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 古書比孩子重要 鹿島茂 购书藏书迷不可抵抗的选书指南,历史轶事/港台繁体文学

预订 古書比孩子重要 鹿島茂 购书藏书迷不可抵抗的选书指南,历史轶事/港台繁体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鹿島茂 著
图书标签:
  • 古书
  • 鹿島茂
  • 购书指南
  • 藏书
  • 历史轶事
  • 港台文学
  • 繁体文学
  • 阅读
  • 文化
  • 选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麥田
ISBN:9789863442288
商品编码:16485901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5
页数:288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资料 作者: 鹿島茂 譯者: 嚴可婷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5-06-05 ISBN/ISSN:9789863442288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8頁 開數:14.80 * 21 買也是地獄,不買也是地獄! 西洋古書禁忌的魅力,誘惑著愛書人踏入藏書地獄 知名法國文化專家鹿島茂 十五年古書收藏瘋狂紀事 講談社散文獎!私房嚴選巴黎古書店導覽! 法國古書拍賣會攻略大公開! 《格列佛遊記》、《青鳥》等經典名著珍貴插畫同步收藏!   舊香居店主吳卡密 專文導讀 文自秀(書人)、苦茶(無照藏書家)、莊裕安(作家)、辜振豐(作家)、蔡淑玲(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 愛不釋手 推薦   太宰治曾說:「要知道父母比孩子更重要」 因為父母比孩子更脆弱、更容易受傷。 愛書人鹿島茂則說:「要相信古書比孩子重要」 因為一旦錯過,即便再有錢也追不回獨一無二的珍貴文本……   唯有經過皮革裝幀的「真正的書」,才能在時間的淬鍊下成為「古書」。 它散發著毒藥般的不祥氣味,讓收藏家不惜傾家蕩產……   法國文化專家鹿島茂留學巴黎期間,迷上了古書收藏。為了買書,他背負大量債務卻仍繼續貸款籌錢;與家人開車共遊巴黎的難得假期,居然著了魔一般買下十七巨冊的古籍,甚至打算拋棄妻兒,讓他們搭地鐵回家。   他這麼告訴自己:「要相信古書比孩子重要!」   身為專業的古書收藏家,除了熟稔歐洲各時期的重要文學作品以及歷史文化以外,還必須習得許多特殊能力:聞氣味判斷書店等級、聽聲音辨別競爭同好、觸摸紙質即知版本優劣,甚至連古書店老闆的生活作息都得一手掌握!探訪古書店的過程,有如被女巫下咒一般,深陷終極珍本書隨時將要出現的幻想之中,這是病入膏肓的證據,注定餘生都要在無邊際的古書荒野中徘徊……   ★愛書人推薦★   愛書之人,書是其生命累積,一日無書,則一日無命。鹿島茂道盡所有愛書人的渴望,非關需要,非關想要,而是我就是要。──書人文自秀   本書內容有趣又刺激,作者醉心於法蘭西古籍,入不敷出,但為了還債,竟然開創一條獨特的寫作之路。──作家辜振豐   我看過某些買書的失心瘋,但還沒見識憑氣味跟聽覺論斷珍本的,望聞問切,鹿島茂的藏書散文讀來竟有武俠小說的況味。──作家莊裕安   這輩子或許沒機會專程去巴黎逛古書店,但手中握有此書足矣。我不敢說出「古書比孩子重要」這樣的話,但常常下班後為抓緊時間多逛兩家舊書店,毅然放棄晚餐,故可以確定:「古書比我的胃重要」。──無照藏書家苦茶   鹿島茂 一九四九年生於橫濱,旅法日本文學作家,也是重量級法國學研究專家。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專攻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與文化。著作蘊含根基深厚的法國文化背景,曾以《想要買馬車!》獲得日本重要人文獎項「山多利學藝賞」、講談社散文賞、Tushodo Gesner Award,並以《職業別巴黎風俗》獲讀賣文學獎。另著有《上等舶來學》、《衝動購物日記》。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遠流出版集團等機構。