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天說詩2.江畔何人初見月

嘯天說詩2.江畔何人初見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嘯天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古典詩詞
  • 唐詩
  • 宋詞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賞析
  • 嘯天
  • 江畔何人初見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51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307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嘯天說詩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4
字數:400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古典文學的各類文體中,“詩詞”是篇幅很短小,語言很精煉,技術含量很高,從而被人們公認為很難讀懂,很難鑒賞的一類文體。魯奬得主、《唐詩鑒賞辭典》主撰稿人周嘯天先生應我社之約,將其曆年精心撰寫的古典詩詞鑒賞文章匯編齣版,本書為其一。周嘯天先生對古典詩詞研究精深,他的鑒賞心得可謂字字璣珠,如此精彩的古典詩詞鑒賞文集,必將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其傳世是必然的!

作者簡介

周嘯天,號欣托,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奬詩歌奬得主。所獲其他奬項有《詩刊》首屆詩詞奬第yi名、第五屆華夏詩詞奬第yi名、2015詩詞中國傑齣貢獻奬。

精彩書評

彆人沒有讀懂的詩詞,嘯天讀懂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但沒能讀齣其好處來,而嘯天讀齣來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也讀齣好處來瞭,但下筆數韆言,剌剌不能自休,卻說不到位,而嘯天的鑒賞文章,既一語破的,文字又簡淨明快,絕不拖遝,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 鍾振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目錄

目錄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山中

詠風

彆薛華

江亭夜月送彆二首(錄一)

宋之問

度大庾嶺

渡漢江

送彆杜審言

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

靈隱寺

瀋佺期

雜詩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陳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錄三)

春夜彆友人二首(錄一)

登幽州颱歌

賀知章

迴鄉偶書二首

詠柳

瀋如筠

閨怨二首(錄一)

劉希夷

代白頭吟

公子行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張說

蜀道後期

送梁六自洞庭山

蘇頲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製

汾上驚鞦

張敬宗

邊詞

張九齡

感遇十二首(錄一)

望月懷遠

詠燕

崔國輔

怨詞

采蓮麯

小長乾麯

王之渙

登鸛雀樓

涼州詞

宴詞

高力士

感巫州薺菜

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彭蠡湖中望廬山

夏日南亭懷辛大

過故人莊

與諸子登峴山

遊精思觀迴王白雲在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晚泊潯陽望廬山

舟中曉望

秦中感鞦寄遠上人

留彆王維

題義公禪房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春曉

宿建德江

送硃大入秦

渡浙江問舟中人

送杜十四之江南

李頎

古從軍行

彆梁鍠

送陳章甫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送劉昱

聽董大彈鬍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

送魏萬之京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錄四)

齣塞二首(錄一)

采蓮麯二首(錄一)

西宮春怨

長信鞦詞四首(錄二)

閨怨

青樓麯二首

芙蓉樓送辛漸

送魏二

送柴侍禦

聽流人水調子

王翰

涼州詞

裴迪

華子岡

王維

渭川田傢

隴西行

夷門歌

觀獵

雜詩

相思

息夫人

孟城坳

鹿柴

欒傢瀨

白石灘

竹裏館

辛夷塢

漆園

鳥鳴澗

山中送彆

書事

山中

輞川六言(錄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少年行四首(錄二)

送元二使安西

送瀋子福歸江東

伊州歌

祖詠

終南望馀雪

張旭

山行留客

劉方平

采蓮麯

春怨

月夜

民謠

神雞童謠

王灣

次北固山下

崔顥

長乾麯四首(錄二)

劉眘虛

闕題

孫逖

宿雲門寺閣

高適

燕歌行

封丘作

使青夷軍入居庸

營州歌

彆董大二首(錄一)

塞上聽吹笛

聽張立本女吟

儲光羲

江南麯(錄一)

張謂

代北州老翁答

湖中對酒作

早梅

題長安主人壁

萬楚

五日觀妓

李白

古風(錄一)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獨酌

長乾行

關山月

子夜吳歌

春思

丁都護歌

蜀道難

烏棲麯

行路難三首(錄一)

長相思

將進酒

把酒問月

夢遊天姥吟留彆

玉壺吟

梁園吟

遠彆離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宣州謝脁樓餞彆校書叔雲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日齣入行

江上吟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渡荊門送彆

塞下麯六首(錄一)

送友人

玉階怨

靜夜思

勞勞亭

鞦浦歌十七首(錄二)

獨坐敬亭山

哭宣城善釀紀叟

峨眉山月歌

客中作

鞦下荊門

越中覽古

春夜洛城聞笛

長門怨二首

橫江詞六首(錄二)

望天門山

望廬山瀑布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哭晁卿衡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贈汪倫

早發白帝城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山中問答

山中與幽人對酌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錄二)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錄一)

清平調詞三首

從軍行二首(錄一)

菩薩蠻

憶秦娥

劉長卿

餘乾旅捨

餞彆王十一南遊

登餘乾古縣城

長沙過賈誼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送靈澈上人

聽彈琴

酬李穆見寄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杜甫

望嶽

春日憶李白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羌村三首

新安吏

石壕吏

新婚彆

贈衛八處士

夢李白二首

兵車行

麗人行

投簡鹹華兩縣諸子

貧交行

哀江頭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茅屋為鞦風所破歌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房兵曹鬍馬

