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讓你徹底看穿人心 [13歲以上] [Quirkology:How We Discover the Big Truths in Small Things]

怪咖心理學: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學實驗,讓你徹底看穿人心 [13歲以上] [Quirkology:How We Discover the Big Truths in Small Thing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察·韋斯曼 著,洪慧芳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怪咖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趣味心理学
  • 人心洞察
  • Quirkology
  • 社会心理学
  • 认知偏差
  • 行为怪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漫遊者
ISBN:9789865956554
商品编码:16069674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Quirkology:How We Discover the Big Truths in Small Things
出版时间:2013-09-03
页数:30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的心裡藏著哪些祕密?
  你有哪些「心事」不想透露給別人甚至自己知道?
  為什麼人會相信明明沒有科學根據的事?
  有哪些不合理的行為其實背後都有複雜的心理因素?
  現在,頂尖的心理學家們要發揮奇想,
  用各種近乎搞怪的實驗把它們通通挖出來,一一求證!
  看完你將大呼:「原來,我們心裡是這樣想的!」
  你一定無法想像,連這些都可以用科學實驗證明!
  你的星座、姓名和面相,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你走路的方式透露了哪些性格?
  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話是什麼?
  人的記憶有可能經由操弄而回憶起不曾發生過的事?
  有沒有科學辦法可以分辨真心的笑和虛假的笑?
  哪個國家的人最樂於助人?

作者简介

  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英國著名的怪咖心理學教授,致力於以科學方法研究許多日常生活中看似無法用理性理解的行為。
  曾是獲獎無數的職業魔術師,倫敦魔術協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後為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並獲頒劍橋三一學院Perrott-Warrick獎學金,目前負責英國賀福郡大學心理系的研究單位,專門針對鬼魂、奇蹟、魔術、騙術和直覺等心理學進行科學研究。
  許多世界級頂尖科學期刊都報導了他的研究,有更多國際媒體,如《時代雜誌》、《每日電訊報》及《衛報》專題介紹他的研究。他更接受過數百個廣播與電視節目專訪,經常與各界名人合作,在BBC等著名媒體上進行以成千或上萬人為對象的大規模實驗。他的實驗上過金氏記錄。

目录

第一章 時間心理學
先知與獲利
占星預言
時間雙胞胎與波哥小丑
伯特倫.弗爾教授與夜店筆跡學家
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登場
時間與心理的科學研究
先天好運?
逃稅與撒謊聖職者的時間心理學
火星效應
時間心理學與死神

第二章 欺騙心理學
大象騙術、說話猩猩與說謊小孩
謊話
萊斯里.尼爾森、蕃茄醬與酸奶油
蒙娜麗莎、剛砍下的頭與聖母學院修女會
「孩子,別擔心,我們會一起墜下去。」
記得不可能的事
通靈會的心理

第三章 靈異心理學
迷信
火馬年
彩券、滿月抓狂、十三俱樂部
美拉尼西亞人與飛彈
感染性思考
小小世界年年縮
走在碳火上與幽靈鬼怪
氣氛或感應神跡的簡單方法

第四章 決策心理學
喝可樂、吃爆米花、買培根
麵包師傅小糕先生
隱藏因素
長得高攸關選票
面相見真章
我想請問陪審團……殺人魔是長那樣嗎?
好萊塢的潛移默化
如果你是比薩餡料,你會是什麼?
「極簡主義者找女友」:徵友廣告的心理

第五章 幽默心理學
為什麼雞要過馬路?
「雪茄有時就只是雪茄,但笑話可不光只是笑話。」
攸關幽默的半腦
鼬鼠與好笑K元素
躺椅上的喜劇演員
假裝世界永遠滑稽
聽過基本教義派的笑話嗎?
羅賓.威廉斯、史派克.米利根、「汪汪」笑話

第六章 自私心理學
消失的手套、公事包、女貨車駕駛
測驗一國的誠實度
尼克森、按喇叭、俄羅斯魔僧
湯姆.戴斯蒙、捐獻箱、醫療中心
丟信封與納粹黨友
善心撒瑪利亞人寓言與其他宗教迷思
城市生活
衡量生活步調
眾論歸一

