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

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同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李家同
  • 教育理念
  • 育儿
  • 成长
  • 沟通
  • 希望
  • 教育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6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5114
包装:平裝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0-06-04
页数:23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你以為給孩子快樂就夠了嗎?
孩子因為現在得到快樂而沒有了未來,你認為這樣的教育出現了甚麼危機?
時代的改變與教育的改革理應是為大家帶來更好的生活與未來,但是老師對政策感到憂心,學生不快樂,大家都看不到未來,我們的教育到底出現了甚麼問題?
孩子的成績不進反退,學校的素質越來越差,這是甚麼原因?
大學的評鑑與卓越計畫有讓我們的高等教育提升嗎?
李家同對台灣的教育感到非常憂心,他以最直接懇切的方式,希望大家來關注這些問題,只有如此,台灣才有救。
普遍的人對「成功」看得太重要,大家一味的要追求成功,家長們個個摩拳擦掌,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下一個比爾蓋玆或下一個郭台銘。但是回歸到現實面,孩子成長受到的教育狀況,對人格與學業都將造成極大的影響。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與政策,是如此的令人憂心與擔憂,如果我們的教育問題不解決,孩子未來還有甚麼希望可言。
李家同有一顆敏感的心,以及一雙洞察是非的眼睛,這次他將透過本書,將臺灣的教育現況與問題作一個全面性的建議。有很多的狀況或問題一直都存在,但是經常被忽視,李家同秉持著「回歸基本」的想法,將問題一一拋出。他希望作為一個起頭,透過這本書引領大家去正視目前教育的問題。
除了我國教育嚴重問題外,李家同提出孩子功課不好的14個原因,以及15個幫助功課不好孩子的方案:
◎孩子功課不好的原因
一、回家不做功課
二、文化刺激太少
三、英文無法學好
四、義務教育完全沒有品質管制
五、小學教育有時太多元化
六、孩子不知道念書的重要性
七、小學數學太雜也太難
八、國文太難
九、英文太難
十、英文教科書沒有中文解釋
十一、教育往往忽略了科目的基本部分
十二、未能因材施教
十三、鼓勵不夠
十四、補習班主導教育,但弱勢孩子進不起補習班
◎如何幫助功課不好的孩子?
一、使孩子每天都做家庭作業
二、使小朋友多看課外書
三、使偏遠地區的孩子有足夠的英文老師和足夠的英文課
四、對小學生有品質管制
五、小學教育不能太多元化
六、告訴偏遠地區孩子讀書的重要性
七、改善數學教育
八、改善國文教育
九、英文不要考得太難
十、要有好的英文教科書
十一、強調學科的基本部分
十二、因材施教
十三、多給鼓勵
十四、將難題融入教科書,以杜絕補習班
十五、孩子絕對不能太用功
延伸閱讀
黃崑巖談教養
寫給大學新鮮人的10封信
寫給社會新鮮人的12封信

作者简介

李家同
民國28年生,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電機博士。歷任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資訊研究所所長、電機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教務長,靜宜大學校長,暨南大學校長,博幼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現任總統府資政。李教授曾連續五次獲得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工科學術獎和侯金堆傑出學術獎,他是美國電機電子學會的榮譽會士,並且曾擔任過十一種國際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李教授信仰天主教,在大學求學期間,就常去台北監獄及新店軍人監獄替受刑人服務,目前仍為台中啟明學校和新竹德蘭中心的義工,替孩子們補習數學和英文。李教授熱愛文學,由於他的宗教信仰和他服務弱勢團體的經驗,使他的文章帶有人道主義的色彩,也因為他不說教,他的小說非常有趣,廣受讀者大眾喜愛。李教授特地為中小學生規畫撰寫的《專門替中國人寫的英文課本》、《專門為中學生寫的數學課本》系列叢書,嘉惠許多學生。他專為兒童所出版的故事繪本有《車票》、《蘋果》、《太陽下山,回頭看》、《山谷裡的丁香花》、《三個孩子的故事》、《鐘聲又再響起》和《來自遠方的孩子》等書。

目录

第一章、我國教育現況
一、大學生倍增,小學生銳減
二、我國教育上的重大缺點:教育差距甚大,呈M形發展的趨勢
三、教育差距使貧富變成世襲
第二章、孩子功課不好的原因
一、回家不做功課
二、文化刺激太少
三、英文無法學好
四、義務教育完全沒有品質管制
五、小學教育有時太多元化
六、孩子不知道念書的重要性
七、小學數學太雜也太難
八、國文太難
九、英文太難
十、英文教科書沒有中文解釋
十一、教育往往忽略了科目的基本部分
十二、未能因材施教
十三、鼓勵不夠
十四、補習班主導教育,但弱勢孩子進不起補習班
第三章、如何幫助功課不好的孩子?
