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約瑟夫·羅特是德語作傢裏具有世界級水準的優秀人物,受到茨威格、愛倫堡、庫切、納丁·戈迪默等諸多名傢的推崇。國內對其作品的譯介雖早有涉及,但僅限於兩本,沒有更深入全麵地進行,以至羅特的名字在國內讀者中還較為陌生。本書所從屬的《羅特小說集》,收入約瑟夫·羅特不同創作時期的作品,有助於讀者從總體上把握羅特的創作之路和寫作特點。這套叢書秉持灕江齣版社深度研究世界優秀文學的一貫宗旨,嚮國內讀者譯介被長期忽略的優秀作傢,並率先齣版其代錶作品,以饗讀者,並引發相關閱讀與研究熱潮。當20世紀發生的一切成為曆史後,我們重讀羅特筆下的故事,則能對那個時代、那場戰爭災難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應能更好地理解羅特作品中人文精神和人文傳統所載有的價值和意義。
內容簡介
約瑟夫·羅特是長期被國內忽視的德語作傢,其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並不亞於卡夫卡和穆齊爾。灕江齣版社的《羅特小說集》以多捲本的形式陸續齣版,收入羅特的大部分優秀小說作品。《羅特小說集》的齣版必將改寫國內的相關文學史。
本書是《羅特小說集》第三捲,收入羅特的長篇小說《先王塚》。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羅特廣受贊譽的代錶作《拉德茨基進行麯》的姊妹篇,是羅特的又一代錶作。《先王塚》寫瞭特羅塔傢族的另外兩支,從《拉德茨基進行麯》中的父子主題轉嚮母子關係,將故事引嚮另一個豐富的維度。羅特在不斷深入探究神秘、具有決定性的人類關係的同時,對哈布斯堡王朝時期的德奧文化與曆史進行瞭具象而深刻的反思。特羅塔傢族係列小說通過特羅塔一傢人的起伏人生講述奧匈帝國的命運,摺射瞭西方文明在近現代轉摺時期的種種問題和睏境,有著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
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約瑟夫·羅特(Joseph Roth,1894—1939)是與卡夫卡、穆齊爾齊名的著名德語作傢,堪稱作傢中的作傢,深受多位文學名傢推崇。羅特齣生於奧匈帝國東部邊境的猶太傢庭,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作為記者為維也納不同報社寫稿,成為二三十年代德語世界的明星記者,曾就職於《法蘭剋福報》。羅特不到三十歲時開始發錶文學作品,至四十五歲英年早逝時已齣版小說數十部,其中篇、長篇和短篇小說均齣手不凡,成為那個時代具有代錶性的優秀的德語作傢之一。羅特較為人所知的小說有《拉德茨基進行麯》《先王塚》《皇帝的胸像》《百日》《無盡的逃亡》《約伯記》《塔拉巴斯》《沉默的先知》等,均以精湛的敘事技巧、獨特的語言風格、深邃廣闊的人文思想受到廣泛關注。其代錶作《拉德茨基進行麯》更是現代德語文學中關於“哈布斯堡神話”的標誌性作品,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寫成的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收入《理想藏書》,位列德語文學作品前十名。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納丁?戈迪默認為羅特的文學造詣已達ding峰。
主編簡介
劉煒,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德語文學專業博士,現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院長、德語係副係主任。從事奧地利德語文學中的“哈布斯堡神話”及德語流亡文學中的“群氓”現象研究多年。
譯者簡介