歷年文字作品散見於《印刻文學生活誌》、《聯合文學》等刊物,並以部落格「玩樂時光playtime」入選資策會第三屆文學藝術類部落客百傑,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路上觀察學入門》(合譯)、《大人的科學1:35雙眼相機》、《今日元氣朝食提案:幸福的每天,從尋常的早餐開始》、《享受古早味的田園生活:150幀手繪全圖解, 365天邊農邊玩(圖解實踐版)》等藝術生活類書籍。 愛書狂的品味人生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只要有描述巴黎的書籍,不論內容是什麼,不看過一遍我就會不安,當中只要描述著我所不知道的巴黎,就會讓我嫉妒得快要發狂。──鹿島茂《上等舶來學》   對鹿島茂先生的深刻印象,絕對是來自於他那些以法國文學、巴黎歷史為主軸的數十本豐富著作,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巴黎控(法國控),或許是因為有同樣的喜好跟學習背景,加上近年來他的著作陸續都有中譯本上市,藉由作品對他有了更多的認識。深入了解後才知道他也是位嗜書如命的古書控、愛書狂。   在巴黎求學時,住在第一區 Rue Thérèse ,離法國國家圖書館和薇薇安拱廊街走路不到十分鐘,對於附近的店家和書店相當熟悉,位於薇薇安拱廊街的裘索姆書店(Librairie Jousseaume),也是我常常會走訪閒逛的書店,讓我不禁想像,或許我們曾經擦身而過,或共處一書屋。日後遇到不少日本朋友、老師們在交談中也不時會提及他的豐功偉業,買書買到向銀行貸款、拿房子去抵押,這位熱愛法國文化的學者從硏究找資料的工作需求,到一頭栽進古書收藏深淵,不可自拔。讀完他這本《古書比孩子重要》的心路歷程,光看到這如此聳動的書名,就知道這愛戀痴狂程度絕對不輕。毎位愛書人都有幾篇與書的愛戀和記憶。這本書也可以說是鹿島茂與書的戀愛史,由他娓娓道來,從如何開始到沉浸喜樂,以至欲罷不能的真實告白。   開篇就以《巴黎的惡魔》為序曲,再次證明鹿島先生和法國有著不解之緣,也因他本身的所學和專長,嫻熟法文的他能輕易進入這些擁有悠久歷史脈絡的西洋古書。因為一開始是研究工作的需要,對於內容的喜好和掌握就有明確的方向。有癖好的收藏者總不自覺放大自已的喜好和崇敬,將盲目、非理性的表現合理化。但如何真正深入收藏目標,成為個人獨一無二的象徵、品味,則是進一步成為收藏家的關鍵。   他從書的外表開始說起,西方書籍的傳統式樣即為簡單樸實的裝訂,這是為了讓每位書人可依個人喜好而有機會運用不同質材進行裝幀。書中分享了各式各樣的加工製作方式,從紙的選擇到外衣(皮)的種類,不同細節的精心挑選,在在都可以表現出擁有者的品味和喜好。今日強調的「個人化」、「客製化」早在西洋古書的歷史中徹底實踐。       從插圖、紙張、裝幀、版畫、印刷等古書相關知識的建立和了解,鹿島茂反覆提醒和強調收集者對於藏品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因為收藏展現出喜好,這看似某種集合的行為和內容,完全取決於收藏者的個人的標準和興趣,隨著藏品的增加,原本單一的物件,經由收藏者的組合便形成另一龐大的世界,而經由這意念組織成的展現就是品味的建立,品味延續收藏的樂趣。收藏,除了熱血更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和堅持,才能成就獨特的品味和愛好,這也是收藏家要學習的方向。   重度書痴的客人曾經對我說:他覺得尋找古董珍本,就像打獵,獵物可能就在前方,會輕鬆入手還是混沌不明?誘使你前進摸索,你絞盡腦汁、廢寢忘食,一旦到手這場追逐便結束了,快感和熱度頓時下降,直到新的目標再現。曲折離奇的經歷、費時勞神的心理狀態,種種無法自拔的行為、執著的傻氣,不可思議無法解釋的際遇……往往這些尋書過程的故事,就是最動人的書話。   相信擁有熱情、願意花時間鑽研的每位藏家都是有可能成為專家。但如何從衆多物件中挖到寶,一眼便能看到好物,絕非僅憑熱情和運氣可以達到。一對於收藏目標和物件,越深入鑽硏,越能等待運氣,把握良機,出手攫獲。   在專業成熟的體制下,有難得的「撿漏」機會固然值得慶幸,但這不是常態,才會讓人欣喜。鹿島茂在書中少有談到實際金額的數字,他花了一些篇幅來談如何建立正確的藏書觀念和價值觀,談到定價,不同層級的古書店依照各自的經營方式有其定價原則和生存之道。   書並不是賣得越便宜越好。   將貴重的書訂下相符的價格,是古書店最自豪的工作項目之一。   目錄上記載的價格,也代表古書店鑑賞力的指標。   中文書話談收藏的文本何其多,不外乎「傳奇」和「神話」,近來書話千篇一律談價格,以及不理性的市場所創造出來的傳奇價格與撿漏神話,好似一談收藏、買書不外乎就是談價錢而已。