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庄子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逍遥游:庄子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充闾 著
图书标签:
  • 庄子
  • 逍遥游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古代文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1414
商品编码:12542475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40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以考古家的态度、精致的辞藻雕琢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哲人——庄子

作者依据《庄子》本文及相关史料,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素材、深入构思;以散文形式、写实手法,全面展现传主的生命历程、思想轨迹、性格特点,阐明传主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丛书编审委员会审读认为,“该书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老夫子”,“这是一部相当出色、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这是现今庄子研究最全面深入和真切生动的著作”,“带有开创和庄重深入的集大成式文化研究成果”,“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而珍贵”。

名人推荐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世人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使我们有幸在今天还能如此拉近同这位文化巨人的距离,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思想轨迹和性格特点,了解他的重大贡献与巨大影响。这是一部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 
——文史专家 黄留珠 
阅读《庄子传》,伴你“逍遥游”。作者用“八面受敌法”的巧妙方式,以散文的语言生动地追踪寻觅庄子的人生和思想脉络;在多方参考比照的过程中,独具个性地表达了自己认识理解的庄子,生动塑造了古代智者哲人自由飘逸的文学形象。 
——文学专家 李丙银

媒体推荐

1.文史组专家推荐语: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世人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使我们有幸在今天还能如此拉近同这位文化巨人的距离,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思想轨迹和性格特点,了解他的重大贡献与巨大影响。这是一部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

   文史专家 黄留珠
2.文学组专家推荐语:
   阅读《庄子传》,伴你“逍遥游”。 作者用“八面受敌法”的巧妙方式,以散文的语言生动地追踪寻觅庄子的人生和思想脉络;在多方参考比照的过程中,独具个性地表达了自己认识理解的庄子,生动塑造了古代智者哲人自由飘逸的文学形象。
文学专家 李炳银

作者简介

王充闾,男,1935年出生于辽宁盘山。作家、学者。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主席;现为辽宁省作协名誉主席、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在国内外20多家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学术著作40余种。散文集《春宽梦窄》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文、阿拉伯文。

目录

001序言 
005第一章/诗人哲学家 
028第二章/乡关何处 
047第三章/遥想战国当年 
066第四章/不做牺牛 
083第五章/困踬乡园一布衣 
100第六章/善用减法 
124第七章/“要将宇宙看稊米” 
139第八章/故事大王 
162第九章/拉圣人做“演员” 
179第十章/出国访问 
193第十一章/失去对手的悲凉 
212第十二章/讲道授徒 
235第十三章/“道”的五张面孔 
258第十四章/十大谜团 
279第十五章/千古奇文 
301第十六章/文化渊源 
316第十七章/哲人其萎 
333第十八章/身后哀荣 
351第十九章/文脉传薪有后人 
371第二十章/诗人咏庄 
397附录一/庄子行年简表 
405附录二/参考文献

