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作者: 葛兆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29
ISBN:9789570837780
叢書系列:無叢書系列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2 x 2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概論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不是討論中國如何崛起,而是回到問題原點:何謂中國?
中國當代思想家葛兆光,
一位身在「中國」的學人,
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chao越中國局限
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本書通過兩個歷史角度,
一個是文獻資料中所見的關於「中國」的思想史,
一個是關於「中國」本身的學術史,
重新建構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論述。
「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
「宅茲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作者借它來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zui早在這裡出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像「定居」,又似「墨守」。
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什麼是中國?
1895年以後,
大清帝國從「天下」走出來,進入「萬國」,
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
漸漸被整編進了「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
便不得不面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
為什麼是「亞洲」?
究竟什麼是「中國」?
中國如何面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
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別史」與「區域史」,雖然聚焦的是「中國」,討論日本關於神道教的爭論、日本關於滿蒙回藏鮮的學術史、討論朝鮮的史料中的一些問題,其實也還是聚焦在中國的。討論什麼是「中國」,不得不涉及「周邊」,通過「周邊」──「他者」──的眼睛、資料、視角來看中國,比如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諸國的彼此認同和互相排斥,就涉及到民族、國家和歷史;而民族、國家和歷史的自我認識和他者認識,又會涉及到一國和周邊諸國的關係;而周邊的話題,又牽出來如何理解中國和亞洲的關係;既然討論中國和亞洲,又會討論到疆域、族群和歷史等問題。
葛兆光通過本書,提出了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應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中出發,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應該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歷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歷史論證。他提出了「從周邊看中國」,既包含了「中國觀」即中國自我認識的改變,也涉及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同時強調在歷史中研究「民族國家」,而不是把歷史從「民族國家」中拯救出來。
本書體系完整,一氣呵成,論證之細緻,說理之透徹,令讀者由衷敬佩。
作者簡介
葛兆光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读《宅兹中国》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远足。葛兆光先生的笔触细致入微,他不是在堆砌史料,而是将零散的史料串联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线,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中国”历史图景。我一直对历史抱着一种“知道故事”的心态,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已经写就的剧本,而是一个持续被书写、被解读、被构建的过程。他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中国”概念,其实是历代统治者、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在不同语境下的反复协商、博弈、乃至斗争的产物。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国家”概念的剖析。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国家”似乎是天然存在的,但葛兆光先生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展现了“国家”概念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从一个相对模糊、多层次的政权形态,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并非一蹴而就。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等概念,背后承载着多少历史的重量和复杂的演变。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也让我意识到,对于“中国”的理解,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持续地探索和反思。
评分《宅兹中国》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中国”就是一个固定的、天然存在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它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讨论、被重新定义的历史过程。葛兆光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陈述事实的学者,更像是一个引导者,邀请读者一起去探索“中国”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多重面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论述”的重建,这是一种非常“智识”的尝试,它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关于“中国”的理解,是如何被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人所塑造的。 书中对于“中国”边界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划定,而是涉及到文化、政治、民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他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疆域和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这种动态的视角,比以往任何关于中国历史的叙述都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发人深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审视、去反思,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其演变的可能性。
评分拿到《宅兹中国》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严肃而枯燥的历史学著作,但读起来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葛兆光先生以一种非常清晰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关于“中国”的全新的认知空间。他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挖掘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更深层的观念和逻辑。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是什么,更是关于“中国”是如何被认识、被理解、被创造出来的。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化”和“认同”的细致梳理。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形成,并非是一个单一民族或单一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的复杂过程。书中关于“中国”的界定如何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以及不同群体如何参与到这个界定之中,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并非是某种先验的存在,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不断塑造的结果。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对“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有了更开放的认知。
评分这本《宅兹中国》的出现,简直是在我一直以来对“中国”这个概念的模糊认知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一直觉得“中国”是个铁板钉钉、理所当然的存在,但读了葛兆光先生的书,才发现原来我们所说的“中国”并非自古不变,而是一个漫长、复杂、充满变动的过程。他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被建构、被理解、被赋予意义的。这种“重建”的视角,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也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关于历史的那些固有观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疆域”和“认同”的讨论。我们常常以为中国古代的疆域就如同今天的版图一样清晰明确,但葛兆光先生描绘的是一个更加流动的、相互渗透的边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这个空间里不断碰撞、融合,甚至彼此定义。这种动态的理解,比那种静态的、地图式的描绘更加生动和真实。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中国”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认同的构建。是谁在定义“中国”?定义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这些问题,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价值,也让我对“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之前对历史的理解,总觉得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或者是重大战役的胜败得失。但《宅兹中国》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中国”这个宏大的概念,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下进行考察,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框架,而是从思想、观念、认同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非预设”的审视态度,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某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究“中国”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形成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矛盾。 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中国”的定义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可塑的。它强调了“中国”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赋予意义的过程,而非一个早已完成的实体。这种观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过去的历史经验,也不能将“中国”的概念僵化不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更在于为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提供一种深刻的视角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