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港台原版 葛兆光 联经出版公司 历史

【中商原版】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港台原版 葛兆光 联经出版公司 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葛兆光
  • 联经出版公司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宅兹中国
  • 历史论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37780
商品编码:14809352781

具体描述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作者: 葛兆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29

ISBN:9789570837780

叢書系列:無叢書系列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2 x 2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概論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不是討論中國如何崛起,而是回到問題原點:何謂中國?


中國當代思想家葛兆光,

一位身在「中國」的學人,

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chao越中國局限

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本書通過兩個歷史角度,

一個是文獻資料中所見的關於「中國」的思想史,

一個是關於「中國」本身的學術史,

重新建構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論述。


「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


「宅茲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作者借它來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zui早在這裡出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像「定居」,又似「墨守」。


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什麼是中國?


1895年以後,

大清帝國從「天下」走出來,進入「萬國」,

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

漸漸被整編進了「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

便不得不面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

為什麼是「亞洲」?

究竟什麼是「中國」?

中國如何面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

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別史」與「區域史」,雖然聚焦的是「中國」,討論日本關於神道教的爭論、日本關於滿蒙回藏鮮的學術史、討論朝鮮的史料中的一些問題,其實也還是聚焦在中國的。討論什麼是「中國」,不得不涉及「周邊」,通過「周邊」──「他者」──的眼睛、資料、視角來看中國,比如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諸國的彼此認同和互相排斥,就涉及到民族、國家和歷史;而民族、國家和歷史的自我認識和他者認識,又會涉及到一國和周邊諸國的關係;而周邊的話題,又牽出來如何理解中國和亞洲的關係;既然討論中國和亞洲,又會討論到疆域、族群和歷史等問題。


葛兆光通過本書,提出了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應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中出發,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應該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歷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歷史論證。他提出了「從周邊看中國」,既包含了「中國觀」即中國自我認識的改變,也涉及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同時強調在歷史中研究「民族國家」,而不是把歷史從「民族國家」中拯救出來。


本書體系完整,一氣呵成,論證之細緻,說理之透徹,令讀者由衷敬佩。


作者簡介


葛兆光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历史论述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目信息,旨在深入探讨历史叙事构建的过程与意义。 书名: 《史诗的回响:历史叙事、身份认同与权力建构》 作者: [此处留空,或设定一位虚构作者]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设定一家学术出版社] 分类: 历史学、社会理论、文化研究 页数: 约 580 页 定价: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史诗的回响:历史叙事、身份认同与权力建构》是一部深刻剖析历史是如何被“讲述”和“构建”的学术著作。本书聚焦于历史叙事的生产机制、传播路径及其在塑造集体身份、合法化政治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拒绝将历史视为一个纯粹客观、不证自明的过去事实的记录,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中,探讨历史“如何成为历史”。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从理论基础迈向具体案例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历史文本的批判性工具箱。 第一部分:历史的形塑:叙事学的转向与历史意识的起源 本部分追溯了“历史叙事”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诞生。作者首先考察了从古典史学到现代史学的演变轨迹,重点分析了浪漫主义运动和民族国家兴起如何共同催生了对宏大、连贯历史“故事”的迫切需求。 书中细致辨析了历史学家如何运用文学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时间线的线性化——来将碎片化的过去转化为具有内在逻辑和道德指向的叙事。讨论了“历史意识”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知识,更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往何处去的集体想象。作者尤其关注“时间观”的建构,探讨了从循环时间观到线性、进步时间观的转变,如何为现代性的自我定位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身份的熔炉:集体记忆与边界的划定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历史叙事如何成为界定“我们”与“他们”的工具。集体记忆并非静态的档案,而是动态的、不断被重新协商的文化实践。本书分析了历史叙事在构建民族认同、宗教归属或阶级意识中的核心作用。 作者引用了大量社会心理学和符号学的研究,论证了纪念碑、节日、教科书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如何系统性地将特定的过去经验提升为官方的、主流的“共同记忆”,同时压制或边缘化其他声音。探讨的重点在于:当一个群体为了维系其认同而选择性地记住或遗忘某些历史事件时,这种选择本身就构成了权力的行使。书中通过对不同文明中“创世神话”和“奠基事件”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身份叙事的普遍结构。 第三部分:权力的文本:官方史学与合法化的辩证 历史叙事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作者主张,所有声称“客观”的历史论述都潜藏着某种意识形态立场。本部分聚焦于“官方史学”的运作模式。 研究表明,统治精英倾向于采纳或赞助那些能够解释其统治合法性、证明其继承正当性的历史框架。这种“合法化叙事”往往将当前秩序描绘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消解了对现有结构进行批判的可能性。本书详尽分析了历史解释的“断裂点”如何被权力机构所填补,例如,对革命、战争或社会转型的论述,如何被精心编织以服务于现行政权的稳定性。同时,也探讨了“修正主义”和“反叙事”的出现,它们如何挑战既有的权力文本,揭示了历史解释场域中持续不断的斗争。 第四部分:破碎的回响:边缘群体的历史缺席与重构 认识到主流叙事的片面性,本书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来考察那些在传统史学中被系统性忽略的群体——女性、少数民族、无产阶级或被征服的社群。作者借鉴了后殖民理论和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沉默的历史”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群体的历史并非全然不存在,而是被主流叙事的声音所淹没,或被编码为非历史的、私人化的、或纯粹“社会性”的材料。本部分致力于分析“历史的再生”:即边缘群体如何通过口述历史、民间传说、以及学术的“微观史学”方法,重新挖掘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时间线和意义体系。这种重构不仅是对历史记录的补充,更是对整体权力结构的一种颠覆性挑战。 第五部分:全球化时代的史学挑战:多重时间与历史的未来 在当代全球化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历史叙事的边界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史学的方向。 作者探讨了跨国历史研究、世界史重写以及“比较历史”的新趋势如何试图打破狭隘的民族国家框架,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时间轴。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当不同文化对“进步”和“文明”的定义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多重历史真理之间的张力?本书呼吁史学界超越单一中心论的叙事倾向,拥抱历史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持续的开放性。最终,作者认为,真正的历史学应是不断质疑自身前提,并警惕任何试图将过去彻底“终结”的尝试。 --- 《史诗的回响》 是一部面向所有对人类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复杂联系感兴趣的读者、历史专业人士、社会理论研究者和文化批评家的必读之作。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文献和公共历史实践的深刻方法论,提醒我们:历史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而我们对过去的讲述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宅兹中国》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远足。葛兆光先生的笔触细致入微,他不是在堆砌史料,而是将零散的史料串联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线,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中国”历史图景。我一直对历史抱着一种“知道故事”的心态,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已经写就的剧本,而是一个持续被书写、被解读、被构建的过程。他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中国”概念,其实是历代统治者、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在不同语境下的反复协商、博弈、乃至斗争的产物。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国家”概念的剖析。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国家”似乎是天然存在的,但葛兆光先生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展现了“国家”概念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从一个相对模糊、多层次的政权形态,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并非一蹴而就。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等概念,背后承载着多少历史的重量和复杂的演变。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也让我意识到,对于“中国”的理解,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持续地探索和反思。

