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德国坦克装甲车辆:1936—1945
yuanjia:59.00元
作者:汉明文化工作室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22257291
字数:300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本书精选了40余款二战期间德国经典的坦克装甲车辆,涵盖了轻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坦克歼击车、装甲车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二战德国的坦克装甲车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及认识。与本书配套的还有《德国飞机(1930―1945)》。
轻型坦克
PzKpfwⅠ
PzKpfwⅡ
PzKpfw35(t)
PzKpfw38(t)
中型坦克
PzKpfwⅢ
PzKpfwⅣ
PzKpfwⅤ(“黑豹”)
重型坦克
PzKpfwⅥAusf.H1(“虎”Ⅰ)
PzKpfwⅥAusf.B(“虎王”)
PzKpfwⅦ(“鼠”式)
坦克歼击车
Ferdinand(斐迪南/“象”式)
JagdpanzerⅣ
Jagdpanther(“猎豹”)
Jagdtiger(“猎虎”)
Jagdpanzer38(t)(“追猎者”)
自行反坦克炮
PakaufPzKpfwⅠ
Rhino(“犀牛”)
MarderⅡSd.Kfz.131(“黄鼠狼”)
MarderⅢSd.Kfz.139(“黄鼠狼”)
突击炮
StugⅢ
StugⅣ
Brummbar(“灰熊”)
自行步兵炮
sIG33(Sf)aufPzKpfwⅠAusf.B
sIG33(Sf)aufPzKpfwⅡAusf.B
StuIG33B
Wespe(“黄蜂”)
Sd.Kfz.138/1(“蟋蟀”)
Sd.Kfz.138/1(“野牛”)
Hummel(“野蜂”)
自行防空火炮
FlakpanzerⅠ
Flakpanzer38(t)(“猎豹”)
半履带车辆
Sd.Kfz.2
OpelMaultier(欧宝“骡子”)
Sd.Kfz.4/1
Sd.Kfz.6/2
Sd.Kfz.7
Sd.Kfz.7/1
Sd.Kfz.8
Sd.Kfz.9
Sd.Kfz.10
Sd.Kfz.11
Sd.Kfz.250
Sd.Kfz.251
轮式装甲车
Kfz13
Kfz14
Sd.Kfz.221
Sd.Kfz.231(8-Rad)
Sd.Kfz.232
Sd.Kfz.234
Sd.Kfz.247
ADGZ
附录 德国坦克英文名称解释
坦克装甲车辆是各种履带式作战车辆、轮式车辆的总称,是地面部队的制式装备。本书精选了多种di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经典的坦克装甲车辆,涵盖了坦克、突击炮、轮式装甲车、半履带车辆等,通过艺术彩绘、实体图片和漫画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这些德国著名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进程,以及在战争中和和平年代的重要意义和地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二战德国著名坦克装甲车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及认识。
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军事迷、模型爱好者、研究学者的阅读需要,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国防科普教育有着间接的帮助,同时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我一直对军事历史,尤其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有着极大的关注。在众多的军事力量中,德国的装甲部队以其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强大的战场表现,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寻找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对1936年至1945年间,德国陆军、海军、空军(尤其是武装党卫军)所装备的各类装甲车辆,包括坦克、自行火炮、装甲侦察车、突击炮、坦克歼击车乃至装甲运兵车等,都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我期待能够看到每个车型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设计草图到最终的量产型号,包括其关键的技术突破和性能演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列举一些数据和图片,而是能够深入分析这些装甲车辆的设计哲学,比如德国工程师是如何在高科技和生产效率之间进行权衡的,又或者是在面对盟军不断涌现的新型装备时,如何进行快速迭代和改进。同时,作为一本“政治世界军事类”书籍,我更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装甲车辆的出现和使用,是如何与二战时期的政治决策、战略目标紧密相连的。例如,闪电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装甲部队的集中运用;而战争后期,德国为何依然执着于研发和生产一些产量不高但性能优异的重型坦克,这些背后是否折射出某种政治上的考量?这本书,若能将这些军事技术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相结合,必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
评分终于盼到这本书了!一直对二战时期德国的装甲力量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坦克和装甲车。从“虎”式、“豹”式到“黑豹”、“虎王”,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传奇,也承载着无数的战史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样的军事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钢铁巨兽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装甲车辆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生产数量以及它们在实战中的表现。例如,“虎”式坦克那令人闻风丧胆的88毫米炮,以及“豹”式坦克在机动性和火力上的平衡,这些都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得到详尽解答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武器本身,而是能够结合当时德国的政治格局、军事战略以及工业生产能力,来分析这些装甲车辆的研发和部署是如何受到大时代背景的影响。