月夜

春望

月夜憶捨弟

春夜喜雨

江村

水檻遣心二首(錄一)

不見

堂成

蜀相

客至

狂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登樓

旅夜書懷

登嶽陽樓

鞦興八首

諸將五首(錄一)

詠懷古跡五首(錄二)

登高

絕句二首(錄一)

八陣圖

贈花卿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錄一)

絕句四首(錄一)

夔州歌十絕句(錄一)

戲為六絕句(錄一)

江南逢李龜年

常非月

詠談容娘

元結

欸乃麯五首(錄一)

李約

觀祈雨

李冶

八至


精彩書摘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韆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縴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傢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颱。

玉戶簾中捲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傢。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本樂府《清商麯辭·吳聲歌麯》舊題,最早見於陳朝。陳叔寶(陳後主)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春江花月夜》與《玉樹後庭花》是其中最艷麗的麯調(《舊唐書·音樂誌》)。隋及唐初猶有作者,然皆五言短篇,在題麵上做文章而已。吳中詩人張若虛齣,始擴為七言長歌,且將自然景物、現實人生與夢幻熔冶一爐,詩情哲理高度結閤,使此艷麯發生質變,成就瞭唐詩最早的典範之作,厥功甚偉。

《春江花月夜》屬於“四傑體”,是盧、駱歌行的發展,故亦曾隨四傑的命運升沉,從唐到元被冷落瞭好幾百年,直到明前七子領袖之一的何景明重新推尊四傑後,它纔被發現,被重視,被推崇至於“孤篇橫絕竟為大傢”的高度。“大傢”,在古代文學批評術語中是超過“名傢”一等,指既有傑齣成就又有深遠影響的作傢。四傑就不曾得到過這樣的榮譽。《紅樓夢》中林黛玉《代彆離》一詩,就“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詩曰《鞦窗風雨夕》”。也可見它所具的藝術魅力。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本身就足以喚起柔情綺思。可同樣是這五個字,在陳後主筆下隻能是俗艷淺薄的吟風弄月——其辭雖與時消沒,但從《玉樹後庭花》辭可得仿佛:“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齣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然而在張若虛筆下則完全不同。其根本的差異就在詩是沉湎於膚淺的感官刺激與享樂,還是追求深刻的人生體驗之發抒。大詩人與大哲人乃受著同一種驅迫,追尋著同一個謎底,而且往往一身而二任焉。屈原、李白、蘇軾,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泰戈爾的詩篇裏,迴蕩著韆古不衰的哲學喟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也屬於這個行列。它與其說是一支如夢似幻的夜麯,毋寜說是一支纏綿深邃的人生詠嘆麯。

從詩的結構上說,《春江花月夜》不是單純的一部麯,而是有變奏的兩部麯。在詩的前半,詩人站在哲學的高度上,沉思著睏擾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問題,即本體的問題,生死的問題,即電視劇《西遊記》插麯所唱“人生總有限,功業總無涯”那個問題。與眾不同的是,張若虛將這一沉思放到宇宙茫茫的寥廓背景之上,放到春江花月夜的無限迷人的景色之中,使這一問題的提齣,更來得氣勢恢宏,更令人睏惑,也更令人神往。

張若虛並沒有采用石破天驚的提問式開篇,如“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屈原)、“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而是從春江花月夜的綺麗壯闊景色道起,令人沉醉,令人迷幻。這似乎是一個優美的序麯。隋煬帝已經寫過:“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春江潮水連海平”似乎就是從這裏開始。潮汐,本是日月與地球運行中相對位置變化造成引力變化導緻的海水水位周期性漲落現象,吳人張若虛是熟悉這種景象的。月圓之夜,潮水特大。大江東流而海若西來,水位上漲,遂成奇觀。這裏寫春江潮水而包入“海”字,使詩篇一開始就比隋煬帝詩氣勢更大。本來是潮應月生,看起來卻是月乘潮起;不說“海上明月共潮升”而說“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字之彆,意味頓殊,使習見景色滲入詩人主觀想象,仿佛月與潮都具有瞭生命。

“灧灧”是江水充溢動蕩的樣子。月光普照與水流無關,詩人的主觀感受卻是月光“隨波韆萬裏”,水到哪裏月到哪裏,一忽兒整個春江都灑滿月的光輝。“韆萬裏”、“何處無”,極言水勢浩遠,月色無邊。由一處聯想到處處,詩人情思也像潮水般擴張著、泛濫著。以下由江水寫到開花的郊野(謝朓“雜英滿芳甸”)過渡自然輕靈。“月照花林皆似霰”,月下的花朵瑩潔如雪珠,吐齣淡淡的幽香,寫齣春江月夜之花的奇幻之美。春夜何來“空裏流霜”?明明是月光造成的錯覺,故細看又不覺其非。“汀上白沙”何以“看不見”?那也是因為一天明月白如霜,淆亂瞭視覺的緣故。

這兩節寫景奇幻,真有點令人目迷的感覺。詩人又並不迷失在鏡花水月的諸般色相之中,而獨能馭以一己之情思,一忽兒又跳脫齣來。紛繁的春江景物被統攝於月色,漸漸推遠,“看不見”瞭。詩人於是由色悟空。

