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基姆 台版原版 吉卜林 聯經

【中商原版】基姆 台版原版 吉卜林 聯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卜林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经典
  • 外国文学
  • 英国文学
  • 吉卜林
  • 冒险
  • 成长
  • 小说
  • 原版书籍
  • 联经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50390
商品编码:242695400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基姆
开本:大25开
出版时间:2017-11-24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基姆

图书信息
作者: 吉卜林原文作者: Rudyard Kipling译者: 廖绣玉出版社:联经出版日期:2017/11/24语言:繁体中文ISBN:9789570850390丛书系列:不朽Classic规格:平装 / 368页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湾本书分类:文学小说> 翻译文学> 英国文学本书分类:文学小说> 世界经典文学> 欧美经典文学
内容简介
  马克吐温:「我不见得多了解自己的书,但我懂吉卜林的作品……对我来说,它们不显得苍白,而是多采多姿,永远鲜活。」  乔治欧威尔:「我十三岁的时候崇拜吉卜林,十七岁时讨厌他,二十岁喜欢他,二十五岁鄙视他,如今则再度佩服他。」
  百年纪念版 中文世界全新译本  英国首位暨史上年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获奖作品《基姆》  与《印度之旅》、《缅甸岁之》齐名,英国殖民文学三大经典之三,东方主义研究经典文本  Modern Library二十世纪百大文学经典  BBC举办The Big Read
  主角基姆自小在当时隶属于印度的拉合尔长大,他是英国人,但晒得很黑,就跟印度人没两样,他讲起英语劈里啪啦,但他偏爱讲本地话。照顾基姆的那个女人坚持他得穿欧洲人的服装,不过基姆发现做某些事时,换上印度服装或穆斯林的服装比较方便。
  基姆的绰号是「世界之友」,他有结交各界人马的能力:他在夜里为光鲜亮丽的时髦年轻人办事;在屋顶上偷看妇女的居家生活,他与苦行僧也很熟。当然,基姆很清楚,那些都是不能曝光的秘密,因为他从会讲话开始,就见识了世间的各种邪恶。
  尽管他与市集上的孩子完全平等相处,但他依旧是白人,穷的那种白人。他深信父亲交代的那个魔法:有一天一切都将好转──率领世上精锐军团的上校、奉绿野红牛为神的九百名家伙会前来迎接基姆,小基姆一定比父亲好命。有一天,当一名喇嘛来到拉合尔这里寻求协助,准备出发寻找心中的圣河,基姆认为这是他圆梦的契机,自告奋勇成为喇嘛的弟子:「我在屋听见你讲起山里那些新奇的地方,如果那么瘦小、那么习惯说真话的老人为了一条小小的河而出远门,我觉得自己似乎也该游历一番。如果我们命中注定要寻找那些东西,我们就须找到。」
  基姆与喇嘛上路了,他们为了心中怀抱的理想而走,即将遭遇世间的种种不平。出发搭火车时,有人介意一起搭车的是否同级:「他来自什么国家?什么种族?什么村子?他是穆斯林?锡克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他的种姓级是高是低? 」而行走的大道上,各个种姓的人熙来攘往,有婆罗门、银行家、焊锅匠、店主、理发匠、朝圣者、陶工……芸芸众生从来不绝,在这条生命之河,世上没有一条这样的大路。
  吉卜林的《基姆》生动呈现了印度种姓制度、稠密的人口宗教、市集的纷扰多彩。其中「世界之友」(little friend of all the world)、基姆玩的游戏「大博弈」(The Great Game)皆隐含了吉卜林融世界局势与殖民主义于一炉的想法。 19世纪,苏联与英国一直在中南亚地区抗,争夺势力范围,「大博弈」即指两大帝国的抗,因吉卜林写于本书而广为人知。
有人认为《基姆》是成长小说,也有人认为此书表露吉卜林局限于殖民帝国主义的视野;《基姆》是文学作品,也书写了历史:一次男孩的冒险、一部旅行成长故事,更是一次神秘心灵的探索之旅,亦是殖民主义不可抹灭的历史切面。影集与小说多次改编引用本书,其富含丰富语汇与殖民帝国主义的经典文本地位,显现出吉卜林的文学之笔值得仔细品读。
  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名列Modern Library二十世纪百大文学经典  名列BBC举办The Big Read
作者介绍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
  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8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6岁时回英国读书,1882年又返回印度,在拉合尔开始一份工作。尔后以记者身分旅行全印度,并曾旅行于缅甸、中国、日本、美国等地。
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是吉卜林的创作高峰期,旅居时,他创作短篇小说与旅行文学,1890年,他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The Light that Failed) 。停留在美国的四年期间,他写作了广为人知的儿童经典文学《丛林奇谭》和《丛林奇谭二》。此后陆续完成了《勇敢的船长》、《原来如此?吉卜林故事集》,以及诗歌创作。他有名的一首诗〈如果〉,在1995年BBC举办「英国人喜爱的诗」民意调查中,被选为吉卜林的诗篇。
  《基姆》出版于1901年,是吉卜林后一部以印度为题的长篇作品,也是评论家认为其长篇小说。他处于欧洲国家向其他地区大举殖民的时代,作品被指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色彩,然而,其文学性经历时代变迁,依然备受推崇。 1889年时,他曾拜访美国文豪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赞誉:「我不见得多了解自己的书,但我懂吉卜林的作品……对我来说,它们不显得苍白,而是多采多姿,永远鲜活。」
  一生创作诗歌、小说、散文与游记多部作品,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一位荣获此奖的作家,也是史上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36年逝世于伦敦。他于孟买出生时的房子,坐落于Sir J J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校园里,该校于2007年成立吉卜林博物馆。
译者简介
廖绣玉