序言

出版说明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序言
“逍遥游”这个词语,深受我国古代先贤的青睐。庄子自不必说了,先于他,《诗经》中早就有“所谓伊人,于焉逍遥”、“羔裘逍遥”、“河上乎逍遥”之类的抒怀;而在他的身后,《楚辞》里“服清白以逍遥兮”、“聊逍遥兮播光”、“意逍遥兮欲归”云云,多得难以一一例举。至于“游”,在号称“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的《周易》中,就已经露了面;而在不足七万字的传世版本《庄子》中,竟出现了一百零八次,用于人名的还未计算在内。
继起的文人、学者,望风怀想,高咏低吟:“寄怀广莫(漠)外,任运逍遥游”;“所期逍遥游,一息视八荒”;“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聊为逍遥游,凌风听天籁”——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志趣、生命境界、精神追求;大而关涉生命哲学、艺术哲学,小而揭示一种生活态度。
不过,任何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往往是一旦引起重视了,便会招来许多人跟风逐浪,像昭明太子在《文选·序》中所说的,“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甚至完全走样变形,失其故态。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一些赶浪头的人竞相戴“逍遥巾”、穿“逍遥服”(稻畦帔)、乘“逍遥子”(轿)、坐“逍遥椅”的现象;至于兴建“逍遥台”、闲步“逍遥园”、隐居“逍遥馆”者,更是史不绝书。这就把“逍遥”一词用滥了,弄俗了,搞偏了。他们只是追逐物质形式,着眼于表象、实用,而忽略其精神蕴涵和内在本质,从根本上背离了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它使人联想到庄子及其学说遭到后世道教绑架、利用的悲剧命运。庄子之道,具有典型的形上品格,体现为一种重悟性、尚虚静、崇自然的人生状态,结果却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披上了宗教的外衣,而庄子本人也由旷代哲人一变而为满身妖气的南华老仙。难怪宋代诗人黄庭坚慨乎其言:“漆园著书五十二,致意最在逍遥游。后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知庄周者,百里无一,其他只是“逐音响”、捕风影,均不能得其要领,说来也是很悲凉的。
《庄子》一书,“致意最在逍遥游”,作者把它冠为首篇,意在通过多种形象比喻,开宗明义地昭示一己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人生观与生命观。这里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弥漫于战国时期的文明异化、人性扭曲、心为物役、“世与道交相丧也”的生存环境中,如何从精神上、心灵上寻找出路,获取自由,追寻个体意识的觉醒,实现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体现个人精神意志的自主选择,这是庄子的人生鹄的和终极追求。而以闲散不拘、优游自在、恬淡怡适、心无挂碍为基本标志的“逍遥游”,则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之所以选取它作为庄子传记的书名,也正是因为舍此不足以映现传主的精神境界,难以概括其具有全息性质的不凭借外物、无任何拘缚的自由意志的内在蕴涵与本质特征。
应该说,对于《庄子》这部书,我还是充满了感情、倾注了心血的。自束发受书,展卷初读,于今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去年春天,在《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编委会统一安排下,受命撰写庄子文学传记,重新把卷研习,心惟手记,对于章节字句、义理辞采,特别是关于庄子其人其事,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考究。日夕寝馈其中,凡十六阅月,心无旁骛,亦未敢稍有懈怠。眼前这部三十几万字的书稿,算是对这段时间集中读书、思考、写作的一次系统的总结和综合性的汇报。
前人读书倡导“八面受敌法”,我之读《庄》、解《庄》,也是“每次作一意求之”,即读前选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探索、把握某一方面内容,依次推进。时日既久,所获渐多,不仅初步连接起早已模糊不清的传主身世、行迹、修为,而且从中读出了他的心声、意态、情怀,以至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寻索到一些解纽开栓的钥匙与登堂入室的门径。经过几度梳理、整合,像展开一把折扇那样,在传主这一轴心统领下,向外辐射式地伸出二十支扇骨。亦即围绕着“逍遥游”这个主旨,按照这二十个大体上以传主生命流程为序,相互联结、彼此照应、互不重复、各有侧重的专题,逐一充实、撰写,一如劳蛛缀网,渐次成篇;并按照题材基本内涵,析为五组——
一至三章为第一组,开篇统照全局,对传主作绪论性的综述,然后分别就其国属、里籍和家世、身世以及社会时代背景,从空间、时间两方面做文章;四至七章为第二组,从传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胸襟视野、身份与个性特征诸方面,分章展述;八至十二章为第三组,从交游、出访、授徒、著书等侧面,叙写传主的出处与行迹;十三至十六章为第四组,突出传主哲学、文学方面的特点与成就,发掘其吊诡、矛盾,追溯其思想文化渊源;十七至二十章为第五组,从庄子之死写到身后哀荣,薪尽火传,泽流百世。
传主的肖像,算是粗线条地勾勒出来了,无疑这是画手(作者)心灵感应、目光折射、意到笔随的产物。那么,这位两千三百年前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不是真正地从历史册页中血脉贲张、意态鲜活地站立起来?能否基本上符合他的精神原貌?自己实在没有足够的把握,尚有待于读者和方家的鉴判。
这里想说两句话:一是,在我确已竭尽了全力。二是,背后凭恃一座强大的靠山。
写作过程中,依据《庄子》本文及相关史料,充分借鉴前辈与时贤的研究成果,悉心组织素材,反复斟酌弃取;以散文形式、写实手法,钩沉出处行迹,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凡有细节勾勒、形象刻画,尽量注意出言有据、想象合理;征引寓言故事,取譬设喻,坚持抽象与具象结合;立论采取开放、兼容态度,展列不同观点,择其善者从之。转述《庄子》本文,按照实际需要,或原文摘引,或分段语译,均注篇名;引述原文,遇有难解字句,附以注释或意译。顾及文学作品特点,按编辑要求,尾注尽量做简化处理。
需要着重交代的是,语译、注释与研究评述,都曾参考了时贤与前辈的译《庄》、解《庄》、注《庄》、评《庄》著作;撰述中还大量引用、吸收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成稿之后,又得到了丛书编审委员会专家的精心指导。坦诚地说,如果不是凭恃上述基础条件,或者说是靠山,书之成否,未可知也。铭感之余,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水平与功力,错误与不足肯定不少,敬希批评指正。

