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001 19000 24001-2016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基础和术语

GB/T 19001 19000 24001-2016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基础和术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质量管理体系
  • GB/T 19001
  • 标准
  • 质量管理
  • 基础
  • 术语
  • 2016版
  • 管理体系
  • 工业标准
  • 认证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GBT240011900019001
商品编码:13302756864
包装:01
开本:04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GB/T 19000-2016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52.00

标准简介
本标准是GB/T 19000族标准的核心标准之一。 
本标准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概念、原则和术语,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标准奠定了基础。本标准旨在帮助使用者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术语,以便能够有效和高效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其他标准的价值。 
本标准代替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本标准与GB/T 19000—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标准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做了全面调整 ; 
—— 质量管理原则由八项改为七项 ; 
—— 截止到本标准发布时,将GB/T 19000族标准中的全部术语汇集到本标准中。
英文名称: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标准状态:  即将实施
替代情况:  替代GB/T 19000-2008
中标分类:  >>>>
ICS分类: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16-12-30
实施日期:  2017-07-01  即将实施 距离实施日期还有10
提出单位: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
归口单位: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
起草单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天津华诚认证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深圳市环通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等
起草人:  李镜、谷艳君、张惠才、李强、任青钺、李明、郑元辉、黄学良、曲辛田、郑燕、梁平、王梅、李平、夏芳、王金德、曹华、邓湘宁、裴洁、林创、周红波、李晔秋、李辰暄、范叶娟、解辉、朱江涛、魏向阳、柳叶、董晓红
页数:  60页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GB/T 19001-2016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38.00

标准简介
本标准是GB/T 19000族标准的核心标准之一。 
本标准为下列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本标准代替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与GB/T 19001—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采用ISO/IEC导则 第1部分 ISO补充规定的附件SL中给出的高层结构; 
——采用基于风险的思维; 
——更少的规定性要求; 
——对成文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 
——提高了服务行业的适用性; 
——更加强调组织环境; 
——增强对领导作用的要求; 
——更加注重实现预期的过程结果以增强顾客满意。
英文名称: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标准状态:  即将实施
替代情况:  替代GB/T 19001-2008
中标分类:  >>>>
ICS分类: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16-12-30
实施日期:  2017-07-01  即将实施 距离实施日期还有10
提出单位: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
归口单位: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
起草单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天津华诚认证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深圳市环通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等
起草人:  田武、康键、张惠才、李强、任青钺、李明、郑元辉、黄学良、曲辛田、郑燕、梁平、王梅、李平、夏芳、王金德、曹华、邓湘宁、裴洁、林创、周红波、李晔秋、李辰暄、范叶娟、解辉、朱江涛、魏向阳、柳叶、董晓红
页数:  36页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GB/T 24001-2016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33.00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于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可供寻求以系统的方式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使用,从而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本标准可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这些结果将为环境、组织自身和相关方带来价值。与组织的环境方针保持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 
 
--提升环境绩效; 
 
--履行合规义务; 
 
