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由“古典儒傢研究”“新儒學與新新儒學”“儒傢精神論”“儒傢的現代轉化”四部分組成。全書以獨特而深入的視角論述瞭儒學、新儒學和新新儒學中的代錶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闡釋瞭儒傢的精神性,討論瞭儒傢思想的現代轉化以及儒學的當代意義。
目錄
古典儒傢研究 戰國儒傢與孟子思想體係 法傢與儒傢政治哲學之對照 ——一個價值論的評價 簡述理解《性情論》與思孟荀哲學的統閤 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評與思孟荀的本體整閤 古典儒傢與宋明儒傢哲學中的宗教實在與宗教理解 二程本體哲學的根源與架構古典儒傢研究
戰國儒傢與孟子思想體係
法傢與儒傢政治哲學之對照
——一個價值論的評價
簡述理解《性情論》與思孟荀哲學的統閤
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評與思孟荀的本體整閤
古典儒傢與宋明儒傢哲學中的宗教實在與宗教理解
二程本體哲學的根源與架構
硃熹哲學中的方法、知識和真理觀
論陽明心學與意誌之善:良知的四層含義及其當前意義
儒傢思想的發展與戴震的“善之哲學”
新儒學與新新儒學
熊十力哲學及當代新儒傢哲學的界定與評價
從當代西方知識論評價熊十力的本體哲學
馬一浮的“六藝心統說”與儒傢經學的哲學意涵:
從“經典詮釋”到“本體詮釋”
論方東美哲學的本體架構
超融硃王:唐君毅論知與良知以及對《大學》的詮釋
港颱與海外新儒傢學術特徵比較探微
——成中英先生訪談錄
現代新儒傢的復雜命題
第五階段儒學的發展與新新儒學的定位
新新儒學的意義及其發展
——成中英教授訪談錄
儒傢精神論
儒傢和諧論的六個層次
儒傢的精神性:zhong極本源性、內在創造性、整體實現目的性
論義利之辨與天人閤一
義利之辨與儒傢中的功利主義
儒傢潛涵的憲法與憲政思想
儒傢道德的辯證與人的形上學
國際《易經》研究:迴顧與展望
儒傢的現代轉化
自目的論、責任論分析與重建儒傢道德哲學
當代儒學兩麵相:信仰儒學與知識儒學
儒學之本與儒學的當代意義
儒傢憲政與理性形式的現代化
從曆史與哲學理解儒傢全球領導力:古典模型與現代模型
儒學復興與現代國傢建設
儒傢哲學的理論重建及其五項實踐 顯示全部信息
在綫試讀
在儒傢哲學中,孔子可說首先揭櫫瞭人的心靈所蘊含的認知力與意誌力,並顯示瞭實踐與實現德性的能力。子思進一步體悟到此一能力的chao越而內在的根源,所謂天命之謂性。chao越代錶一個開放的、創化的、整體的存在,而內在則代錶此一存在本體化與主體化以實現存在價值的方式。德性固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繁榮相應,包含瞭對文化禮製等社會規範的認知與體驗,可以實現為達到此一認知與體驗的德行,但德性與德行也同時導嚮道德意識與良知的自覺,因而同時具有個體性、內在性、群體性、外在性與chao越性。同樣我們也可以論說古典儒傢文獻中的天的概念也包含瞭或發展齣這五個方麵的性嚮。這涉及性與命的區彆及其認知。 子思與孟子發揮瞭此一德性與德行的個體性、內在性與chao越性,同時也彰顯瞭此一內在性與個體性走嚮群體性與外在行為性的能力與過程。荀子在另一方麵卻明確地發現論述群體性與外在性文化禮製的根本重要性及其教化與轉化作用,當然也同時標明瞭人類心性可以形成德性與實現德行的心理潛能與理性可能。但荀子並不擬強調成德成聖的chao越性。相反,荀子更著重天的自然性與外在性。他在《天論》中如此說: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熟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質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事實上,子思、孟子與荀子並不必矛盾衝突,雖然荀子並未認識到此點。從一個整體的人性發展理論的觀點,應該說思孟與荀子在認知上是互補的,同時這也顯示瞭創造的體驗與邏輯的論證的互補。更深一層看,二者也有本體論上的互容性,因為二者均未對人性之為人性的整體(一個開放的整體)做齣全麵的考察與反思。兩個學派的錶麵的矛盾與其解決也正好推嚮此一整體的、發展的人性論的建立。我們必須認識孔子是此一理論的首創者,但孔子也啓發瞭兩個學派的、辯證的分途發展。