文摘

第一章诗人哲学家



我们的传主庄周老先生,按照名人辞典的界定,应该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这种定位,无疑是很完整、很规范、很标准的。不过,如果再个性化一点儿,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哲学家”。
哲学与诗,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创造力的产物,它们以不同形式,共同诠释生命、彰显个性、演绎人生。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无不重视对艺术中的美的体验,其本体往往是诗性化的,而且,他们的哲学著作大都富于直觉的体悟,具有想象性、形象化与鲜明的个性色彩,有的还颇具浪漫的激情和狂恣的幻想。
哲学,不仅是理性思维的果实,它也常常是诗性思维的产物。也正是为此吧,所以,西方哲人甚至认为,只有诗人或者艺术家,才能成为真正的哲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闻一多先生对此有深切的体验,他说:“向来一切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哲学是不分彼此的”,“文学是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严,才伟大。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庄子的哲学“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他所表现的感情既简单,又神秘,“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所以,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在这里,诗,既是一个文学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
庄子接受感官的呼唤,放射出激情火花,又能随时运用理性的抽象,营造出幽思玄览。如果说,他从诗那里找到了灵感的源头;那么,哲学则使他获得了悟解的梯航。在他的身上,诗与哲学实现了有机统一,统一于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与追问,统一于对庞大的外在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弃置,而着眼于对生命、对命运、对人性的形上思索和诗性表达。可以说,庄子的不朽杰作,是在一个诗性最匮乏的时代,却以其熠熠的诗性光辉,托载着思想洞见、人生感悟、生命体验,而泽被生民,垂范后世。
“诗人哲学家”之外,如果我们再推演一步,亦即普泛一点说,庄子又是一位“时代巨人”。这就引出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话题。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世界范围内几大文明古国,在相互隔绝、独立发展的情况下,都分别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古希腊有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他们对于人类所关切的宇宙、社会、人生等最高层次的根本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在两千余年的漫漫征途中,润泽着人类饥渴的心灵。
雅斯贝尔斯认为,这是标志着人类意识觉醒、人类文明精神重大飞跃的时期。他突破了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对我们来说,轴心期成了一种尺度。在它的帮助下,我们衡量各种民族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意义”;“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此后的每一次新的飞跃,都会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原动力。”由于这几百年间成批出现了世界级的思想、文化巨人,所以,学者们又把它称作“巨人时代”。
在中国,最先关注这一奇特现象,并从文学方面予以阐释的是闻一多先生。1943年,也就是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理念六年之前,他就凭借其天才的直觉,敏锐地指出:“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这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这个“巨人时代”,在中国恰值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无疑是典型的衰世、乱世与浊世,但它又是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群星灿烂、光焰四射的文化昌盛期。现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大人物,多在乱世衰世。所谓大人物,他不仅在当世,还要在身后,对历史有影响、有作用”。比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孟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庄子,“其影响后代中国,实在大极了”。
记得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在谈到契诃夫的《樱桃园》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时,曾以“如来佛的掌心”作喻,说:“就是现在,有时也觉得是在他们的掌上似的”。这个说法很形象、很新颖,也很深刻,不过,只就一部剧作就做出如此绝高的评断,未免稍有过誉之嫌。但是,如果把这个比喻移植过来,用于那几位“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大人物”,说是我们至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本源上讲,仍然没有跳出他们的掌心,大概还是恰当、中肯的。
相对于东西方的其他文化巨人,庄子的哲学思想、思维取向,有其瑰奇特异、卓尔不群之处。
就学术内容看,古希腊哲学家,以求知而谈哲理,一般都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博大精深的形而上的哲学体系。其中许多人“上穷碧落三千界”,“不问苍生问本根”,探索的多是“万物究竟起源于水还是起源于火”之类的抽象问题。早于庄子二三百年的泰勒斯,一到夜间,就翘首企足,仰观天象,心神过于集中了,以致不慎坠入旁边一个水坑里,遭人嘲笑只顾关注天上的星辰,却忽视了身旁的一切。与古希腊哲人恰成对照,“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①。尤其是儒家学派,很少在纯精神领域中耗神费力、驰骋想象;他们所关注的都是人的社会性,世道人心,伦理教化,特别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一人生鹄的。
