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瓦尔德曼 第四版第4版 中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包邮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瓦尔德曼 第四版第4版 中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E·瓦尔德曼(Don E.Waldman)等 著
图书标签:
  • 产业组织
  • 组织理论
  • 经济学
  • 管理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瓦尔德曼
  • 第四版
  • 教材
  • 包邮
  • 中文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7227
商品编码:146031460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75.00元

作者:唐·E·瓦尔德曼(Don E.Waldman)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3001972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结构—行为—绩效和价格理论两种本学科的分析方法,突出强调博弈论在分析厂商和产业行为中的应用。全书利用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从经典到现代的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并把*的产业组织前沿理论和事例以及丰富的吸引学生的经验案例融入其中。同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结构设计紧凑。作者从分析厂商行为理论开始,分析了完全竞争和垄断。随后讨 论不同市场的市场结构问题,接着讨论垄断行为和与可识别的垄断权力相关的问题。
二是运用了简单的博弈论方法分析寡头垄断行为。将博弈论作为一个基础分析框架,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不同的寡头垄断模型之间的动态关系。
三是作者将大量现实案例与理论介绍充分融合起来,让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四是避免过多使用微积分,尽可能用数字化的例子而不是更多概括和抽象的数学公式来得出结论,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学习产业组织的两种方法
1.2 静态与动态模型
1.3 理论和经验论
1.4 和产业组织
1.5 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组织
1.6 本书的总体方法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注释
第2章 厂商和生产成本
2.1 新古典厂商
2.2 厂商理论
2.3 现代企业结构
2.4 利润大化的产出水平
2.5 成本概念:单一产品厂商
2.6 成本理论:多元化生产企业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3章 竞争和垄断
3.1 完全竞争经济
3.2 福利经济学简介
3.3 垄断经济
3.4 福利比较
3.5 现值和折现
3.6 针对垄断的反托拉斯政策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4章 市场结构
4.1 单一市场的集中度
4.2 进入和退出
4.3 兼并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5章 垄断行为
5.1 主导厂商价格模型
5.2 可竞争市场:市场控制力的阻碍
5.3 网络经济学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6章 产业组织的实证研究
6.1 结构—行为—绩效
6.2 测定SCP模式的统计学工具
6.3 测量问题
6.4 市场结构的测定
6.5 早期的结构—行为—绩效研究
6.6 计量经济学研究
6.7 SCP研究中的概念问题
6.8 价格和集中度水平
6.9 另一种方法:沉没成本和市场集中度
6.10 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注释
第7章 博弈论:理解寡头垄断行为的框架
7.1 什么是博弈论
7.2 简单零和博弈
7.3 囚徒困境博弈
7.4 重复博弈
7.5 混合策略博弈
7.6 序贯博弈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8章 垄断理论的发展
8.1 基于数量决定的模型
8.2 斯坦伯格模型
8.3 伯特兰模型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9章 共谋:一个显著的囚徒困境
9.1 再次回到囚徒困境
9.2 保持有效共谋的另一个策略:闸门价格策略
9.3 从卡特尔的一个成员厂商看共谋协议
9.4 影响有效共谋难易的因素
9.5 针对共谋的反托拉斯政策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10章 运转中的卡特尔
10.1 达成有效共谋的尝试方法
10.2 解决办法有多成功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注释
第11章 寡头垄断行为:进入和阻止进入的定价策略
11.1 限制定价
11.2 掠夺性定价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附录 Kreps和Wilson掠夺性定价模型的细节
第12章 市场控制:进入和阻止进入的非定价策略
12.1 过剩生产能力
12.2 增加对手成本
12.3 从做中学
12.4 产品多样化
12.5 定价策略与非定价策略阻止进入者的实证说明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附录 产品多样化回顾
第13章 产品多样化
13.1 产品多样化的类型
13.2 产品多样化的理论分析
13.3 产品多样化情况下的伯特兰模型
13.4 垄断竞争和多样性的优数量
13.5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产品多样化
13.6 先行者的产品多样化优势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14章 广告
14.1 广告的社会收益
14.2 广告的社会成本
14.3 广告和市场结构
14.4 作为阻止进入者方法的广告
14.5 品牌的广告策略
14.6 产品多样化和竞争加剧
14.7 实例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第15章 技术变革和产品研究与开发
15.1 熊彼特和“创新破坏”
15.2 技术变革
15.3 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15.4 企业规模的影响
15.5 实证
15.6 制度经济
15.7 、知识产权和法律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附录 博弈论与竞赛
第16章 价格歧视
16.1 价格歧视的类型
16.2 双重收费、搭售和捆绑销售
16.3 价格歧视的分配效应
16.4 对竞争的影响
16.5 反垄断:价格歧视和《罗宾逊帕特曼法》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附录 非线性需求的价格歧视的福利影响
第17章 纵向兼并及纵向关系
17.1 纵向关系是对经济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
17.2 达到联合利润大化的一种替代方法
17.3 纵向关系的竞争效应
17.4 反垄断:针对贸易的纵向限制的公共政策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附录 投入品替代问题
第18章 干预和反干预
18.1 干预的基本经济原理:传统公共设施干预
18.2 美国的干预运作
18.3 同回报率干预相关的效率问题
18.4 干预在其他市场的传播
18.5 干预和反干预运动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
问题
注释
词汇表