  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中英笔译组毕业。曾任中国时报国际新闻实习编译和金融机构翻译人员,现为专职自由译者,译有《厨房屋》、《凡尔赛蜡雕师》等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该领域的深度与广度: --- 书名:《铁与血的时代:中世纪欧洲的兴衰与转型(公元 500-1500 年)》 作者: 历史学研究集体 出版社: 远古文明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有数百幅珍贵手稿插图、地图及家族谱系图 定价: 188.00 元 内容简介: 《铁与血的时代:中世纪欧洲的兴衰与转型》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史诗,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自西罗马帝国陷落至文艺复兴曙光初现的千年历史进程。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片面论断,转而聚焦于这一复杂、充满活力且极具变革性的历史阶段,展现了它如何奠定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石。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二十四个章节,逻辑清晰,叙事引人入胜。 第一部分:碎裂与重构——早期中世纪(约 500 – 1000 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西欧在古典文明崩溃后的权力真空与文化变迁。我们首先审视了日耳曼诸族(如法兰克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的迁徙与定居,分析了他们如何与残留的罗马制度及基督教信仰相互作用,催生出新的政治和社会结构。重点章节详细描绘了克洛维一世及其墨洛温王朝的崛起,以及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中对伊斯兰扩张的阻遏,这被视为西方基督教世界边界的初步确立。 随后,本书着重分析了加洛林帝国的鼎盛与衰落。查理曼大帝的加冕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重组,更是文化上的复兴——“加洛林文艺复兴”如何通过修道院教育,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的火种。然而,帝国的分裂(凡尔登条约)揭示了早期封建制度内在的脆弱性,以及维京人、马扎尔人和萨拉森人的持续侵扰,如何迫使社会向更分散、更依赖地方军事保护的形态演变。 第二部分:信仰与权力的角逐——盛期中世纪(约 1000 – 1300 年) 盛期中世纪是欧洲社会结构、经济活力和精神生活全面爆发的时期。本书详尽分析了封建制度在这一时期的成熟与固化,阐释了采邑、效忠宣誓以及骑士精神的形成过程。 宗教层面,本部分将重点放在了教权与王权之间的激烈冲突。从“叙任权之争”到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巅峰权势,我们考察了罗马教廷如何超越世俗君主,成为西欧统一的精神与法律仲裁者。修道院改革(如克吕尼和熙笃会)如何重塑了宗教实践,以及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修士如何深入城市,引发了新的社会关怀。 经济上,农业革命(重犁、三圃制、水力利用)带来的粮食盈余,推动了人口的显著增长。这直接催生了城市复兴、商业贸易的恢复以及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崛起。本书对汉萨同盟、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细致对比研究。 知识领域,大学的诞生(博洛尼亚、巴黎、牛津)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经院哲学(以托马斯·阿奎那的集大成之作《神学大全》为核心)如何尝试调和信仰与理性,成为中世纪思想史的里程碑。同时,十字军东征的复杂动因、过程及其对东西方交流的深远影响,也被置于详尽的分析之下。 第三部分:动荡与转型——中世纪晚期(约 1300 – 1500 年) 中世纪晚期并非简单的衰退,而是剧烈痛苦的转型期。本书精确描绘了“三百年危机”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与环境的失衡,小冰期带来的歉收,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饥荒”(1315-1317)。随后是席卷欧亚大陆的黑死病。本书不仅量化了其致命性(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损失),更深入探讨了其对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以及宗教观念产生的颠覆性后果。 政治上,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始显现,百年战争的演变揭示了封建军队向专业化常备军的过渡,以及火药的引入对传统城堡防御体系的冲击。教廷内部的“阿维尼翁之囚”和“西方大分裂”则暴露了天主教会权威的严重危机,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持续的遗产——中世纪文明的深层结构 最后一部分回溯并总结了中世纪留给后世的持久遗产。这包括: 1. 法律体系: 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的重新发现,以及普通法在英格兰的发展,如何为现代法律奠定了基础。 2. 技术创新: 机械钟表、眼镜、风车以及印刷术(在谷腾堡时代前已有的木刻技术基础)的意义。 3. 社会心态: 死亡艺术(Memento Mori)、对来世的强烈关注,以及行会制度对早期工业组织模式的影响。 本书结合了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漫长的中世纪,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冲突、创造、信仰与野心交织的时代,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关键钥匙。它证明了中世纪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孕育出欧洲文明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 推荐读者: 历史学专业学生、对欧洲中世纪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希望深入了解西方文明根源的学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带领我探索了那些我从未想象过的奇妙领域。作者的想象力简直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他构建的那个世界充满了独特的设定和令人惊叹的细节。我被书中那些新奇的概念和不可思议的事件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个探险家,在这片未知的土地上勇敢地前行。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和震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这个虚构世界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即使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这使得整个世界观更加完整和可信。书中角色的成长历程也让我深受触动,他们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逐渐强大,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磨砺,这种蜕变的过程充满了力量。