由於地下簡帛資料的發現,我們乃有機會清晰地認識到此一辯證的發展過程,也是我們能把這一發展推嚮一個自然的、更為完美而又有創意的結論。在這種理解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孟子與荀子對人性的善惡的看法大相徑庭,但在荀子也不得不肯定或必須預設曆史上有個彆的人成為聖人,因而知道,再因而製禮作樂方纔成為可能,而一般社會大眾也必須有學習的能力,方能接受治理而謀社會的進步。這些都可以說是人性中的趨善之性。至於人心能知道,更顯示瞭人的深度理性,成為人之為人的標誌。 在儒傢哲學中,孔子可說首先揭櫫瞭人的心靈所蘊含的認知力與意誌力,並顯示瞭實踐與實現德性的能力。子思進一步體悟到此一能力的chao越而內在的根源,所謂天命之謂性。chao越代錶一個開放的、創化的、整體的存在,而內在則代錶此一存在本體化與主體化以實現存在價值的方式。德性固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繁榮相應,包含瞭對文化禮製等社會規範的認知與體驗,可以實現為達到此一認知與體驗的德行,但德性與德行也同時導嚮道德意識與良知的自覺,因而同時具有個體性、內在性、群體性、外在性與chao越性。同樣我們也可以論說古典儒傢文獻中的天的概念也包含瞭或發展齣這五個方麵的性嚮。這涉及性與命的區彆及其認知。
子思與孟子發揮瞭此一德性與德行的個體性、內在性與chao越性,同時也彰顯瞭此一內在性與個體性走嚮群體性與外在行為性的能力與過程。荀子在另一方麵卻明確地發現論述群體性與外在性文化禮製的根本重要性及其教化與轉化作用,當然也同時標明瞭人類心性可以形成德性與實現德行的心理潛能與理性可能。但荀子並不擬強調成德成聖的chao越性。相反,荀子更著重天的自然性與外在性。他在《天論》中如此說: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熟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質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事實上,子思、孟子與荀子並不必矛盾衝突,雖然荀子並未認識到此點。從一個整體的人性發展理論的觀點,應該說思孟與荀子在認知上是互補的,同時這也顯示瞭創造的體驗與邏輯的論證的互補。更深一層看,二者也有本體論上的互容性,因為二者均未對人性之為人性的整體(一個開放的整體)做齣全麵的考察與反思。兩個學派的錶麵的矛盾與其解決也正好推嚮此一整體的、發展的人性論的建立。我們必須認識孔子是此一理論的首創者,但孔子也啓發瞭兩個學派的、辯證的分途發展。由於地下簡帛資料的發現,我們乃有機會清晰地認識到此一辯證的發展過程,也是我們能把這一發展推嚮一個自然的、更為完美而又有創意的結論。在這種理解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孟子與荀子對人性的善惡的看法大相徑庭,但在荀子也不得不肯定或必須預設曆史上有個彆的人成為聖人,因而知道,再因而製禮作樂方纔成為可能,而一般社會大眾也必須有學習的能力,方能接受治理而謀社會的進步。這些都可以說是人性中的趨善之性。至於人心能知道,更顯示瞭人的深度理性,成為人之為人的標誌。
在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孟子過分的理想主義,認定人人都能自覺地成聖成賢。就社會大眾來說,這是不現實的,也是違反曆史的事實的。人類社會必須依靠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來謀求群體及個人的品質提升。孟子的“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的論證,可以有限地說明人可能具備的深度良知,但此良知卻必須積極地利用曆史經驗與已形成的社會價值規範來開發。這就是荀子重視禮法教化的道理所在。子思與孟子倡導人性的內在五德,卻未能仔細地解說內在五德的本體的根源性,其形成的過程,如何有效地區分內外,以及如何統閤內外,自然遭受荀子從知識論上、邏輯學上與本體論上的大力批判。對這些批判,我們固然無法起思孟而詰之,卻可以秉承問題之所在,進行我們代替思孟的迴應可也。
顯示全部信息
儒學、新儒學、新新儒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儒學、新儒學、新新儒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