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根據多年的演奏和教學實踐,在編寫齣版瞭《中提琴基礎教程》後,又編寫瞭《中提琴中級教程》和《中提琴高級教程》,供有一定演奏基礎的中提琴學生學習。每本教程按層級編寫,層級以羅馬數字錶示,技巧和音樂上的難度根據層級由低到高、由淺人深、循序漸進。中級教程包含5個層級,高級教程包含4個層級,每個層級涵蓋瞭音階、練習麯、樂麯和協奏麯等,可使演奏者在音準、節奏、音樂錶現及整體演奏技巧方麵深入學習、不斷提高。《中提琴高級教程》收集瞭世界幾百年來公認的經典練習麯、中外樂麯以及本人改編創作的練習麯和樂麯,並兼顧瞭趣味性、經典性和技巧性。
作者簡介
王燕鴻,1961年齣生於北京的一個音樂傢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先後跟隨父親、吳育紳先生、李積初先生學習小提琴、中提琴。曾參加20世紀80年代舉辦的3屆北京中提琴演奏會,演奏的格拉祖諾夫F大調(單樂章)中提琴協奏麯受到好評,並在大學本科畢業後成功舉辦瞭中提琴畢業獨奏音樂會。1989年獲美國芝加哥音樂學院研究生奬學金。
多年來,他不斷進行演奏、教學和音樂研究創作,曾發錶論文《中提琴的發展及演奏特性》及弦樂作品《山歌》《鞦韻》,編寫齣版《中提琴基礎教程》等,並多次赴歐美和港澳演齣、交流。在30餘年的教學實踐中,他教授瞭許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且多人在全國、市、區級的比賽中獲奬。他還多次被邀請擔任市、區級比賽及大學音樂特長生評委。現為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國傢一級演奏員,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副團長兼中提琴副首席。
內頁插圖
目錄
Ⅰ
一、音階、琶音與雙音音階
1.三個八度、五種琶音
bA大調
ba小調
2.兩個八度內雙音三、六、八度音階
E大調
e自然小調
e鏇律小調
e和聲小調
二、練習麯
1.練習麯(Op.35No.3)
2.練習麯(Op.35 No.14)
3.練習麯(《24首隨想麯》No.2)
4.練習麯(No.35)
三、樂麯
1.行闆與匈牙利迴鏇麯
2.二泉映月
四、協奏麯
D大調協奏麯
Ⅱ
一、音階、琶音與雙音音階
1.三個八度、五種琶音
A大調
a小調
2.兩個八度內雙音三、六、八度音階
F大調
f自然小調
f鏇律小調
f和聲小調
二、練習麯
1.練習麯(Op.35 No.2)
2.練習麯(《24首隨想麯》No.21)
3.練習麯
4.練習麯(《a小調練習麯> Op.44 No.8)_
三、樂麯
1.G大調音樂會練習麯
2.無窮動
3.浪漫麯
4.思鄉麯
四、協奏麯
G大調協奏麯
b小調
2.兩個八度內雙音三、六、八度音階
G大調
g自然小調
g鏇律小調
g和聲小調
二、練習麯
1.練習麯(0p.35 No.5)
2.練習麯(0p.35 No.8)
3.練習麯(Op.35 No.17)
4.練習麯(Op.35 No.16)
三、六首無伴奏奏鳴麯及組麯(節選)
1.柔闆(選自《g小調第一奏鳴麯》)
2.賦格(選自《g小調第一奏鳴麯》)
四、樂麯
1.迴鏇麯
2.草原之歌
五、協奏麯
a小調協奏麯
Ⅳ
一、C大調音階、琶音、半音、雙音與泛音音階
1.三個八度、七種琶音
2.三度分奏音階
3.半音階
4.雙音三度音階
5.雙音六度音階
6.雙音八度音階
7.雙音十度音階
8.泛音音階
二、練習麯
1.練習麯(《前奏麯》Op.44 No.l)
2.練習麯(Op.24 No.9)
3.練習麯(Op.24No.13)
三、六首無伴奏奏鳴麯及組麯(節選)
恰空舞麯(選自
四、樂麯
1.野蜂飛舞
2.雪
3.大奏鳴麯(中提琴與交響樂隊)
附錄Ⅰ:常用演奏符號錶
附錄Ⅱ:常用音樂術語 前言/序言
中提琴在交響樂團和室內樂團中起著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同時,它又以其獨特優美的音色和復雜的演奏技巧躋身於音樂會的獨奏舞颱,並受到人們的喜愛。
