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
定价:32.00元
作者:陈先达 杨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00221113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本书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本书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本书的指导原则。第四版修订新增了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目录
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六、学习哲学,终生受益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五、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第三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限定中的: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四、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五、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二、内容与形式:事物的构成要素与表现方式
三、本质与现象:事物的根本性质与外在表现
四、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五、必然与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
六、现实与可能:事物现存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三、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四、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六、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七、否定之否定: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五、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第七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二、价值的客观前提与主体性特征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四、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五、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
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第八章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生产力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六、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九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六、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二、人的本质与人性
三、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五、时间:人的发展空间
作者介绍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91年起,享受特殊津贴。著有《陈先达文集》(14卷本),哲学随笔系列《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教育部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和吴玉章著作奖等多种奖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理论学习,需要有扎实的文本基础和严谨的学术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的作者团队,如陈先达、杨耕先生,在哲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们的学术积累与研究成果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既具有学术高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分析现实世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独特视角和强大力量。特别是关于实践的哲学、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社会经济分析,这些都是我希望能够深入挖掘的部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评分读完一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的介绍,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思想殿堂的大门。我迫切地希望在书中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的系统性解释,例如“自在的物质性”与“自觉的物质性”的辩证统一,以及“运动”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我也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必然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本书的厚重与权威,预示着它将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对于那些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分析的论述总是提不起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理论探索。我希望书中能够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物化”、“异化”、“剩余价值”等,进行深刻的剖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现实意义。我也期待书中能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解放与发展,以及它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所提出的理论依据。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思想体系的介绍,更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它能否帮助我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对于我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绝非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完成学术任务,而是希望通过它来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我们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的出现,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重新审视和学习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探讨,希望能够理解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辩证过程,以及科学真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我期待书中能有精辟的论述,阐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的权威性,让我相信它能够带领我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其核心理论,尤其是经过时代洗礼和学术发展后的最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这本书,无疑是我在浩瀚书海中搜寻到的宝藏。初翻开,厚重的篇幅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梳理,比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希望能通过这一体系化的讲解,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争鸣与发展,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对这些原理的创新性解读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相信它能够解答我心中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疑惑,引领我走向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