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

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久芸 著
图书标签:
  • 史久芸
  • 日记
  • 民国
  • 女性
  • 历史
  • 文化
  • 商务印书馆
  • 同仁日记丛书
  • 传记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9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18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9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是史久芸1943年至1961年的日记,记录了他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大要,主要是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情况,也是大时代下个人生活的记录,因此不仅是研究商务印书馆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从个体角度反应历史和时代的极好史料。

目录

1943年
1945年
1947年
1948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精彩书摘

  《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
  943年
  本月大事预定表:云公为国宣劳,短期赴昆,此间事将更繁琐。
  一月
  一月一日,元旦,星期五,晴
  提要:涂君子英忽携眷出走。
  晨,闻同事中每往北碚游览,如张天泽、苏继庼君等亦由山洞转往。
  约谭勤馀君父女及黄觉民、穆华生、吴度均、周家凤,又谭小姐同学张女士至五芳斋早点。
  同周家凤兄往世界访黄、朱二君及大信陈君、华成胡君、重庆印刷厂糜君,归已午时。
  闻涂子英兄凌晨携眷出走。傍晚,接其所留信谓赴成都,请假两星期云云。
  云公下午返城,准备明晨飞昆。
  叶昌德君送来鸡蛋廿枚。此风渐盛,奈何?
  一月二日,星期六,晴
  提要:送云公赴昆;与中华谈话。
  晨,五时半起床。七时半,至珊蝴坝机场送云公赴昆,机于十时开。
  午后,办公处迁至新修房子。
  下午,四时至中华,与李叔明君谈云公嘱转达事,李君意:
  ①此系联合办事处,非为法人,似不必用理事、监事名义;
  ②如常务理事、监事只举各一人,似与通例未符;
  ③彼意仍称委员,举常务委员三人,不必另推主席;
  ④症结恐在吴君已提出黄荫普是否赞成李伯嘉?彼则对伯嘉认为合宜云云。
  上星期反省录:二日与李叔明君闲谈涉及汇户款事,太直率,后须慎言。
  一月三日,星期日,微雨
  见印刷工业同业工会通知,重订印刷工价,涨起数倍计。
  彩大石印每令1500;
  小石印套每千版600;
  小石印单每千版300;
  铅印土纸每令160;
  排老五号每千80;
  排新五号每千80;
  头号元盘每千版60;
  四开每千版80;
  三开每千版40;
  16开纸每页80;
  32开纸型每页60;
  16开浇版每页40;
  32开浇版每页30;
  书页装订每万页80;
  表格普通每方寸12;
  杂件排工数每寸12;
  表格每寸8。
  老友钱才甫君来访,殊出意外。
  一月四日,星期一,晴
  提要:与正中、中华谈合作印书事;晨往新都练拳,今日为病后习拳之第一天。
  今日开始办事。
  傍晚,至冠生园与正中、中华谈话,归已十时。大意如次:
  1.分配。三家须占四分之三,其余四家占四分之一。先呈教部核许后发表。
  2.组织。须采委员制,设常务三人。
  3.存书。旧存书应调查并代划策,但不强制。
  4.管理。直接管理,分馆、局视同同业,分厂视同外厂。
  第2项请示云公。
  下午,曾往中行访孔士谔、陈安性两君及张启明甥。
  一月五日,星期二,晴
  中午,糜文溶兄来,邀余陪同周家凤兄及其表戚杨君,又许季芸兄、陈练军君至道门口大鸿楼午饭,六人共费二百六十元。
  夜,同穆、吴、宣诸君至都邮街一走,觉腿力已差。
  一月六日,星期三,晴
  夜,往银行界同人进修服务社听顾维钧君讲不平订条约之经过,约一时余,无甚精彩。(此为七日晚事)
  一月七日,星期四
  阅图书教育用品业同业公会通知,实施平价办法,32开梁山生料土纸,每批基不超过一角二分。十二月以前所出图书,原价每批基不超过八分。
  一月九日,星期六
  黄秉桓兄来。谓昨晚到此,系六日由筑动身者。
  上星期反省录:曾写致叶织雯兄信,措辞太硬性,后宜戒。
  一月十日,星期日,晴
  晨,往青年路剃头,费五元。前在白象街只二元五角,今该店基翻造房屋被逐,至无形中开支又增出半数。
  上午,往头塘视察厂并查看新购房屋。
  中午,至白玫瑰公请赵叔诚、杨守仁、黄秉桓等,又有糜文溶、唐崇李、徐琢如等来陪,计两桌,颇热闹。
  一月十一日,星期一,晴
  提要:为图书平价事往正中开会。
  上午,为联合办事处组织事往中华访李叔明君。
  ……
《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一部时代的缩影,一段不朽的史思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著作,它们并非以宏大的叙事、精巧的结构取胜,却以其朴实无华的记录,穿越时空的阻隔,抵达读者的内心深处。《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正是这样一部珍贵的史料,它以一位学者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思想脉络以及个体命运的交织。这套由商务印书馆精心编纂出版的“同仁日记丛书”中的重要一员,不仅是史久芸先生个人精神世界的写真,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生活轨迹的一个鲜活侧面。 穿越时空的回响:日记的时代意义 日记,作为一种最直接、最私人化的记录方式,其价值往往在于其“当下性”与“真实性”。它捕捉的是历史的瞬息万变,是个人情感的跌宕起伏,是社会风云的细微之处。《史久芸日记》的出版,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去窥探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 史久芸先生,作为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其日记的内容绝非止于日常琐事。他的笔触,穿梭于学术研究的钻研,投射在社会现实的观察,流淌着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通过这些泛黄的纸页,我们得以重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知识分子群体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见证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抉择。 上册:求索与沉淀——学术的熔炉与时代的印记 《史久芸日记(上册)》,如同一扇开启历史陈迹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史久芸先生青年及中年时期的人生画卷。这一时期的他,正值学术思想的孕育与成熟阶段,日记中自然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对理论问题的反复推敲,以及与同仁们交流学术思想时的思想碰撞。 日记的记录,将带领读者重温那个年代学术界的面貌。史久芸先生在日记中,或许会提及他所阅读的书籍、参与的讲座、拜访的学者,以及他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这些零散的信息,却能拼凑出当时学术研究的氛围,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以及学者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学术探索。 更重要的是,《史久芸日记(上册)》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的流水账,它更是一部时代的镜子。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久芸先生作为一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和情感,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日记中,或许会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以及在变革浪潮中个人的迷茫与希望。 他可能记录下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亲身感受,对某种社会思潮的思考,或者是在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困境与抉择。这些记录,看似是个人化的情感抒发,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共同的心路历程。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真实的温度,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上册的内容,在记录学术探索的同时,也展现了史久芸先生作为一个人,其生活中的点滴。家庭的温馨,友谊的珍贵,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都构成了他丰富而真实的人生片段。这些个人化的细节,使得日记更加鲜活,也让我们对这位学者多了一份亲近感。 下册:回望与传承——智慧的沉淀与历史的回响 《史久芸日记(下册)》,承载着史久芸先生人生后期更为深邃的思考和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如果说上册侧重于学术的求索与时代的印记,那么下册则更显智慧的沉淀与历史的回响。 