而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庄子,却能独辟蹊径,兼备二者之长,既关注天道、自然,又重视社会、人生。正是庄子,“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时空这对范畴,为时空下了定义,明确它在哲学上的意义”②。他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本末)者,宙也。”③庄子认为,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④;道,“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⑤;道,凌于物际,超乎时空,充塞天地。——这些方面全都具有形上品格;而生命哲学,举凡人性、人生、命运、生命意识、心灵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更是他所着意研索的课题。庄子哲学显现诗性特征,是充分个性化的,有些方面近于艺术;它重精神、重境界、重感悟;超越政治、现实,超越物质、功利,围绕着把握生命、张扬个性、崇尚自由而生发智慧,启动灵思。
就学术品格、精神境界看,庄子思想尤其可贵的是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在庄子看来,宇宙原自无始,世界没有绝对,事物皆是“固有所然,固有所可”。这正是交流、对话所应具有的容忍、理解、“进入对方”的那种品格。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庄子思想意境宽广,概念、观念、命题十分富足,易与异质文化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接触面,构成交流、对话的语境。庄子思想为中国文化消化吸收异质文化提供了观念的通道、思想的桥梁。他既质疑一切固有的观念、模式,又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学派的建树。庄子承认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以为各种事物、各种歧见“然与可”的判断,都各有成立的依据。作为中国第一部学术史,《庄子·天下》篇综述战国诸子的学说,对其中各家之评断相当公允,体现出宽容、开放的学术精神。①
相形之下,儒家学派就要褊狭得多,对于异质思想具有极大的排斥性。与庄子处于同时代的孟子,力辟杨墨,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到了后世,宗儒者韩愈更是变本加厉,对于佛老这一“异端”,在批判、制止的同时,还要“人其人(逼令还俗),火其书,庐其居(寺观改作民房)”,显现出一副势同水火、有我无彼、你死我活的纯然对立姿态。
庄子具有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开阔的胸襟、视野。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庄子不是这样,什么先王的遗范、现世的礼制,在他的心目中,都缺乏应有的权威;而人身的偶像、神鬼的灵明,他更是不予理睬。至于那些“拘于虚(受空间限制,“虚”同“墟”)、笃于时(受时间限制)、束于教(束缚于仁义、礼教)”②等外在的框限和内在的束缚,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缠夹不清,甚至无法摆脱的;而在他那里,尽数得到了化解——“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他人非议),无鬼责(鬼神责备),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炫耀),信矣而不期(期求)。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纯粹,其魂不罢(疲乏)。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合乎自然禀性)。”③他的襟怀旷远,气魄绝大,他要“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①;他要“登天游雾,挠挑无极(腾跃于无极之境)”②。他的目标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③。当代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指出,庄子讲“至人无己”,这里的“己”,是指为功名、智巧、形骸、嗜欲所困缚的小我。“无己”,并非没有自我,乃是超越执于一偏的小我,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出来,而成为拥有大我的至人。这个大我,非生理我,非家庭我,亦非社会我,乃是达于天地境界的我,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和的我,亦即宇宙的大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逍遥游:庄子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的图书的详细内容简介,该简介旨在描绘这本书的丰富内涵,同时避免提及该书的实际内容。 --- 书名: 逍遥游:庄子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导言:探寻生命哲思的源头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思想巨匠庄子的生平、思想及其深远影响的传记作品。在春秋战国思想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庄子以其独树一帜的哲学体系,构建了一个宏大而自由的精神世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部传记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简单叙述,更是对一种生命态度的深刻体察,对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精神的追溯。它试图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个充满奇思妙想与深刻洞察的时代,感受一位伟大学者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把握人生。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独醒者——庄子的生平侧写 本传记首先勾勒出庄子所处的历史环境。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各种学说争奇斗艳,思想的活力空前高涨。庄子生活在当时的宋国,一个相对偏远的地区,这使得他能够保持一份超脱于权力中心的清醒。 传记通过史料的梳理和考据,力图还原庄子的真实生活图景。他并非那种热衷于政治角逐的“士”,而是倾向于隐逸与自然。书中所描写的庄子形象,是一个在物质生活相对简朴中,精神世界却无比丰盈的智者。我们看到他如何拒绝了权贵抛来的橄榄枝,坚守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在原则。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庄子在面对世俗诱惑时的坚守,以及他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通过对细节的捕捉,读者得以窥见这位思想家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理解他为何能孕育出那般旷达的哲学。 第二部分:天马行空的哲学世界——思想的构建与张力 本传记的核心在于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系统梳理与阐释。