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先生是我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者。他因组织扑灭百年前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以及对鼠疫等传染病的深入研究而成为享誉世界的“鼠疫斗士”。伍连德在中国历史上功绩,值得人们永远铭记。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伍连德的名字和他的功绩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SARS来袭,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伍连德。
伍连德晚年著有英文自述《鼠疫斗士》,在他去世半个世纪之后,这部英文自述终于得以中译全本(分上、下)出版,成为大众了解伍连德人生经历,感受其人格魅力的著作。
《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上册前部分详细介绍了伍连德在1910年至1911年之间,临危受命,负责组织扑灭在东北暴发的肺鼠疫大流行的过程,以及主持万国鼠疫研究会议的经历;后一部分按介绍了伍连德前半生在东西洋受教育和返国服务初期的经历。下册紧接上册具体介绍了伍连德在中国30年间的工作经历;后几章则是伍连德晚年生活的记录与感悟,其中有对中医与西医的论述,也有对南洋及工作生活过的国家的描述,还有对自己家庭生活的记录和长寿之道的体会。
该书在回顾和总结人生历程的同时,以一位海外华人的视角,描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世界、南洋和中国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有历史的概述,学术研究的心得,为人处世的思考,又穿插着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名人轶闻等,令不同背景的读者都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字里行间既透着一位爱国科学家的赤诚,也不乏宝贵的历史资料。
一部五十多年前外国出版的英文自传的汉译全本
一位爱国华人名医暮年留下的成功故事
剑桥大学中国医学博士
扑灭百年前东北鼠疫大流行的总指挥
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
民国前期大总统府侍从医官,国家防疫制度的创者
中国诺贝尔奖候选人
重大历 史事件的亲历记录
各色知名人物的轶闻雅趣
伍连德(Wu Lien-Teh,1879—1960),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剑桥大学首位华人医学博士,世界著名的鼠疫专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候选人。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校。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创刊《中华医学杂志》并出任主编。1937年返回马来亚定居。主要著作有《肺鼠疫论述》、《鼠疫概论》、《霍乱概论》、《中国医史》等。
程光胜(1937—),江西新建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
马学博(1952—),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史学教研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东北近代防疫史研究。
王丽凤(1956—),生于新加坡,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大众传播系毕业,现任新加坡新传媒集团马来语及淡米尔语电视频道董事经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历史,尤其是被“口述”的历史,总带着一种亲切和生动的质感,仿佛是某个老人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再加上“伍连德自述”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形象,他一定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不为人知的思考。而“鼠疫斗士(下)”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上卷中,这位“斗士”是如何面对那场吞噬生命的瘟疫,又在下卷中,他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如何继续他的斗争?是战胜了,还是留下了遗憾?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谜语,让我充满期待,渴望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精神,去体会他们面对巨大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我对科学史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科学成就,而伍连德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已经与“鼠疫”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他人生轨迹和科学贡献的绝佳途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史诗。20世纪,中国经历了太多动荡与变革,而科学,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口述史”的字眼,更是为这份史诗增添了人性的光辉,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遥远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人。“伍连德自述”,意味着我将直接听到他的声音,感受他的视角,理解他的选择。而“鼠疫斗士(下)”这个副标题,则将故事的核心锁定在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斗争中,那种紧张、那种艰辛、那种为了人类福祉而付出的努力,足以让任何读者为之动容。我尤其好奇,在“下”卷中,他所面对的“斗争”会呈现出怎样的复杂性?是技术上的突破,还是人性的考验?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预告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让我渴望跟随伍连德的脚步,去见证那个时代科学的进步,去感受那份科学家的担当与伟大。
评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伍连德自述-鼠疫斗士(下)”,这个书名组合起来,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聚焦个人的细腻视角。“口述史”三个字,仿佛自带一种温暖的滤镜,让我能想象到,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一位老人,用饱含沧桑的声音,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科学、关于生命、关于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伍连德自述”,更是将这份个人化的叙述推向了极致,我期待着能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作为一名科学家,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又是如何理解他所从事的科学事业。“鼠疫斗士(下)”这个副标题,则为整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悬念和史诗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位“斗士”的征程中,“下”卷会讲述怎样更扣人心弦的故事?是最终的胜利,还是更深远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段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历史旅程。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里首先跳出的是“历史的温度”这个词。口述史,总能打破正史的冰冷叙事,赋予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活的血肉。想象一下,翻开书页,不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一位亲历者,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情感,讲述他所见、所闻、所感。伍连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而“鼠疫斗士”更是形象地勾勒出了他生命中最辉煌、也最艰苦的一段历程。这本书的下卷,我猜想,一定是对上卷故事的延续和深化,或许是讲述鼠疫最终被战胜的过程,也可能是更深入地揭示伍连德在科学研究、公共卫生推广以及面对社会复杂情况时的思考和挣扎。我特别好奇,在“下”这个概念里,他将面临怎样的“下”?是更严峻的挑战,还是更深远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像是一扇门,邀请我走进20世纪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去聆听一位科学家的心声,感受那份为生命而战的坚韧与执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口述史”这个标签。它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史书的叙事方式,更加生动、更加个人化,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而“伍连德自述”更是将这种个人化的视角推向了顶峰,我期待着能够直接倾听这位历史人物的心声,了解他的人生轨迹、思想变化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看法。更吸引我的是“鼠疫斗士”这个形象化的称号,它立刻勾勒出一位在重大危机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形象。而“下”这个字,则让我联想到,这很可能是对上卷故事的延续和深化,意味着在面对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挑战时,伍连德的斗争将如何展开。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又不失科学严谨性的历史著作,让我渴望去了解一位科学家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