奇数编号的问题的答案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唐E瓦尔德曼 (Don E. Waldman),科尔盖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并担任经济学院主席和社会学部的主任,从事产业组织教学30余年。他曾在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州立大学任教并获得杰出教学奖。瓦尔德曼教授在坦普尔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在布朗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著有《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学》、《反垄断法和市场结构》以及《反垄断经济学》等多部著作。
伊丽莎白J詹森(Elizabeth J. Jensen),汉密尔顿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在汉密尔顿学院从事产业组织课程的教学工作30余年,并担任经济学院主任。她在2002年荣获汉密尔顿学院的杰出教育奖。

文摘


序言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瓦尔德曼 第四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您指定书目的具体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深入解析现代商业图景:经济学前沿的战略思维 《竞争格局与市场力量:现代产业经济学原理》 导言:理解商业世界的深层逻辑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博弈,而是涉及复杂的战略决策、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以及技术创新的多维度较量。理解这些深层动态,对于任何渴望在市场中立足或取得优势的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乃至经济学研究者而言,都至关重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O)的核心概念与前沿发展。我们聚焦于探究企业如何在特定市场结构下做出最优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反过来塑造市场结构本身。本书不仅梳理了经典理论的基石,更紧密结合了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在产业分析中的应用,确保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市场结构的基础与测度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产业组织分析的基石。我们从最基本的市场形态——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出发,详细探讨了衡量市场集中度与竞争强度的关键工具。 1. 市场集中度的量化分析: 我们将深入探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集中度比率等工具,并分析它们在评估反垄断政策和并购审查中的实际效用。同时,我们讨论了集中度指标的局限性,例如如何捕捉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以及异质性产品带来的影响。 2. 替代性与市场界定: 市场界定的科学性是所有产业分析的前提。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交叉弹性来精确界定相关市场,包括对“聚拉斯基测试”(SSNIP Test)的深入剖析及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困难。 3. 成本结构与技术基础: 企业的规模、范围经济以及学习曲线效应,是决定其竞争地位的内在因素。本章细致考察了不同类型成本(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沉没成本)如何影响企业的进入壁垒和长期生存能力,并探讨了技术进步在重塑产业结构中的核心驱动作用。 第二部分:企业间的战略互动与博弈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企业间相互依赖性的建模。本部分将运用高级博弈论工具,解构企业在不同竞争情境下的最优策略选择。 4. 古诺与伯特兰模型:数量与价格竞争的精确描绘: 我们将详尽分析经典的古诺模型(Cournot)和伯特兰模型(Bertrand)。重点在于揭示在产品同质或异质情况下,纳什均衡的形成路径,以及伯特兰悖论(Bertrand Paradox)的深层经济学含义。 5. 价格歧视的艺术与规制: 现代企业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最优定价?本章分类讨论了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的实现机制与经济后果。我们探究了企业在信息受限条件下,如何设计最优的菜单和捆绑销售策略来捕获消费者剩余,并分析了监管机构对价格歧视行为的干预原则。 6. 市场进入、退出与进入壁垒的构建: 市场的动态演化取决于进入和退出的激励。本章详细研究了先发优势、网络外部性、专利保护以及沉没成本等关键因素如何构筑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特别地,我们分析了“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的理论模型及其在反垄断诉讼中的证据标准。 第三部分:信息、创新与动态竞争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和创新活动成为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关键变量。本部分将视角转向这些更具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领域。 7. 广告、信号传递与信息经济学: 广告的作用究竟是提供信息还是仅仅增加消费者效用?我们引入了斯宾塞-鲍尔斯模型(Spence Signaling Model)等,分析了产品质量保证、信号传递(如耐用消费品的保修期)在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中的作用。 8. 研发、专利与技术标准之争: 创新是产业演进的根本动力。本章讨论了研发活动的外部性、公共品属性以及激励机制。我们将分析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的研发竞赛中进行投资决策,以及专利制度在平衡激励创新与促进知识扩散之间的作用。对技术标准(如通信协议)的制定与锁定效应的分析,揭示了技术竞争的残酷性。 9. 动态竞争与重复博弈: 现实中的竞争往往是持续的。本部分引入了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s)的概念,解释了企业如何通过“报复性策略”来维持串谋(Collusion)的稳定,以及如何避免价格战的发生,使得市场结果更接近垄断而非完全竞争。 第四部分:政策、规制与反垄断实践 产业组织理论为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提供了理论基础。本部分聚焦于政策制定者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 10. 规制性垄断的优化设计: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如公用事业),完全私有化可能导致过度定价。本章探讨了“边际成本定价”的缺陷,并详细分析了“拉姆齐定价”(Ramsey Pricing)等第二类最优规制方案,旨在既能覆盖成本又能最小化无谓损失。 11. 反垄断法的核心原则与经济学视角: 本章深入剖析了各国主要的《反垄断法》或《竞争法》条款(如限制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兼并控制)。我们特别强调了现代反垄断分析如何从“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并最终聚焦于“消费者福利标准”的衡量与应用。对兼并交易的协同效应评估(Synergy Assessment)和潜在的减损竞争分析,提供了实操层面的指导。 