而鹿島茂先生這本書有了很好的示範,由淺入深,詳細地談裝幀、書本歷史、插圖、版畫,印刷技術變遷,從古本的不同面向去分析、分享,以他鑽研多年的心得,以專業的標準,去建立古書必須了解的知識和堅持的態度,藏書的核心本質仍是書自身。這幾年因為兩岸出版來往交流密切,坊間得以找到不少好的書話作品(如韋力先生的著作),當然更希望有些式微的在地書話能再有高潮。   很多人覺得藏書是有門檻、有條件的顯擺,這幾年我們提倡「玩書」的說法,除了善本古書,也可以是各類型的珍本奇書,是人人都可以參與投入的。藏書的樂趣除了自high,分享也是絕對重要和必要的。可愛的鹿島先生自詡是古書的生態保育者,儘可能拯救、保護他熱愛的古本,是樂趣也是使命,懷著浪漫,記錄下自己的經驗和心情,分享給書人們,引領更多人進入藏書的世界。   身為古書店的店主,我同樣也容易感受到書散發的魅力,喜歡紙的觸感,陶醉於書本的氣味,對書有著不可自拔的愛戀,也會為它們心蕩神馳。當然也看過不少書痴書狂,更聽過不少瘋狂淘書事,但我仍覺得人生中能有一項興趣,樂此不疲、一直搖擺下去,真是件很痛快過癮的事,只要不到傾家蕩產、走火入魔的地步都好。一如愛德華˙紐頓先生所說的:「在這世界上,最有意思的東西就是人,其次便是書。藉由書,人們得以理解最深奧的祕密。」鹿島茂絶對是書話高手,相信本書對喜歡西洋古書的讀者會是很好的入門書和收藏指南。他筆下的藏書之樂,有著對古書從業人員的觀察和描述、對古書的熱情和追逐,理性的學習專業和感性的品味樂趣。此刻,闔上這本書的同時,熱情又沸騰起來,我相信另一趟尋書之旅即將展開。 序曲 古書收藏癖──或稱為「巴黎的惡魔」   摩洛哥皮的氣味 1、珍本書其實很好找 2、唾捨書店 3、聞氣味就知道 4、尋寶 5、聽聲音判斷 6、奧斯曼男爵的贈禮 7、以紙質決勝負   間奏曲 荒木一郎的經驗談 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古書的價格 不下則已,一下傾盆 法國國家圖書館也找不到的書 客人只是人罷了 古董店的古書 藏書家K副教授的瘋狂生活   8、如何品味複製藝術 9、要相信古書比孩子重要 10、在巴黎開古書店! 11、拍賣會連梅塞施密特飛機都買得到 12、傳真下訂單,搭飛機取書 13、二手書的拍賣   安可曲 裝飾藝術的插畫本──或稱為「絕跡的恐龍」 謝幕曲 巴黎古書店導覽   後記   序曲 巴黎的惡魔 有位說話帶關西腔的藝人,目前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年輕時曾是搖滾樂團的一員。幾年前,他太太要求分手離婚的消息刊登在女性週刊上。當時她發表的言論大致如下:   「他這人表面上以小氣出名,其實非常奢侈浪費。如果他用自己賺的錢買進口車,那倒沒話說。讓我受不了的是,他連永井荷風是誰都不曉得,卻敢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日圓買看起來舊舊髒髒的古書。這點我實在無法理解。」   我在候診間讀到這篇報導,馬上就喜歡上這位藝人,他的姓名縮寫跟我一樣是SK。在距離知識份子遙遠的電視圈裡,竟然也有人擁有如此高級的嗜好,讓我大吃一驚。然而,記得這時除了意外發現同好的驚喜,我也產生強烈的危機意識,為了避免家庭破碎,一定要記取他的教訓。如果高收入的演藝人員都遇到這種問題,那麼收入微薄的大學教授就更不用說了。但我到現在還沒辦法戒掉藏書的癖好……(後記:藝人SK因為離婚時借錢等原因,後來宣佈破產)   先把玩笑擱一旁,所謂愛書的興趣就像一種病,無人理解、脫離一般常識、受到輕蔑、遭到家人極力迫害,這種病的特徵就是病人根本不想痊癒。沒有比不想治好的病人更糟的了。而且病了就喪失金錢概念,非得淪落到連一本都買不起的地步,才會想尋求治療,就這點來看,買書跟吸毒或酗酒等上癮症有共通之處。不過,以前我在一部美國電影《蘭閨春怨》(Come Back, Little Sheba)裡,看到這類上癮症的治療方式,好像叫作傾訴療法。也就是藉著說出自己如何上癮,客觀地在醫生或其他患者面前分析過程,加強治療的決心。   那麼,如果我藉著寫文章,當成一種傾訴療法又如何呢?雖然財務狀況已經不容許我再買,明知除非把藏書全部賣掉,才可能脫離眼下的貸款地獄,可是只要古書店目錄從法國寄來,我的手就會反射性地按下傳真機按鍵,而且症狀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我陷入所謂的西洋古書地獄其實不能算很久,大約是十五年前的事情。在更早之前的十五年,我身陷另一種地獄:電影地獄。隨著就業、結婚、小孩誕生這些可說是電影天敵的生活變遷陸續出現,我終於擺脫了電影地獄,過了兩年安定正常的生活。可是,人生或許就是禍福相倚,有一天,我為了查當時正在翻譯的路易.