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中华书局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洛书河图
  • 文明探源
  • 中国古代文明
  • 文化史
  • 符号学
  • 哲学
  • 历史
  • 中华文明
  • 传统文化
  • 图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8969
商品编码:1256278260

具体描述



     主编推荐
阿城全新力作:这是阿城先生多年来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思考和研究之作,观点令人震撼、耳目一新。首次从造型的独特角度梳理上古文明的发展脉络,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和意义。
印制精美典雅:皮面软精装,全彩内文,近四百幅彩色大图,精彩再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线索。

      内容简介
如果阿城先生是各种领域的业余者,例如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那他做出了很多专业者都羡慕的成绩。这一次,是结合考古、天文、历史、人类学与苗绣等文献文物与田野调查成果,从造型上对中国文明进行独特探源,还原洛书与河图的真实意义,解析先秦哲学的底蕴。

阿城很看重业余者。业余者常常是真正感兴趣的人,是不计成败毁誉、始终追寻下去的人,是始终对自己诚实的人,更是这个世界里广泛存在的创造性力量。


我们从来不知道阿城的专业是什么,所以我们永远在猜他的下一步。

     作者简介

阿城,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和通识》。

      目录

缘起

导读

概说

洛书

河图

天极

天极与龟

天极与蝴蝶

夏商周青铜器中的天极

涡纹、蝉纹

移形借位

虎食人卣

屈原《九歌》

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

天极与先秦哲学

东亚文明的猜测

附录

收藏者言 何海燕

 
     精彩文摘
九十年代末,李安拍《卧虎藏龙》,他有个台湾编剧写的本子,请我改改。我看了之后请教他为什么要命名周润发演的角色用的是玄牝剑法,他说这样会觉得很玄呐。我讲了玄牝的意思,他很吃惊,但也不想改。我说那就让周润发拿一把黑剑好了。
《老子》不是在给我们放四A 级影片,它是将玄牝比之于道,谷神不死,天地之根,玄牝当然是在上位。这样的比喻,这样的图景,应该是殷乃至上溯到初民的母权社会的意涵吧?
《老子》出现在诸侯争霸的战国,这样来讲哲学,有忧虑专制的现实性。上位,天,最高权力,阴,坤,应该是柔软的,下降,像丝绸一样随下位的形而覆盖。或者像水一样,自己并没有固定的形,只是随下位的形而已。下位,也就是地,阳,乾,应该是刚,上升,有自己的形,有创造力。这样才会形成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果上位是刚,一块钢板,落下来,下位就会都给砸平了,不是吗?
《老子》是返回式的觉醒。孔子是现世型觉醒,目标是自由状态,随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的觉醒,同样不语怪力乱神,只讲坤乾冲气以为和。
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并不冲突,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在轴心期的觉醒,昭示我们子子孙孙。
联想到殷《易》称为“归藏”,我们会不会说,一年始终,最后归于冬藏?
总之,从图像上来看,卦象很像是测量的标格,它的最初应该是用规观看测量日影的变化?后来又加入一些变化气温气象的记录?农耕社会对历法的要求是严格的,不能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不因人的外在感受而迷惑,例如,虽然天寒地冻,但是,立春了。这样的态度,其实有科学态度的成分。
当然,我们从甲骨和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商周时期刻划的卦象是另外的样子,多是“一”和“八”的样子;又当然,卦从很早就用来测算吉凶命运,但这不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图像的分析。
《老子》的宇宙观,与这个是有联系的。
庄子呢,当然是道家,与《老子》天道观相一致。《庄子·田子方》写道,“至阴肃肃出乎天,至阳赫赫发乎地”,同样是天阴地阳,上坤下乾。但是庄子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与《老子》不太一样,重避世,重肉身保全。
这个意识,在魏晋时期有充分的体现,《世说新语》里,嵇康等竹林七贤,还有大大小小的名士,无一不避,装癫僧,玩儿怪诞,所谓名士风度。要知道,当时的那些名士,其实都是各级官员,只有官员玩儿怪诞,才是名士风度。寒士,不在职场的,再怎么怪,对不起,不算风度,没人理。我这条裤子有日子没洗了,胡子没刮,名士风度?错,我不在系统里,也不是真教授,邋遢而已。现在如果一个外交部长出席什么仪式,敢赤脚穿皮鞋,才叫名士风度,但敢吗?
嵇康知道随时有性命之虞,于是卖呆打铁,结果还是被杀头。杀头之前,露相了,弹了一曲《广陵散》。《广陵散》是讲聂政刺侠累或说刺韩王的故事,嵇康弹完后,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琴曲怎么会绝呢?意思是说,侠义精神再也没有了。
……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一本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演化,以“洛书”与“河图”为核心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具体文献内容的罗列,而是着眼于这两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特殊地位的符号,剖析其背后蕴含的宇宙观、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及艺术审美,并追溯其造型演变的脉络,揭示其如何渗透进中华文明的肌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内容与独特视角: 本书将“洛书”与“河图”置于广阔的文明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强调它们并非孤立的图式,而是承载着早期人类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认知与表达。作者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深入论述: 宇宙观的构建: 洛书与河图所呈现的数字排列、方位布局,并非简单的数学游戏,而是古人早期宇宙模型的重要载体。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图形如何反映了古人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四时更替等核心宇宙观念的理解。例如,河图的十数排列如何象征天地之数,洛书的九宫格又如何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秩序。我们将探讨这些模型如何指导了古代的历法、天文学、风水以及政治制度的构建。 哲学思想的演化: 洛书与河图的思想内核,与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萌芽与发展紧密相连。本书将追溯这些图形如何与《易经》等经典中的哲学思想相互印证、相互影响。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例如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中得到体现。我们将探讨这些哲学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阐释和发展,形成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 社会结构的反映: 洛书与河图的秩序感,也折射出早期社会对等级、秩序与和谐的追求。本书将探讨这些图形如何可能与古代的政治体制、都城规划、礼仪制度等产生关联。分析其如何体现了统治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想,以及这种秩序观如何形塑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面貌。我们将审视这些抽象的图形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例如在王朝的建立、国家的管理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审美的源头: 洛书与河图的造型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本书将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这些图形的造型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古代的青铜器、玉器、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分析其所蕴含的抽象、象征与几何美学,以及这种审美取向如何成为中华艺术的重要特征。我们将考察从早期陶器纹饰到宫殿建筑布局,洛书河图的造型元素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和意义被传承和发展。 造型的演变与地域性: 本书将关注洛书与河图造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与变异。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实物进行细致的比对与分析,呈现这些图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解读、被改造、被赋予新的含义。探讨是否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不同文化区域的特色。我们将结合考古实物,如出土的早期文献、器物上的纹饰等,来具体说明造型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地域传播路径。