在这一时期,史久芸先生的学术造诣已臻成熟,他对学术问题的看法或许更加成熟老练,对理论的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日记中,我们可以期待看到他对过往研究的总结,对未来学术方向的展望,以及对新一代学者的寄语。他可能在日记中,分享自己多年学术生涯的感悟,对某些学术争议的看法,以及对学术传承的思考。 同时,《史久芸日记(下册)》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对个人思想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史久芸先生的人生阅历愈发丰富,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也愈发深刻。日记中,他可能会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更为宏观的审视,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甚至会对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进行追问。 下册的内容,在记录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展现了史久芸先生与时代发展的互动。他可能记录下自己对新变化的看法,对社会进步的观察,以及在晚年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这些记录,使得日记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更能上升到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深刻反思。 此外,下册也可能包含史久芸先生在晚年对生活的回顾,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的珍视。这些情感的流露,不仅丰富了日记的内涵,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位智者在人生暮年所展现出的豁达与从容。 “同仁日记丛书”的价值:群像的构建与历史的再现 《史久芸日记》之所以被收录在“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中,更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这套丛书的编纂,旨在汇聚一批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文化人的日记,通过个体日记的集合,构建一个更为宏大、更为立体的时代群像。 史久芸先生的日记,与其他同仁的日记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心路历程。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但他们都身处同一个时代,共同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共同为国家民族的进步贡献力量。通过这些日记,我们不仅能了解史久芸先生的个人世界,更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一群人的坚守与奋斗。 深度解读:不止于文字的史料 《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的价值,远不止于其作为文字史料的意义。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人性的深度,以及思想的演进。 学术研究的宝库: 对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这套日记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它能够为研究提供鲜活的细节,填补历史的空白,修正已有的认知。 思想启蒙的契机: 史久芸先生的思考,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他对于学术的态度,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都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思想和价值的重新审视。 精神世界的共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这样一本真诚的日记,能够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人性的温度,体会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史久芸先生的情感,或许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深刻的共鸣。 历史传承的桥梁: 这套日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让我们了解历史,理解前辈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阅读的启示:在字里行间,触摸历史的脉搏 阅读《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并非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 感受历史的温度: 摆脱教科书的枯燥,去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真实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 理解学术的艰辛与魅力: 窥探学者们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索,如何在枯燥的研究中找到乐趣,如何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 体味人生的厚重: 感受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渺小与伟大,在顺境与逆境中的成长与蜕变。 获得思想的启迪: 从史久芸先生的思考中,获得对当下生活的启示,对未来方向的指引。 《史久芸日记(套装上下册)》,以其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位学者的灵魂。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传世之作,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传承,去感悟。通过它,我们不仅能了解过去,更能深刻地理解现在,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这套日记,无疑是商务印书馆“同仁日记丛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阁楼里,偶然翻到了一批泛黄的信件和日记。每一页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也透露着写作者的真挚情感。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角来理解过去。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刻意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记录,一种亲历者的感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望。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组合在一起,却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轮廓,一种生活的质感。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人的笑容,听到他们的叹息。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更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共同谱写的篇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这个概念,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存在。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既有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揭示出了某种深层的历史逻辑。我尤其欣赏他在梳理复杂信息时表现出的清晰思路,以及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能力。他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的议题,反而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探讨,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互动式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者,更像是参与者,一同在历史的迷宫中探索。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历史,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那些真正重要的线索。它教会我,每一个个体,即使再渺小,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评分