修瓦里耶 《歡樂與犯罪的蒙馬特》(Montmartre du plaisir et du crime)書中專有名詞,路過神田某家T書店,正好看到一本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插畫本,隨即受到其中的魅力擄獲。   這家T書店原先以神田附近的大學法文系教師與學生為客層,專門經營法國文學研究書或全集。然而,隨著某間規模龐大的大學從神田搬遷到市郊,加上學生跟老師都不買舊的文學評論了,當時書店或許想轉移經營方向,進了些十九世紀的插畫本。我受到其中題為《巴黎的惡魔》 兩冊皮革裝幀古書的吸引,這部書的標題彷彿也象徵著我自己今後的人生。這是名出版家埃澤爾 (Pierre-Jules Hetzel)一八四五年推出的雜文集,以巴爾札克 為首,收錄繆塞 、喬治桑 、奈瓦爾 等浪漫主義時期名家對巴黎風俗的觀察,綴以加瓦爾涅 (Gavarni)、貝魯塔魯 (Felicien Bertall)的木刻版畫裝飾。後來才知道,本書雖然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出版品之一,但是不算罕見,只要在巴黎著名的古書店一定找得到。但我當時不懂這些,只因手上拿著將近一百三十年前出版的書,其中還包括巴爾札克與喬治桑的作品而感動不已。   然而,真正讓我另眼相看的是加瓦爾涅與貝魯塔魯的版畫,尤其是後者運用的纖細線條。貝魯塔魯由於晚年作品浮泛拉低了評價,是位相當可惜的插畫家,不過《巴黎的惡魔》裡細緻的插畫,可說是他充分發揮實力的傑作。他以輕快、細密地令人難以置信的線條,畫出巴黎的游泳學校、林蔭大道、反映各階層生活的建築物剖面圖。我起初不曉得那是木口木版畫 ,以為是銅版畫或石版畫;不論如何,我立刻沉迷於插畫本運用膠印的獨特質感。   當然《巴黎的惡魔》收錄的文章也毫不遜色,同樣吸引人。除了描寫十九世紀前半不同職業、階級巴黎人的生活細節與趣味,也重現拿破崙三世與奧斯曼男爵 徹底改造前的巴黎,簡單說,就是巴爾札克《人間喜劇》裡巴黎蘊含的強烈魅力發揮了作用。如果我當時察覺到的話,這本十九世紀的插畫本也同時令我深陷巴黎的魔力,也就是遭巴黎的惡魔附身了。   但最讓我沉迷的,還是古書本身的質感。歐洲維持著由來已久的傳統,就是藏書家依照各人喜好與預算,以皮革或布料裝幀簡易裝訂的書。當時那部《巴黎的惡魔》也是用深綠色的山羊皮裝幀。後來我才知道,山羊皮裝幀的成本比摩洛哥皮或小牛皮便宜,但在當時即使是山羊皮裝幀,已經讓我覺得非常貴重。這也令我想起荒俣宏 先生曾貼切地指出「每本書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當時我最後沒有買下《巴黎的惡魔》。更正確地說,應該是買不起吧。定價十五萬日圓,如果以當時一法郎兌五十日幣的匯率計算,應該屬於正常價格,並不算貴。可是我的月薪也只有十八萬日幣而已,而且這份薪水還得支付剛開始不久的房屋貸款,對於到底要不要買十五萬日圓的古書,我的確感到很猶豫,但又很想把書留在手邊。因此,我打算請自己任教的大學圖書館以學校經費採購。雖然這本書不屬於自己,但只要長期借閱,就隨時都能閱讀吧。我內心深處的知性悄悄耳語著:書這種東西,就是讀過才有意義,擁有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可是,等我拿到向學校圖書館借的《巴黎的惡魔》,卻湧現一股莫名的悲哀。手上的《巴黎的惡魔》雖然還是同一本書,但扉頁重重蓋上圖書館的印章後,彷彿失去了什麼。從它一八四五誕生以來,經歷一百三十年以上的漫長時光,在各式各樣的人手中流傳,保存至今。但此時它的生命彷彿劃下了休止符。圖書館採購的書即使是同一冊,但已經失去意義。書本必須藉由個人收藏,才能維持生命。讓圖書館保存珍本書,就像把好不容易存活至今的遠古生物剝製成標本,納入博物館館藏一樣。猶如天啟般,我察覺到以前接觸新書時從沒想過的「書本的生命」。而且從這天開始,我決定成為一名愛書狂。我不是收集書,而是準備把瀕臨絕種危機的書本聚集在自己身邊。這麼一來,我將成為古書的生態保育者,儘可能拯救保護那些浪漫主義時期的書籍。既然上天賦與我這麼重大的使命,那麼也不得不在家庭生活作點犧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预订 古書比孩子重要 鹿島茂 购书藏书迷不可抵抗的选书指南》中的任何信息。 --- 书名:《时间尽头的图书馆员》 作者:艾莉丝·凡恩 类型:奇幻、悬疑、哲学思辨 出版社:星辰之境出版 定价:58.00 元 (港币) --- 故事情节梗概 《时间尽头的图书馆员》并非一部轻松的消遣之作,它是一封写给所有热爱知识、对时间流逝怀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一封邀请函。