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塵世裡的初相見 紫藤花開了 輕輕的放著香, 沒有人知道…… 紫藤花開了 輕輕的放著香, 沒有人知道。 樓不管,曲廊不作聲, 藍天裡白雲行去, 池子一脈靜; 水面散著浮萍, 水底下掛著倒影。 紫藤花開了 沒有人知道! 藍天裡白雲行去, 小院, 無意中我走到花前。 輕香,風吹過 花心, 風吹過我,—— 望著無語,紫色點。 紫藤花開了 輕輕的放著香, 沒有人知道…… 塵世裡的初相見 提起江南,總使人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的漢樂府來: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好的季節不是春。哪裡的春天,都是群花爛漫,都是一樣的花團錦簇。等各地的花潮都退去,滿世界只剩下葉的綠,江南的好便突現出來,滿湖的蓮與荷,清純活潑,千嬌百媚。——遊人只合江南老了。 我曾跟人開過玩笑,我說我下輩子一定要生在江南。在六月天微雨的黃昏,穿碎花的旗袍,撐一頂碎花的小傘,走在江南的雨巷裡。想想那等搖曳生姿,兀自醉了。如若再逢上一段豔遇,那整個人生就再完美不過了。 這是江南骨子裡的媚。 相遇江南,是每個女人的夢。不消說它的粉牆黛瓦。不消說它的小橋雨巷。不消說睡意淺淺的早晨,被賣玉蘭花的婦人濕濕的叫賣聲喚醒。就說它滿湖的蓮與荷吧,六月湖上的風,吹著也還清涼,採蓮的女子,頭紮藍印花布的頭巾,身穿藍印花布的斜襟衫,蓮藕般的胳膊,在蓮葉間,魚樣的靈活。她左採右採,整個畫面看上去,恰如仙子落凡塵。 這麼一說,林徽因委實幸運,她生在江南,生在江南好的六月裡。 那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六月。陽光拍打著青碧的西湖水。湖上的蓮已長成,有的正含苞,有的已然盛開。面容嬌嫩,清澈純淨,猶如小生命。岸邊楊柳依依,綠意森森,一派江南的初夏風光。 這是亂世。腐敗的清政府統治已日趨式微,行將就木。有識之士開始了救國活動,四處奔走呼號。山雨欲來風滿樓。 但這關陽光什麼事呢?陽光照舊潑潑洒洒,如銀似金,照亮了一個世界。這關花朵什麼事呢?荷開了。蓮開了。梔子花更是開得不管不顧,整個杭州城密布著它的香,濃烈纏綿,如炒熟的糖栗子。 自然界的法則就是順其自然,該出太陽時出太陽,該開花時開花。這就如同一個人的出生,是無可逆轉的事。 六月十日,陸官巷深處的林家老宅裡,人影幢幢,笑語喧喧。一個女嬰,在眾人的期待中,呱呱墜地。 多年後,這個長大後的女嬰,驗證了這樣一條真理:亂世出佳人。 每個嬰兒的出生,都是塵世裡的初相見。 只是,相見的是溫雅純良,還是愚昧無知;是錦衣玉食,還是苦貧饑寒;是陽光琳瑯,還是風雨如晦。這真是沒得選擇的事。 所以,常有人哀嘆生錯了人家,哀嘆生不逢時逢地。 林徽因哀嘆過嗎? 六月天的暖陽下,她是一朵清香,是柔嫩的喜悅。塵世迢遙,江湖浪高,暫都與她無關。 這個時候的林家,在杭州城赫赫有名。 林氏一族,本是福建一帶的名門望族。到祖父林孝恂時,家道中落,很是清苦了一段時期。後來,林孝恂考中進士,身列翰林之選,與康有為同科,先後在浙江海寧、石門、仁和各州縣任地方官,後代理了杭州知府。林氏一族迅速崛起。 林孝恂雖身為晚清官吏,境界卻早已了同僚們,他飽讀詩書,知識淵博,接受西方政法思想,眼界頗為開闊。在對子女的培養上,他大刀闊斧,捨得投資。他在杭州首創開設家塾之風,晚輩中不分男女,一律進家塾接受教育。他既請了國學大師林琴南這樣的人到私塾來,給孩子們講授四書五經,又聘請了新派名流林白水,給孩子們介紹天文地理、境外概況,還招聘了加拿大人華惠德、日本人嵯峨峙到私塾,教習孩子們英文、日文。這使得林家子侄,個個都思想激進,詩書滿腹,文采不凡。寫下《與妻書》而慷慨赴義的林覺民,就是其中之一。 祖母游氏,也不是個只識針線活和鍋臺的小腳婦人,她容顏端莊,氣質高雅,喜典籍,會書法。長子林長民的書法,頗得她真傳。而長大後的林徽因,頗得她的遺韻。 這一對睿智的夫婦,開明開化,在長子婚後久久不育,他們竟很能沉得住氣,耐心地等。這一等,就是八年。八年後,葉茂花開,終於等來了林徽因。雖是個女孩,他們一樣歡天喜地,心肝寶貝地對待著。 飽讀詩書的祖父左掂量,右斟酌,給這個孫女取名徽音。《詩經?大雅?思齊》裡有: 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短短幾句裡,分別誇讚了三位不平凡的女性。第一位是文王的母親大任,她是多麼的雍容端莊。第二位是文王的祖母周姜,她是多麼的賢淑美好。了不得的是第三位,她是文王的妻子大姒,享譽於世,為文王生下許多兒子。 老爺子的心思不言自明,他希望他這個寶貝孫女,將來能夠像大姒一樣,美名遠揚。也寄希望於自她之後,他們林家能夠子嗣興旺,門庭發達。 若干年後,這個孫女果然不負他所望,如一顆耀眼的星星升起,光華熠熠,風華絕代。只是那個時候,老爺子早已離世多年。這個孫女也不叫徽音了,而改名為徽因,原因是一個男作者林微音,與她的名字相撞,常被人混淆。這大概是老爺子磕破腦袋也沒想到的事。 林徽因現存早的一張照片,攝於三歲那年。 西窗下,枇杷樹前,草地上,祖母的雕花籐椅作了擺設。陽光透過樹隙,灑下一圈的光,箔片似的。小徽因被這圈光裹著,白衫,白褲,加紅色小筒靴。額上的髮被抿上去了,露出她光潔的柔軟的額。小小的身子,倚著籐椅,一隻手搭在身後的椅座上,一隻手擱在前面,露出手腕上的玉鐲來。