比如,希特勒对技术优越性的狂热追求,以及在战争后期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如何依然投入巨资生产这些重型装备,这些背后错综复杂的故事,往往比纯粹的技术参数更能引人深思。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理解二战东线、西线的战局发展,特别是德军装甲部队如何一度成为盟军的噩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中,感受那些冰冷的钢铁是如何在火与血的洗礼中,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作为一名资深的军事史爱好者,我对二战时期的德国装甲部队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从“虎”式坦克的威名远扬,到“豹”式坦克的灵活机动,再到早期“三号”、“四号”坦克的服役生涯,以及各种支援性的装甲车辆,它们共同构成了二战战场上一道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景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德国装甲车辆的“族谱”,从1936年战争阴云密布的欧洲,一直梳理到1945年硝烟散尽的悲剧结局。我希望书中不仅有冰冷的数据和模糊的图片,更要有深入的分析,例如,为何德国在战争初期能够凭借其装甲部队取得辉煌的胜利?战争后期,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为何依然要投入巨资研发和生产一些产量不高但性能极其优越的重型坦克,这其中是否折射出战略上的考量,甚至是政治上的迷失?《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背景,更让我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到这些装甲车辆背后,化学工业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特种钢材的冶炼技术是如何支撑坦克装甲的厚度?先进的发动机技术需要怎样的燃料和润滑剂?战场上的化学防护又有哪些应用?若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技术细节,与当时德国的政治格局、军事战略以及宏观的战争进程相结合,深入挖掘装甲战车背后隐藏的化学工业秘密,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兵器史,更是一部关于技术、政治与战争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深度解析。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军事时代。
评分我对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工业,尤其是其装甲技术,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这一历史主题的希望。《德国坦克装甲车辆:1936—1945》这个标题,预示着其将覆盖一个关键的十年,涵盖了从战前准备到战争末期的所有重要阶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一时期德国生产和使用的所有主要类型装甲车辆进行详尽的介绍,包括但不限于轻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歼击车、突击炮、自行榴弹炮、侦察车、装甲输送车等等。我希望每一款车辆都有深入的介绍,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规格、生产数量、改进历程以及在不同战役中的实战表现。此外,这本书的副标题“二战政治世界军事类”和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更是激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机械地罗列数据,而是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装甲车辆的研发和生产,是如何受到当时德国的政治野心、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例如,戈林对于空军支援的强调,与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是如何发展的?希特勒的个人意志在某些坦克型号的决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更让我好奇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背景,是否意味着书中会特别关注这些装甲车辆在材料科学、动力系统、燃料技术等方面的化学工业支撑?例如,高强度合金的冶炼技术,或者特种润滑剂的研发,这些在二战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军事工业技术。若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技术细节与宏观的政治军事历史相结合,深入剖析德国装甲力量的兴衰背后,政治、军事与化学工业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那么它无疑将是一本独具匠心的历史著作。
评分作为一个对二战兵器史有着多年研究的爱好者,我对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涉猎颇广,但总感觉少了一本能够将德国装甲车辆的研发、生产、部署以及实战运用,与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军事战略以及化学工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名称和出版社信息,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德国坦克装甲车辆:1936—1945》这个标题,就预示着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德国装甲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借鉴和吸收外来技术,到自主研发出“四号”、“三号”等经典型号,再到后期为了应对战场劣势而推出的“虎”、“豹”系列等高性能重型装备。我希望书中能够超越简单的型号介绍,而能够深入剖析这些装甲车辆背后的设计思想和工程哲学。例如,“虎”式坦克强大的火力是如何平衡其高昂的生产成本和复杂的维护需求?“豹”式坦克又如何在机动性、火力、防护和产量之间找到一个相对最优的解决方案?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否触及这些装甲车辆的生产过程中,化学工业所扮演的角色。例如,高强度钢材的冶炼和应用,先进的发动机燃料和润滑油的研发,以及战场上装甲防护涂层的技术,这些都与化学工业息息相关。若本书能将这些技术细节与宏观的政治军事背景相结合,深入探讨化学工业如何支撑了德国装甲部队的战争机器,那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空白,为我这样的读者带来一次思想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