庄子的思想体系充满了诗意、想象力和深刻的辩证法,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相对性与齐物之道: 传记深入探讨了庄子对“是”与“非”、“美”与“丑”、“生”与“死”等二元对立的消解。他倡导的“齐物”观念,并非简单地抹平差异,而是强调在宏大视角下,万物本源相通,相互依存。书中细致分析了庄子如何通过寓言故事,将这种高深的哲学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使得复杂的概念得以被理解。 2.2 顺应自然与无为而治的精神内核: “道法自然”是庄子思想的基石。传记解析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它不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一种超越人为干预的、本真运行的宇宙规律。这种规律要求个体“无为”,即顺应本性,不妄加干涉。书中通过对比当时其他流派的观点,凸显了庄子思想的独特之处。 2.3 精神的自由——逍遥游的意境: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传记致力于阐释,这种“游”并非肉体的远行,而是一种心智的解放,是超越有限时空限制的自由状态。如何达到这种境界?书中将围绕庄子提出的“坐忘”、“心斋”等概念进行详尽的阐述,展示了追求绝对自由的内在路径。 第三部分:文学艺术的瑰宝——语言风格与寓言艺术 庄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其卓越的文学天赋密不可分。本书不仅关注“说了什么”,更着重分析“怎样说的”。 传记专门开辟章节,分析庄子在语言运用上的革命性。他大量使用比喻、夸张、讽刺和近乎荒诞的想象,创造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散文风格。书中精选了多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等,对其结构、修辞手法及其哲学寓意进行深度剖析。这种文学性的展现,使得读者在学习哲学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魅力。庄子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思想本身,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宇宙。 第四部分:历史的回响与后世的解读 庄子的思想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新发现和阐释的活水源头。 本传记的后半部分着眼于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宗教乃至日常行为规范产生的持续影响。从汉代推崇黄老之学,到魏晋名士的清谈风尚,再到宋明理学中的某些渗透,庄子的精神始终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传记考察了后世学者对庄子的不同解读,包括那些将其视为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以及那些将其奉为生命解放导师的声音。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评价,读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庄子思想的复杂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结语:在超越中寻找立足点 《逍遥游:庄子传》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这位难以被简单定义的思想家。他教导人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一位古代名人的追忆,更是一场对自我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深度探寻。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庄子的哲学光芒下,重新审视自己与天地万物、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最终在“逍遥”的境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立足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逍遥游:庄子传》,我仿佛置身于战国时代的纷繁喧嚣之中,而庄子,就如同这时代的一缕清风,看似飘渺,实则涤荡人心。我曾无数次在书页间搜寻,试图捕捉这位传奇人物的身影。作者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他并没有拘泥于史料的零散,而是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庄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庄子与当时各色人物交往的描绘,从王侯将相到市井百姓,庄子以其独特的智慧,或避之若浼,或嬉笑怒骂,展现了他“不与世同其尘”的独立人格。书中关于庄子“漆园吏”的片段,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一个拥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思想的伟大灵魂,却不得不屈就于微末官职,这其中的矛盾与张力,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庄子那双看透世事的眼睛,以及他那仿佛永远不会被尘埃沾染的衣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外在的无拘无束,更是内心的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逍遥游:庄子传》的魅力,在于它将一个古代哲人,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一直对庄子其人充满好奇,却苦于无法寻得一条清晰的脉络来理解他。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作者对庄子思想的梳理,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对他人生际遇的细致刻画,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场景和对话中,变得可感可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庄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解读,这其中蕴含的不是鲁莽,而是一种对大道至真的执着追求。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淡漠,对生老病死的释然,在这本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汲汲营营的人生。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庄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智慧,他的豁达,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

