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施特劳斯维也纳气质(圆舞曲Op354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约翰 施特劳斯维也纳气质(圆舞曲Op354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施特劳斯 著
图书标签:
  • 圆舞曲
  • 约翰·施特劳斯
  • 总谱
  • 音乐教学
  • 古典音乐
  • 维也纳圆舞曲
  • 乐谱
  • 音乐
  • 全国音乐院系教学
  • Op354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25296
商品编码:15016657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约翰 施特劳斯维也纳气质(圆舞曲Op354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原价:5.00元

作者:约翰·施特劳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6-01

ISBN:9787540425296

字数:

页码: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的有名作曲家。他希望自己儿子成为银行职员,但小约翰·施特劳斯却喜爱音乐,自学了小提琴与作曲。1844年,十九岁的年轻作曲家已自组乐队,演奏自己作品,同父亲分庭抗礼。
1849年老约翰去世后,他便带领乐团在国内外旅行演出。1855-1865年、1867-1869年,施特劳斯定期到俄国演出。1867年,他在巴黎万国博览会演出中,结识了欧洲的一些著名文学艺术家。1872年,他到美国访问演出,盛况空前。音乐会在可容十万观众、二万演奏员的大厦中举行,并有一百名指挥为他当助手。
约翰·施特劳斯在创作与演出中渡过一生,于1899年在维也纳逝世,时年七十四岁。
约翰·施特劳斯共写有五百余首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舞曲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以及一些轻歌剧。其中以他所创造的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著称。主要作品有:《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他的轻歌剧中最著名的是《蝙蝠》、《茨冈男爵》等。
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与德奥民间音乐有一定联系。他的作品在当时维也纳市民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些杰出作品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享有殊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乐坛瑰宝的群像:经典管弦乐作品与时代风貌探析 导言:回望交响诗的黄金年代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作曲家的作品,而是将视野投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音乐舞台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管弦乐作品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试图通过对一系列重要作品的深度剖析,展现古典音乐在浪漫主义晚期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丰富面貌、技术革新与精神内核的复杂演变。本书的选篇兼顾了德奥乐派的厚重传统与民族乐派的地域色彩,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欣赏价值的音乐图景。 第一部分:交响诗的叙事力量与结构创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交响诗”这一体裁的成熟与发展。交响诗作为一种单乐章、标题性的管弦乐作品,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寻求突破传统交响曲固定结构的直接产物。 1. 李斯特的遗产与后继者 我们将详尽考察李斯特(Franz Liszt)开创的交响诗体裁的结构原则——即“诗与乐的统一”,分析其如何通过主导动机(Motto)的变形与再现来实现叙事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转向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早期作品,例如《堂吉诃特》(Don Quixote)。重点分析其如何运用精妙的配器技术,特别是对独奏乐器(如大提琴与中提琴)的拟人化处理,来描绘文学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戏剧冲突。我们将剖析其如何巧妙地在严格的变奏曲结构中融入了自由的叙事线索,实现结构与内容的完美契合。 2.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的听觉色彩 随后,笔锋转向法国,探讨德彪西(Claude Debussy)对管弦乐色彩的革命性贡献。他的交响诗,如《大海》(La Mer),不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对瞬间感官体验的捕捉。我们将详细解析德彪西如何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以及模糊调性中心的手法,结合对铜管、木管和打击乐的细致分层,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听觉“光影”。重点关注他对传统和声语言的颠覆,以及如何通过非传统织体来模拟自然现象的流动与变幻。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的呼声与地域色彩的融入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地涌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深刻影响了音乐创作。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本土的民间音乐元素、历史传说与宏大的管弦乐形式相结合。 1. 俄罗斯五人组的交响史诗 我们将重点研究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秃山上的圣诞之夜》或类似作品,分析其如何直接采撷俄罗斯东正教圣歌与民间舞曲的旋律和节奏母题,并将其置于大型管弦乐队的框架内。考察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在配器上的高超技巧,如何运用丰富的音色对比来营造异域风情和神话氛围,并对比研究他与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在表达俄国精神上的异同——前者偏向于民间色彩的直白呈现,后者则更侧重于普世性的浪漫主义情感表达。 2. 北欧的冷峻与斯拉夫的炽热 进一步,我们将探讨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如何在其交响诗中融入芬兰的冰雪景观与古老的史诗《卡勒瓦拉》。分析他标志性的“冰冷”和声语汇,以及如何通过极简的动机发展来营造广袤、坚毅的北欧气质。相对而言,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的作品则展现了斯拉夫民族的抒情特质。我们将以他的《野鸽》或《午后冥想》为例,探讨他如何将波西米亚的民谣韵律自然地融入传统奏鸣曲式结构中,实现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和谐统一。 第三部分:管弦乐队技术的演进与革新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技术层面,探讨自瓦格纳以来,管弦乐队的编制、配器法和演奏技巧所发生的关键性变化。 1. 铜管乐器的张力与色彩 随着乐器制造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活塞阀的广泛应用,铜管组在音域和表达力上获得了空前的自由。我们将分析,在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后期作品中,铜管组如何从单纯的“加强和声”功能,转变为能够独立陈述复杂主题的声部。接着,转向马勒(Gustav Mahler)的宏大交响曲(如第二、第三交响曲),研究他如何使用近乎“军乐队”规模的铜管配置,以及异乎寻常的乐队分置,来制造极端的力度对比和空间感。 2. 打击乐的角色提升与音响的拓展 本部分还将专门讨论打击乐器在20世纪初的地位提升。从传统的定音鼓到新引入的锣、钟琴、以及各种民族打击乐器,作曲家们开始利用这些音色来丰富管弦乐的纹理。我们将考察德彪西和拉威尔(Maurice Ravel)如何将打击乐作为色彩的“调味剂”,而非仅仅是节奏的支撑。特别是对拉威尔《波莱罗》中对鼓组的精细操控与渐强手法进行结构拆解,展示其对“音色雕塑”的极致追求。 结语:从巴洛克到现代的桥梁 本书通过对这些标志性管弦乐作品的精选与细致解读,意在揭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音乐创作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对浪漫主义主观情感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形式的挑战与对未来音乐语言的探索。阅读这些作品,如同置身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剧场,见证了音乐家们如何用音符描绘出他们所处世界的复杂性、美丽与不安。最终,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宏大的交响乐史诗,成为后世所有管弦乐队的试金石与宝贵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乐谱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股古典的韵味扑面而来,让人光是捧在手里都能感受到一份庄重。内页纸张的质地也值得称道,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刺眼。更重要的是,印刷的清晰度非常高,音符和力度记号都像是雕刻上去的一般,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着总谱进行细致研究和排练的乐手来说,这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翻阅起来,能感觉到编者在排版上的用心良苦,那些复杂的对位和声部划分,都被巧妙地组织在了合理的页边距内,使得在指挥或者演奏时,视线能够流畅地在不同声部间切换,大大减少了阅读的疲劳感。光是看着这本精美的乐谱,就仿佛已经能听到那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圆舞曲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旋律在空气中流淌,让人对即将到来的演奏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对维也纳古典乐派晚期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带有舞蹈性律动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感和典雅气质。我收藏了不少德奥地区不同出版社发行的圆舞曲选集,他们对于节奏处理上的细微差异,往往体现了不同演奏流派的理解侧重。我非常好奇,这部以“维也纳气质”命名的总谱,在标记那些著名的“转身”和“推进”的乐句时,是否采用了非常本土化的、带有历史原意的演奏记号。例如,有些圆舞曲中的重音处理,如果按照现代严格的拍子记法去执行,可能会丧失那种轻盈、略带慵懒的摇摆感。我期待在这里能找到一些超越标准巴赫体或西格曼体记谱法的、更具时代烙印的音乐术语或速度提示,让演奏者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十九世纪维也纳沙龙音乐特有的那种贵族式的优雅与感性交织的氛围。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管弦乐队打交道的指挥,我深知一套优秀总谱的实用性远比它的理论深度更关键。在实际排练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全乐队的动态平衡和声部间的穿插关系。因此,我对总谱中声部标记的清晰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希望这部关于圆舞曲总谱的编排能够做到极致的直观——比如,铜管组的力度变化是否用不同粗细的字体进行了区分,木管声部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标记是否做了特殊处理,以提醒演奏者在特定乐器音域的特性。以往我使用的某些版本,在处理到大型合奏段落时,由于字号过于统一,很容易造成视觉上的混淆,尤其是在灯光不理想的排练厅里。如果这部总谱能通过巧妙的字体、字重和行距的微调,就能够在保持整体美观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演奏者和指挥在快速阅读中的效率,那无疑是极大的进步。