故事以一个名叫奥利弗的年轻抄写员的视角展开,他生活在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位于世界边缘的巨大建筑——“永恒档案馆”中。这座档案馆的规模超越任何人类的想象,其高耸的穹顶仿佛触及了宇宙的起点与终结,数以亿计的书籍堆积如山,其中记载的不仅是已知历史,更有无数被遗忘的文明、未曾发生的未来,以及尚未被人类理解的自然法则。 奥利弗的日常工作是维护和修复那些因时间腐蚀而濒临解体的古老文献。他沉浸于羊皮纸的尘埃和墨水的古老芬芳之中,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了一本被刻意隐藏的禁书——《沙漏的另一面》。这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档案馆长久以来的宁静。 档案馆的馆长,一位神秘且几乎不苟言笑的老者,对奥利弗的发现表现出异常的冷漠与警惕。奥利弗很快意识到,这座图书馆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仓库,它更像是时间的“中转站”或“过滤器”。馆内流传着一个不祥的传说:当某本书籍的内容与现实世界产生剧烈冲突时,它会引发“时间涟漪”,可能导致某一历史时段的彻底崩塌,或使某个重要的知识节点永久失传。 随着奥利弗深入研究《沙漏的另一面》,他发现书中所描绘的并非虚构,而是对即将到来的“大遗忘”事件的精确预言。预言指出,在下一个月圆之夜,一股非物质的力量将席卷世界,抹去人类对“感知美学”的理解,使得艺术、音乐和诗歌变得毫无意义,世界将陷入冰冷的逻辑和机械的重复之中。 为了阻止这场灾难,奥利弗必须联合一位被流放的“错误档案员”——一位擅长解析悖论的女性学者——共同寻找“源头之页”。传说中,只有集齐散落在档案馆不同禁区内的七张“源头之页”,才能重写被篡改的时间记录,挽救人类的灵魂色彩。 他们的旅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道德上的困境。他们穿梭于记录着“如果凯撒没有被刺杀”的平行世界分支;在充满光学错觉的“逻辑迷宫”中,他们必须分辨出哪些是真实的知识,哪些是诱人堕落的虚假信息;他们还必须躲避“修正者”——那些受雇于某种更高权力机构、致力于维护既定时间线、不惜毁灭任何“异常知识”的冷酷追捕者。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档案馆最深处的“寂静之厅”。奥利弗和他的同伴发现,真正造成“大遗忘”的,并非外部的黑暗力量,而是档案馆自身维护秩序的代价——为了保存最核心的知识,图书馆必须定期“牺牲”那些过于“美丽”或“危险”的知识碎片,将其永久封存或销毁。馆长并非恶人,他只是一个执行残酷平衡的守门人。 奥利弗面临最终抉择:是遵循馆长的意愿,牺牲“感知美学”以确保人类文明的整体存续;还是冒着使一切归零的风险,利用源头之页,将那些被认为“多余”的美丽与情感重新注入现实世界。 核心主题与文学价值 《时间尽头的图书馆员》深刻探讨了知识的边界、记忆的重量,以及“何为文明”的哲学命题。 1. 知识的悖论与代价: 小说质疑了“全知”的价值。当知识多到足以涵盖所有可能性时,选择遗忘是否成为一种必要的美德?作品细致描绘了不同文明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差异,例如那些完全依赖口述历史的部落,与依靠庞大数据库运行的现代社会相比,哪一种更能抵抗时间的侵蚀? 2. 美学与存在的关联: “大遗忘”的威胁,核心在于对非理性、非功利之美的剥夺。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当抽象概念(如“忧郁”、“崇高感”)被系统性移除后,人类精神如何迅速萎缩。这促使读者反思,那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和情感体验,是否才是定义我们为“人”的关键要素。 3. 结构与叙事技巧: 凡恩的文笔细腻而富有层次感。她巧妙地运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手法,书中引用的许多“书籍”和“文献”本身就是情节的一部分。读者仿佛在阅读一份档案报告,又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解谜游戏。