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给自足的城市 中信出版社

自给自足的城市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生活
  • 自给自足
  • 可持续生活
  • 城市农业
  • 环保
  • 生活方式
  • 中信出版社
  • 实用指南
  • 绿色生活
  • 社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937
商品编码:132411188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前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却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城市。现在信息技术的出现让城市的改变成为了可能。

内容简介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在这本《自给自足的城市》中揭示信息社会改变城市这一令人惊叹的过程。 《自给自足的城市》书中尝试定义城市环境中的种种情况,让21世纪的城市实现在互联的自给自足条件中供人居住的情况。这些情况让城市人能够掌控生存的结构。本书着眼于在这代人的效率、能源消耗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打造的基础上,使城市恢复人性,同时基于全球化的技术和经济,提升本土文化。一种城市创新的新经济。

作者简介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Vicente Guallart)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政厅首席城市设计师,负责制定巴塞罗那城市转型的战略蓝图及其主要开发项目。瓜里亚尔特是城市生境部的首任主任,该部门管辖的领域包括城市规划、住房、环境、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 之前,他创办加泰罗尼亚高级建筑学院,全球建筑学研究生院之一。他在这里领导了“媒体屋”(和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合作),“超级加泰罗尼亚”及“数字化制造实验室住宅”等项目。 瓜里亚尔特的专业工作室“瓜里亚尔特建筑”开发了多个项目,包括台湾富基渔港、台湾基隆港和位于瓦伦西亚的甘迪亚共享街区的社会城邦社区。他著有《地质学》(Geologics)和《自给自足的城市》(The Self-Sufficient City),合著有《元城邦高级建筑学词典》(Metapolis Dictionary of Advanced Architecture)。他的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和华盛顿美国建筑师协会上展出。 《自给自足的城市》勾勒了一幅未来世界的蓝图。这个世界以本土智慧和全球互联为原则,旨在建设再度恢复生产活力的城市。

目录

经典语句…………Ⅰ 序言…………Ⅸ 译者序…………XIII 引言 I1.自给自足…………003 I2.城市…………009 I3.网络…………019 自给自足的城市 1.住宅(1~10)…………043 2.楼宇(100)…………065 3.城市街区(1 000)…………087 4.社区(10 000~100 000)…………109 5.公共空间…………127 6.城市(1 000 000)…………151 7. 大都会(10 000 000)…………179 结语 从大城市到超级栖息地…………203 致谢…………209 参考文献…………211 后记 新常态下反观城市发展…………219  
迷失在历史的洪流: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共和国兴衰的史诗 书名:《水城之殇:一个共和国的兴衰与转型》 作者: 艾丽莎·马里诺 出版社: 文津轩出版集团 字数: 约 15 万字 --- 内容提要: 《水城之殇:一个共和国的兴衰与转型》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编年史,它是一幅以十四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的威尼斯共和国为宏大舞台,精心描绘的关于权力、贸易、文化与衰落的立体画卷。本书深度剖析了“海洋女王”——这个在亚得里亚海拥有无可匹敌的海上霸权的城邦,如何在内部的贵族政治铁幕与外部不断变化的国际格局中,艰难地维持其“黄金时代”的辉煌,并最终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 本书着重探讨了威尼斯共和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一个看似精妙实则僵化的“混合政体”。我们细致考察了总督(Doge)的权力边界、大议会的决策机制,以及秘密警察(Signori di Notte)对社会舆论和潜在异见的无形控制。这种建立在精密平衡和极度保守主义之上的权力结构,如何在早期确保了共和国的稳定与繁荣,却在面对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全球贸易格局重塑时,暴露出其内在的迟缓与缺乏适应性。 马里诺教授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读者的目光从圣马可广场的喧嚣拉向了里亚托桥的贸易暗流。书中详尽描绘了威尼斯如何通过垄断香料、丝绸和玻璃制品等高价值商品的转口贸易,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并将其转化为无可匹敌的海军力量和精美的艺术赞助。我们不仅能看到精明的商人如何在东地中海与奥斯曼帝国进行危险的周旋与合作,更能体会到那些掌握航海秘密的船长们,在风浪中挣扎求生的真实写照。 然而,本书的核心张力在于对“衰落的辩证法”的探讨。当葡萄牙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开辟了通往亚洲的直接航线,威尼斯作为东西方贸易中介的地理优势开始瓦解。面对西班牙和新兴的荷兰、英国在海洋上的挑战,共和国的精英阶层陷入了“维护既得利益”与“积极改革创新”的两难境地。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威尼斯贵族如何固守其家族特权,不愿进行必要的军事和经济结构改革,这种深层次的社会僵化,最终使其在历史的浪潮中被边缘化。 文化层面,本书同样不遗余力。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叹息桥的阴影下,探寻了提香、丁托列托等大师如何在其资助者的权力意志下,创作出那些定义了“威尼斯画派”的辉煌作品。艺术的繁盛与政治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一个政体在最后阶段,试图用文化成就来掩盖其现实困境的复杂心态。 《水城之殇》的叙事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宿命感。它不仅是对一个伟大共和国的挽歌,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腐蚀自身,以及任何看似永恒的结构最终都将面对时间考验的深刻寓言。阅读此书,如同站在落日的余晖中,凝视着那座沉入历史湖泊深处的金色城市,思考着永恒与短暂的界限。 --- 章节结构(精要): 第一部分:亚得里亚海的基石(1200-1450): 考察威尼斯早期商业帝国的建立,十字军东征中的角色,以及其对君士坦丁堡的控制如何奠定其海上霸权。重点分析了“共和国的秘密”——如何将商业成功转化为政治稳定。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幻象(1450-1571):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威尼斯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如塞浦路斯失守)。详细分析了勒班陀海战前后的外交策略,以及美第奇家族等金融力量对威尼斯商业信用的影响。 第三部分:僵化的结构与外部冲击(1571-1700): 探讨地理大发现对威尼斯贸易网络的致命打击,共和国精英阶层对新世界的漠视。重点剖析了内部的贵族保守主义如何阻碍了对新式税收、造船技术和殖民地管理的改革。 第四部分:最后的辉煌与沉寂(1700-1797): 分析了威尼斯在十八世纪的文化复兴(如卡萨诺瓦的时代),这是一种“装饰性繁荣”如何掩盖了经济基础的空心化。最终,本书以拿破仑的铁蹄踏碎圣马可狮子旗,标志着一个千年共和国的终结,探讨了其遗留的法律和城市规划遗产。 --- 推荐理由: 本书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将威尼斯描绘为一个单一、静止的旅游景点的刻板印象。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视野,揭示了一个充满内在矛盾、极度适应性强却又最终因过度自我保护而窒息的政治实体。对于研究欧洲近代早期国家形成、商业伦理与政治体制关系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水城之殇》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发人深省的案例分析。它不仅讲述了威尼斯的历史,更深刻地揭示了所有权力结构在面对历史必然性转型时的共同困境。本书文字富有张力,叙事节奏感强,将复杂的政治权谋融入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渴望探索城市未来无限可能性的读者,《自给自足的城市》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蓝图。我被书中关于“社区驱动的创新”所深深吸引,它强调了自下而上的力量,居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书中描绘的各种社区自建项目,例如社区花园、共享工具库、本地能源合作社等,都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构建美好城市中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实现自给自足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政策障碍、技术成本、以及居民意识的转变等等,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策略。它不是一味地鼓吹某种技术或模式,而是强调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融为一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活质量”的讨论,自给自足并非是为了牺牲舒适和便捷,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有归属感的城市生活。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和期待。