评分

《逍遥游:庄子传》这本书,让我对“逍遥”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原本以为,逍遥就是一种隐居避世,远离尘嚣的生活。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逍遥,是精神上的自由,是内心对万物的通达。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神化庄子,而是将他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时代的洪流、人生的际遇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超脱的。书中的一些情节,如庄子对亲人的情感,对朋友的忧虑,都展现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庄子面对困境时,那份由内而外的淡定与从容。他没有抱怨,没有屈服,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化解内心的苦闷,去寻找精神的寄托。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心灵,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评分

初读《逍遥游:庄子传》,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书名所蕴含的意境。“逍遥游”三个字,便勾勒出一种超然物外、不受羁绊的精神向往。读罢此书,更觉庄子其人,其思想,正是“逍遥游”精神的绝佳注脚。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没有将庄子简单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是深入挖掘了他生活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所经历的政治抱负的失落、世俗名利的疏离,以及最终选择以“道”为皈依的内心挣扎与超脱。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庄子与惠施关于鱼的辩论,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充满了对事物本质的哲学探讨;又如他面对生死时的淡然,更是将“齐生死”的观念融于血肉,令人在震撼之余,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庄子晚年生活时,所营造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仿佛能听到秋风吹过荒草,闻到泥土的芬芳,也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寂寞中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精神对话,一次对生命真谛的寻觅。

评分

《逍遥游:庄子传》给予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洗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仿佛庄子本人就站在我面前,娓娓道来他的人生哲学。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富感染力,他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典故,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近乎白话的方式,将庄子深奥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人生经历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庄子“梦蝶”的章节,那不是简单的虚构,而是对意识边界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真实”的质疑。庄子对于“名”与“实”的辨析,对于“知”与“不知”的权衡,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在庄子的人生长河中,总有一处暗流涌动,等待我去探寻。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逍遥”,并非逃离现实,而是以一种更为透彻的智慧,去理解和拥抱现实。它是我近几年来读到过的,最能触动我灵魂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