一、使孩子每天都做家庭作業
二、使小朋友多看課外書
三、使偏遠地區的孩子有足夠的英文老師和足夠的英文課
四、對小學生有品質管制
五、小學教育不能太多元化
六、告訴偏遠地區孩子讀書的重要性
七、改善數學教育
八、改善國文教育
九、英文不要考得太難
十、要有好的英文教科書
十一、強調學科的基本部分
十二、因材施教
十三、多給鼓勵
十四、將難題融入教科書,以杜絕補習班
十五、孩子絕對不能太用功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嚴重問題
一、我國大學的概況
二、台灣的大學教授薪水太少
三、教授勤做研究,未能深耕學問
四、大學未能注意學生的真正學問
五、大學往往忽略了課程的基本部分
六、大學往往不太重視學生的普通常識
七、大學的通識教育不夠有趣
八、大學生嚴重地缺乏國際觀
九、工學院學生普通缺乏工程理解力
十、非常不對的五年五百億作法
十一、如何使大學生更有創意
第五章、我們的教育可以更好
一、免試升學可行嗎?
二、甄試和申請入學對弱勢學生不利
三、技職體系學校的嚴重問題
四、對技職教育的建議
五、對後段學校的建議--前測和後測
六、談品德教育
七、學校不該太媚俗

精彩书摘

回家不做功課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弱勢家庭的孩子,台北的教育家很少人知道我們的國家有眾多的孩子是放學以後就去玩耍的。對教育家來說,我國的孩子回家以後的作業太多了,不少的小學生每天要做作業,一直做到晚上十一點鐘才能睡覺,實在太不正常,所以教改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快樂學習”,因為教改人士覺得孩子們書唸得如此辛苦,當然不快樂。
他們不知道,在很多偏遠的地區,很多小孩子在小學的時候非常的快樂,因為他們根本不學習,試想,一個小孩,每天放學以後,就在家附近玩得不亦樂乎,他當然很快樂,但是功課實在就好不起來了。我們不妨注意一下那些功課不錯的孩子,看看他們回家以後有沒有做作業,我相信幾乎百分之百的這類孩子一定都是做家庭作業的,反過來說,功課不好之中,絕大多數是回家就去玩耎了,這些孩子,雖然有個快樂的童年,但往往有不快樂的成年。
最近,很多學校面臨被併校的危機,因為這所學校偏遠,附近沒有什麼小學生來上學了,於是教育部就要求小學要有特色,如果真的有特色,就可以免於被併校。於是很多校長想出各種花招來強調特色,這些特色可能強調戶外教學,也可能強調創意,在原住民地區的小學,很多小學特別注重孩子的體育和音樂。
這些有特色的學校雖然給了學生比較不同的教育,也使他們有比較開放的心靈,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基本程度。孩子會唱歌,會在野外求生,對昆蟲極有瞭解,男孩子會打毛線,女孩子會修腳踏車,當然都是好事,但是,他總該知道最基本的算術規則。----我們必須注意一件簡單的事:有沒有將孩子的基本學問教好?不論我們的教育多麼地具有特色,只要我們的孩子數學不好或者英文不好,我們就是對不起我們的孩子。
我們目前的義務教育是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品質管制的,孩子功課再差,也可以畢業。在過去,我們在小學和國中都還有留級制度,現在留級制度也消失了。這種非常自由化的教育看上去十分美好,因為孩子因此可以很快樂,但是如果孩子真的基礎沒有打好,他一定吃虧一輩子。
我國教育上的重大缺點:教育差距甚大,呈M型發展的趨勢
學生教育程度的差距太大呈兩極化的發展是我國教育的重大缺點。以最近的基本學力測驗結果來看,所謂的明星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數,與後段的高中職最低分相差非常大。如建中要287分、一女中286分、師大附中284分、台中一中279分、台南一中273分、高雄中學279分。
至於後段的高中職分數只要20到30分,這不是一科的分數,而是基測5科加上作文的成績。以民國96年的高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共有31萬餘人應考,結果PR(百分等級)達九十九的人,有3355人,但PR在10以下的有3萬1千多人,他們的分數大多數就是在20到30分之間。
一般人以為公立學校學生程度應不差,但現在有些只要30多分的基測成績就可以進入在屏東、台東、花蓮等偏遠地區的公立高職。這種分數幾乎可以說全是用猜的,與零分沒有太大差別。所以有些學校來者不拒,零分也照樣錄取,今天甚至北市也出現了這種情形。
依據教育部的統計民國95年的國中基測英語成績,也發現了雙峰現象與城鄉差距的問題。該年英語科全國平均成績為29點94分,比這個分數高的縣市只有「北一區」、「台南區」與「高雄區」等三區,分別為36點07分、30點34分、30點3分;成績最低的縣市則為台東縣22點74分、花蓮縣24點51分及澎湖縣25點3分。
全國只有台北市是高分群人數多於低分群人數,其餘縣市都是低分群人數多於高分群人數。低分群學生的成績多集中在15分左右。
至於作為大學入學依據的學科能力的測驗,總級分為75,學生表現的差距也非常大。接近零級的學生與滿級分或的都大有人在。接近滿級分的學生都可以進入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學,但由於大學招生名額太多,大批弱勢學生重演國中升高中職的戲碼,能以極低的分數進入大學念書。
以97度的學科能力測驗的成績分數公佈情形來看,各科最高分是15級分,以5級分為標準,來察看各科沒有超過5級分的考生百分比:國文4.09%、英文22.72%、數學47.17%、社會3.8%、自然12.67%。所謂5級分,該是指原始分數25分至30幾分之間,試問,有一半的同學數學只考到2、30分,有22%同學英文也只考到了2、30分,這難道不嚴重嗎?學生沮喪的程度可想而知。
這次考試又看出了英文的雙峰現象,英文分數中考到11到13級分的有27%,但是也同時有21%的考生分數在3級分到5級分之間,這實在是應該令我們感到憂心的。