我甚至会因为角色们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也会因为他们的失败而感到惋惜。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更给了我许多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梦想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让整个故事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开篇就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拉入了故事的核心,仿佛我就是那个身临其境的旁观者。接着,叙事视角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流畅地切换,让我得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情,也更能体会到不同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描绘上的功力,无论是对环境的细致刻画,还是对人物微表情的精准捕捉,都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比的生动感。有时,作者会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来制造悬念,让我肾上腺素飙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更多的时候,这种“慢热”的叙事方式,却让我得以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细细品味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节的铺垫。书中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时而轻柔如诗,时而有力如鼓,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甚至会因为某段文字的优美而反复阅读,感受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

评分

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窝在沙发里,泡上一杯热茶,开始阅读这本书的。起初,我只是想找一本能让我放松心情的书,但没想到,它却给了我如此大的惊喜。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了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里。那些生动的人物,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些充满哲理的对话,都让我爱不释手。我甚至会因为某一个精彩的段落而发出惊叹,也会因为某个令人唏嘘的情节而陷入沉思。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紧张刺激的时刻,也有温情脉脉的篇章,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情感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真实,仿佛能够直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读到最后,我甚至有些不舍,不希望这个精彩的故事就此结束。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满足感,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行。这本书不仅带给我阅读的乐趣,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深刻得多。当我开始阅读时,原本以为会是一段轻松的消遣,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我发现自己陷入了对人性、对社会、甚至对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探讨之中。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场景,通过角色细腻的心理活动和充满张力的对话,展现了不同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挣扎。我被书中角色的复杂性所深深吸引,他们并非非黑即白,而是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苦衷和追求。这种真实感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仿佛他们就是我身边某个熟悉的人,或者就是我自己。在某个情节的转折点,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试图去理解角色内心的纠结和动机。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挖掘,去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结局和深邃的主题,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我相信即使过很久再来阅读,也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中间那幅充满想象力的插画,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童年时第一次接触故事书的那个午后。我一直对那种带着复古情怀的设计情有独钟,尤其当它出现在一本我期待已久的书上时,更是爱不释手。每一次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纸张在指尖沙沙作响,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时光。那种精心挑选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一点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设计也很考究,虽然是台版原版,但装订却异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包装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用心”,仿佛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对读者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封底那一小段简介,虽然简短,但却精准地勾勒出了这本书的独特韵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无疑为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相信它一定不会辜负这份精心打造的“颜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