结论:面向未来的产业洞察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运用严谨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去穿透商业表象,洞察产业竞争的本质。无论您是金融分析师、企业战略顾问,还是政府经济学家,本书所提供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都将成为您理解和驾驭复杂市场环境的强大武器。我们相信,对这些原理的深刻理解,是做出卓越商业决策的必要前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那种一上来就抛出艰深数学模型的教科书,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讲解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铺垫”技巧,总是先从一个引人入胜的经济学难题入手,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思考“我需要什么工具来解决它?”,然后才引出对应的理论框架。这种教学设计极大地减轻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探讨兼并与收购(M&A)的动机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效率提升或市场权力集中的结论,而是先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囚徒困境”式的厂商互动情景,展示了在缺乏监管或信息不对称下,市场失灵的必然性,从而凸显了制度设计和监管介入的必要性。读完关于信息经济学的那几个章节,我感觉自己对“信号传递”和“筛选机制”的理解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翻译”成了生动的商业语言,让那些原本只在研究生课堂上出现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具备了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启发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那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坦率地说,我习惯于阅读那些观点犀利、略带批判色彩的经济学著作,但这本书带来的却是另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力量。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冷静的、工具性的视角,侧重于“如何理解”而不是“如何评判”。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伴随着对假设条件的细致交代和对模型局限性的坦诚说明。这使得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批判性阅读的习惯——不会轻易地将任何经济学理论奉为圭臬。我个人尤其受益于它对“动态竞争”的阐述,与静态模型相比,动态视角更能捕捉到市场中企业间的“时间维度”上的相互作用,比如研发投入的策略选择、学习曲线效应的积累等。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构建一个稳定的分析框架,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结论。它更像是一套高精度的分析工具箱,等你真正面对复杂的市场问题时,你会发现里面几乎所有的工具都是匹配且适用的。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它拓宽了我对“竞争”的理解边界。过去,我可能只将竞争简单地等同于价格战或市场份额的争夺,但读完此书后,我意识到竞争的维度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信任构建,可以是创新速度上的较量,甚至是监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游说博弈。它成功地将经济学理论从书本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直接投射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商业运作之中。我发现自己在观看任何商业新闻报道时,都会不自觉地将书中学到的模型进行套用和检验,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知识内化过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给你任何一个“必胜秘诀”,而在于它赋予你一套能够独立分析和解构复杂市场现象的“认知操作系统”,让你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这种能力远比记住任何具体结论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虽然是学术类书籍,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纸张的质感,字体大小的适中度,以及图表的清晰度,都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在那些需要仔细研读数学推导的部分,清晰的图示和标记有效地避免了阅读疲劳和理解偏差。此外,中译本的质量也相当高,很多经济学术语的翻译都非常精准和地道,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直译过来的佶屈聱牙感,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心流”体验得以保持。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一个高质量的译本,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文化、跨制度背景下的案例时,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无损耗,这一点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专业水准和对读者尊重的著作,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和做标记。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想要深入了解市场运作机制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敲门砖。初捧此书时,我对“产业组织”这几个字还感到有些陌生和高深莫测,毕竟经济学名词听起来总是自带一种学术的距离感。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人意料地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行业前辈,耐心地为你剖析那些隐藏在日常商业决策背后的复杂逻辑。从最基础的厂商行为模式,到复杂的寡头博弈策略,再到反垄断法规的出台背景和实际影响,整个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几乎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的“黑箱”环节。特别是书中对现实案例的引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行业巨头间的“攻防战”,被还原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理论的同时,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抽象模型在真实商业世界中的强大解释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提供了一副高倍显微镜,让我们得以窥见企业决策的微观世界,理解价格制定、产品差异化背后隐藏的深层经济学原理。对于任何想在商业领域有所建树,或者仅仅是对“为什么某些公司能成功,而另一些却不行”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极其宝贵的思维训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