在我國早些年,人們初學西洋樂器多是從小提琴、鋼琴這些普及率較高的樂器人手,而現今國內各大樂團的專業中提琴演奏者也多是先學習小提琴,再改學中提琴。隨著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全國許多城市都組建瞭正規的交響樂團,一些名牌大學、中學甚至小學也有瞭自己的樂團。如何使中提琴成為人們觸摸音樂的第一件樂器並使之更加大眾化,是我們專業音樂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標。與此同時,隨著大傢對中提琴這件樂器有瞭普遍的認識,也迫切需要一套係統的中提琴教程供學生們學習。
我根據多年的演奏和教學實踐,在編寫齣版瞭《中提琴基礎教程》後,又編寫瞭《中提琴中級教程》和《中提琴高級教程》,供有一定演奏基礎的中提琴學生學習。每本教程按層級編寫,層級以羅馬數字錶示,技巧和音樂上的難度根據層級由低到高、由淺人深、循序漸進。中級教程包含5個層級,高級教程包含4個層級,每個層級涵蓋瞭音階、練習麯、樂麯和協奏麯等,可使演奏者在音準、節奏、音樂錶現及整體演奏技巧方麵深入學習、不斷提高。書中收集瞭世界幾百年來公認的經典練習麯、中外樂麯以及本人改編創作的練習麯和樂麯,並兼顧瞭趣味性、經典性和技巧性。希望這兩本教程能繼續得到廣大教師、學生及專業音樂工作者們的關愛。
兩本教程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我國資深的老一輩中提琴演奏傢、教育傢吳育紳先生的關心和幫助,同時也鳴謝王紹武先生、何曉青先生、劉鳳德先生、李方先生、卿烈軍先生、張冰冰先生和景作人先生,並嚮中國樂麯的創作者和改編者、發行齣版部門及關心與支持教程編寫的師生們錶示衷心的感謝。
這兩本教程是本人從多年的演奏、教學實踐和探討中總結齣來的。敬請專傢、教師及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
弦上的探索:從基礎到精湛的提琴藝術之旅 一部深入提琴演奏哲學的實踐與理論巨著 本書旨在為所有提琴學習者,無論是初涉音樂殿堂的新手,還是尋求突破的資深演奏傢,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極具啓發性的學習框架。它並非針對某一特定樂器,而是著眼於提琴傢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乃至低音提琴)共通的、跨越流派和風格的演奏核心技術與音樂理解。 本書的構建,遵循一條從基石到巔峰的漸進式學習路徑。我們堅信,紮實的根基是任何高深技藝的必要前提,而對音樂本質的深刻洞察,則是區分匠人與藝術傢的關鍵。 --- 第一部分:基石的構建——聲音的科學與身體的和諧 (Foundation: The Science of Sound and Somatic Harmony) 本部分聚焦於提琴演奏中最根本的物理學、生理學和本體感受。我們摒棄瞭以往教程中生硬的“照做”指令,轉而深入探討“為什麼”要這樣做。 第一章:弓弦關係的物理解析 弓的物理特性與控製力學: 詳細分析瞭弓杆的彈性麯綫、重量分布對音色産生的非綫性影響。探討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弓的“接觸點”(Contact Point)與“壓力”(Pressure)的動態平衡,實現從極弱(pppp)到極強(ffff)的無縫過渡。 弦的振動模式與泛音結構: 通過可視化模擬,解釋瞭不同揉弦速度、弓速對泛音列的激發作用,指導演奏者如何“調校”自己的聲音,以匹配不同室內樂或管弦樂隊的音響需求。 發音的“啓動”藝術: 細緻剖析瞭四種主要起弓方式(接觸式、懸掛式、跳弓預備式)的微小肌肉準備過程,強調瞭起音瞬間的意圖性和精確性,避免任何含糊不清的起始音。 第二章:人體的工程學——演奏姿態的流體力學 本章將人體視為一個精密的“發聲機器”,強調舒適性、效率與美感的統一。 支撐係統的重力流綫: 分析瞭提琴(無論大小)在演奏時,身體如何自然地利用重力來分散持琴的負擔,避免僵硬的肌肉鎖定。我們引入瞭“負重平衡點”的概念,指導學習者找到最省力的持琴方式。 左手的解剖學研究: 深入探討手指關節的活動範圍、掌骨的支撐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柔性鎖定”機製,實現快速換把時手指的獨立性和準確性。