前面眾人在逗她笑,徽兒,笑一個!笑一個!她望著黑乎乎的機器,不知怎麼辦才好了,神情有點拘謹,小臉蛋圓鼓鼓的,微皺著小眉頭,想笑,卻憋著。看上去,像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讓人想一抱在懷,好好地親。 這是她好的童年吧,金枝玉葉,備受恩寵,日子是清清亮亮的一串水晶,剔透晶瑩。她展顏一笑,世上所有的花兒便都開了。多年後,林徽因寫過一首題為《笑》的詩: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漩渦。 豔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貝齒的閃光裡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髮, 散亂的挨著她的耳朵。 輕歌如同花影, 癢癢的甜蜜 湧進了你的心靈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雲的留痕,浪的柔波。 誰能展露出這樣清純的如同露珠般的笑?只有孩子。寫這首詩的時候,林徽因已為人母,女兒梁再冰剛好是她現在的年紀,小小的天真,盛滿唇邊的酒窩,如柔波似的光陰。 (待續……) |
| 透過林徽因的詩句,娓娓敘述她的生命與心路歷程,同時以典雅又浪漫的文字,生動地勾勒出她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從文等當代才子們的邂逅與交往,牽引讀者細細品味這位絕代佳人的文字纏綿,一起經歷繁華瑰麗的人生傳奇。 |
| 丁立梅 筆名梅子,紫色梅子。喜歡用音樂煮文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簽約作家。在《哲思》等多家報刊闢有專欄。 |
| 塵世裡的初相見 ◎ 塵世裡的初相見 ◎ 童年是一尾活潑的魚 ◎ 紫藤花開,輕輕地放著香 三生三世 ◎ 三生三世 ◎ 一路與你同行 ◎ 風吹過花的心 ◎ 半生緣 誰把流年暗換 ◎ 如煙花,芳華剎那 ◎ 上好的白瓷上,有了裂痕 ◎ 誰把流年暗換 在美的時光,與你相遇 ◎ 在美的時光,與你相遇 ◎ 七分鵝黃,三分橘綠 ◎ 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 愛像水墨青花 ◎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 愛是的榮光 在一穹勻淨的澄藍裡 ◎ 君生我亦生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智慧的葉子掉在人間 ◎ 在一穹勻淨的澄藍裡 ◎ 風不定,人初靜 ◎ 逝去與新生 傾我一生一世念 ◎ 無限風光「建築意」 ◎ 人間有味是清歡 ◎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 ◎ 一蓑煙雨任平生 ◎ 等待春暖花開 ◎ 傾我一生一世念 一樹花開四月天 ◎ 一曲天籟 ◎ 紅顏,藍顏 ◎ 一樹花開四月天 |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用词考究,但绝不晦涩难懂。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低语。我喜欢作者在叙述重要事件时,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比如描写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艰难处境,作者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语言,而是通过精准的场景还原和人物对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力感和坚韧。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技巧,是很多当代传记作品所欠缺的。它让我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亲眼见证了那些历史性的瞬间和人物命运的转折。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一个下午,并且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出怎样的心境。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关于林徽因的生平故事,更像是一扇通往民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窗口。