刚刚读完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历史著作,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个人化的记录,但它所呈现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绝对不亚于任何学术巨著。作者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冷静,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波澜壮阔。他没有选择那些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件作为切入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前行的个体,通过他们的日常点滴,折射出时代的光影。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历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感受着命运的跌宕起伏。那些看似平凡的记述,却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社会风俗的描绘,还是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那些活生生的人们曾经的呼吸和心跳。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让我深深反思,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个体的命运又将如何被书写,又如何能被铭记。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一潭死水中投下了一颗闪亮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在阅读的海洋中找到了新的航向。我一直对某个特定时期中国思想界的活跃状态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与探索。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却又不失广度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期思想碰撞的火花。作者似乎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严谨的学术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零散的观察和思考,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一些细微之处的关注,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却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时代印记。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作者低语着他的见解,时而激昂,时而沉思。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它让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对思想的纯粹追求,是否还能像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一样,敢于质疑,敢于探索。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有一种置身于旧时光的奇妙感觉。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我之前对某个历史时期一直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印象,总觉得那些事件离我太遥远,也有些过于宏大,难以真正体会。但是这本书,通过那些非常贴近生活的叙述,让我对那个时期有了更深刻、也更人性化的理解。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结论,而是让我自己去感受,去体会。那些人物的对话,他们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时代的温度。让我觉得,历史不是发生在书本上的故事,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活。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