小说结构模仿了图书馆的索引系统,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却通过特定的符号、色彩或气味线索相互关联,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4. 建筑的象征意义: “永恒档案馆”本身是小说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是一个活着的、呼吸着的实体,其物理结构映射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读者将随奥利弗走过用“遗失的语言”砌成的墙壁,穿过记录着“未实现梦想”的幽暗走廊,体验一种压倒性的、近乎宗教般的敬畏感。 目标读者群 本书适合热爱经典奇幻文学、热衷于探索宏大叙事和复杂世界观的读者。尤其推荐给那些对图书馆学、时间哲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兴趣,并享受在文本中寻找隐藏线索的“深度阅读者”。它同样能吸引那些对现代社会过度信息饱和和技术异化感到不安的思考者。阅读此书,如同进行一次智力上的长途跋涉,回报将是对于知识本质和存在意义的全新理解。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家的书房布局,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书实在太多了,书架永远是满的,然后就开始堆在地上,形成一个个“书山”。我试过各种收纳法,从按作者首字母排序到按主题分类,但最后都因为新购入的书籍打破了原有的秩序而宣告失败。这大概是所有藏书人都逃不掉的“甜蜜负担”——你的藏品总是在以一种不可控的节奏膨胀。我邻居家的太太常开玩笑说我家是“纸质信息超载”,但对我而言,这种“混乱”恰恰体现了知识的活力和我的探索欲。每一堆“书山”的形成,都代表着一个阶段性的阅读热潮,比如那堆堆得最高的,就是我前段时间迷恋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的证明。这种看得见的、实体化的“知识堆积”,给予人一种踏实的安全感,仿佛拥有了全世界的智慧浓缩在方寸之间,这种满足感,是任何数字化索引都无法比拟的,它关乎空间、触觉和一种私密的领地感。

评分

谈到选书,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法,不是看榜单,也不是追热点,而更像是一种直觉和缘分。我年轻时买书比较冲动,看到封面漂亮或者作者名字眼熟就拿下,结果很多书束之高阁。随着年岁渐长,我开始学会“慢选”,会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书籍的序言、目录和前几页的试读内容,去感受作者的“语气”和“意图”。有时候,一本看似平平无奇的书,只因其中一句精妙的论述或者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就能立刻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知道:“就是它了,我需要它。”这种精准捕获目标知识点的能力,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和对自身兴趣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买书”,更像是一种“筛选”,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去校准每一次的购书决策,确保每一本进入自己书房的书,都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最恰当的方式,回应你的疑惑或点燃你的灵感,成为你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见证者和伙伴。

评分