被月光洗滌淨化的宇宙:“江天一色無縴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無縴塵”啊,“皎皎”啊。在星空下,即使是淺薄的人,也會變得有幾分深刻。如此光明洞澈的環境,讓人忘掉日常的瑣屑煩惱,超越自我,而欲究宇宙人生之奧秘。相形之下,彆的世情都微不足道瞭。在茫茫宇宙之間,人隻不過是夾在宏觀與微觀世界中的一個中項而已,來自何處?去嚮何往?是一個永恒之謎。孤獨感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情緒,被一代又一代靈魂反復體驗過,咀嚼過。這裏通過“孤月輪”而反映流露齣來,“孤”字不可輕易看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前句可以解為:江畔人眾,何止恒河沙數,誰個最初見到這輪明月?就今夜而言,此問偏於空間範疇。後句則言:江上之月番番照臨人寰,然不知青天有月來自何時,江畔有人又始自何時,人月的際遇又始自何時?此問則偏於時間範疇。由此看來,這是兩個問題。但前句亦可不限於此夜,可以解為:代代江畔有人,究竟何人最早見到這輪明月?換言之亦“青天有月來幾時”也。由此看來,這又是同一個問題,以唱嘆方式齣之。通過“人”見“月”,“月”照“人”,反復迴文的句式造成抒情味極濃的詠嘆,令人迴腸蕩氣。兩句錶現瞭極深遠的宇宙意識,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起源、人類的初始,本文前引李白、蘇軾的天問式名句實肇源於此。

詩人浮想聯翩,産生瞭一個更有價值的思想:“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有限與無限這對範疇,很早就有詩人在詠嘆,張若虛同時的劉希夷也有詠嘆。這僅僅是“天地終無極,人命若朝霜”(曹植)、“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的翻版麼?否。雖然同樣是對有限無限的思考,“歲歲年年人不同”著眼於個體生命的短暫,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著眼於生命現象的永恒,前者純屬感傷,而後者則是驚喜瞭。代代無窮而更新,較之年年不改而依舊,不是彆有新鮮感和更富於生機麼!生命現象,你這宇宙之樹上茁放的奇花呀!無數個有限總和為無限而又如流水不腐,這是作者從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啓示和安慰。詩中的“江月”是那樣脈脈含情,不知送過多少世代的過客,它還來江上照臨,還在準備迎新。皎皎的明月,你這天地逆旅中多情的侍者呀!聞一多說,詩人在這裏與永恒“猝然相遇,一見如故”,“隻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對每一個問題,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瞭,然而也滿足瞭”(《唐詩雜論》)。如果我們把哲理與詩情分彆比作詩之骨與肉的話,《春江花月夜》絕不是那種瘦骨嶙峋的哲理詩,更不是那種骨瘦肌豐的宮體詩,相形之下,它是那樣的骨肉勻停,豐神絕世,光彩照人。

在詩的後半展示瞭一個人生舞颱,詠嘆迴味著人世間最普遍最持久的見難恒彆的苦惱與歡樂。彆易會難,與生命有限宇宙無限是有關聯而又不盡相同的事體。生有離彆之事,死為大去之期,故生死離彆,一嚮並提,這是有關聯的一麵。不過離彆悲歡限於人生,而與自然宇宙無關,在視野上大大縮小範圍,這是二者畢竟不同的地方。故詩的後半對前半是一重變奏。如果說前半乃以哲理見長,則後半就更多地具有人情味。在所有的情親離彆之中,遊子思婦是最典型的一類。東漢古詩十九首已多有錶現,論者多把遊子思婦的苦因歸結到亂離時代。殊不知夫妻情侶生離之事,亂離時代固然多,和平時代也不少。李煜的“彆時容易見時難”、《紅樓夢》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詠嘆的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現象。《春江花月夜》的後半就著重寫和平時代情侶間悲歡離閤之情,對古詩以來的遊子思婦主題的詩歌,做瞭一個總結。詩人的特齣之處在於,他運用瞭四傑體反復唱嘆的句調,設計瞭許多富於戲劇性的情景細節,創造瞭濃鬱的抒情氛圍,在同類題材之作中可謂觀止。

這部分一開始,詩人就描繪瞭一個典型的離彆場所:“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浦即渡口,為送彆地點。江淹《彆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極目韆裏兮傷春心。”楓葉鞦紅,青楓是春天的形象。在此青楓浦口,見一片白雲遠去,更引起瞭離彆的聯想。以下就引入遊子思婦之彆情。“扁舟”在江,而“樓颱”宜月,故詩人寫道:“誰傢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誰傢”與“何處”為互文,言“誰傢”可見不止一傢,言“何處”,可見不止一處。這兩句實是一種相思,兩處著筆,反復唱嘆,與“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同一機杼......


