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33015-2014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NB/T 33015-2014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化学储能
  • 储能系统
  • 配电网
  • 技术规范
  • NB/T 33015-2014
  • 电力系统
  • 并网技术
  • 新能源
  • 储能接入
  • 电力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5210000000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729387505

具体描述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NB/T 33015-2014)

作 者

国家能源局

出 版 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规 格

16开,8页

出版日期

201503

书 号

1551232364

定价

9.00

标准号/图集号

NB/T 33015-2014    
       
内容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接入10(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配电网的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的其他类型储能系统以及微电网中的储能系统可参照执行。2015-03-01实施。

 

 
目 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规定
5 电能质量
6 功率控制与电压调节
7 电网异常响应
8 并/离网和充放电切换
9 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
10 通信与自动化
11 电能计量
12 接地与安全标识
13 并网测试


钢结构设计与应用:规范解读与工程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分析、施工与维护等关键环节,旨在为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参考手册。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国家和行业现行的主要钢结构设计规范展开,系统梳理了从材料选择到结构整体性能评估的完整技术链条。 第一部分:钢结构设计基础理论与材料特性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弹性、塑性、屈服、极限强度以及疲劳特性。重点分析了不同等级钢材(如Q235、Q355、高强度钢)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适用性与设计考量。详细阐述了结构设计所需的荷载组合原则,涵盖恒载、活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以及特殊作用(如温度作用、施工荷载)的取值与组合方法,严格依据现行结构设计基本规范。 材料部分深入剖析了钢材的连接性能,特别是焊缝和螺栓连接的强度与延性设计。对焊缝的类型、等级评定、无损检测方法进行了详尽介绍,并给出了不同受力状态下焊缝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在螺栓连接方面,详细讨论了摩擦型连接与承压型连接的设计差异,以及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控制标准与现场检测技术。 第二部分:钢结构构件与节点设计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主要结构构件的设计与校核。 截面设计与强度校核: 系统讲解了轴心受力、弯曲、剪力、受弯-受拉/受压组合、双向受弯等各种受力情况下的截面承载力计算。详细分析了普通截面、工字形截面、箱形截面及各种组合截面的有效利用率,并涵盖了抗局部失稳(腹板和翼缘的局部屈曲)的验算方法。 稳定性设计: 针对压杆的整体稳定性问题,详细阐述了欧拉临界力公式的应用局限性,并引入了基于稳定系数和欧拉公式的实际设计方法。对于受压柱,区分了双轴对称、单轴对称及不对称截面的稳定性计算,特别是对于框架结构中作为侧向支撑的柱件,如何正确确定其有效长度系数($mu$值)是设计的关键难点,本书提供了基于不同端部约束条件的具体查表和计算指导。 梁的强度、稳定性与刚度: 除了常规的强度验算,重点探讨了梁的抗弯和抗扭组合变形的控制。对于长细比过大的梁(尤其是焊接H型梁),详细分析了波浪形屈曲(Lateral-Torsional Buckling, LTB)的判别与设计,并引入了塑性设计在连续梁中的应用原则。 节点设计: 节点是钢结构的薄弱环节,本书投入大量篇幅阐述节点的设计构造。包括梁柱刚接节点(如桁架式连接、刚性连接板件)、梁柱铰接节点(如牛腿连接、简支连接)。对节点域的强度、焊缝的抗剪承载力、以及连接板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了细致的校核流程指导,强调了最小构造尺寸的遵循。 第三部分:结构体系分析与特殊结构设计 本部分将构件设计提升至结构体系层面。 结构体系与分析: 区分了钢框架结构、钢桁架结构、网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的设计特点。对于框架结构,详细介绍了第二阶效应(P-Delta效应)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刚度调整系数或直接P-Delta分析来满足规范要求。对于桁架结构,重点讲解了节点力的精确传递与弦杆和腹杆的内力分配。 抗侧力体系设计: 深入分析了钢结构中常见的抗侧力构件:耗能支撑(如屈曲约束支撑BRB、粘滞阻尼器)与传统斜撑(K型、人字型)。对比了不同支撑形式在抗震设计中的性能差异,并讲解了抗剪键(剪力墙或核心筒)与钢框架的协同工作设计。 疲劳与抗震设计: 针对桥梁、重型机械支撑等承受交变荷载的结构,详细阐述了疲劳验算的基本流程,包括应力范围的确定、S-N曲线的选择以及疲劳累积损伤的评估。在抗震方面,系统介绍了基于“强柱弱梁”、“强剪强柱”原则的抗震概念设计,并讨论了延性耗能构件的设计要求。 第四部分:施工、安装与维护技术 理论设计必须与施工实践相结合。本书末尾部分涵盖了钢结构工程的实际操作要点: 施工工艺: 涵盖了钢材的预处理(防锈、涂装)、构件的运输吊装技术(包括超高层和超大跨度结构吊装方案的选择),以及现场高强度螺栓的安装质量控制(如扭矩法、伸长值法)。 质量控制与验收: 详细介绍了焊接质量的检验标准,包括外观检查、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的适用范围和评级标准。对于涂装体系的选择(如富锌底漆、环氧中间漆、聚氨酯面漆)及其膜厚控制,提供了实用的现场指导。 结构维护: 讨论了钢结构常见的腐蚀机理、火灾防护措施(如超薄型防火涂料的应用),以及在极端气候(如冰雪荷载、高温)下的定期检查与维护策略。 本书配有大量工程实例图解和规范条文的引用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准确、高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符合规范要求的工程设计成果。它不仅是结构工程师的案头必备工具书,也是相关专业学生深入理解钢结构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优秀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体系化”和“前瞻性”来概括。它不仅仅是列出了一堆条条框框,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从宏观的系统设计,到微观的设备选型,再到运行维护,都涵盖在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标准化”的强调,这对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储能系统,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技术细节和工程考量。而且,书中在讨论一些通用性的技术要求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电池技术,而是具备了较高的通用性,这意味着它能够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部分,这体现了作者对于智能化配电网发展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关注储能系统本身的性能,更关注它如何融入到整个电网的智能化体系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储能系统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未来的能源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更是一种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引领。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技术规范这类东西,总感觉会枯燥乏味。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相当吸引人。它没有那种干巴巴的条文堆砌,而是通过一种非常有逻辑性的展开,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你可以感觉到作者在组织内容时,非常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体系性。例如,当谈到某一具体技术指标时,它会立刻回溯到这个指标的必要性,以及它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然后再引申到相关的设计和运行要求。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流畅,也更容易理解。而且,书中一些关于“接入”的描述,简直是点睛之笔。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储能系统如何与现有的配电网“对话”,如何实现无缝连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点。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这就像是在为我描绘一幅宏伟的蓝图,让我看到了技术落地的那一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描述一些关键环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审慎,这让我对这个行业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怎么做”的指导,更在于它让你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度是很多技术文档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讲解技术细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之前接触过不少技术类的书籍,但很少有像这本书一样,能够把每一个技术点都抠到如此细致。比如说,在讨论储能系统的功率特性时,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数值,而是会详细说明这个功率特性是如何影响并网的,对电网的稳定又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影响。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觉得作者是在用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来编写这本书,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规范。而且,书中在强调“安全”和“可靠”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每一个技术要求,背后似乎都蕴含着无数次的实践和验证,确保储能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稳定地运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接口”和“通信”的部分,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容易被忽视的,但这本书却把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详细阐述了储能系统与配电网之间的信息交互,这对于实现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份“作战指南”,能够自信地去理解和评估储能系统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评分