此外,令人擔心的是,城鄉的差距又加大了學生程度上的M型發展。以台大為例,其新生近8成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台南等都會區的明星高中,而台北市高中生最愛讀台大,占總數53%。以學校來看,高度集中在明星高中,建中、北一女、附中等前10名學校就占了62%。偏遠、離島的社區高中生,只占了一兩個名額。
再以國中的基本學力測驗來看,也發現學生程度在地域上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例如新竹縣尖石鄉的尖石國中與五峰鄉的五峰國中民國97年基測的平均分數分別只有74.5分與65分。其他地方如台東、花蓮、南投等許多偏遠地區與海邊國中一樣,平均100分都不到,許多只有20多分。因此在台東的若干公立高中基測只要100多一點的分數即可入學。
反觀台北市國中每班能考上前三志願的學生高達6、7人的比比皆是,某私立國中經常一班就有接近10名考上第一志願,號稱全國第一。兩年前的基測在升學競爭上並不是很有名的市立南門國中,在400多名畢業生中就有20多名的PR值達99,其他所謂明星級公立國中的成績,更不是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比的。
基測包括作文滿分12分,六科總分為312分,以建中常須290分來看,等於只能扣22分,若要考上,大概各科最多只能錯個5到6題。北市學生基測考到200以下就算是不太好的了,要上公立高中分數要220以上,PR值要近80,以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要達到這種分數實在不易。

《跨越藩篱: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重塑》 本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员的跨国流动,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而紧密的全球网络。然而,在这一宏大叙事之下,个体与群体在文化认同、地域归属以及身份构建上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与深刻的变革。本书并非聚焦于宏观的经济或政治分析,而是深入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如何被解构、重塑与再协商的过程,以及个体如何在多元文化光谱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与实践路径。 本书将探讨的核心议题是“边界的消融与重划”。随着物理距离的缩短,传统上由地理、语言或历史所构建的文化壁垒正在逐渐松动。这种松动带来的既是前所未有的融合机遇,也是身份焦虑与文化冲突的温床。我们审视了后殖民语境下,文化“中心”与“边缘”的权力关系如何在全球信息流中发生微妙的位移,以及新兴的数字社群如何成为抵抗或拥抱全球文化霸权的新型场域。 第一部分:身份的流变——从“根植”到“漫游” 本部分聚焦于身份认同的内在机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结构性转变。传统的身份构建往往基于“根植性”——即对特定土地、血缘和共同历史的深度依恋。然而,全球流动性(无论是物理迁移还是数字游牧)使得“根植性”的传统叙事受到挑战。我们分析了“间隙性身份”(Interstitial Identity)的兴起,即个体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形成的一种非固定、持续调整的状态。 具体而言,我们深入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与记忆的断裂与延续: 移民后代在继承母语和融入主流语言环境中的张力。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当语言断裂发生时,身份的锚点如何被重新定位?我们考察了“混合语”(Code-Switching)如何从一种生存策略演变为一种创造性的身份表达形式。 2. “他者化”的内化与反思: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加,个体更容易体验到被“他者化”的感觉。本书探讨了这种外部标签如何被个体吸收、内化,最终促成对自身文化属性进行主动的批判性反思的过程。这涉及对刻板印象的解构,以及个体如何主动塑造自己的“文化人设”以应对外部的审视。 3. 数字足迹与虚拟身份的构建: 社交媒体和网络空间为身份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然而,这种自由度也伴随着表演性与真实性之间的永恒拉扯。我们分析了虚拟身份如何成为现实身份的“投射面”与“实验场”,以及数字社群如何提供了一种“选择性亲缘关系”,取代了基于血缘和地域的传统社群。 第二部分:地方的抵抗与重塑——全球化下的文化本土性 全球化常被描绘成一种趋同的力量,试图抹平地方性的独特标记。然而,本书的第二部分则关注地方文化如何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创造力,进行“积极的在地化抵抗”。这种抵抗并非简单的排外,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筛选、挪用和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考察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地方风味与全球市场的张力: 以美食、手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地方特色产品如何在被纳入全球供应链的同时,试图保持其“精神内核”。探讨“真实性”在市场化过程中是如何被定义、交易和维护的。