聶華,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德語係主任。
精彩書評
羅特的核心作品《拉德茨基進行麯》和《先王塚》實際上是一部,它們各自完美地自成一體,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又超yue瞭各自的美妙。
——納丁·戈迪默(南非作傢,1991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
在羅特的長篇小說裏,陽光和空氣都很充分。
——伊利亞·愛倫堡(著名蘇聯作傢)
緬懷失去的過去,憂慮無傢可歸的未來,是奧地利小說傢約瑟夫·羅特成熟作品的核心。羅特深情地迴望奧匈王朝,把它當作他唯yi曾有過的祖國。
——庫切(2003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
您無法想象,我多麼迫切地想同您(羅特)談話……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聚在一起暢敘心
麯,那將是很有意義的。
——茨威格(奧地利小說傢、詩人、劇作傢和傳記作傢)
約瑟夫·羅特是20世紀文壇上值得敬愛和激蕩人心的作傢之一。
——馬塞爾·萊希-拉尼茨基(當代德國著名文學評論傢)
無論是對大環境的掠影,還是對小人物的剪影,羅特的語言分寸感都很強。讀羅特的小說,你不能落下任何一句話;每一句話都有意味,羅特的小說沒有閑筆。
——劉碩良(著名齣版傢、韜奮齣版奬獲得者)
流亡生活雖然艱辛,但羅特從未停下手中的筆。一方麵,他寫齣犀利的文章鞭笞納粹當局,指齣什麼是惡;另一方麵,又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一個理想世界,告訴人們什麼是善。他的文學世界也被世人按照不同需求和取嚮進行解讀,不同的陣營都將他視為知己和同事。
——劉煒(《羅特小說集》主編)
精彩書摘
約瑟夫·羅特:帝國與流放的迷宮
(南非)納丁·戈迪默(1991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
羅特的核心作品《拉德茨基進行麯》和《先王塚》實際上是一部,它們各自完美地自成一體,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又超越瞭各自的美妙。封麵標明它們是傢族故事,因為《拉德茨基進行麯》寫瞭特羅塔傢族一支的四代人,《先王塚》中寫瞭另外兩支。但它們不是沉悶的一代一代的係列小故事。似乎在開始寫作《拉德茨基》幾年之後,羅特纔發現這部小說所開啓的局麵,他因此放棄瞭很多還會引嚮另外的黑暗的故事,不再涉及。對於一些關係的變化,他還沒有最後決定:他還需要把玩,讓它們自顯真身,展示齣其他的復雜層麵。因此,如果讀者終於領略到《拉德茨基》的寫作天纔,就會知道此書對父子關係的描繪揭示瞭一個尚未探究的方麵,那就是《先王塚》中的母子關係。這不是簡單的鏡像,而是作者在不斷深入探究這一最神秘、最具有決定性的人類關係——其影響是潛在的,往往比兩性關係更持久。我們既是子女又是父母,這種狀態將一直持續到死亡。
羅特的主題不論如何強烈,都從不單一進行。總有彆的主題齣現,碰撞、衝擊,加強自身以及其他主題的力量。父子、母子關係與人們之間種種關係結閤在一起成為政治性的決心,如同網格籠罩著人們的生活。這種結閤帶著一種現象上的崇拜(一種外部的、神聖的)的需求,使得一個鼻子上總掛著淚滴的老人弗蘭茨·約瑟夫成為皇帝和神明;這裏還通過都市和鄉村生活顯示齣來一種隱喻:一個時代帶著置它於死地的病因,使大半個世界隨之而去。
雖然命運選擇瞭他(特羅塔)來完成輝煌業績,而他卻故意讓自己在後人的記憶中變得模糊不清。
羅特多麼確切地瞭解怎樣開頭!上麵正是《拉德茨基》開場白的第四句。他在描述嚴肅的事情時總帶有一種荒誕感。弱小(個人)與強大(帝國)對峙,是什麼導緻事情的扭麯變形?讀著故事,讀者將根據這個綫索,不僅洞察記憶是如何變模糊的,還會理解記憶將如何一代代發展、變遷,成為帝國神秘權力之中的神話。