結語
化解全球普遍的「宴會枯燥病」
謝辭

精彩书摘

  伯特倫·弗爾教授與夜店筆跡學家
  一九四○年代末期,伯特倫·弗爾教授(Bertram Forer)忙著設計新奇的方法來衡量性格。某晚,弗爾去一家夜店,有一位筆跡學家走過來,說他可以根據弗爾的筆跡判斷他的性格。弗爾婉拒了,但是這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想要探索,為什麼很多人那麼相信占星家與筆跡學家。弗爾其實可以繼續做他的正規學術研究,但是他太好奇了,決定做一個不尋常的實驗。結果這項實驗讓他聲名大噪,即使後來大家已經遺忘他在性格方面的主流研究,但大家都還記得這項實驗。
  弗爾讓上他基礎心理學的學生完成性格測驗。一週後,他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紙,告訴他們上面有根據他們的測驗分數得出的簡短性格說明。弗爾請學生仔細看說明,針對說明的準確度在紙上打分數,0代表不準,5代表很準。接著他說,如果他們覺得測驗的確衡量出他們的性格就舉手。
  現在我們讓時間倒流,回到測驗的時候。以下是弗爾後來發給學生的其中一種說明,請讀一遍,看看這段內容用來形容你的性格準不準:
  你需要別人喜歡與欣賞你,但你通常對自己很嚴苛。你雖然個性上有缺點,但通常會加以彌補。你有很多實力沒有好好發揮成你的優勢。你外在的表現很有自律也很自制,內心比較焦慮不安。有時候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對決定或做對事情。
  你比較喜歡有一點改變與多樣性,受到拘束或限制時,你會感到不滿。你覺得自己是獨立思考者,為此感到自豪。在沒有令人滿意的證據下,你不接受別人的說詞。你也覺得對別人太坦白是不智的。有時你是外向、好親近、和善的,有時你比較內向、謹慎、沈默寡言。你有些夢想比較不切實際。
  弗爾的學生看完描述,打了分數,結果大家紛紛舉手。沒多久,弗爾很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舉手了,弗爾為什麼會那麼驚訝?
  就像一些心理實驗一樣,弗爾並沒有完全誠實地面對學生。他發給他們的性格描述並不是根據他們的測驗成績做的,而是節錄自幾天前他順手在書報攤買的星座書。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是拿到同一張性格說明,就是你剛剛看過的內容。
  弗爾只不過看了一遍星座書,從不同的星座說明中挑出約十句,湊成一段文字。雖然學生拿到的都是一樣的性格說明,但87%的學生打的分數是4或5,這表示他們覺得描述很準。
  弗爾自創的這段文字後來聞名全球,很多心理實驗與電視節目都用過。弗爾的研究結果解開了他碰到筆跡學家以來一直難以理解的疑惑。占星術與筆跡學其實沒必要準確就可以看起來很準。只要非常概略地描述對方的性格,他們的大腦就會讓他們誤以為這些見解獨到深刻。
  弗爾做完研究後,馬上告訴學生他們拿到的是一模一樣的性格描述,解釋他的實驗「充分展現大家很容易過於相信含糊的敘述」,他也指出「這種情況與江湖術士的相似之處」。弗爾的學生對於自己受騙上當並沒有不太高興,很多學生還給予實驗高度的評價,甚至向弗爾要了一份性格敘述,想對朋友玩同樣的把戲。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可能實驗就到此結束,但弗爾還設了最後一計,進一步拐騙他的學生。
  ……
《怪咖心理学: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学实验,让你彻底看穿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的奇特领域,通过一系列充满趣味、有时甚至令人不安的经典与非经典实验,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认知偏差、社会影响和决策陷阱。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世界,但我们的“真相”往往是主观的、易错的,甚至是完全被操纵的。这本书的目的,正是要用最“不正经”的方式,讲最“硬核”的心理学原理。 第一部分:感知的迷宫——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我们的感官系统是通往现实的门户,但它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本部分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错觉和误导的世界。 1. 视觉的陷阱与选择性注意力的魔力: 我们将重访经典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探讨为什么我们常常“视而不见”那些摆在眼前的事实。聚焦于注意力资源是如何分配的,以及在高度分心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错过了多少关键信息。书中会详细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以及当我们试图同时处理多任务时,大脑如何进行欺骗性的“快速切换”。 2. 记忆的不可靠性: 记忆并非录像带,而是不断被重写的故事。我们会深入探讨目击者证词的脆弱性,解析“虚假记忆植入”技术如何轻易地让一个人“相信”自己经历了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了解记忆的重构过程,对于理解个人历史叙事的形成至关重要。 3. 情绪对判断的扭曲: 情绪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它更是我们过滤现实的滤镜。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对相同事物的判断(从风险评估到道德抉择)会产生显著差异。我们将剖析“情感启发式”——我们依靠感觉而非逻辑来快速做决定的倾向,以及它如何导致系统性的错误判断。 第二部分:社会舞台上的表演者——群体如何重塑个体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身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所塑造的。本部分将揭示社会压力、从众心理以及权威的隐秘力量。 1. 顺从与权威的深层绑定: 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案例,它揭示了服从权威指令的惊人强度,即使这些指令违背了个人的道德良知。本书将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探讨“代理责任感”的转移如何使普通人做出残忍的行为。同时,我们会对比阿希实验,展示在群体压力面前,个体对明显事实的公开否认。 2. 从众心理与“旁观者效应”: 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人越多反而越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将拆解“责任分散”和“多元无知”这两种社会心理学概念,它们解释了冷漠是如何在人群中蔓延的。了解这一点,是打破冷漠循环的第一步。 3. 刻板印象的构建与“自证预言”: 社会标签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本书将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的期望)和戈莱姆效应(消极的期望)如何通过微妙的行为互动,最终使预言自我应验,从而固化了社会中的阶层和偏见。 第三部分:决策的黑箱——我们如何做出选择(或者说,如何被诱导选择) 我们的日常选择,从购买什么到投票给谁,大多是基于快速、直觉性的思考。这部分将聚焦于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偏差的交叉点。 1. 锚定效应与启动机制: 为什么第一个出现的价格会主导我们对后续价值的判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商业案例,解释“锚定效应”如何被系统性地应用来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启动效应”(Priming),即环境中微小的、无意识的刺激如何预先设定我们的思考模式。 2. 损失厌恶与现状偏差: 人们对损失的恐惧远大于对等量收益的渴望。这种非理性的倾向是心理学中最有力的驱动力之一。我们会分析“损失厌恶”如何使人们固守现状,拒绝看似有益的改变,以及这在投资和关系维护中的体现。 3. 确认偏误:寻找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过滤器。我们倾向于主动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我们既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那些与之矛盾的证据。本书将展示确认偏误如何在政治极化、科学研究的解读乃至个人关系中制造出难以调和的鸿沟。 结语:认识怪咖,就是认识你自己 本书并非旨在将心理学理论变成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系列有趣的、可操作的洞察。通过剖析那些最“怪异”的实验,我们实际上是在观察人类心智最基本、最普遍的运行模式。了解这些认知盲点和群体行为的规律,能让我们在面对信息洪流、社会压力和个人抉择时,拥有更清醒的自我觉察能力。只有看清了人性的“怪咖”之处,我们才能更有效地看穿他人,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感到好奇,并希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自己最近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对身边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产生一种审视的眼光。比如,在排队结账时,我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前面那个人选择队伍的“潜意识倾向”;在和朋友聊天时,我也会留意他们回答问题的微小停顿和肢体语言的微妙变化。这本书就像是送给我的一副“透视眼镜”,它教会了我如何从日常的“小事”中去解码隐藏在行为深处的“大逻辑”。它不是教你如何操纵别人,而是更侧重于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是现在的样子”,这种自我认知上的提升,才是最宝贵的收获。它拓宽了我对人类行为模式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理性”,其实充满了多少有趣的、可预测的非理性漏洞。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快,总是能精准地在你感到思维开始松懈的时候,抛出一个更劲爆的观点或案例,让你精神一振,继续往下挖掘。