这本《预订 古書比孩子重要 鹿島茂 购书藏书迷不可抵抗的选书指南》的书名,光是看到就让人会心一笑,充满了那种资深书虫特有的、近乎偏执的幽默感。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中翻到了一本多年前收藏的关于旧版《聊斋志异》的文集,里面的插图那种古朴的韵味,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种沉迷于纸张气味和泛黄书页的黄金时代。说真的,现代电子阅读确实方便,但那种指尖划过粗糙纸面的触感,以及书本散发出的淡淡的年代气息,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本绝版的日本俳句集,跑遍了城里大大小小的旧书店,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才发现,那一刻的喜悦,简直比中彩票还让人兴奋。买书,尤其是淘旧书,与其说是一种消费,不如说是一种寻宝游戏,每一次的“得手”,都像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考古挖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成就感。这种对物理书籍的钟爱,早已超越了内容本身,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同样沉迷于实体书,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古籍和旧版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那种“非我莫属”的占有欲和守护欲,是多么的强烈而纯粹。

评分

最近在研究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接触和翻译西方思想的,发现那个时期的译本质量参差不齐,但每本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些译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们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再创作,读起来酣畅淋漓,甚至比原文更贴合当时的中国语境。而有些,则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误读和文化隔阂,但也正因为这种“错位”,反而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解读视角,让人去思考知识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艰难的“破译”和“落地”过程的。我收藏了一本早期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文译本,封面已经卷边,油墨也有些模糊,但那种冒着“思想火花”的努力感扑面而来。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那位先驱译者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感叹于他们当年在信息匮乏的环境下,是如何凭着一腔热血和卓越的学识,为后来的学界打下基础的。这种对知识传播史的追溯,是单纯阅读内容无法提供的深度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文人相轻”和书籍的流传故事特别着迷。比如,想想苏轼当年写信给朋友索要某本已散佚的古籍时的那种焦急心情,再看看现代人动辄在网上“一键下单”的便捷,真是天壤之别。我记得有一次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宋代刻本考证的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不同批次书籍在字体、纸张甚至避讳字上的细微差别,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雕版印刷的时代,想象着刻工们一刀一刀凿刻文字的专注与不易。这种对“物证”的迷恋,让我对任何带有时代烙印的书籍都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情感。对我来说,一本旧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前任持有者的指纹、批注,甚至是偶然夹进去的一片干花或一张火车票根。这些偶然的“副产品”,往往比书本身的内容更能引人遐想,它们诉说着一个个无声的故事,关于阅读、关于生活、关于那些逝去的时光,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温度,远比冰冷的电子信息来得更具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