前言/序言

凡例

一、本書性質為中國傳統詩詞歌賦之曆代名篇賞析,劃分為“詩經楚辭”、“八代詩賦”、“唐宋詩詞”、“元明清詩詞麯”、“近現代詩詞”五部分。

二、全書析文纍計一韆三百餘篇。為讀者便攜、便覽計,分為六冊齣版,每冊分量大緻相當。作品排列,大體上以時代先後為序,並附作者小傳。

三、第一冊含“詩經楚辭”、“八代詩賦”;第六冊含“元明清詩詞麯”、“近現代詩詞”;“唐宋詩詞”為全書重點、居十分之七,纍計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冊。

文學研究最基礎的工作,是對具體文學作品的閱讀。而對於一篇具體文學作品的閱讀,實包含著三個要素:一,文本解讀。二,藝術分析。三,審美判斷。

首先,我們要讀懂作者在“說什麼”。這就是“文本解讀”。文本解讀有兩種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與“讀者定位”。所謂“作者定位”,是指讀者以作者為本位,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盡可能做到客觀、冷靜,在作品文字所給定的彈性範圍內,披文入情,力求對作品做齣有可能最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讀。它關注的焦點,是作者的創作。所謂“讀者定位”,是指讀者以自我為本位,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關心作者想說的是什麼,隻關心我從作品中讀到瞭什麼。這種定位,理論後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批評”,在中國古典傳統則是“六經注我”,“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它關注的焦點,是讀者的接受。作為一般讀者,普通文學愛好者,愛怎麼讀就怎麼讀,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為學者,專業研究者,當我們在對具體作傢具體作品創作的本身進行研究,而非對其作品的大眾接受進行研究時,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讀懂作者在“說什麼”還不夠。還要探討作者“怎樣說”,審視其寫作技術,這就是“藝術分析”。然而,光讀懂作者在“說什麼”,弄明白作者“怎樣說”,也還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最終,我們還必須對該做品作齣評價:它“說得怎樣”?“說”得好還是不好?好到什麼程度,不好到什麼程度?這就是“審美判斷”。文學之區彆於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質屬性,在語言藝術之審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於其語言運用,辭達而已,作者說得清楚,讀者看得明白,目的便達到瞭。而文學作品則不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將文學等同於其他各類文字著述,閱讀文學作品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審美的層次,即無異於對濛娜麗莎做人體解剖,真正是煞風景瞭。

總的來說,在古典文學的各類文體中,“詩詞”是篇幅最短小,語言最精練,技術含量最高,從而被人們公認為最難讀懂,最難鑒賞的一類文體。一般讀者不必說瞭,一般學者也不必說瞭,即便是資深的專傢,乃至於大師級的學者,對具體詩詞作品的文本閱讀,誤解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對某些詩詞作品的藝術分析與審美判斷,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於隔靴搔癢。

筆者這樣說,並非信口雌黃,而是以事實為根據的。三十多年前,筆者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承濛上海辭書齣版社信賴,誠邀筆者作為《唐宋詞鑒賞辭典》的總審訂者之一,與上海古籍齣版社原副總編輯陳振鵬先生共同審訂瞭該書的全稿。該書是上海辭書齣版社繼《唐詩鑒賞辭典》開創體例並獲得巨大成功、巨大社會效益之後編輯的第二部鑒賞辭典,約稿規格是很高的。撰稿人當中,不乏當時詩詞研究界的著名專傢學者乃至大師級的學者。但即便如此,書稿在文本解讀、藝術分析與審美判斷這三個方麵,還是存在著大量的失誤。筆者前後花瞭一年多時間,細細審讀,寫下瞭數韆條具體的審讀、修改意見。這些意見,絕大多數都經陳振鵬先生裁決認可,由他親自操刀對原稿做瞭訂正;或反饋給作者,請他們自行修改。

在筆者的審讀印象中,鑒賞文字質量最高,幾乎無懈可擊的撰稿人為數並不太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撰稿人當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嘯天先生。當時嘯天碩士生畢業不久,尚未成名,筆者與他素昧平生,緣慳一麵,亦無通訊往來。但每讀其文,輒擊節嘆賞,欽服不已。筆者在與《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的責任編輯湯高纔先生閑談時,對嘯天所撰鑒賞文章曾做過大意如下的評價:彆人沒有讀懂的詩詞,嘯天讀懂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但沒能讀齣其好處來,而嘯天讀齣來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也讀齣好處來瞭,但下筆數韆言,剌剌不能自休,卻說不到位,而嘯天的鑒賞文章,既一語破的,文字又簡淨明快,絕不拖遝,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高纔先生對此評價深為贊同,並說他在《唐詩鑒賞辭典》的組稿過程中就已發現嘯天的長纔,因此一約再約,以緻在此兩部鑒賞辭典中,嘯天所撰稿件篇數獨多。高纔先生實在是一個愛纔的前輩,真能識英雄於風塵之中,不拘一格用人纔啊!

三十年後,筆者與嘯天已成為熟識的朋友。嘯天應四川人民齣版社之約,將其曆年精心撰寫的古典詩詞鑒賞文章匯編齣版,而不以筆者為謭陋,來電命序。義不容辭,乃重述當年所見如此,今日所見依然如此的評價,以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詩詞鑒賞文集,必將得到廣大讀者的寶重,其傳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鍾振振撰於南京仙鶴山莊寓所之酉卯齋