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书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哲学、艺术史、民俗学等多种视角,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揭示洛书与河图的文化内涵。其创新之处在于: 超越符号的局限: 并非将洛书与河图视为独立的神秘符号,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中,探寻其作为早期认知模式与文化载体的功能。 注重造型的物质性: 强调图形的物质载体与视觉呈现,通过对考古实物的解读,使抽象的符号具象化,提升研究的实证性。 构建文明的逻辑链条: 试图在宇宙观、哲学、社会、艺术之间建立起清晰的逻辑联系,展现洛书与河图如何成为串联起中华文明早期各个层面的重要线索。 历史纵深与横向比较: 既关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也可能借鉴相关文明的类似现象,进行横向比较,以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通过对这两个古老符号的深入探源,本书有助于: 重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 挑战过去可能存在的片面理解,展现中华文明早期在宇宙认知、哲学思考、社会组织和艺术创造等方面的深刻智慧。 深化对中华文化根源的理解: 揭示洛书与河图如何如同DNA一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供跨学科研究的范例: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促进多学科的对话与融合。 引发对人类早期文明的普遍思考: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独特探索,反思人类早期在认识世界、构建社会、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普遍规律。 本书并非一套简单的图文解读,而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深度溯源,一次对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的早期图腾的细致解构。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中华文明在混沌初开之际,如何以抽象的造型寄托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如何以严谨的秩序构建理想的社会,如何以独特的审美表达对美的追求,最终奠定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封面那古老而神秘的图案所吸引。那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金黄色的洛书河图纹样,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充满智慧的时代。一页页翻阅,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些关于中国早期文明如何从抽象的符号、几何图形中孕育而生的论述,让我对“文明的造型探源”这一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画面。尤其是在探讨河图洛书与早期天文、历法、地理观念的联系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以及对不同时期解读的梳理,都令人拍案叫绝。我仿佛看到古人如何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将宇宙万象的规律凝练成这些简练而深刻的图形。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些看似简单的图式背后,蕴含着何等精妙的智慧和宇宙观,着实令人着迷,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评分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这本书,它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我发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考证和逻辑的严密性,但同时又避免了枯燥的学术堆砌。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比如,在分析洛书九宫格与城市规划、社会组织结构的关系时,作者描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如何指导了早期社会的运行。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制度,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多么久远的历史,并且是通过多么朴素而精妙的图形来承载和传播的。作者对“造型”一词的界定,也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艺术上的造型,更是理念、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的造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视角,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看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颇感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场及时雨。长期以来,我对河图洛书的理解仅停留在其作为一种神秘的占卜工具或某种象征意义上,而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令人信服的方式,将这些古老图形的形成与人类早期认识世界、构建秩序的本源需求紧密相连。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体现,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萌芽,都通过对洛书河图的解读,展现出了它们朴素而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古老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现代视角和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将古人的智慧神化,而是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这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议题变得清晰易懂。读罢此书,我对于“造型”一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它不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是思想、观念、宇宙观的载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探索,是如何通过最简洁、最本质的造型语言,来表达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是一种何其纯粹又何其伟大的创造。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如同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的。我发现,作者在论述“造型”这个概念时,跳出了狭隘的艺术范畴,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从最初的宇宙初开,到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再到社会结构的形成,以及哲学思想的演进,河图洛书的造型仿佛贯穿始终,扮演着一个连接者和奠基者的角色。书中对于“象征”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简单的点、线、圆,竟然承载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映射着古人对宇宙秩序、人生哲理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循序渐进的论证方式,从最基础的图形分析,到复杂的文化意涵解读,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说服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文明,往往蕴含在那些最朴素、最原始的“造型”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符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发展和智慧的书。

评分

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会有一种想要和别人分享的冲动,而《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难以忘怀的作品。它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书中关于河图洛书作为中国文化DNA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生命力和传承性。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出河图洛书的结构,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念和文化基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公正,以及在提出自己见解时的独到之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先民是如何用最简单、最原始的符号,构建起一套宏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将其传承至今。这种跨越千年的智慧,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就如同解开一个谜题,而河图洛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