评分

《自给自足的城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维度。它不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性,更深入地探讨了城市的“生命力”。书中关于“韧性城市”的概念,让我意识到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预知的挑战时,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是多么重要。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演进、自我修复的过程。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城市比作一个健康的生命体,需要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来抵御外来威胁,并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平衡。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循环经济”在城市层面的实践。它不再是将生产和消费视为线性过程,而是倡导将废弃物重新纳入生产和消费环节,形成闭环。这对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书中还提到了“智能城市”与“自给自足城市”之间的联系,强调技术应该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不是成为盲目的追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能”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创造更公平、更包容的城市生活。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城市规划师对话,他不仅指出了方向,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

评分

《自给自足的城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它让我意识到,城市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自然环境、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本书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管理,增强城市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本地化生产和消费”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更是对生态足迹的减少和对社区韧性的提升。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城市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这对于我们借鉴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书中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探讨,也让我对城市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如何利用自然系统来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如雨水管理、空气净化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将城市仅仅视为一个钢筋水泥的集合体,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守护的家园。这本书的启示是深远的,它鼓励我们重新思考城市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构建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的进程中。

评分

读完《自给自足的城市》,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奇妙旅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不像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充满智慧的设想,向我们展示了城市如何能够摆脱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理念所打动,它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自然与人造环境的和谐共生。书中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绿色空间的拓展、以及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等方面的论述,都极具启发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分布式能源网络”的章节,它打破了传统集中式能源供应的模式,通过在社区层面建立小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存系统,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书中也理性地分析了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并未过度神化,而是强调了技术的应用需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服务于居民的福祉。对于那些关心环境、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它不仅仅提供了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评分

这本《自给自足的城市》真是太令人惊艳了!我一直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可持续性和资源独立性方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富有远见的视角,让我对“自给自足”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而是深入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能源生产的多元化,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整合利用,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再到本地化食物生产,例如垂直农场和城市农业的推广,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剖析。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社区参与和居民赋权的重要性。它并非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而是鼓励居民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体,通过共同的努力,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城市。书中还探讨了经济模式的转变,从依赖外部资源转向内部循环,强调了共享经济、本地货币和创客文化的潜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规划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组织和人类协作的书,它激发了我对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未来的无限想象,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如何能为构建这样的城市贡献力量。中信出版社的这次引进,无疑为国内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城市发展理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