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讲:二十世纪

给我的孩子讲:二十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儿童读物
  • 二十世纪
  • 历史故事
  • 青少年读物
  • 教育
  • 科普
  • 文化
  • 成长
  • 亲子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72728
商品编码:123804839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给我的孩子讲二十世纪

:17.00元

作者: 马克·费罗;张怡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2472728

字数:

页码:1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至简的话语,至深的启示。
   ★法国青少年人手一册的书。
   ★二十世纪发生了如此多的重大事件,按照文后那张大事件编年表慢慢看下来,你得到的不止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了解。
   ★除了那个过去的世纪发生过的事件,还包括了对当下诸多关键问题的解读。

★这是一套向青少年传授基本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倡宽容精神的精品丛书,它将引导青少年思考一个个当代生活中的问题。丛书由法国专家和作家撰写,从法国出版社Seuil引进版权。

内容提要


如何向我们的孩子解释那个刚刚过去的一百年,解释那个世纪所遗留给我们的、时而让人痛楚的遗产?如何让他们理解极为复杂的两次世界大战、去殖民化运动、政治体制多样化以及社会经济进步所带来的双重结果?作者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为我们重新勾勒出二十世纪那微妙又矛盾、充满悲剧和乌托邦幻想的轨迹。

目录


1 三个非暴力反抗者
2 美国的种族融合
3 暴力与恐怖
4 两次世界大战
5 极权主义
6 妥协或者抵抗
7 独裁者们
8 希特勒的排犹
9 平民的血
10 超级大国的冷战
11 德国的统一
12 殖民化与去殖民化
13 中东的纷争
14 欧盟模式
15 进步的错觉
大事记年表
扩展阅读书目

n

作者介绍


马克·费罗(Marc Ferro,1924— ),历史学家,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法国史学杂志《年鉴》的主编之一,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史,主攻沙俄史和苏联史,在电影史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先后出版相关专著20余部。

文摘


  在这部小书里,我们让格文达尔自己提出他想知道的那些问题。而我们所做的,多只是调整了一两个问题的顺序而已。因为我们认为,让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就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提出一些问题,这是极有意义的。
  在21世纪之初,甘地、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这几位伟人几乎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好感。这是为什么呢?是的。这三位伟人的确是誉满全球。要说原因,也许是因为在过去的这个世纪中发生了很多的战争、杀戮和灭绝性大屠杀,但这些伟人却能使用非暴力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
  既然世界上有一些很严重的冲突是通过非暴力的谈判手段来解决的,那么那些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暴力问题又是来源于哪里呢?
  当我们谈到暴力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战争—那些国家间的战争,例如1914年至1918年之间或是1939年至1945年之间,以及那些为了实现民族解放而发起的战争—它们一般以反抗殖民压迫为目的,例如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反法战争,在肯尼亚或缅甸的反英战争,在印度尼西亚的反荷战争,在圭亚那、安哥拉或是莫桑比克的反葡战争,以及在巴勒斯坦的反以色列战争。
  ……

