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启蒙书 ,“俗说经典”的常销书——自20世纪90年代出版以来,领衔在内地掀起“俗说经典”热潮;
★读者对象老少皆宜——通俗妙解文化古籍 ,生动展现经典魅力,将复杂深奥的经典浅显化地表达;
★品质高,选材广——跨越经典经史子集的分类,囊括数千年中国传统精华;
★整体性强——收录5辑37种40册,首次整体展现了蔡志忠漫画古籍全貌作品;
★独具辨识度和收藏价值的典藏设计——设计创新、印刷工艺考究,全面彰显了蔡志忠作品艺术感和想象力。
1999年蔡志忠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奖”,表彰蔡志忠“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做出了很好的再创造”。蔡志忠的漫画古籍作品《庄子说》《老子说》《漫画禅说》等100多部作品在4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销量过4000万册,拥有大批读者群。内地20世纪90年代蔡志忠古籍漫画领衔掀起了“俗说经典”热潮,成为经典常销书;至今有不少读者从那时开始喜欢蔡志忠漫画古籍作品,视蔡志忠漫画古籍作品为“儿时记忆的国学启蒙书”。
中信出版社此次出版的“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共收录蔡志忠漫画古籍作品5辑37种40册,“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5辑为蔡志忠漫画儒家思想、漫画道家思想、漫画禅宗思想、漫画佛学思想、漫画中国经典;整体展现蔡志忠漫画古籍经典作品的全貌。加入古籍原文,辅助阅读;同时通过包装设计的创新、印制的考究开发出蔡志忠漫画作品新高度——富有艺术感和想象力,有辨识度和质感、可收藏和传承。
“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05辑“漫画中国经典”共收录了10册蔡志忠的漫画中国经典创作,包括《漫画菜根谭》《漫画聊斋志异》《漫画六朝怪谈》等。在蔡志忠的笔下,古人一语一默,或吟或唱,无不令观者自然产生内心的激荡,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欢喜。其中《漫画六朝怪谈》根据《搜神记》《世说新语》等19篇名篇改编,讲述六朝门阀氏族的故事以及各种神魔怪力的传说。
大家说 蔡志忠与漫画
自序 龙的传人应了解自己的文化
范仲淹
渔家傲
晏殊
浣溪沙
欧阳修
采桑子
生查子
采桑子
苏轼
江城子
水调歌头
浣溪沙
定风波
浣溪沙
蝶恋花
黄庭坚
清平乐
鹧鸪天
秦观
鹊桥仙
踏莎行
贺铸
捣练子
鹧鸪天
周邦彦
苏幕遮
李清照
如梦令
醉花阴
渔家傲
一剪梅
声声慢
永遇乐
武陵春
岳飞
满江红
小重山
陆游
诉衷情
钗头凤
卜算子
张孝祥
念奴娇
邓剡
酹江月
辛弃疾
破阵子
丑奴儿
西江月
南乡子
李之仪
卜算子
康与之
长相思
附录 唐、五代词
李白
菩萨蛮
张志和
渔歌子
刘禹锡
浪淘沙
白居易
忆江南
长相思
温庭筠
忆江南
韦庄
菩萨蛮
冯延巳
谒金门
李煜
破阵子
浪淘沙
虞美人
相见欢
菩萨蛮
相见欢
附录 宋诗
范仲淹
江上渔者
王安石
元日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题西林壁
琴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惠崇春江晓景
黄庭坚
竹枝词
陈师道
示三子
李清照
绝句
岳飞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
沈园
朱熹
观书有感
文天祥
纪事
过零丁洋
正气歌
叶绍翁
游园不值
林升
题临安邸
蔡志忠,漫画家、漫画界的“达芬奇”。1948年生,台北彰化人。开创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
4岁开始画漫画,15岁入行。1983年开始画四格漫画《大醉侠》《光头神探》和中国古籍漫画《庄子说》《老子说》等100多部作品,在4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销量过4000万册。
1999年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奖”,表彰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做出了史无前li的再创造”。
29岁成立动漫公司,拍摄了《老夫子》《乌龙院》等14部动画电影,《老夫子》曾获1981年“金马奖zui佳卡通片奖”。爱好数学、物理、桥牌、动画、古铜佛像收集……曾获得150多个桥牌冠亚军,从1991年开始,已收集数千尊古铜佛像。
目前,仍积极活跃在动漫创作领域。
星云大师(佛学大师)
自 序 龙的传人应了解自己的文化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更是让我心生向往。但坦白说,很多时候,面对那些优美的文字,我总会因为不甚了解其时代背景、词人经历,或是语言本身的一些障碍,而感到难以深入体会其真正的意境。直到我接触到《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尤其是这本《漫画宋词》,我才感觉,自己离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经典,又近了一步。蔡志忠先生的漫画,一直以其独特的“漫画智慧”而著称。他不是简单地将文字配以插图,而是用他那充满哲思的笔触,将古籍中的精髓提炼出来,用一种更加直观、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他会如何用他的画笔,来描绘出宋词中那些动人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是会用几幅漫画来展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难酬?还是会用另一组漫画来刻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痛?我期待着,通过蔡先生的漫画,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文字,能够“活”起来,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有趣的故事,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宋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古籍的魅力,就在于它那穿越时空的智慧与韵味,但有时候,这些“穿越”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会显得有些颠簸和艰难。幸好,有蔡志忠先生这样的艺术家,用他那独有的漫画方式,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平坦而有趣的“高速公路”。拿到这本《漫画宋词》,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终于可以轻松地走进宋词的世界了!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宋词的鉴赏文章,虽然内容很精彩,但常常因为语言的晦涩或者背景知识的不足,而感到些许吃力。蔡先生的漫画,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减法”。他能把最复杂的情感、最深刻的哲理,用最简单、最直观的画面表达出来,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经典,瞬间变得亲切可人。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宋词,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那份豁达,“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那种淡淡的忧伤,会在蔡先生的笔下变成怎样的画面?他会如何捕捉到词人心中的那份细腻情感,又会如何展现出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我期待着,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对宋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重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愉快的“宋词旅行”。