例如,一个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如何通过吸收现代设计理念而获得新生,而非仅仅停留在博物馆的展示品。 2. 新地方主义的兴起: 面对全球大都市的同质化压力,一些社区开始强调和弘扬其独特的历史叙事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新地方主义”运动。这是一种对“可替代性”的反抗,是对“在地独特性”的政治宣言。我们研究了城市更新运动中,社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干预,以及地方历史叙事的“复兴”如何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 3. 全球语境下的“文化挪用”与“文化借鉴”的边界: 本部分对跨文化交流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全球化的流动使得不同文化元素可以被自由借鉴时,如何区分有益的文化“对话”与有害的文化“掠夺”?我们引入了权力分析框架,审视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文化元素的流动是否真正实现了平等的交流,还是加剧了原文化持有者的失语困境。 第三部分:后身份时代的伦理诉求——走向“具身化”的共存 如果说前两部分主要关注身份的宏观流动与微观重塑,那么第三部分则将焦点转向了在全球身份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基础以实现“具身化的共存”。这里的“具身化”指的是,身份的理解必须回归到具体的、可感知的、日常的互动之中,而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标签和理论的争论。 主要探讨内容包括: 1. “跨界共情”的培养机制: 共情是跨越身份鸿沟的关键能力。本书提出,培养跨界共情需要系统性的教育干预,尤其是在非正式学习环境和大众媒体叙事中。我们分析了优秀文学作品、纪录片和互动艺术如何有效地促使观众“进入”他者的经验世界,从而瓦解预设的偏见。 2. “流动性公民身份”的构想: 传统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边界紧密挂钩。在全球化下,个体可能同时效忠于多个社群(例如,国籍社群、职业社群、兴趣社群)。本书尝试构想一种更具弹性的“流动性公民身份”模型,它强调个体对多个社群的责任感和参与度,而非单一、排他的忠诚。这种模型要求政治哲学和法律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 3. “不确定性”的伦理接受: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心理负担之一是身份和未来路径的持续不确定性。本书倡导一种接受“身份永远在形成中”的哲学立场。真正的成熟并非找到一个永恒的答案,而是习得在不确定的、多重身份叠加的状态下,依然能够做出负责任、有道德的行动的能力。这要求我们从身份认同的“封闭系统”思维,转向对“开放系统”的接纳与管理。 结语:在交汇处发现新的“我们”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细致的观察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全球化并非简单地“消除”了差异,而是将差异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交汇点上。通过对文化认同、身份重塑和伦理共存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理解个体如何在不断的跨越与协商中,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我们”。这本书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走进文化交汇处的复杂地带,在那里,新的意义和可能性正在诞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智慧和匠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像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有着清晰的主体结构和巧妙的过渡。每一章节的衔接都显得水到渠成,前一节的收尾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节的主题,使得整体的阅读脉络非常顺畅,不易迷失方向。我观察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铺垫”和“回环”的手法,有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后文会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重新被提及并深化,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读者在阅读结束后,能够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论证框架。这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的章节逻辑像骨架一样,支撑着核心思想的饱满血肉。对于那些追求系统性知识建构的读者来说,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帮助我们将零散的思考片段整合成了有机的整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旧日质感,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某个特定年代的课堂。