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胡兰成作品系列(套装共7册)腰封版
作者:胡兰成
ISBN :978751070551901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印刷时间:2014-09-01
字数:字
页数:2121页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重量:g
定价:222元
编辑
1.胡兰成*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整简体版*授权出版,其中《今生今世》收录港台与日本各版本封面照片及版本考释,深具收藏价值。
2.胡兰成是影响两岸文坛、备受争议的近代作家,朱天文、陈丹青等两岸作家为之倾服,其文笔开一代新风,被评论界称为张派作家的祖师爷,蒋勋、张大春、安妮、贾平凹等众多作家深受其影响。
3.张爱玲第1任丈夫,一个令倾世才女张爱玲见了底到尘埃里的男子。
4.胡氏文字上承*传统的汉风之美,下启近代白话文写作,可谓给现代文学别开蹊径,气象万千,写尽民国风情,深具历史的质感。
5.胡兰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刻、独到,率先提出可与西方科学与哲学相抗衡的华学,其对中国文化的阐述颇受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推崇。
6.胡兰成著述宏大,涉猎广泛,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大数学家冈洁以及日本的政界、商界人物往来密切、相互探讨,日本前首相岸信介、护国神社宫司森磐根等皆拜胡兰成为师。
内容简介
《今生今世》:
胡兰成散文体自传,叙述其传奇一生。作者身处民国乱世,人生遭遇跌宕起伏,对世景世情,感触深入、独到。虽是颠沛流离,却以翻转生命的姿态、欢喜的笔调总结和反省一生。在其笔下,一路展开的,尽是悠悠人世的美丽风景。
《山河岁月》:
胡兰成*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称此书是一本“正经的闲书”,是其学问体系的基础。作者在书中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纵横比照,从两河流域到希腊罗马,从三皇五帝到辛亥五四,从精神到食色,从住房到穿衣,传神地勾勒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发肤体貌。在他看来,中国的文明好到可以统摄世界文明,中国的文化亦毫不逊色于西方的文化。
《禅是一枝花》:
胡兰成对禅宗第1奇书《碧岩录》的解读。作者通过对其中一百则禅宗公案的悟解,表达了对中国禅宗思想的独特看法。此书被视为中国禅学的经典之作。对禅的理解是作者整体文学观念的一部分,也是其人生境遇的一部分,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所以也可把此书看作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
《华学科学与哲学》:
此书是胡兰成在出版的第1本书。1974年他受聘为中国文学学院终身教授,开门授课,其向来高谈汉文明或中国文明,此书即是他为授课而准备的一本书,记录了他在中国文化学院期间的思想精华。其书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性,究天人之际,穷东西之辩,提出华学一词,将中国文明上升到与科学、哲学这两大世界学科并立的高度。其中见解深得唐君毅、卜少夫等人推崇。
《何日兮》:
此书基本上是集胡兰成生前*后的作品及其遗稿而成,是其生前出版未及而待其死后由弟子朱天文汇整的一本著作。其中《世界的劫毁与中国人》提出史上是女人始创文明,其后是男人将它理论学问化——女人,你的名字是文明。胡兰成再次高谈他的新的发想。然而他写世界文明与劫毁,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狂躁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之批判,对中国社会的反思,又不无现实的意义,甚至他提出变革社会,重建人世文明的策略,对当代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心经随喜》:
胡兰成亡命日本,1966年应邀在名古屋讲述佛教重要经典《心经》,这段期间,他流亡如新,生命亦彷佛在萧条之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生机。胡兰成讲《心经》,彷佛是在聊生活、谈时局、说历史、观赏艺术,但谈着聊着,却又印证了佛法不离人生。
此书是胡兰成不世出的日文著作,孕育了他之后写作《禅是一枝花》的思想核心。
《中国文学史话》:
胡兰成于1974年受聘到中国文化学院讲学,1976年返回日本侨居。彼时,仙枝、朱天文、朱天心等一群年轻人正通过胡兰成的书信指导,在文坛朱西宁的直接引导下,办起了文学刊物《三三集刊》,开始追求文学理想。为了鼓励青年写作者,胡兰成自撰文指导,遂有此书《中国文学史话》,实际上是胡兰成给仙枝、朱天文等年轻弟子的文学教材。
作者简介
胡兰成(1906—1981 ),出生于浙江嵊县胡村,卒于日本东京。青年时代曾于燕京大学旁听课程,后在浙江、广西等地任教。抗战时任《中华日报》总主笔等职,期间与张爱玲结婚。1974年受聘为中国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其文学才能影响深远,日本和中国的部分作家颇受其影响。
晚年与唐君毅、钱穆、牟宗三、徐复观、冈洁、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人过从甚密。著有中文著作《山河岁月》《今生今世》《要诗与学问》《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何日兮》等,日文著作《自然学》《建国新书》《心经随喜》《天人之际》等。
目录
《今生今世》《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心经随喜》《中国文学史话》《华学科学与哲学》《何日兮》
这套书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装帧设计得非常雅致,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外省作家的作品抱有特别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带有浓厚时代烙印和个人独特视角叙事的篇章。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久远的、带着吴侬软语的细腻笔触,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旧时光里特有的那一股子陈香。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非同一般,他描绘的那些市井百态、闺阁心事,都显得那么真实可触,绝非矫揉造作的堆砌辞藻。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回味某一个场景的转换,那种不动声色的情感流淌,比那些直白宣泄的文字更有力量,能一下子抓住你的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尤其是一些关于日常琐事的记述,在别人看来或许平淡无奇,但在他笔下,却折射出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挣扎与坚韧,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沉浸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去探索那个遥远而又鲜活的世界了。