评分我一直坚信,好的经典,应该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与现代人对话。《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特别是其中的《漫画宋词》,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我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对于宋词的理解,更多地依赖于零散的阅读和一些鉴赏文章。有时候,会觉得那些诗句虽然优美,但总隔着一层朦胧的面纱,难以触及其核心的情感和意境。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在我看来,就是那束能够穿透迷雾的阳光。他用他那简洁却极具表现力的画风,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画面。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处理那些宋词中复杂的心理活动,比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他会用怎样的画面来体现?又或是,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又会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怎样的悲凉?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更直观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曾经令我感到困惑的宋词,并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古典文化怀有浓厚兴趣,但又常常被其厚重与深奥所困扰的读者,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古籍典藏系列》绝对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作品之一。这次收到的《漫画宋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学者的解读层面,更需要通过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通人也能接触、理解并喜爱。蔡先生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仅仅是画漫画,更是以一种“再创作”的方式,将古籍中的精髓提炼出来,用现代人的视角,用简洁却充满智慧的画面语言,重新演绎。我一直很喜欢他漫画中那种“少即是多”的哲学,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千言万语;寥寥几格,却能展现出跌宕起伏的情节。对于宋词,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非常“婉约”的文学体裁,既有细腻的情感,也有深沉的思考。我非常期待看到蔡先生如何用他的漫画语言来诠释这些优美的诗篇,比如,他会如何描绘李煜词中的亡国之痛?又会如何表现苏轼词中的旷达豪迈?我深信,通过蔡先生的漫画,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文字,将会在我的脑海中活起来,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也更容易被我所理解和接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创新方式,值得点赞。
评分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触,总是伴随着一种“望而却步”的感觉。那些优美的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艺术技巧,对于我这样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普通读者来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蔡志忠先生的《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就像一位耐心且智慧的引路人,用他独特的漫画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经典的大门。这次拿到的是《漫画宋词》,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蔡先生的漫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图说”,而是对原著的深度理解和精彩再创作。他擅长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韵;用幽默的笔触,点破深奥的哲理。我非常期待他如何将宋词中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凄美的情感,用他标志性的漫画风格呈现出来。我想象着,苏轼的《水调歌头》可能会变成一幅描绘天上人间、兄弟情深的生动画面;李清找的《声声慢》可能会变成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的写照。这种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能帮助我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宋词的内涵,也能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宋词的漫画解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
评分对于《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的《漫画宋词》,我怀揣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蔡志忠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他的作品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接地气”方式,将高深的哲学、历史、文化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而忐忑,则是因为宋词本身就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著称,如何将其转化为漫画形式,既要保留其神韵,又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学术性的宋词解读,虽然受益匪浅,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纸,难以完全体会其中的韵味。而蔡先生的漫画,在我看来,就是那把能够轻易捅破这层“纸”的利器。我尤其好奇他将如何处理那些抽象的情感和意境,比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如何在漫画中找到具象的表达?我期待看到的是,他能够用简单的画面,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宋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况味。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看到一个更生动、更有温度的宋词世界。