评分

这本新书简直是心理学爱好者的福音!它用一种完全颠覆传统的方式来解读人类行为,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一直觉得心理学研究有点过于严肃和刻板,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深奥的理论包装得像一场场精彩的脱口秀。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把最枯燥的实验设计,讲述成跌宕起伏的侦探故事。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会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去试试书里提到的那些小把戏。尤其欣赏它那种不拘一格的视角,它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人”这个复杂的生物,有时候需要跳出实验室的玻璃墙,去观察那些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充满线索的“怪癖”和“巧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点燃了读者对探索人类心智的原始好奇心。我敢说,即便是对心理学完全不感兴趣的朋友,也会被它那种近乎顽皮的求知欲所感染。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非主流”的气息,生怕它只是哗众取宠的“伪科学”读物。然而,读了几页之后,我的顾虑就彻底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平衡了娱乐性和严谨性。那些所谓的“搞怪实验”,背后其实都植根于非常扎实的心理学原理,作者只是用了一种更接地气、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而是通过讲述那些“小聪明”背后的“大道理”,让读者在哈哈大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人类决策、偏见、记忆等核心机制。这种学习体验,比我以前在大学里啃教材的感觉要有效率和乐趣百倍。它成功地将“科学”与“趣味”这两个原本看似矛盾的元素完美融合,让一个原本高冷的学科,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可以说是“亲民”了。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豁然开朗”。它没有提供什么万能的成功秘诀,也没有贩卖廉价的“鸡汤”,它只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人性的新工具箱。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一台充满“预设程序”的机器,而了解这些程序,是理解自己和世界的第一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学术成果“平民化”,让科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专属品。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感到好奇的人。它不仅能让你更懂得如何解读他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让你能以一种更宽容、更幽默的态度去接纳自己那些不那么“完美”的认知偏差和本能反应。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并时常在朋友聚会时拿出来分享的“谈资制造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完全符合它“怪咖”的定位。色彩搭配大胆,插图设计充满了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各个实验时所采用的叙事结构——先抛出一个日常的、甚至有点荒谬的场景,然后引出背后的心理学框架,最后再用严谨的结论来支撑整个论证。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留存率。对于我这种容易走神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逻辑递进至关重要。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恶作剧”的口吻,把你拉入一场知识的寻宝游戏。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反差萌”,内容是硬核的科学洞察,表达方式却是轻松的、略带戏谑的,让那些原本需要严肃对待的认知偏差,一下子变得可以被调侃和理解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