輝煌業績不是在迴顧中敘述的。我們跟隨著索爾弗裏諾步兵團少尉特羅塔進入索爾弗裏諾戰役,他這個底層的士兵挺身而齣,把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推到地上,自己挨瞭一槍,從而使皇帝安然無恙。特羅塔得到錶彰和晉升。這個傳統的英雄故事,適於做學校教材裏鼓舞人心的一篇課文,它的確也成為瞭這樣一篇課文。約瑟夫·特羅塔上尉,被封以貴族頭銜“封·齊波爾耶”,這是他的村莊的名字。可是,他仍保有一種不可動搖的誠實的品格。他在兒子的課本上讀到自己的所作所為被過分誇大為索爾弗裏諾英雄,感到極為不安。在小說中最精彩的段落裏,特羅塔做齣瞭一個舉動,預演瞭後來另一位特羅塔將步其後塵的一幕。他就此事嚮皇帝本人發難,皇帝迴答說:“聽著,親愛的特羅塔,你知道,我們在故事裏都顯得不算差。算瞭吧。”特羅塔上尉迴答說:“陛下,那是謊話。”
當“世界的穩定、法律的力量、皇傢的顯赫由欺詐來維持”時,誠實是否就變得可笑?特羅塔離開瞭所喜愛的隊伍,又因地位和頭銜而受到當農民的父親的疏遠,生活單調乏味,最終忍痛沒有允許他的兒子弗蘭茨入伍,而是讓他當上瞭地方長官。
特羅塔的第三代,地方長官的兒子卡爾·約瑟夫——按照羅特準確無誤的時間感,進入敘事時他已經十五歲——聽著地方軍樂隊在他父親的陽颱下演奏《拉德茨基進行麯》。地方長官的理想破滅,苦於父親的缺失,他本人隻會補償自己的兒子,同樣也做齣妥協的交換。但是,羅特嚮讀者而非書中的男孩錶達意旨:地方長官的內心有一種東西蠢蠢欲動。籠罩在祖父索爾弗裏諾英雄的肖像下,孤獨的卡爾·約瑟夫從騎兵學校迴到傢中。為瞭彌補自己沒當上軍人的缺憾,地方長官把兒子送入軍校。兒子被憲兵隊衛隊長撩人的妻子所引誘。當她死於難産時,卡爾·約瑟夫對父親隱藏瞭自己巨大的悲傷,去拜訪軍士長斯拉馬錶示慰問,對方卻還給他一疊情書,那是他先前寫給衛隊長妻子的。“這是給您的,男爵大人……我希望您能原諒我,這是地方長官的命令。我夫人一去世我就將這些書信交給他瞭。”接下來有個精彩場麵,羅特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極為擅長這種簡單扼要的戲劇性敘事。絕望的卡爾·約瑟夫來到村裏的咖啡館,想喝上一杯白蘭地,他的父親正在那兒。地方長官放下正在看的報紙,對兒子說:“她給你喝的白蘭地是劣等貨……告訴那個女招待,我們隻喝軒尼詩。”
這一情節之後,你還沒喘上氣來,緊接著又有一個辛辣諷刺的結局。父子倆一起走迴傢,經過地方長官辦公室門口,看到戴著頭盔的斯拉馬,步槍上著刺刀,腋下夾著賬本。封·特羅塔大人說:“日安,我親愛的斯拉馬!一切正常,我猜是。”斯拉馬應道:“一切正常,大人,一切正常。”
索爾弗裏諾的英雄畫像縈繞在卡爾·約瑟夫心中,雖然他自己不適應軍旅生涯,無所作為,卻也夢想著像祖父一樣救下皇帝的性命。卡爾·約瑟夫是個失敗者,斯拉馬太太的死(羅特讓我們自己猜測,那個讓她搭上性命的未齣生的孩子也許是卡爾·約瑟夫的),唯一的朋友在決鬥中丟掉瞭性命,這兩件事纏繞著他。他唯一一次實現夢想是為一傢妓院的不敬大為光火,撕下瞭貼在牆上的廉價的皇帝畫像復製品——而這個形象也是他畢生揮之不去的一個夢魘。在約瑟夫皇帝登基七十周年的狂歡舞會上,羅特又重新全麵審視瞭這個小場景。這個舞會按照穆齊爾的狄俄提瑪的普天同慶的計劃所設,應當是由費利尼導演的大場麵,正在此時,消息傳來,皇帝的兒子在薩拉熱窩遭到刺殺。一些匈牙利人大聲歡呼:“我們都應當高興纔是,這個蠢豬完蛋瞭!”喝醉瞭的特羅塔卻想逞英雄,說:“我祖父救過皇帝的命……我不能眼看著王朝受辱!”隻可惜,他被上司趕瞭齣去。
這個地方長官的兒子成天賭博酗酒,自甘墮落,羅特由此展開瞭其父親渴望釋放的心麯。年長的地方長官沒有意識到與老僕人雅剋韋斯的緊密聯係——在小說中有兩個極妙的背景,這是其中之一,在此被完美地傳達齣來:雅剋韋斯死瞭,首先隻是階層的惱恨,因為他不能準時把郵件送到早餐桌上;之後,是逝去的社會秩序中兩位老人之間等級差彆的消失,隨著生命的消失而消失。
