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齐康著的《钢笔线韵(齐康钢笔画选)(精)》精选了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齐康先生40多年来创作的部分钢笔绘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风景绘画及建筑写生,也有其建筑设计作品。本书可供建筑院校学生临摹、学习,也可供绘画爱好者收藏。 齐康 著作 齐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建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和中国首届“建筑教育奖”获得者,曾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主要作品(主持和参与)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碑,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二期,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碑,淮安纪念馆、遗物陈列室,福建武夷山庄,黄山靠前大酒店,河南省博物院,福建省历史博物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宁波镇海海防纪念馆等两百余项。建筑设计项目分获国家很好工程设计金质奖两项、银质奖两项、铜质奖等9. 我通常更喜欢阅读厚重的文学作品,对视觉艺术的接触相对较少。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却被它深深吸引,爱不释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繁复的装饰,仅仅是黑白的线条,却能传递出如此丰富的情感与信息。齐康院士的钢笔画,就像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他用画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壮丽的山河,还是古朴的建筑,亦或是生活中细微的瞬间。我尤其惊叹于他描绘建筑的功力。那些古老的寺庙、巍峨的城楼,在墨色的勾勒下,显得格外庄重而有历史感。他能够捕捉到建筑的结构之美,以及时光在建筑上留下的印记。同时,我也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细腻描绘。那些山间的云雾,水面的波纹,树叶的脉络,都在他笔下栩栩如生。这让我联想到,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以及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钢笔这种工具的潜力,也让我对“线条”这一最基础的艺术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欣赏那些被忽略的美。
评分4.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人,尤其喜爱那些能够承载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温度的作品。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齐康院士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他所描绘的题材,很多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比如古建筑、山水景致,以及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然而,他运用的媒材却是钢笔,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奇妙的碰撞与融合。当我仔细品味这些画作时,我发现,他并没有因为使用了钢笔而放弃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反而将其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既有西方绘画的严谨造型,又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与灵气的独特风格。我尤其喜欢他对景物的处理,那些古朴的亭台楼阁,古老的城墙,在墨色的深浅勾勒下,显得格外沧桑而富有故事。他似乎能够穿透时光,将古人的生活情境,古建筑的辉煌与衰败,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纸上。这种能力,是需要艺术家拥有非凡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书中的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一段历史,或是体验一种生活。我仿佛能听到画中传来的丝竹之声,闻到古老茶馆的氤氲,感受到老街巷弄里的市井气息。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让我深深着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是一部可视化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画卷,通过齐康院士的钢笔,将那些珍贵的记忆与情感,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唤醒我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敬意。
评分8. 我是一个从小就对绘画充满兴趣,但却未能走上专业道路的人。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关注。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是我近期阅读过的一本非常打动我的书。齐康院士的画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静”的力量。他的笔下,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只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无论是描绘古朴的建筑,还是秀丽的山水,亦或是生活中的寻常场景,都散发着一种平和而深邃的气息。我特别喜欢他描绘的江南古镇。那些小桥流水人家,在墨色的晕染下,显得格外温柔而富有诗意。我仿佛能听到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声,闻到湿润空气中弥漫的青草香。这种对意境的营造,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而齐康院士用钢笔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注意到,他在处理画面构图时,常常留有大量的“空白”,但这“空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与画面中的景物相呼应,共同构成一种意境,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计白当黑”的手法,在齐康院士的钢笔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静”与“空”在艺术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像是一杯清茶,淡雅而回甘,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为我带来一份宁静与安详。
评分6. 作为一名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那些充满中国韵味的古建筑和江南水乡风光。当我得知有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将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景象,以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方式呈现出来。齐康院士的钢笔画,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能将钢笔这种西方绘画工具,演绎出东方艺术的韵味。他笔下的线条,时而严谨写实,勾勒出建筑的精巧结构;时而又挥洒写意,表现出山水的灵动神韵。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古镇。那些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白墙黑瓦的民居,以及横跨在水面上的古桥,在墨色的晕染下,显得格外宁静而古朴。我仿佛能听到古镇上传来的犬吠鸡鸣,闻到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这些熟悉的场景,让我倍感亲切,也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同时,我也被齐康院士在画作中展现出的深厚功力所折服。他对于光影、透视、空间的处理,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使是单色的钢笔画,我也能从中感受到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立体的空间感。这种将西方绘画的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集,更是一次与故乡的情感对话,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温。
评分7. 说起来,我与钢笔的缘分,大概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那时候,它是我记录知识、书写思考的工具。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键盘渐渐取代了它,我也很少再拿起它来写字。直到我翻阅了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我才重新认识到,原来钢笔还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齐康院士的钢笔画,让我看到了线条的无限可能。他能够通过仅仅是黑白两色、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出如此生动、如此富有情感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例如,描绘一幅山水画,他不会用大片的墨色去填充,而是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纹理、树木的枝干、云雾的飘渺。这种“以线造型”的手法,既保留了钢笔画的笔触感,又赋予了画面以东方绘画的写意神韵。我尝试着去模仿,去体会他笔下的每一个转折,每一次提顿,却发现自己远远无法达到他那样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并非是对我自己的否定,而是对艺术的敬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钢笔的好奇心,也让我对“线条”这一最基础的艺术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也应该重新拾起钢笔,去尝试记录生活,去表达情感。