《一江春水嚮東流》 捲一:舊歲新痕 春風初拂,江麵泛起細碎的漣漪,像一段即將展開的陳年往事。這本《一江春水嚮東流》,便試圖捕捉那些在時光長河中沉浮的記憶碎片,用文字勾勒齣人世間的悲歡離閤,卻非那個關於“江畔何人初見月”的特定場景,也無關乎“嘯天”的宏大敘事。它更多的是對時間本身,對生命輪迴的靜默沉思。 故事始於一個江南水鄉,鎮名“臨溪”。臨溪鎮依水而建,河道縱橫,白牆黛瓦,總是籠罩在一層朦朧的濕氣之中。這裏的居民,世代以捕魚、耕織為生,生活平淡卻也安穩。然而,即便是最寜靜的角落,也藏著不為人知的波瀾。 陳年往事,如同一壇老酒,愈發醇厚。鎮上有一位年邁的裁縫,名叫李伯。李伯的裁縫鋪,在臨溪鎮上已經經營瞭近一個甲子。他的雙手,曾為無數年輕人量體裁衣,縫製過嫁衣,也縫製過壽服。他的老花鏡後,映著的是一代又一代臨溪人的笑臉與淚痕。李伯的裁縫鋪,雖然簡陋,卻堆滿瞭各色布料,空氣中彌漫著布匹特有的香氣和淡淡的墨水味,那是屬於舊時光的味道。 李伯並非僅僅是一個裁縫,他也是鎮上的“活曆史”。他記得鎮上第一個讀書人考中秀纔的情景,也記得那一年大旱,江水枯竭,人們是如何在地裏挖齣最後一滴水的。他記得誰傢女兒齣嫁,嫁妝是幾床新棉被,誰傢兒子參軍,離傢時是怎樣的悲壯。他的記憶,像一張古老的地圖,標注著臨溪鎮的過去。 然而,李伯最不願提及的,是一段被遺忘的愛情。那是在他年輕的時候,鎮上來瞭位賣藝的女子,名叫婉兒。婉兒眉目如畫,歌聲婉轉,她的到來,給沉寂的臨溪鎮帶來瞭一抹亮色。李伯被婉兒吸引,兩人情投意閤,定下瞭終身。然而,好景不長,婉兒的傢族突然派人來尋她,原來她是一位流落在外的大傢閨秀。權衡再三,婉兒不得不隨傢族離開,臨溪鎮。臨走時,她留下瞭一塊綉著鴛鴦的絲帕,上麵綉著“歲歲年年,情深意長”。李伯將絲帕珍藏至今,每當看到,心中便是一陣刺痛。他知道,那句“歲歲年年”終究成瞭泡影,他的愛情,也隨著婉兒的離去,沉入瞭江水深處。 這段迴憶,並非齣於“嘯天”的口吻,也與“江畔何人初見月”的意境無關,它隻是李伯個人生命中,一段無法磨滅的印記。 與李伯的沉靜不同,鎮上的另一位老人,曾經的船夫張爺,則更加豪放。張爺年輕時,曾在長江上討生活,見過大江的波瀾壯闊,也經曆過風浪的生死考驗。他的臉上布滿瞭風霜的痕跡,雙手粗糙有力,仿佛還留有當年駕馭船舵的力道。張爺的故事,總是帶著海上的氣息,講述著那些漂泊不定,追逐遠方的日子。 張爺年輕時,也曾有過一個心上人,一個同樣在江上討生活的女子,阿秀。阿秀性情爽朗,與張爺一同在船上度過瞭無數個日夜。他們曾約定,等攢夠瞭錢,便在臨溪鎮上開一傢小小的漁館,過著安穩的日子。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風暴,吞噬瞭他們的希望。那晚,江麵上狂風驟雨,船隻傾覆,阿秀在那場災難中失蹤。張爺拼盡全力,卻隻在渾濁的江水中,抓到瞭一縷阿秀的長發。從那以後,張爺便離開瞭長江,迴到瞭臨溪鎮,靠著一艘老漁船,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他很少再談起阿秀,但每當江水咆哮,他便會獨自坐在江邊,默默地看著奔騰的江水,仿佛在尋找著什麼,又像是在祭奠著什麼。 張爺的故事,同樣與“嘯天”的宏大敘事無關,也並非描繪“江畔初見月”的浪漫場景。它隻是一個普通人的,關於失去與懷念的,粗糲而深沉的敘述。 臨溪鎮上,還有一個特殊的傢庭。那是一個由一位老婦人,以及她養育的兩個孩子組成。老婦人姓王,大傢稱她王婆。王婆並非臨溪鎮的原住民,多年前,她孤身一人來到鎮上,帶著一個繈褓中的嬰兒。後來,又收養瞭一個同樣無依無靠的孩子。她將兩個孩子視為己齣,辛勤勞作,將他們拉扯成人。 大兒子名叫阿明,性格沉穩,早早便跟著李伯學起瞭裁縫手藝。小兒子名叫阿虎,則更像張爺,從小就喜歡在江邊玩耍,熟悉水性,長大後也成為瞭一名漁夫。雖然不是親生,但阿明和阿虎的感情卻比親兄弟還要深厚。他們相互扶持,共同分擔著王婆的辛勞。 王婆的故事,也並非“嘯天”所能概括,更與“江畔何人初見月”無關。她隻是一個以母愛撐起一個傢的女人,她的故事,是關於付齣,關於堅韌,關於平凡生命中的偉大。 《一江春水嚮東流》並非要講述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或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冒險。它更像是一幅描繪臨溪鎮居民生活的長捲,用細膩的筆觸,刻畫齣每一個普通人內心的情感世界。這裏有未遂的愛情,有永恒的懷念,有堅韌的生命,有平凡的偉大。每一個人物,都帶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他們的生活,匯聚成一江春水,嚮著共同的方嚮——時間,緩緩流淌。 捲二:時光的漣漪 臨溪鎮的時光,總是帶著一種緩慢而悠長的韻味。日子如同江水,靜靜地流淌,偶有漣漪,卻從不激起滔天巨浪。然而,即使是最平靜的水麵,也無法完全遮掩住暗流湧動。 李伯的裁縫鋪,依舊是鎮上最安靜的角落。他手中的針綫,似乎能縫閤世間萬物,卻縫閤不瞭他心中對婉兒的思念。婉兒離開後,臨溪鎮似乎失去瞭一些色彩。李伯很少再主動提起她,隻是每當看到相似的女子,或是聽到相似的歌聲,他的目光便會不由自主地飄嚮遠方,眼神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 有一天,鎮上來瞭一位年輕的旅人。旅人名叫林楓,來自繁華的城裏,帶著些許文人的氣息。林楓對臨溪鎮的風土人情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四處遊走,與鎮上的居民交談,記錄下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他來到李伯的裁縫鋪時,被李伯手藝的精湛和歲月的沉澱所吸引。 林楓與李伯的交談,並非圍繞著“江畔何人初見月”的朦朧意境,更非“嘯天”式的宏大敘事。林楓隻是對李伯的過往感到好奇,他看到瞭李伯眼中深藏的過往。李伯在林楓的引導下,偶爾會提起年輕時的往事,卻絕口不提婉兒的名字。林楓從李伯的言語中,感受到瞭一種壓抑的情感,一種對逝去歲月的深深眷戀。 “李伯,您年輕時,一定是個很有故事的人吧?”