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2015年6月12日-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习近平 著
图书标签:
  • 陈云
  • 纪念
  • 座谈会
  • 历史
  • 政治
  • 传记
  • 人物
  • 中共党史
  • 1915-2005
  • 重要会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
ISBN:9787010150024
商品编码:1637405425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2015年6月12日-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01
作者:习近平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2.00 页数:12 印次: 1
ISBN号:978701015002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本书是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


岁月留痕:一位革命家的家国情怀与时代印记 引言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永恒的光辉。陈云同志,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发展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思想,他的品格,他的实践,至今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不旨在详述陈云同志110周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的具体议程或发言内容,而是希望通过梳理其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精髓,展现其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所展现出的深邃智慧、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以此来纪念他,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第一章:理想之火,信念如磐——革命年代的锻造与担当 任何一位伟人的崛起,都离不开其思想的萌芽与信念的锤炼。陈云同志的早期革命生涯,正是在中国社会风雨飘摇、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展开的。他早年投身工人运动,接触进步思想,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在于武装斗争和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本书将描绘他如何在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下,坚定革命立场,积极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为党的早期发展贡献力量。 从上海的工人运动,到东北的抗日战场,再到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陈云同志始终冲锋在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他参与领导的每一次斗争,都凝聚着智慧与勇气,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特别是在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战略眼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在这一章中,着重刻画他在革命年代所展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面对艰难困苦时,那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如同灯塔,指引着革命的方向。 第二章:治党兴党,党性光辉——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的实践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走向新生的核心力量,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陈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特别是在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工作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以其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党性原则,为党的纪律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典范。 在延安时期,他参与了党的许多重要会议,为确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贡献了力量。他深谙组织工作的艺术,强调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性。他撰写的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文献。本书将深入分析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党内出现的思想分歧和组织问题,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他的“四个服从”原则,以及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都体现了他对党的事业负责到底的责任感。 第三章:经济建设,巨匠擘画——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与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头等大事。陈云同志以其卓越的经济学才华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杰出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书将重点梳理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参与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如何着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他在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重要论断,以及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关系的精辟分析,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他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反对脱离实际的冒进和空谈。在“大跃进”时期,他敢于直言,勇于纠错,为减少国家经济损失发挥了关键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陈云同志更是以其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同时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和宏观调控。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关系的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将着重展现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定盘星”作用,以及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人生智慧,品格风范——人民公仆的道德楷模 伟人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宏图伟业,更在于其高尚的品格和超凡的智慧。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楷模,是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典范。他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将个人利益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后。 本书将深入挖掘陈云同志在个人品德、工作作风、人生智慧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他为人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尊重他人,以理服人。他讲原则,重实际,不搞形式主义,不务虚名。他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的生活朴素,作风民主,深受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爱戴。 陈云同志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的每一个细节中。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挚关怀,都贯穿于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本书将通过讲述他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鲜活事例,来展现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真正的人民公仆的风范。 结语 纪念陈云同志,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历史,更是为了汲取智慧,坚定信念,开创未来。他的革命精神、科学思想、道德品格,如同不朽的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本书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力求展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陈云同志,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革命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我们自身人生价值的再思考。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陈云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我能想象出来,肯定是那种偏向学术研究和官方纪念的风格,字体可能偏小,但内容密度极高,每一页都可能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非常期待看到,在这次座谈会上,不同派别、不同领域专家们是如何阐释陈云同志的“不争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是否有新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毕竟,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演变。如果书中能收录一些首次公开的内部讨论细节,那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就是如获至宝。我设想,现场的发言可能充满了对过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既有对成就的肯定,也可能有对当时决策失误的坦诚回顾,正是这种全面的、不回避矛盾的态度,才使得纪念文集具有真正的历史厚度。这种严肃的学术氛围,对于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教科书。

评分

说实话,光看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他们不像有些人那样热衷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更关注实际的数据、具体的政策和最终的效果。因此,我深信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大量关于具体经济指标的分析和政策制定的过程记录。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人员,但对国家治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吸引力在于能够窥见决策层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达成共识的。特别是关于物资调配、财政平衡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讨论,往往最能体现一个领导人的真本事。我期望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来佐证理论,比如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粮食收成如何通过精妙的调控得以稳定,或者某个财政赤字是如何被成功化解的。这种“干货”远比空泛的赞美更有价值,它让我们看到,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远见,更是日复一日的精细算计和坚韧不拔的执行力。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本书收录了与陈云同志关系密切的人士的回忆性发言,那将是情感上最有感染力的部分。我想象着那些老战友、老部下,在多年后回忆起与他共事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他工作习惯、生活作风的细节描绘,一定会非常感人。比如,他对待下级是否严格但公正?他在压力面前是如何保持冷静的?这些“人”的故事,往往比宏大的政治论述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位历史人物的立体形象。这种人性化的侧写,是任何官方的丰功伟绩榜单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文字处理得当,这些回忆片段能够将冷硬的政治文献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让后人不仅敬佩他的功绩,更能学习他的人格魅力和治事风范。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文本,是任何严肃读物都追求的理想状态。

评分

这部文献汇编,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和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书,但我可以想象,这样的纪念文集,必然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决策形成过程的宝贵资料。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一段国家发展轨迹的深度回溯。聚焦于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这个时间点,说明书中收录的内容,很可能包含了那个时期重要的领导人、理论家们对于他生平功绩、思想遗产的最新研讨与重新审视。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关于价格改革、财政金融管理等核心议题的深度解读,这些都是陈云同志一生中留给后人的重要财富。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究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为国家探寻出一条可行之路的。那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我想能透过那些严肃的发言稿和回忆录文字,清晰地传递出来,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思考的冲动。

评分

对于这样的纪念性文集,通常会有一个核心的结构:既有对逝者的缅怀,更有对现实的照鉴。我推测,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回顾历史的“老古董”,它很可能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在当前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重新学习和继承陈云同志那种审慎、科学的执政理念,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好奇,座谈会上是否有专家将陈云的经济思想与当前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行对接和阐释。例如,他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论述,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该如何理解和应用?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解读,将极大地提升其阅读价值,使其从一本单纯的历史文献升华为指导当代实践的参考手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才是纪念活动最有价值的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