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五十年代版共26册)/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系列

水浒传(五十年代版共26册)/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浒传
  • 连环画
  • 经典
  • 中国连环画
  • 五十年代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施耐庵
  • 英雄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连环画
ISBN:9787505630796
商品编码:10290795954
开本:50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水浒传(五十年代版共26册)/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系列
  • 作者:施耐庵|改编:高梅仪|绘画:卜孝怀
  • 定价:128
  • 出版社:连环画
  • ISBN号:978750563079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50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392

编辑推荐语

施耐庵著的《水浒传(五十年代版共26册)》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目录

一 九纹龙史进
二 鲁智深
三 野猪林
四 林冲雪夜上梁山
五 杨志卖刀
六 智取生辰纲
七 石碣村
八 宋江杀惜
九 狮子楼
十 快活林
十一 清风寨
十二 闹江州
十三 李逵下山
十四 三打祝家庄
十五 高唐州
十六 大破连环马
十七 三山聚义
十八 闹华山
十九 大名府
二十 曾头市
二十一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二十二 李逵元宵闹东京
二十三 燕青打擂
二十四 黑旋风扯诏
二十五 两破童贯
二十六 三败高俅


好的,下面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选本的简介,重点介绍其选材范围、版本特色及学术价值,力求详尽而自然。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与鉴赏:宋元明清卷》 一部跨越近千年的文脉梳理与精粹汇集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与鉴赏:宋元明清卷》是一部精心编纂的文学选本,旨在为当代读者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自宋代至清代末期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思想价值最深远的文学作品。本书并非侧重于某一特定体裁或某一地区的作品,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为经,以文学流派与风格变迁为纬,力求勾勒出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文学精神的演变轨迹。 选篇的广度与深度 本书的选篇原则极为审慎,兼顾了文学史的完整性与鉴赏的趣味性。我们深知,宋元明清四朝的文学成就极为辉煌,涵盖了词、曲、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因此,本书的结构力求体现这种多元并存的格局。 宋代: 词的鼎盛时期是不可或缺的重点。我们不仅收录了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大家的绝唱,更细致地选入了柳永、周邦彦等婉约派的精品,并辅以宋诗的理趣与禅意。特别是对宋代理学思潮对文学渗透的篇章,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以展现宋人独特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对于宋代散文的朴实与对时政的讽喻,亦有所体现。 元代: 元曲的勃兴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板块。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的名篇,不仅展现了成熟的杂剧艺术,其语言的口语化与情感的直抒胸臆,标志着文学审美趣味的重大转向。选本中,我们特意选取了不同题材的杂剧选段,如历史题材、家庭伦理题材,并附有对元曲板式结构和演唱特点的简要说明。散曲部分则侧重于其在抒情上的洒脱与清丽。 明代: 明代的文学呈现出繁荣而复杂的面貌。在小说领域,本书精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侧重于单回精华的节选与分析,而非全本的收录)、《西游记》以及《金瓶梅》中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段落,重点剖析其叙事技巧的成熟与世情洞察的深刻。散文方面,则涵盖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与公安派的“性灵”主张,如袁宏道等人对真情流露的推崇,体现了明人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同时,对明代中后期拟古诗风的流变也有所涉及。 清代: 清代文学的特点在于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在诗歌上,以“性灵派”与“格律派”的争鸣为线索,选入代表诗人作品。尤为重要的是,清代小说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本书对《红楼梦》的选篇极为谨慎,聚焦于核心人物的命运转折、诗社活动及人物对话的精妙之处,力求展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末世的精微描摹。此外,对桐城派散文的典范性篇章,以及对笔记小说中奇闻异事的精选,亦填充了这一时期的内容。 版本特色与鉴赏体系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赏析”而非简单的“注释”。我们深知,阅读古典文学的障碍往往不在于词句的晦涩,而在于对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艺术手法的陌生。 多维度的解读: 1. 背景透视: 每篇作品前均有简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桎梏。 2. 文本精析: 针对核心句段,采用“逐句品评”的方式,不仅解释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剖析其在音韵、对仗、意象运用上的匠心。例如,在分析词牌时,会明确指出该作品在格律上对传统要求的继承或创新之处。 3. 流派归属与影响: 明确指出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它承接了哪些前代的传统,又开启了哪些后世的先河。例如,论述某篇宋词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元曲作家,或某部明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对“四大名著”的贡献。 4. 审美体验引导: 告别纯粹的学术说教,本书强调引导读者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分析会着重于作品所激发的人类共通情感——如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个体命运的悲悯、对山水田园的热爱等。 学术价值与阅读指向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与鉴赏:宋元明清卷》的编纂,凝聚了多位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心血,旨在成为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它不仅是文学史学习者的可靠参考书,更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通过系统性的阅读与深入的赏析,读者可以不再将古典文学视为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将其视为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遗产,真正领略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气象”的宏伟图景。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触摸那个时代文人的灵魂与笔触的温度。 本书共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了约三百篇经典作品的精选、赏析与鉴赏,篇幅宏大,注释详尽,是系统研习宋元明清文学的理想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淘到一套几乎全新的五十年代《水浒传》连环画,那种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的魅力,有时并不在于技术的精进,而在于创作者是否全身心地投入了情感和时代的烙印。这套书的装帧风格,是典型的那个时期国营出版社的简洁大气,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却透着一股子“重磅”的气势。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虽然篇幅有限,但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把宋江攻打祝家庄时的那种惨烈和悲壮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一些群像描绘,数十个小人儿在画面中挤在一起,却能清晰地分辨出谁是头领,谁是喽啰,这种对空间和人物关系的调度能力,简直是大师级的水平。而且,这套书对《水浒传》原著中一些比较晦涩的文言对白,都做了非常接地气的口语化处理,使得即便是对古典文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顺畅地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这在当时普及文学作品方面功不可没。

