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哲学和人类学思考入手,梳理了在这一领域古今中外的思想和学术探索,由此展开对汉语、汉字的文化特征和建构规律的研究。作者在*国语言学领域创造了一种将汉语、汉字结构和汉民族思维方式相互投射的“文化认同”的方法,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感悟和把握汉语组织的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的观点。过去被视为表达工具的汉语和汉字,在作者的论述中展示了其与*国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各种文化形式融为一体,与*国社会、历史相互塑造的生动、丰富的样态。本书十多年来作为复旦大学“语言与文化”公选课的讲义和教材,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锦上添花。它并没有大篇幅地叙述朝代更迭或政治事件,而是选取了那些与汉语和文化紧密相关的历史片段,进行生动的呈现。比如,在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书中会穿插讲解甲骨文、金文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让我看到了汉字背后承载的千年文明。又比如,在讲解一些带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时,会详细介绍故事的来龙去脉,让我不仅学会了一个成语,更了解了一段历史。这种“以文载史,以史育人”的方式,让我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小小研究者”。书中还涉及到一些中国传统科技和发明,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等,这些内容的穿插,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更加理解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评分这套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我对中国的语言和历史都抱着浓厚的兴趣,但又苦于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入门。在书店里翻阅时,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通识教育·名校名师名课系列)》。“名校名师名课”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内容扎实、讲解透彻的好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着一种文化底蕴。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编排得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汉语发音、声调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汉字的结构、常用词汇和基本语法。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巧妙地将语言的学习融入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讲解一些象形文字时,会穿插介绍相关的古代生活习俗;在学习到一些常用短语时,会解释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观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感觉像是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最终的目标是能够用这门语言去理解和体验它所代表的文化。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教授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中国文化。书中的许多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对于“面子”这个概念的解释,就非常生动形象,让我理解了在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重要的因素。书中还对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有时会显得比较含蓄,以及这种含蓄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从而更顺畅地与他们交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也非常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去理解汉语,也让我能够用汉语去更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化。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京剧、功夫、或者是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但是,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文化的整体轮廓,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细节,进行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介绍,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概念,乍一听可能有些抽象,但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精炼的语言,将它们阐释得非常清晰,让我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中国艺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从书法、绘画到音乐、建筑,都进行了简要而精彩的介绍,让我了解到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也更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评分我一直认为,语言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直接的窗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汉语教材,更像是一本浓缩的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循循善诱,将那些看似复杂晦涩的文化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阐释。比如,书中对于“礼仪之邦”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介绍餐桌礼仪或问候方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读到这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古人的一举一动,感受到了那种讲究分寸、尊重他人的文化氛围。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的介绍,让我了解到春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以及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家庭观念和民族情感。这种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让我对中华文明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