--实现环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周期观点所确定的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本标准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能够全部或部分地用于系统地改进环境管理,然而,只有当本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且全部得到满足,组织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替代情况:  替代
中标分类:  >>>>
ICS分类:  >>
采标情况:  ISO 14001:2015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16-10-13
实施日期:  2017-05-01
提出单位:  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7)
归口单位:  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7)
起草单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国家认监委认证技术研究所、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天津天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起草人:  黄进、王顺祺、王瑜、杨振强、杨晓涛、刘克、林翎、陈春瑜、李辰暄、孙佳林、张瑜、糜建青、任贤全、詹松光、顾军、胡轶敏、周忻
页数:  36页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内容完全不涉及《GB/T 19001-2016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基础和术语》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城市空间设计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公共环境构建》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专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专业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ISBN号] --- 卷首语:重塑我们生活的脉络 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代,我们对“城市”的理解正面临深刻的转型。它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由无数交织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网络构成的复杂生命体。本书《城市空间设计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公共环境构建》,旨在提供一套跨学科的框架,探讨如何通过精妙的空间设计和前瞻性的可持续策略,将当代城市从单纯的居住地转化为富有生命力、具备韧性的宜居环境。 我们聚焦于“公共空间”这一城市核心要素。公共空间是社会交往的剧场、生态流动的廊道,也是城市身份的载体。本书挑战了传统规划中对功能分区和效率至上的迷恋,转而强调空间体验的丰富性、设计的包容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整合性。 --- 第一部分: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当代挑战(约 350 字)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哲学的演变,从早期工业时代的快速扩张到后现代的碎片化布局。我们首先剖析了当前全球城市面临的几大核心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基础设施的冲击、社会阶层固化在物理空间上的体现(如“口袋公园”与“城市孤岛”现象)、以及数字技术对真实物理交互的替代趋势。 重点分析了“可步行性”和“场所营造”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新定义。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城市环境,必须在宏观的区域连接与微观的街道尺度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探讨了诸如“15分钟城市”概念在不同文化和地理背景下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深入研究了历史街区在现代改造中的“韧性维护”策略,避免过度“新古典化”或“主题化”的倾向,确保城市记忆的延续性。 --- 第二部分:可持续性设计的生态学维度(约 400 字) 可持续性不再是附加的绿色装饰,而是城市设计的内在逻辑。本章将生态学原理直接融入空间决策过程。我们摒弃了孤立的“绿色基础设施”概念,转而推行“蓝-绿-灰”系统的协同整合。 详细阐述了城市水文管理(“海绵城市”理念的精细化操作)在不同气候带的应用,包括雨水渗透、净化和再利用的设计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本书引入了“城市生态走廊”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错落有致的植被配置和栖息地模拟,提升城市中非人类生命的存活率。 此外,本书对材料生命周期评估(LCA)在城市家具、铺装和结构选择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从低碳混凝土、再生木材到本地石材的选用,每一个物质的选择都必须与场地的气候特征、能源消耗及废弃物处理系统紧密关联。我们强调,真正的可持续性设计,是对资源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尊重。 ---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与空间体验的深度融合(约 450 字) 公共空间是体现社会契约和包容性的关键场所。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设计中的“社会敏感性”。我们分析了感知安全、无障碍设计(Universal Design)在不同年龄段和能力群体中的复杂需求,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光照、视线组织和空间层级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的活力与信任度。 案例研究集中于“介入式规划”(Tactical Urbanism)向“永久性社区营造”的过渡。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参与式设计”的迭代方法,让边缘群体不再只是规划的客体,而是设计过程的主体。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工具(如VR/AR技术)辅助社区可视化规划方案,增强理解和共识。 此外,对“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空间优化中的潜力进行了审慎的评估。重点不在于模拟,而在于利用数据流指导空间使用的动态调整,例如根据人流热力图优化商业布局或紧急疏散路径的设置。 --- 第四部分:未来公共环境的治理与运营模式(约 300 字) 优秀的设计需要有效的治理机制来维持其生命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空间的长期管理和经济可行性。我们探讨了“公共空间产权”和“共管模式”(Co-management)的创新方案,尤其是在私人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建设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 详细介绍了基于绩效评估的城市设计反馈循环系统。评估指标超越了简单的到访率,更关注空间对居民幸福感(Well-being Index)的贡献度、社区资本(Social Capital)的积累速度等难以量化的指标。 最终,本书倡导一种“有机生长”的城市设计哲学:设计是开始,而非终结。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必须拥有自我修复、自我适应的内在机制,以应对未来不可预见的社会和技术变革。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将生态学、社会学、行为心理学与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无缝结合。 实践导向: 包含全球范围内近百个详尽的案例分析,涵盖从微尺度口袋公园到宏观区域交通的各类实践。 前瞻视角: 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气候适应性规划等前沿议题在城市空间构建中的实际应用。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市政管理者、城市研究学者以及所有关注未来人居环境的社会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操作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论书籍。虽然书名里有“基础和术语”,但我还是希望它能有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我特别关注“资源管理”这部分,我不知道在建立和维护一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都需要哪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以及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资源规划的思路,让我能大概了解一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本”和“投入”。另外,我一直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细节很感兴趣。书里有没有讲到,从一个产品的设计、开发到生产、交付的整个流程中,质量是如何被 embedded (内嵌)进去的?我希望它能有一些关于供应链管理、生产控制、检验和试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建议,让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质量管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要实施这个标准,它能为企业带来哪些具体的益处,比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赢得客户信任等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字典”,收录了很多关于质量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这非常有帮助,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一开始都很模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测量、分析和改进”这三个阶段的详细阐述。我能感受到,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绝对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需要科学的数据支撑和持续的优化。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实际案例,展示企业是如何通过这些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一家汽车制造商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改进零部件的生产工艺,从而减少次品的。我还有一点疑问,关于“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区别,书里讲的好像有点绕。我希望能找到更直观的解释,比如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区分它们。另外,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提到ISO 9000系列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GB/T 19001和ISO 9001之间的具体区别,这对于我们理解标准的演变和国际接轨很有帮助。

评分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被“GB/T 19001”这个标准号吸引了。我工作的地方一直强调要符合一些国家标准,但具体的标准内容我了解得不多。这本书我主要想看看它是不是真的能把GB/T 19001的要求解释清楚。我看了一下,书里好像对“持续改进”这个概念讲了很多,这倒是挺吸引我的。我在想,是不是意味着无论现在做得怎么样,都要不断找地方做得更好?那具体要怎么“持续改进”呢?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分析什么数据?书里关于“满意度”的部分,我倒是很有兴趣。我不知道企业内部是怎么衡量客户满意度的,是靠问卷调查吗?还是有更复杂的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一些具体的指引,让我能理解“质量管理体系”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帮助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而且,我一直对“内部审核”这个环节很好奇,它到底是检查什么?有没有一些通用的检查清单或者方法?如果书里能提供一些关于审核的“窍门”或者“注意事项”,那对我来说就非常有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学术,我刚拿到它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我一直觉得质量管理这些东西离我这个普通读者有点远,更多是企业内部的事情。不过,翻开目录,看到“基础和术语”几个字,就觉得或许可以作为入门读物来了解一下。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和实际工作能够联系起来的部分。比如,关于“过程方法”的介绍,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都可以拆分成一个个小步骤,然后去优化它们?书里的一些例子,如果能更接地气一些,比如用一个超市的购物流程来解释,可能会更容易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质量管理不仅仅是理论,而是能实际应用到生活中的工具。而且,我很好奇,书里面提到的“风险管理”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是不是就是预先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前做好准备?如果能有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哪怕是虚构的,能说明如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来规避风险,那对我来说就太有帮助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质量管理的“样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的篇幅吓到了,感觉是一本非常厚重的学术专著。我本身对质量管理并不是特别专业,更多的是想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这个领域。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以及它为什么对企业来说如此重要。书里提到的“文件化信息”这个概念,我有点不太理解,是不是就是指各种报告、记录之类的?我希望书里能有一些解释,说明这些“文件化信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被管理和使用的。另外,我对“管理者的职责”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我很好奇,高层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到底需要承担哪些责任?是仅仅下达指令,还是需要亲身参与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如果书里能有一些关于管理者如何推动质量管理的案例,那会是非常棒的。我也想了解,这个标准是不是也会涉及到员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以及如何评估员工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