评分

说实话,如果你是那种追求极致写实主义或者偏爱新派画风的读者,这套五十年代的版本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过时”。但正是这种“过时”,才造就了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展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工作者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用最纯粹的艺术语言去诠释一部宏大的古典名著。例如,书中对一些女性角色的处理,虽然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但比如孙二娘的凶悍、潘金莲的媚态,都是通过极富象征意义的肢体语言来呈现的,没有过多的细节堆砌,却直击人物的核心特质。我特别喜欢翻看宋江招安的那几册,那种“曲终人散”的悲凉感,是通过画面中人物稀疏的站位、低垂的目光和灰暗的色调营造出来的,非常高级的氛围营造手法。这套书,是研究中国现代连环画史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套五十年代的连环画《水浒传》,简直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结晶!我小时候就缠着爷爷给我讲里面的故事,那些手绘的线条,虽然现在看来略显粗糙,但那种质朴、厚重的年代感,是现在任何精修的画册都比不上的。记得最清楚的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那一回,画师对人物情绪的捕捉实在太到位了,鲁智深的怒火,郑屠的惊恐,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五十年代的审美,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化和英雄主义色彩,梁山好汉个个都面容周正,义气凛然,少了一些后世解读的复杂性,多了一份纯粹的“侠”的味道。翻开这些泛黄的纸张,仿佛能闻到油墨和时间混合在一起的特殊气味,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让我这个新时代的读者,得以窥见那个英雄辈出、审美淳朴的年代,是如何描摹他们心中的“替天行道”。26册的体量,也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不像现在很多改编版本为了篇幅而牺牲了某些精彩的过渡情节,每一册都紧密衔接,让人欲罢不能地想知道下一位好汉的命运如何。

评分

每次翻阅这套《水浒传》,我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作为一套连环画丛书,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人物群像的平衡处理。一百单八将,即便在有限的篇幅内,也大多被赋予了独特的形象标识,你不需要看文字,光看那身行头、那把兵器,就能大致猜出他是李逵还是武松。这套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设计,体现了那个年代朴素而严谨的美学理念,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任何多余装饰,一切服务于故事的清晰传达。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将五十年代中国人对“英雄”、“忠义”、“反抗”这些概念的集体想象,用最直观的图画形式保存了下来。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文化基因的绝佳样本,让我明白了我们这一代人所熟悉的梁山好汉形象,最初是如何被“定格”和“塑形”的,那种时代赋予的粗粝力量感,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

评分

收藏这套连环画,纯粹是因为一种情怀,它承载着我父亲年轻时的记忆。他告诉我,当年能拥有全套这26册,是件了不得的事。我对比了后来重印的版本,五十年代原版的纸张质地和印刷工艺,有着一种独特的“粗粝感”,油墨的渗透度和色彩的饱和度都与现在使用的铜版纸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带来的阅读体验是矛盾的:色彩没有现代印刷那么鲜艳,但线条的锐度和墨色的层次感却更为丰富,尤其在表现夜晚或阴暗场景时,那种深沉的黑色显得格外有力。这本书的配文文字简练到极致,几乎是点到为止,把绝大部分叙事任务都交给了画面,这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视觉叙事理解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从静态的图像中解读动态的故事,如何通过人物眼神的微小变化来推测其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