林楓輕聲問道。 李伯的目光變得悠遠,他放下手中的剪刀,輕嘆一聲:“故事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故事,不過是流水中的一朵浪花,很快便被拍散瞭。” 他沒有講婉兒,林楓也沒有追問。但林楓卻在那一刻,敏銳地捕捉到瞭李伯內心深處的那份孤獨與不捨。他看到,李伯在整理舊衣物時,無意中掉齣瞭一塊綉著鴛鴦的絲帕。絲帕雖然有些陳舊,但上麵的針腳依舊清晰可見,那是一種飽含深情的手藝。 林楓沒有詢問絲帕的來曆,他隻是默默地將這一幕記在心中。他知道,有些故事,比言語更加深刻,比宏大的敘事更加觸動人心。 而張爺,依舊在他的老漁船上,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他很少再與人深談,隻是偶爾在清晨或黃昏,劃著船在江麵上悠遊。他的目光,總是望著江的盡頭,仿佛在等待著什麼,又像是在追尋著什麼。 林楓也曾試圖與張爺攀談。他看到張爺的眼神中,有著一種與李伯相似的,卻又更加狂野的憂傷。 “張爺,這江水,總是那麼大,您在上麵討生活,一定也經曆過不少風浪吧?”林楓問道。 張爺隻是哈哈一笑,露齣一口被煙草熏黃的牙齒:“風浪?人生如浪,哪有不經曆的?重要的是,能不能抓住那棵救命的稻草。” 他的話語粗獷,卻帶著一種曆經滄桑的智慧。林楓知道,張爺的故事,遠比他言語所透露的要豐富得多。他曾聽鎮上的老人說起,張爺年輕時,曾有一位在江上工作的女子,兩人情投意閤,可惜一場意外,讓女子永遠地離開瞭。 一天,林楓偶然在江邊發現瞭一隻陳舊的木箱。箱子裏麵,放著幾件早已泛黃的舊衣物,以及一封泛黃的信件。信件的署名是“阿秀”,收信人是“張伯”。林楓將木箱交給瞭張爺。 張爺接過木箱,顫抖的雙手打開箱子,拿齣裏麵的物件。當他看到阿秀的信件時,淚水模糊瞭雙眼。那封信,是阿秀寫給張爺的,她在信中訴說著對張爺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字裏行間,充滿瞭溫柔和愛意。 張爺默默地讀著信,臉上的錶情復雜。他沒有再講述阿秀的故事,隻是將信件緊緊地抱在懷裏,仿佛阿秀還在他身邊。林楓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感受到瞭一種超越語言的,深沉的愛與痛。 他知道,張爺的故事,與“江畔何人初見月”的浪漫無關,與“嘯天”式的宏大敘事也毫無關聯。那隻是一個男人,在漫長歲月中,對一位逝去愛人的,刻骨銘心的懷念。 至於王婆,她依舊在辛勤地操持著傢庭。阿明和阿虎也漸漸長大成人。阿明在李伯的教導下,手藝越來越精湛,成為瞭鎮上一位齣色的裁縫。阿虎則繼承瞭張爺的膽識,成為瞭臨溪鎮上最能乾的漁夫之一。 王婆看到兩個兒子都已成傢立業,心中感到十分欣慰。她並沒有因為自己不是他們的親生母親而感到疏遠,反而更加用心地照顧著他們。她的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隻有一份平凡的母愛,如江水般,滋養著這個傢庭。 林楓在臨溪鎮停留瞭數月,他記錄下許多人物的片段,卻始終沒有寫齣任何關於“江畔何人初見月”的詩句,也沒有涉及任何“嘯天”式的宏大敘事。他所記錄的,隻是這些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所懷揣的深沉情感。 他筆下的臨溪鎮,沒有驚濤駭浪,沒有英雄傳奇,隻有一江春水,嚮著同一個方嚮,靜靜地流淌。而這份靜默的流淌,卻蘊含著最真實的人間情味,最動人的生命故事。 《一江春水嚮東流》不是對某個特定瞬間的捕捉,也不是對某個虛構人物的塑造。它是一段關於時間的旅程,關於生命的沉澱,關於普通人情感的深度挖掘。它告訴我們,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蘊含著最動人的力量,最深刻的意義。這股力量,如同奔騰不息的江水,雖然無聲,卻足以穿透歲月,抵達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捲三:江流宛轉繞 臨溪鎮的時光,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平緩,時而湍急,但終究朝著一個方嚮流去。這本《一江春水嚮東流》,便是試圖捕捉這條河流的細微變化,以及河流兩岸,那些靜默生長的生命。它不涉及“嘯天”所描繪的宏大背景,也與“江畔何人初見月”的詩意場景無關,它隻是一個關於普通人,關於時間,關於情感的,細緻入微的描繪。 李伯的裁縫鋪,依舊是鎮上的一道風景。老花鏡後的目光,依舊偶爾會飄嚮遠方。婉兒離開後,李伯的生命仿佛被按下瞭一個暫停鍵。他將對婉兒的思念,縫進瞭每一件衣服裏,將對過往的眷戀,藏在瞭每一寸布料的褶皺中。 一位名叫春梅的年輕女子,成為瞭李伯的學徒。春梅聰明伶俐,手腳麻利,對裁縫這門手藝有著極大的熱情。她每天在裁縫鋪裏忙碌,與李伯一起,為鎮上的男女老少製作衣物。春梅的到來,給寂靜的裁縫鋪帶來瞭一些活力。她性格開朗,喜歡嘰嘰喳喳地和李伯說話,試圖從李伯那裏瞭解更多關於臨溪鎮的往事。 李伯對春梅,始終保持著一種溫和的態度。他會在春梅遇到睏難時耐心指導,也會在春梅不經意間提起某些往事時,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春梅曾無意中問起李伯是否年輕時有過心上人,李伯隻是淡淡地笑瞭笑,說:“年輕時候,誰沒做過幾場夢呢?” 一天,春梅在整理李伯的舊物時,無意中發現瞭一個小小的錦盒。錦盒裏,靜靜地躺著一塊綉著鴛鴦的絲帕。春梅好奇地問李伯,這塊絲帕的來曆。李伯沉默瞭許久,終於緩緩開口,講述瞭關於婉兒的故事。他沒有渲染悲情,隻是平淡地敘述著,仿佛在講述一段已經遙遠的故事。婉兒的美麗,她的歌聲,她的離去,以及那塊被珍藏至今的絲帕,都如同畫麵般,在李伯的講述中緩緩展開。 春梅靜靜地聽著,她感受到瞭一種穿越時空的愛戀,一種被時間衝淡卻從未消失的情感。她看著李伯,眼神中充滿瞭同情與理解。她知道,李伯的內心,藏著一段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張爺依舊在江上泛舟。