特彆關注瞭對手掌虎口空間感的培養,以適應寬幅指距的挑戰。 呼吸與音樂的連接: 將呼吸的深度和節奏視為音樂錶達的內在驅動力。探討瞭如何將深層腹式呼吸與弓的長度和樂句的長度建立起內在的對應關係,使演奏成為一種“呼吸的延伸”。 --- 第二部分:技藝的精煉——音準、音色與指闆的地圖學 (Refinement: Intonation, Timbre, and Fingerboard Cartography) 在掌握瞭基礎的物理控製後,本部分開始深入提琴演奏的核心——精確的音高控製和多樣化的音色塑造。 第三章:超越聽覺:建立精確的內在音準係統 視覺、觸覺與聽覺的三角校準: 不僅僅依賴耳朵,更強調指尖對弦長變化的“觸覺記憶”。介紹瞭一係列“無聲練習”法,用以校準手指在把位間的距離感,減少對空弦的依賴。 大跨度音程的導航與修正: 探討瞭在大型換把或快速音群中,如何預判並微調音高。引入瞭“參考音群”的概念,即在復雜的段落中,找到一個穩定的中心音,以此為基準進行相對定位。 共鳴與泛音在校準中的應用: 學習如何利用相鄰弦的自然泛音來校驗當前音高的準確性,尤其在演奏八度或五度時,使音準達到“融閤”而非“並列”的狀態。 第四章:音色調色盤——從薄脆到醇厚的變化 音色是演奏者的靈魂名片。本章緻力於拓寬學習者對音色的想象力和控製力。 弓毛與弦的互動界麵: 係統分類講解瞭弓毛的“抓弦力”與“摩擦係數”,如何通過改變弓毛的角度(傾斜度)來控製聲音的顆粒感和光澤度。 “點”與“綫”的音色轉換: 探討瞭在指闆不同位置(近琴碼、指闆中央、近指闆尾部)演奏時,音色是如何變化的,並指導如何流暢地完成音色區域之間的過渡,以適應不同作麯傢的要求。 顫音的結構與情感張力: 顫音不再是簡單的“抖動”。我們將其解構為手指的周期性運動和弓的持續性控製之間的復雜交織,探討瞭不同速度和幅度的顫音所傳達的細微情感差異。 --- 第三部分:錶現的深化——音樂的解構與風格的融閤 (Deepening Expression: Musical Deconstruction and Stylistic Integration) 技藝的成熟必須服務於音樂的錶達。本部分將目光轉嚮音樂史、結構分析以及對不同時期演奏風格的理解。 第五章:句法與結構——音樂的建築學 樂句的呼吸與驅動力: 強調樂句如同語言,擁有清晰的主謂賓和邏輯關係。指導如何通過弓法的起伏來清晰地劃分樂句的層次感,避免“平均用力”的陳述。 和聲背景下的鏇律綫條: 學習如何在演奏主鏇律時,有意識地“聽見”並“渲染”其下方的和聲色彩。探討瞭如何通過音量的細微變化(微弱的重音或減弱)來暗示和弦的進行。 對位法的立體演奏: 麵對復調作品(如巴赫賦格),本章提供瞭一套實用的方法論,指導演奏者如何讓兩條或多條鏇律綫同時保持清晰的獨立性,如同多聲部閤唱團的指揮。 第六章:風格的對話——跨越時代的演奏實踐 演奏風格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對特定曆史時期審美趣味的理解。 巴洛剋時期的“清晰性”追求: 探討瞭早期提琴的演奏特點,強調弓的清晰斷奏、無揉弦的運用以及對節奏的絕對尊重,如何適應巴洛剋音樂的結構美感。 古典主義的“平衡與優雅”: 分析莫紮特、貝多芬時期對音色“中性美”的要求,以及在奏鳴麯中對器樂與聲樂風格的融閤。 浪漫主義的“色彩與激情”: 深入研究後期浪漫派(如勃拉姆斯、馬勒)對音色深度、揉弦幅度和弓速變化帶來的巨大情感張力的需求,以及如何用技術服務於宏大的敘事。 二十世紀及現代作品的挑戰: 探討瞭如何處理非傳統的演奏技法(如多音演奏、特殊泛音),以及如何構建全新的、適應現代和聲語言的聲音係統。 --- 附錄:高效的訓練體係與錄音室準備 本附錄提供瞭實用的工具箱,包括:針對不同技術難點的微循環訓練計劃、一套自我診斷的錄音反饋流程,以及如何準備專業音樂會或試演的心理調適策略。 結語: 本書的目標是解放演奏者的雙手和心靈。通過對技術底層邏輯的理解和對音樂史的尊重,學習者將能夠超越機械的模仿,真正成為提琴與音樂之間的誠實、富有洞察力的對話者。每一次的演奏,都將是一次對聲音邊界的重新定義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