评分每当提及中国古代的文学瑰宝,我总会不自觉地想到宋词。它那独特的婉约与豪放,细腻的情感与宏大的意境,一直深深吸引着我。然而,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常常会因为一些语言的隔阂,或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而难以完全领略其中精髓。正因如此,当我在《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中看到《漫画宋词》时,心中充满了欣喜和期待。蔡志忠先生的漫画,我一直是他的忠实粉丝。他擅长将深奥的哲理、复杂的历史,用最简洁、最幽默的漫画语言呈现出来,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相信,在《漫画宋词》中,他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迫切地想看到,他会如何用他的画笔,去解读那些千古传唱的宋词。他会如何描绘出苏轼“明月几时有”的哲思,又会如何呈现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我期待着,通过这本漫画,我能够更加直观、更加深入地理解宋词的内涵,感受词人当时的心境,并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与经典重新连接的绝佳机会。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中国古籍的兴趣,更多地停留在一种“仰望”的状态。总觉得那些经典,要么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要么是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很难真正地“亲近”起来。直到我接触到了《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特别是这本《漫画宋词》,我才真正体验到,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如此鲜活有趣。蔡志忠先生的漫画,我一直很欣赏他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他不是简单地配图,而是真正地用漫画的语言去解读和再创作。他能用最少的线条,勾勒出最生动的人物;他能用最幽默的笔触,点破最深刻的道理。这让我对《漫画宋词》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他会如何将那些婉约、含蓄的宋词,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那些写景的句子,他会如何用画面来呈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那些抒情的句子,他会如何捕捉到词人内心的百转千回?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也能在会心一笑中,领略到宋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生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宋词的启蒙”,它让我能够以一种最轻松、最自然的方式,去走进宋词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抱有一种深厚的兴趣,但同时,我也深知,要想真正理解这些古籍的精髓,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幸运的是,像《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这样的作品,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更轻松、更便捷的途径。这次拿到的是《漫画宋词》,我更是满心期待。蔡志忠先生的漫画,有一个我非常欣赏的特点,那就是他能够用极其简洁的线条和幽默的笔触,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并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我一直觉得,宋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能够触动人心。我非常好奇,蔡先生会如何将这些文字的魅力,转化为具象的漫画。比如,他会如何描绘“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华景象?又会如何展现“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意境?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阅读宋词,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文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看”宋词,去感受词人心中的喜怒哀乐,去领略宋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初次翻开这套《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严肃枯燥的学究之谈,而是扑面而来的鲜活与趣味。虽然我手里拿到的具体是《漫画宋词》这一册,但系列整体所传递出的那种“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理念,已经在我的心中先行打下了烙印。蔡志忠先生的漫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插图,它们是独立的生命体,承载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解读。我一直很欣赏他那种“不厌其烦”地将深奥道理讲透的耐心,以及“炉火纯青”的绘画技巧。他的线条,看似随意,实则勾勒出了人物的灵魂;他的表情,寥寥几笔,却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翻阅《漫画宋词》,我期待着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能在蔡先生的笔下,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拥有了动态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我想象着,李清照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辛弃疾的壮志,都会在漫画中以一种全新的、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不仅仅是读宋词,更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又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友好的。它消弭了门槛,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更接地气的方式,去接近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经典。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读物,随时可以翻开,随时可以得到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