坦白讲,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这个主题,是比较模糊的。我只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重要在哪里,如何实现,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知识的盲区。它以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离,让我能够逐步理解。特别是书中在介绍系统接入的流程和关键参数时,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轻松跟上。我记得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故障处理”和“应急响应”的那一部分所吸引,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在最关键时刻才能发挥作用,而作者却能够将其梳理得如此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一种对责任和安全的深刻理解。而且,书中在讨论一些前沿技术,比如系统集成和运行优化时,也展现出了其前瞻性。它不仅关注当下,也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储能系统在配电网中应用的“白皮书”,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哦,它绝对是那种能让你对“储能”这个词产生全新理解的宝藏。我之前对电化学储能的认识,仅限于知道有电池,能存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配电网中扮演的,远比我想象中要重要和复杂的角色。它的内容,深入浅出,就像是在给你拆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让你一步步明白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连接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特别是关于系统接入的那些技术规定,简直就是配电网工程师的“葵花宝典”,里面涉及到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要求,都细致入微,让人感觉作者真的是从实践出发,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经验。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一个简单的储能系统接入,背后涉及到这么多学问,从设备选型、保护配置,到运行策略、故障处理,都有一套严谨的体系。而且,书中不乏一些图表和算例,这对于我这种喜欢“眼见为实”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够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技术规范也可以写得如此有条理、有深度,并且充满了实际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让你真正领会到电化学储能系统在现代配电网中的价值和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