指数(LSI)对城市斑块的形状、连接度和多样性进行量化评估。 3.2 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反演: 深入讲解如何利用热红外传感器数据,结合地表覆盖信息,反演出地表温度(LST)。重点分析了不透水面比例、绿地覆盖度与LST之间的相关性,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空间依据。 3.3 城市空间结构与可达性分析: 结合提取出的道路网络数据,介绍如何利用图论算法和网络分析技术,评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空间可达性,为优化交通规划和公共资源布局提供数据支撑。 第四部分:面向规划决策的遥感集成技术 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多源数据的融合与集成,本部分探讨如何将遥感信息嵌入到GIS分析框架中,直接支持决策过程。 4.1 遥感与GIS的深度融合: 阐述将遥感提取的要素图层(如土地利用分类图、高程模型)无缝导入GIS平台,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的技术流程。讨论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关联构建。 4.2 城市适宜性分析与潜力评估: 介绍利用多准则评价(MCE)模型,结合遥感获取的地形坡度、土壤类型、现有基础设施密度等因子,对特定开发项目(如保障房建设、生态廊道构建)进行空间适宜性筛选和排序。 4.3 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构建: 探讨利用高频遥感数据,构建城市变化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测框架。例如,对违章建筑的快速识别、对重大工程建设进度的跟踪,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 第五部分:新兴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拓展 本部分关注遥感领域的前沿技术,探讨其在解决城市规划复杂问题上的巨大潜力。 5.1 无人机(UAV)遥感在精细化规划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UAV在小尺度、高精度场景下的作业流程,包括低空摄影测量、三维点云获取和倾斜摄影模型的生成。分析其在历史街区保护、小型地块现状测绘中的优势。 5.2 深度学习在城市语义分割中的前沿进展: 介绍U-Net、Mask R-CNN等深度学习网络在城市复杂目标(如复杂立交桥、不同类型的屋顶)语义分割上的最新应用案例和性能提升。 5.3 遥感数据与物联网(IoT)数据的融合: 探讨如何将遥感宏观空间数据与IoT传感器(如空气质量、交通流量监测)的实时点状数据相结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第六部分:应用案例与工程实践 本部分通过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示遥感技术在不同规划场景中的实际效果。 6.1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界定与要素提取: 案例分析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和LiDAR数据,精确勾勒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并分析其周边环境的视觉景观影响因子。 6.2 新区开发与基础设施选址优化: 选取某新区开发项目,展示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评估待开发区域的现状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并辅助确定最优的交通干线和公用设施选址。 6.3 城市韧性与灾害风险评估: 聚焦于城市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分析地表高程、不透水率和植被覆盖度,构建风险指数图谱,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第七部分:数据标准、规范与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遥感数据能被规划部门有效采纳,本部分强调了数据生产的规范性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7.1 城市遥感数据生产的国家与行业标准: 梳理当前国内在城市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和入库方面的最新标准和技术规范。 7.2 精度评估与不确定性分析: 介绍面向城市规划的精度评价指标(如混淆矩阵、Kappa系数、均方根误差RMSE),并讨论在数据融合过程中如何量化和管理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结语 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不仅阐释“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详尽指导“如何做”。通过对遥感技术的系统梳理和前沿技术的介绍,本书期望能助力规划专业人员驾驭海量空间信息,推动城市规划向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和灾害管理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解答震后泥石流治理复杂性的文献。《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的出现,可以说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生态修复技术与生物工程在泥石流治理中的应用”的深入探讨,这为我们思考更具可持续性的治理方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书中关于“风险管理策略”的阐述,不仅涵盖了技术层面的预警和防御,更触及了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作者对整个治理体系的全面认知。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更全面地评估泥石流带来的长期影响,并制定出更具前瞻性的治理计划。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专业性上,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类家园的责任感。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如何将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为构建更安全、更宜居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有幸参与过几次灾后重建的项目,其中泥石流的治理始终是让我感到挑战性极强的一个领域。而《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在实践中摸索的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定海神针”。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问题的提出、原因的分析,到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再到后期的维护,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工程材料的选择与性能要求”以及“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设计层面,更深入到每一个微观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书中对于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泥石流成因的治理策略的区分,以及针对性的技术推荐,使得这本书的普适性大大增强。我能够从书中汲取到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立即应用到的经验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推动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基层的技术支持人员,常年与各种复杂的工程项目打交道,对于泥石流这类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破坏力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为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提供了一份亟需的参考。书中关于“工程治理措施的适用性分析”以及“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章节,尤其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设计环节,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技术规范和工程实例。书中对不同类型泥石流的治理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最优化的选择建议。这一点对于提高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视,这与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也体现了作者在工程设计中前瞻性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巩固了现有的专业知识,更是在一些新兴的治理技术和理念上获得了启发。它无疑会成为我今后工作中一份得力的助手,帮助我更高效、更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为灾后重建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我对地质灾害,特别是泥石流一直抱有极大的关注,这源于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在其中脆弱性的思考。此次有幸拜读《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让我对这项复杂且关键的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并非堆砌繁复的术语,而是以一种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将泥石流治理工程的设计过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案例分析”的深度挖掘,通过剖析一系列经典的震后泥石流治理项目,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不同治理策略的优劣。书中对于“施工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的详细阐述,更是直接解决了我在理解工程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地引导着我去认识和理解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工程细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科学的严谨性,更在于其传递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读完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工程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智慧和心血,是对抗自然灾害、守护家园的有力证明。

评分

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的居民,我的家园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破坏,而震后的泥石流更是让生活雪上加霜。在灾难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笼罩在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之中。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这本《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仿佛黑暗中出现了一束光,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我不是工程专业人士,但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图示和案例,清晰地阐述了泥石流形成的原理、危害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预警系统建设”和“生态恢复性治理”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经验的分享,让我了解到如何在灾后重建中,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的风险,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承诺,它让我在困境中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和希望的曙光。我常常在想,如果早点有这样一本指南,或许在灾难发生时,我们能做得更好,减少更多的损失。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所有生活在地震多发地区、饱受泥石流困扰的居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填补了我们在相关知识上的空白,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