评分10. 我本身是从事建筑设计相关行业,对于线条的运用和空间感的表达有着职业的敏感度。初次接触到《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这本书,就被其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所吸引。齐康院士的钢笔画,在我看来,是东西方艺术理念完美结合的典范。他运用钢笔这一西方绘画工具,却能描绘出极具中国传统韵味的景致,尤其是他对古建筑的刻画,堪称一绝。那些飞檐翘角、斗拱结构、雕梁画栋,在他简洁而精准的线条下,得以清晰而生动地展现,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厚重。他对于光影的把握也极为出色,尽管是单色的钢笔画,却能通过线条的疏密、虚实,以及墨色的深浅变化,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仿佛真的有阳光洒落在建筑的屋脊上,或是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陆离。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建筑的空间形态和材质肌理,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此外,书中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如山峦起伏、溪水潺潺、树木葱茏,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个精心构思的建筑模型,又像是一首无声的诗,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这本书不仅为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在创作思路上给予了我宝贵的启示,让我重新审视了线条在建筑表现和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
评分3. 说来惭愧,我平日里更多的是与书籍打交道,文字是我的世界。但偶尔接触到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总能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书。我并非行家,对绘画的理论知之甚少,但我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每一根线条,都仿佛饱含着艺术家投注其中的心血和情感。我尝试着去“读”这些画。当我看到描绘古代文人雅士的书房场景时,我仿佛能闻到纸墨的清香,听到古琴的低吟;当我看到描绘壮丽山河的作品时,我仿佛置身于那雄浑的自然之中,感受到天地之大,以及人在其中的渺小与伟大。齐康院士笔下的景物,并非照搬现实,而是经过了他的提炼与升华。他捕捉到了事物的神韵,并用钢笔独特的表现力将其放大。我尤其欣赏他对光影的处理。即使是单色的钢笔画,我也能从中感受到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或是月光洒落在窗棂上的清冷。这种对光影的敏感,以及运用线条来表现光影的技巧,实在令人叹服。书中的作品,让我对“写意”有了更深的理解。并非不写实,而是写其神,写其意。钢笔画的写意,在齐康院士手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它不是那种笔墨酣畅淋漓的传统写意,而是一种更为细腻、更为内敛的写意,但其传达的情感深度,却丝毫不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从单一的文字层面,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视觉维度。
评分1. 初次翻开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就被那封面朴素却又不失韵味的设计所吸引。没有花哨的图案,也没有华丽的字体,仅仅是书名和作者姓名,便已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艺术气质。我并非专业的美术评论家,只是一个对艺术怀揣着朴素热爱,尤其对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画作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当指尖拂过书页,我仿佛能感受到纸张细密的纹理,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与齐康院士笔下的线条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那些由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山川、树木、建筑,或是人物,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在我的眼前鲜活起来。我惊叹于艺术家对于钢笔这种看似简单媒材的驾驭能力,他能够通过墨色的深浅、线条的粗细、疏密的对比,将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光影的变幻、材质的肌理,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湿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幅画作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江南水乡的作品,那蜿蜒的小巷、斑驳的石桥、依水而建的白墙黛瓦,在齐康院士的笔下,不仅是景色的呈现,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文精神的礼赞。那种宁静、悠远、充满诗意的氛围,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内心世界,让我得以片刻的放松与沉思。我甚至能想象出画中传来的吴侬软语,和着习习的江风,拂过脸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艺术大家的心灵世界,感受他对生活、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钢笔这种工具的可能性,也让我对“线”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书中的每一幅作品,去体会那藏在每一根线条里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5. 我平时不太关注艺术类书籍,总觉得那些抽象的画作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但当我无意中翻阅了这本《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齐康院士的画作,并非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抽象派,而是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客观世界的景象,比如山川、建筑、花卉、人物等等。然而,他笔下的景物,又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了他的艺术加工,充满了诗意与情感。我尤其喜欢他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那些山峦的起伏、云雾的缭绕、树木的婆娑,都显得格外生动而富有生命力。他能够通过钢笔线条的粗细、疏密、虚实的变化,巧妙地表现出光线的明暗、空气的通透,以及景物的质感。我甚至能感受到画中传来的微风拂过,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画画,更是在用画笔“讲述”一个故事,传达一种意境。书中的一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作品,也让我感触颇深。那些寻常巷陌,那些市井小贩,那些坐在窗边的人们,都在齐康院士的笔下,散发出一种温暖而动人的光辉。他用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捕捉到了这些瞬间的美好,并将其永恒地定格在纸上。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存在于高雅的殿堂,它也可以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评分2. 作为一名长年从事设计工作的从业者,我对线条的运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钢笔线韵/齐康院士钢笔画选》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线条所能达到的极致美学。齐康院士的钢笔画,绝非简单的勾勒填色,而是将线条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去叙述、去表达、去抒情。他的线条,时而刚劲有力,如断金裂石,勾勒出山石的巍峨险峻;时而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描绘出水波的灵动轻柔。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能在同一幅画面中,将如此多样化的线条风格融为一体,却不显突兀,反而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这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力与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我特别留意到他在处理画面细节时的手法。例如,描绘一棵古树,他不会逐一绘制每一片叶子,而是通过疏密有致的短线和点,巧妙地暗示出树冠的繁茂;描绘一处古建筑的飞檐翘角,他仅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其精巧的结构和历史的厚重感。这种“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手法,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而齐康院士将其与钢笔这种西方绘画工具巧妙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启发。在我的设计工作中,我常常被各种软件和工具所限制,试图在既定的框架内寻找突破。而齐康院士的画作,则让我看到了回归本源的可能性——线条,作为最基本也是最纯粹的艺术元素,蕴含着无限的创作张力。我开始反思,如何在我的设计中,更多地运用线条本身的力量,去传达情感,去营造氛围,去赋予作品生命。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