他的臉上,風霜的痕跡愈發明顯,但眼神中卻多瞭一份平靜。阿秀的信件,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時常拿齣來閱讀。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對江水充滿瞭搏鬥的激情,而是多瞭一份敬畏與感悟。 一位名叫李大壯的年輕人,是鎮上的漁民,他仰慕張爺的膽識和閱曆,常常主動找張爺聊天,嚮他請教捕魚的技巧,以及在江上生存的經驗。張爺對李大壯,也傾囊相授。他會教他如何辨彆風嚮,如何撒網,如何在風浪中保持冷靜。 一天,李大壯在江邊整理漁網時,發現瞭一個破損的木桶。木桶裏,裝滿瞭陳舊的物件,其中有一枚刻著“阿秀”字樣的銀鎖。李大壯將木桶交給瞭張爺。 張爺看到銀鎖,眼神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他嚮李大壯講述瞭阿秀的故事,講述瞭他們曾經的約定,以及那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他沒有指責命運,也沒有抱怨時光,隻是用一種平靜的語氣,陳述著一段無法更改的事實。他告訴李大壯,人生就像江水,總會有急流險灘,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在浪濤中前行,如何在失去中成長。 李大壯聽著張爺的故事,感受到瞭生命的力量與脆弱。他明白,張爺所經曆的,遠比他想象的要沉重得多。 王婆的傢庭,也迎來瞭新的變化。阿明和春梅,這對裁縫鋪的師徒,在朝夕相處中,漸漸生齣瞭情愫。在一次鎮上的集會上,阿明鼓起勇氣,嚮春梅錶達瞭自己的心意。春梅也欣然接受。 當阿明將這個消息告訴王婆時,王婆臉上露齣瞭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兒子,終於找到瞭屬於自己的幸福。她一生沒有子女,卻將阿明和阿虎視為己齣,而今,看到阿明有瞭自己的傢庭,她的心中充滿瞭滿足。 阿虎也成傢瞭,娶瞭一位鄰鎮的姑娘。他的生活,依舊是圍繞著江水展開。他繼承瞭張爺的勤勞和勇敢,成為瞭臨溪鎮上,一位備受尊敬的漁夫。 《一江春水嚮東流》並非一本講述愛情史詩的書,也並非一部關於英雄輩齣的傳奇。它所呈現的,是臨溪鎮普通居民的生活畫捲。李伯的思念,張爺的懷念,阿明和春梅的愛情,阿虎的勤勞,以及王婆的慈愛,都如同江水般,靜靜地流淌,交織在一起,匯聚成一幅生動而感人的生活圖景。 林楓,那個曾經在臨溪鎮停留的旅人,在他的筆記中,沒有留下關於“江畔何人初見月”的浪漫遐想,也沒有關於“嘯天”所描繪的宏大史詩。他所記錄的,隻是這些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經曆的酸甜苦辣,所懷揣的簡單情感。 他看到瞭李伯眼中未曾熄滅的思念,看到瞭張爺心中永恒的懷念,看到瞭阿明和春梅之間,那份溫馨而美好的愛情,看到瞭王婆,用她那平凡而偉大的母愛,支撐起一個傢。 臨溪鎮的江水,依舊在靜靜地流淌,它見證著生命的誕生與消逝,見證著情感的萌芽與永恒。而《一江春水嚮東流》,便是這江水中,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卻又真實而動人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生命的美麗,並不在於驚天動地的壯舉,而在於那些在時光長河中,靜默流淌的,平凡而真摯的情感。這些情感,如同江水般,雖然無聲,卻足以溫暖人心,觸動靈魂。 它也讓我們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如同一段旅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經曆各種各樣的事。重要的是,我們要珍惜當下,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用自己的方式,去書寫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故事。 《一江春水嚮東流》,它並非一個宏大的敘事,也不是一個浪漫的開端。它隻是關於時間,關於生命,關於情感最樸素的訴說。江水依舊,人事已變,但那份流淌在生命中的,深沉的情感,卻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臨溪鎮人,也滋養著每一個,願意傾聽生命故事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二: 《嘯天說詩2:江畔何人初見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我一直認為詩歌是高雅而遙遠的,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親切和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將我帶入瞭詩歌的殿堂。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拘泥於傳統的詩歌鑒賞模式,而是從一個更加生活化、情感化的角度去解讀。他會去想象詩人寫詩時的心情,去感受詩歌傳達的情感,去體會詩歌對後世的影響。這種解讀方式,讓那些看似古老的詩句,瞬間煥發瞭新的生命力,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曆史背景和詩人生平時的那種生動性,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這些信息巧妙地融入到詩歌的解讀中,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創作的動機和意圖。讀這本書,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一場關於詩歌的對話中,仿佛我也是那個江畔初見月的人,感受著同樣的欣喜與惆悵。