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力量所吸引。它不像那些追求哗众取宠的畅销书那样用夸张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非常朴素、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传递出作者对某一领域深刻的思考和关切。书中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非常舒适的体验,即使是面对一些较为深奥的论述,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匠人精神,让人相信作者在内容上也必然是精雕细琢的。我特别喜欢它在引言部分所营造的氛围,那种娓娓道来,如同老友对谈般的亲切感,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作者究竟想和我们分享些什么。整体而言,从装帧到内页设计,都散发着一股沉稳、厚重的文化气息,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过去的书,而是需要坐下来,慢慢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那种“坦诚”。通篇读下来,没有感受到任何故作高深的姿态,作者似乎毫不设防地将自己最真实、最核心的关切和困惑都摊开来。尤其是在论及那些充满争议或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时,作者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勇气——敢于直面现实的复杂性,不回避矛盾,也不轻易做出廉价的乐观判断。这种坦诚使得书中的论述更具可信度和温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一位过来人,带着对世界深刻的理解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向年轻一代或关注此议题的人们,发出的真挚呼吁。这种毫不掩饰的真诚,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卸下防备,更容易接纳那些可能需要我们做出深刻反思和改变的观点。这本书散发出的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智慧光芒,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手感”来看,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沉浸感”。这种沉浸感并非来自于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作者对于所讨论议题的深度投入和近乎偏执的专注。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仅仅是沉思作者刚才提出的那个观点,并试图将其与我自身过往的经验进行对照和碰撞。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是评价一本书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启发”大于“告知”。它很少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视角或一套分析工具,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构建答案。这种“引导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人感觉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平等对话。这种深刻的互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老派”而又充满韵味。它没有使用太多花哨的辞藻或时髦的流行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扎实、逻辑清晰的叙述方式展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那种精准和克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既保证了表达的准确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冗余。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宏大叙事或者哲学思辨的部分时,作者总能找到一种既能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平衡点。这种文风,让我想起一些二十世纪中叶的经典论著,它们的力量不在于表面的华丽,而在于其内核的坚实。我甚至在某些段落感受到了那种笔锋的犀利,虽然语气平和,但其观点直击要害,如同外科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剖析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对于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轰炸的现代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无疑是一种回归本源的体验,它要求你放慢速度,用心去体会文字背后那股不容置疑的思考惯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