序言



献给我的孩子,关于二十世纪的时光回响 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触手可及。但你们是否曾好奇,在我们之前,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尤其是在那段被称为“二十世纪”的百年时光里,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今天,我想和你们分享的,并非一个童话故事,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一段关于我们祖辈、父辈,以及所有曾经在这个星球上呼吸、生活、奋斗过的人们的故事。这本书,是我想要为你们打开的一扇窗,透过它,你们可以看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脉搏。 一个被撕裂的黎明:战争的阴影笼罩 二十世纪的开端,并非一派祥和。尽管科技的曙光已经照亮了部分角落,但古老的矛盾与新的野心却在暗中滋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撕裂了欧洲的宁静,也点燃了全球的战火。你们或许无法想象,一场战争会如何席卷整个大陆,将无数年轻的生命吞噬。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代的残酷。坦克、毒气、飞机——这些曾经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产物,在战场上变成了吞噬生命的巨兽。 在这场战争中,旧的帝国轰然倒塌,新的国家在废墟中诞生。俄国的十月革命,更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试图重塑整个社会结构,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政治影响。你们或许会好奇,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如此极端的道路?是因为对不公的绝望,还是对理想的狂热追求? 战争的伤痛尚未愈合,人类又迎来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无数家庭因此陷入贫困与绝望。而在这股低迷之中,极端思潮悄然抬头。法西斯主义的纳粹党在德国崛起,他们用煽情的口号和仇恨的言辞,点燃了民众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愤怒。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如果说一战是撕裂,那么二战就是焚毁。规模之大,波及之广,伤亡之惨重,都远远超过了前所未有。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再次发生如此可怕的战争?是人性的贪婪,还是历史的循环?在这场战争中,犹太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600万无辜生命被残忍屠杀,这段历史被称为“大屠杀”,它永远地刻在了人类的耻辱柱上,是对我们最深刻的警示:仇恨和偏见,会带来怎样的毁灭。 战争的结束,并非意味着和平的降临。核武器的发明,让战争的威力达到了一个令人战栗的程度。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人类拥有毁灭自身能力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冷战,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世界头上。虽然没有直接的全面战争,但无数代理人战争、军备竞赛、意识形态的对抗,让世界始终笼罩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古巴导弹危机,更是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毁灭的边缘。 文明的火种:在废墟中孕育新生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文明的火种也从未熄灭。在战争的创伤中,人们更加渴望和平与合作。1945年,联合国成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虽然它并非万能,但它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人类共同应对挑战的决心。 二十世纪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宇宙深处的奥秘;DNA的发现,让我们窥见了生命的密码;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奠定了信息时代的基础;计算机的出现,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登月,人类首次踏足另一个星球,那一刻,我们看到了全人类的渺小,也感受到了人类无限的潜能。 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社会思想也在不断演进。女权运动的兴起,挑战了长久以来存在的性别不平等;民权运动的抗争,为少数族裔争取了平等的权利。这些运动,都是人类对公正、平等、自由的永恒追求的体现。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斗争是必要的?因为自由和平等,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需要自己去争取,去捍卫的。 东方巨龙的腾飞:变革与崛起 在二十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远东的中国,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从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走向共和的道路。随后,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标志,也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新起点。 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了诸多挑战与尝试。而1978年的改革开放,更是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你们现在所能享受到的许多便利,都离不开那个时代开启的变革。 多元的文化与思想: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二十世纪也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时代。文学、艺术、音乐、电影,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卡夫卡的荒诞派小说,到海明威的硬汉派叙事;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到波普艺术的色彩斑斓;从爵士乐的自由奔放,到摇滚乐的叛逆不羁,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元的思想和情感。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强大的感染力,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塑造着人们的观念。从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再到新浪潮的导演们,他们用镜头讲述着关于爱情、战争、梦想、人性的故事。 思想的碰撞更是空前激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存在主义的哲学,探讨着个体在世界中的意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揭示了人类潜意识的奥秘。这些思想,有些被接受,有些被批判,但都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未来的曙光:挑战与希望并存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回望,二十世纪仿佛是一部浓缩了人类全部喜怒哀乐的史诗。它有战火纷飞的残酷,也有科技创新的辉煌;它有极权主义的压迫,也有民主自由的呐喊;它有种族灭绝的罪恶,也有人权解放的进步。 孩子们,你们不必为过去的悲剧感到沉重,但你们必须铭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每一次战争的硝烟,每一次不公的抗争,都应该成为你们思考的动力。你们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你们的眼界、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善良,将决定这个世界走向何方。 二十世纪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沉重的历史,更有宝贵的经验和不灭的希望。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解决更多的问题;全球化的进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平的愿望,依然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这本书,对二十世纪有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些先辈们的选择,去思考人类的进步是如何艰难获得的。 愿你们永远怀揣着好奇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用你们的热情和智慧,创造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未来。 永远爱你们的, [您的名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那近乎文学化的叙事节奏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作者在讲述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或政治变革时,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焦点放在“人”的挣扎与选择上。那些关键的历史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雕塑,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犹豫的个体。比如,书中对某一阶段艺术流派兴衰的描写,简直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戏剧,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深刻的哲学思辨。文字的张力控制得非常好,既有磅礴大气的史诗感,又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个体命运的悲悯。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意识形态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平衡,它不强迫读者站队,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原因。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复杂晦涩的理论变得清晰易懂,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批判性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如何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串联起来,揭示出二十世纪作为“加速时代”的本质特征。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从一战的硝烟中看到二战的伏笔,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嗅到社会结构调整的气味。我欣赏它那种宏观的系统思维,它没有将政治、经济、科技和艺术视为孤立的板块,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相互影响的网络。例如,书中对消费主义文化起源的剖析,就巧妙地结合了大规模生产的技术进步、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发展,逻辑链条严密而令人信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现象。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深刻的、反思性的作品,它迫使读者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评估我们所继承的那个充满矛盾与辉煌的世纪。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会是一本过于严肃或说教的作品,但很快我就被它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吸引住了。这本书最妙的地方,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近乎闲谈的语气,将跨越了百年时光的剧变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堆砌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带着温度的口述史。书中穿插的那些生活细节,比如某个时期流行的音乐、孩子们在街头玩的游戏、或是某次家庭聚会上大家对未来太空探索的讨论,都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这些零散却又关键的片段,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二十世纪图景,让我们看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努力保持自我的一种韧性。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彻底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隔阂,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身旁,听他解开那些尘封已久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事。

评分

我给这本书极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它在处理“遗产”这一概念上的深刻洞察力。二十世纪的结束,留下了太多复杂的遗产——科技的巨大进步、全球化的初步形成、以及战争遗留的创伤。本书并没有用二元对立的简单框架去评判这些遗产的好坏,而是展现了它们是如何互相纠缠、共同塑造了我们的“现在进行时”。作者在分析不同社会制度的实验及其后果时,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选择这些道路”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特别是关于信息传播与大众文化兴起的章节,其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仿佛作者早已预见到数字时代的部分困境。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且富有逻辑,但绝不僵硬,它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直到最后一页。

评分

这部书的视角实在太独特了,简直像一堂生动的历史研讨会,但讲者却是一位浸润在那个时代、又带着对未来期许的长辈。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说教,反而像是在壁炉边,听着祖父娓娓道来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重大转折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宏大叙事的方式——原子弹的阴影、冷战的铁幕、文化思潮的涌动——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其嵌入到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中。例如,描述战后重建时,笔触细腻地描绘了物资匮乏下邻里间的互助,以及年轻人对“一切皆有可能”的乐观与躁动。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切换,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事件列表,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同身受的时代脉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时光旅行,对二十世纪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比如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人性的脆弱并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阅读”历史,而不是被历史“灌输”。

评分

书很好,便宜质量可以,喜欢看。

评分

好书

评分

凑单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是很不错的译本小书啊看看人家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