评分我得说,这几本册子里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气韵”。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工整的叙述,反而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壁炉边,用他那特有的腔调,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叙事线索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紧凑,但正是这种松弛感,才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作者似乎不太在意情节的推进,他更热衷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感受,比如某一个光影的变幻,某一种心情的突兀升起。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描写的妙处,那种对江南水乡特有的湿润、朦胧感的拿捏,精准到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烟雨迷蒙的街巷之中。而且,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那些复杂、矛盾、难以言说的隐秘情感,被他用一种近乎禅意的语言点破,让你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隐隐感到一丝心酸。这绝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像品尝上好的茶一样,细细咂摸其中的回甘。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大概是“雅俗共赏的平衡艺术”。虽然题材涉及了不少文人雅士的清谈,但其语言基调却十分接地气,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精英主义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重新打磨了一番,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他写到一次简单的宴饮,那氛围、那对话、那食物的香气,都仿佛被凝固在了时间里,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却又回味悠长。我惊喜地发现,这种叙事方式,很适合在夜晚,关掉一切电子设备的喧嚣后,静静地,用台灯下的一盏暖光来阅读。它能有效地将读者的心绪沉淀下来,体会文字与文字之间那微妙的张力与呼应。这套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散文”这种文体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它远不止是随笔的集合。
评分坦率地说,这几册书的版式设计也相当用心,字体大小适中,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个像我一样沉迷于文字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加分项。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眷恋,极具感染力。它不是一味地歌颂美好,而是带着对残缺和无奈的深刻理解去拥抱一切。这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表达,让我这个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找到了一种难得的心灵慰藉。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们可以暂时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去思考一些更本质的问题,比如“何为真正的安身立命”、“如何与逝去的时光和解”。读完一些篇章后,那种精神上的充盈感,比看一部大制作的电影都要来得持久和深刻。我已经把它放在了书架上最容易触及的位置,准备进行第二次的精读。
评分老实讲,我对文学作品的筛选是很严格的,很多被推崇备至的“经典”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但这一套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作者毫不掩饰地展现了自己的思辨过程和情感波动,甚至那些充满争议性的观点,也是如此坦荡地铺陈开来。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表达的极致追求。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性灵”和“世俗”交织的部分,它不像很多作品那样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探讨它们如何在一个个体生命中相互渗透、相互成就。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查阅一些历史背景资料,这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的观景窗,让我得以从一个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如何塑造了个体的命运。那些关于艺术、人生哲学的探讨,高屋建瓴却又不失温度,让人在思考的深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货真价实
评分收到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很喜欢。
评分这套书淘了很长时间,终于如愿以偿。
评分这套书淘了很长时间,终于如愿以偿。
评分这套书淘了很长时间,终于如愿以偿。
评分满满的一箱书,要看一阵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