第二個背景即對此作齣迴應,也拉迴一個不斷呈現的場麵,這個場麵深藏於層層堆積的種種後果之下。年紀的平等和社會的瓦解無視等級,地方長官一方麵與自己從前的僕人平等瞭,在古老等級的另一端,他與至高無上的皇帝也有瞭同樣的聯係。在皇帝追憶索爾弗裏諾英雄的一次覲見中,地方長官同樣去請求皇帝,這次是為瞭卡爾·約瑟夫不光彩的退役而說情。老邁的皇帝這樣說到卡爾·約瑟夫,“‘上次檢閱時,我見過那個小夥子。’這讓對方有些睏惑,他於是解釋說:‘你知道,他救瞭我的命。或者,救我的是你?’一個陌生人此刻如果看到他們,一定會以為兩人是兄弟……一個以為自己變成瞭地方長官,一個以為自己變成瞭皇帝。”“羅特傑作的統一性”體現在這種最高級的想象力上,瓦爾特·本雅明稱之為“摺扇一般延展,一經展開,層層變幻,引人驚嘆”。
卡爾·約瑟夫對罷工者開槍時,聽到他們唱著一首他從未聽過的歌。這就是《國際歌》。同時,他想逃迴到特羅塔傢族最初的農民傢庭。沒法退迴到“清白無辜”的過去,夾在注定滅亡的王朝和即將到來的革命之間,羅特給齣的解決辦法極為諷刺又十分感人——堅持赤裸的人性,卻受到各方的鞭笞。1914年,為瞭給士兵找水,他帶領隊伍進入瞭敵人的火力,“特羅塔中尉死瞭,手上拿的不是劍,而是兩桶水”。
在《先王塚》中,卡爾·約瑟夫的堂兄跟他從未見過。而羅特知道如何給讀者帶來震顫(frisson),不經意地提起他和卡爾·約瑟夫曾經參加瞭同一場戰役,後者在其中死去。這位特羅塔確實與特羅塔傢族中農民的一支有關聯。根據他所從事的活動,他似乎是個時髦的激進分子,與另一位堂兄約瑟夫·布蘭科有來往。布蘭科來自羅特熟悉的邊境小鎮,是個流動小販,賣烤栗子。這位特羅塔夾在母親和妻子之間:他的母親像地方長官一樣,不善於錶達自己的愛;他在新婚之夜拋下妻子,去守護將死的僕人(地方長官和雅剋韋斯之間的相守再次呈現),妻子從此變成瞭同性戀。他與錶兄布蘭科及其朋友——一位猶太馬車夫的關係十分親密。他們一起奔赴戰場,被俘後逃跑,一起在西伯利亞生活。在羅特長篇巨著中最為深刻地反思命運的這一部分,他們確證瞭作者的認識:人類關係中的協調一緻不是一種美德,而是低級小說傢的發明。這三人理想的情誼沿著不可預料的時間綫而破裂,猶如特羅塔對妻子的愛和無情混雜在一起,以及妻子總是逃離他們的感情生活中似乎應有的結局,這些與戰時和戰後裹挾他們的動蕩是一緻的。如同羅特所有的作品,這一部分也是人物眾多,就像所有19世紀的小說一樣,心理描寫十分巧妙,特彆是在特羅塔的母親身上,以及母子之間關係急轉直下的悲劇與令人費解的滿足感。隻是,這是羅特最後的作品,在他去世前一年纔齣版。這一年,在他的世界和時代,第二場戰爭蓄勢待發。盡管他在這部之後又寫瞭至少兩部小說,依我之見,將故事結束在特羅塔咖啡館,纔是故事的高潮。在那一晚,“朋友們的興奮在我看來有些多餘”——在讀者看來也是如此,直至羅特用曆史的一擊打散瞭這個場景,纔作齣解釋,“咖啡館的門猛地打開,一個穿著奇怪的年輕人齣現在門口,他穿的實際是一雙長筒黑皮靴,戴的軍帽讓我同時想起便盆和漫畫上我們的老式奧地利帽子”。
德奧閤並到來瞭。咖啡館空無一人,包括它的猶太東傢。後邊有一大段不知所終的書寫,靈光一現的內容與形式高度融閤,講述各種價值觀的灰飛煙滅,包括愛情觀,瑣碎、偶然、突然的下意識於是取而代之。特羅塔坐在空蕩蕩的咖啡館裏,隻有看門狗上來迎接他。他對著消失瞭的侍者吆喝:“弗蘭茨,結賬!”又對著狗說同樣的話:“弗蘭茨,結賬!”在破曉時分,狗跟著他來到瞭牆上畫著“神奇的十字架”的地方。他發現自己來到瞭皇傢墓穴,也就是皇帝的墓地:“我的皇帝就躺在鐵做的靈柩中,埋在地下……我要見皇帝的靈柩,弗蘭茨·約瑟夫……皇帝萬歲!”管事的方濟各會僧侶將他轟走。這時他問:“那我能去哪裏?我,一個特羅塔?”
我瞭解約瑟夫·羅特的一些生平故事,它們足以讓我意識到,他本人就死在一傢咖啡館——這個流放者的骷髏地。
……
羅特小說集3:先王塚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特小說集3:先王塚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