评分

购买任何一套教学总谱,我都会习惯性地检查它在历史版本考据上的严谨性。对于施特劳斯的作品,由于流传的版本众多,乐谱之间的差异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配器法上,可能存在后人改编或乐团习惯性修正的地方。我关注的核心是,这部总谱是否严格参照了施特劳斯本人生前最后定稿的版本,或者是否有明确说明哪些部分是基于哪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手稿或首演记录。如果能提供一个简短的“版本说明”或者“文本批判”的导言,清晰界定它所遵循的文本基础,那么它的教学和研究价值会大大提升。毕竟,对于严肃的音乐教育而言,“权威性”是衡量一部总谱好坏的基石。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可靠的、可以信赖的教学蓝本,而不是仅仅是市面上众多流传版本中的一个普通再现。

评分

我一直痴迷于对古典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而这套“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中的其他几部作品,例如贝多芬的几部交响曲总谱,给我的感受是极具学术价值的。它们往往在扉页或附录中,包含了详尽的历史背景考证和早期手稿的对比分析,这对于理解作曲家创作时的真实意图非常有帮助。我期待这部《维也纳气质》的总谱也能继承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具体来说,我希望能看到关于约翰·施特劳斯这位“圆舞曲之王”在曲式结构上的独特处理,尤其是Op.354中,不同主旋律之间的交织与递进,是否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某种歌剧或民间音乐元素作为母题。如果能附上一些对位法或和声进行上的关键节点解析,那对于我们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能帮助我们超越单纯的演奏层面,真正进入到作品的灵魂深处去体会那份“维也纳气质”的精髓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