评分

《宅兹中国》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中国”就是一个固定的、天然存在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它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讨论、被重新定义的历史过程。葛兆光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陈述事实的学者,更像是一个引导者,邀请读者一起去探索“中国”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多重面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论述”的重建,这是一种非常“智识”的尝试,它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关于“中国”的理解,是如何被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人所塑造的。 书中对于“中国”边界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划定,而是涉及到文化、政治、民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他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疆域和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这种动态的视角,比以往任何关于中国历史的叙述都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发人深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审视、去反思,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其演变的可能性。

评分

拿到《宅兹中国》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严肃而枯燥的历史学著作,但读起来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葛兆光先生以一种非常清晰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关于“中国”的全新的认知空间。他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挖掘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更深层的观念和逻辑。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是什么,更是关于“中国”是如何被认识、被理解、被创造出来的。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化”和“认同”的细致梳理。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形成,并非是一个单一民族或单一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的复杂过程。书中关于“中国”的界定如何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以及不同群体如何参与到这个界定之中,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并非是某种先验的存在,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不断塑造的结果。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对“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有了更开放的认知。

评分

这本《宅兹中国》的出现,简直是在我一直以来对“中国”这个概念的模糊认知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一直觉得“中国”是个铁板钉钉、理所当然的存在,但读了葛兆光先生的书,才发现原来我们所说的“中国”并非自古不变,而是一个漫长、复杂、充满变动的过程。他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被建构、被理解、被赋予意义的。这种“重建”的视角,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也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关于历史的那些固有观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疆域”和“认同”的讨论。我们常常以为中国古代的疆域就如同今天的版图一样清晰明确,但葛兆光先生描绘的是一个更加流动的、相互渗透的边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这个空间里不断碰撞、融合,甚至彼此定义。这种动态的理解,比那种静态的、地图式的描绘更加生动和真实。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中国”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认同的构建。是谁在定义“中国”?定义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这些问题,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价值,也让我对“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我之前对历史的理解,总觉得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或者是重大战役的胜败得失。但《宅兹中国》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中国”这个宏大的概念,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下进行考察,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框架,而是从思想、观念、认同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非预设”的审视态度,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某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究“中国”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形成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矛盾。 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中国”的定义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可塑的。它强调了“中国”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赋予意义的过程,而非一个早已完成的实体。这种观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过去的历史经验,也不能将“中国”的概念僵化不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更在于为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提供一种深刻的视角和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