书中的配图和引用文献也极具考究价值,那些泛黄的照片和信件摘录,为文字增添了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对于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潮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它成功地在“人物传记”和“文化史侧写”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以及知识分子所肩负的文化责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揭露了多少惊天秘密,而在于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卓越的灵魂是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留下自己清晰而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平衡林徽因在不同身份间的拉扯。她不仅是才华横溢的才女,也是一位母亲、一位妻子,同时还是一位在专业领域努力耕耘的学者。过去很多描述往往只聚焦于她与“三大巨匠”的情感纠葛,使得她的人格变得片面。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展现她在学术研究上的投入,以及她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所做出的实际贡献。这部分内容写得尤为精彩,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让我看到了她作为知识分子严肃的一面。阅读这些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章节,我甚至被激发出了一股想要重新学习建筑史的冲动。这说明作者成功地将一个公众人物还原成了一个有着多重复杂面向的个体,她的伟大,恰恰在于她能将这些看似矛盾的身份,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因为坊间关于林徽因的论述实在太多了,褒贬不一,观点也常有冲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少滤镜的视角。从翻阅的几页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史料的考据,这让我感到踏实。他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大量的史实和当时人的记载并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这种“去魅”的处理方式,比那种一味把人物神化的书要高明得多。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她早期留学经历和与梁思成合作的点滴描绘,那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文学的探讨,更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艰难过程。阅读的过程需要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它让你不再只看到那个被符号化的“女神”,而是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剧变中不断挣扎、追求卓越的灵魂。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传记。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林徽因的书,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股雅致的气息。封面设计很有品味,那种淡淡的色彩和精致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我一向对那个时代的名人轶事很有兴趣,尤其是像林徽因这样集美貌、才华和传奇色彩于一身的女性,总觉得她的故事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深意。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扎实,纸张的触感也很好,这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会让读者在翻阅时感到被尊重。毕竟,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作者和时代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而好的载体无疑能大大提升这种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感受林徽因作为那个时代女性,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爱情与事业的夹缝中,活出自己独特的光芒。初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驻足欣赏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