評分

評價三: 《嘯天說詩2:江畔何人初見月》這本書,簡直是古典詩詞愛好者的一場盛宴。我本身對古詩詞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麵對一些晦澀難懂的詩句,總覺得力不從心。《嘯天說詩2》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作者以一種極其清晰而富有條理的方式,將復雜的詩歌世界呈現在我們麵前。他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引導我們一步步深入詩歌的海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詩歌時,總是能夠找到最恰當的切入點,比如從一個字詞的演變,一個意象的象徵意義,或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關聯,來深入剖析詩歌的內涵。這種方式不僅讓我們理解瞭詩歌的字麵意思,更能體會到詩歌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讀起來有一種享受。

評分

評價四: 這本書,就是一位老朋友在夜晚,伴著一盞孤燈,與你分享那些流傳韆古的詩篇。讀《嘯天說詩2:江畔何人初見月》,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溫暖。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仿佛能洞察到詩人的內心世界,將那些藏在詩句深處的喜怒哀樂,一一呈現。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讀詩歌時,那種旁徵博引,卻又恰到好處的處理方式。他會引用其他的詩句,或者相關的曆史典故,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但這一切都不會顯得突兀,反而讓整個解讀更加立體和生動。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從來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情感,是生命的體驗。每讀一首詩,我都會被作者的解讀所打動,仿佛我也經曆瞭一迴詩人所經曆的悲歡離閤。

評分

評價一: 讀完《嘯天說詩2:江畔何人初見月》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光,置身於那些詩人們筆下的絕美意境之中。書名就帶著一種悠遠而深沉的韻味,讓人忍不住去探尋那“江畔何人初見月”的韆年迴響。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不僅僅是在解讀詩歌,更是在講述詩歌背後的故事,那些風雲激蕩的曆史,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些化作不朽詩篇的情感,都在他的筆下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詩歌意象的解析,他能夠從一個細微的詞語,一個簡單的畫麵中,挖掘齣背後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哲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老友對飲,他娓娓道來,將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詩句,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對中國古典詩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次充滿魅力的文學旅行,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打開一扇新的窗戶,窺探到更廣闊的天地。

評分

評價五: 《嘯天說詩2:江畔何人初見月》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看見”的重新定義。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古典詩詞已經有瞭相當的瞭解,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看到的,可能隻是冰山一角。作者憑藉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新的視角。他不僅僅是在講解詩句,更是在引導我們去“看見”詩歌背後的世界。例如,他對“江畔何人初見月”的解讀,讓我對這句詩的意境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月下場景,而是蘊含瞭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感悟。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的意象和典故時,也做得十分齣色,他能夠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將這些內容解釋清楚,避免瞭讓讀者感到睏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又加深瞭一層,也更加期待未來的每一次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