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山根祯一 著
图书标签:
  • 心房颤动
  • 射频消融
  • 导管消融
  • 心脏电生理
  • 心律失常
  • 介入治疗
  • 临床指南
  • 病例分析
  • 术后管理
  • 并发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91061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9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十年来,导管和外科消融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大进步,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点。导管消融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房颤治疗方法,本书详细阐述了此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八部分: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基础知识、术前及术中管理、操作全图解、导管消融与三维标测、并发症的处理(难点)、术后管理、效果和新进展。全书图文并茂,讲解细致简洁,铜版纸彩色印刷,为读者提供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全面的知识展示,是相关医生的必备之选。

作者简介

山根祯一,日本著名心脏内科专家,在心房颤动消融方面具有很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译李铁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曾在日本留学,多年从事心脏介入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内页插图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一、 导论:心房颤动的挑战与消融术的崛起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功能,代之以快速、不规则的颤动。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心律紊乱,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心房颤动不仅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心悸、乏力、胸闷、头晕等症状,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人群的5倍。因此,心房颤动的规范化管理和有效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内科领域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是心房颤动的主要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心率或恢复窦性心律,但往往疗效有限,且伴随一系列副作用,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心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等,长期应用依从性差,复发率也相对较高。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的患者,手术治疗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选择。 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为心房颤动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导管消融术(Catheter Ablation)的出现,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案。该技术的核心在于精确定位并阻断导致心房颤动的异常电活动源,从而恢复和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通过导管在血管内精准地导引至心脏,利用射频能量或冷冻技术,对引起心房颤动的特定区域进行“消融”,使其失去产生异常电信号的能力。这种精准、靶向的治疗方式,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恢复快,并发症相对少,已成为许多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并逐渐从一种“最后的手段”转变为早期治疗的选项。 本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正是聚焦于这一前沿技术,深入探讨其原理、技术细节、临床应用、并发症防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书旨在为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大家深刻理解导管消融术的精髓,掌握其临床实践的核心要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心房颤动患者。 二、 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探寻异常电活动的根源 要理解导管消融术的原理,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心房颤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上,学界认为房颤的发生主要与左房内肺静脉的触发灶有关。肺静脉是连接左房的特殊结构,其起源于肺部,却又在解剖学上与左房紧密相连。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电生理学标测证实,肺静脉壁内的特殊心肌细胞群,具有高度的自发放电能力,能够发出快速、自主的电冲动,这些冲动进入左房后,便如同“火星”一般,引发心房内的电活动紊乱,导致房颤的发生。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房颤的发生并非仅仅是肺静脉的“触发”那么简单。长期的“基质异常”(substrate abnormality)在房颤的维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质异常指的是心房肌肉本身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心肌细胞肥厚、纤维化、细胞间连接异常、钠通道和钙通道功能紊乱等。这些改变使得心房的传导性降低,形成异常的传导通路,为房颤的持续存在提供了“土壤”。换句话说,即使肺静脉的触发灶被阻断,如果心房基质存在异常,房颤仍然可能复发。 因此,现代的导管消融术不仅仅是简单地“点燃”肺静脉,而是更加强调对心房基质的理解和改造。这包括对左房、右房,甚至心房内的其他关键区域(如冠状沟、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房间隔、二尖瓣环等)进行细致的电生理标测,识别异常的传导、传点以及潜在的“折返环”。通过精准消融这些异常的区域,才能更有效地阻断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此外,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还与多种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这些疾病会改变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促进房颤的发生。因此,在进行导管消融术的同时,积极治疗和控制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提高消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同样至关重要。 三、 导管消融术的技术进展:从单极到三维,从射频到冷冻 导管消融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1. 标测技术的发展: 早期,导管消融术主要依靠体表心电图和体表心向量图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然后通过二维导管在心腔内进行粗略的电生理标测。这种方法效率低,且容易误判。 二维标测(2D Mapping): 随着技术的发展,二维标测导管能够记录心腔内不同部位的电生理信号,帮助判断激动顺序和是否存在折返。然而,二维标测受制于画面信息有限,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其标测能力仍然不足。 三维标测系统(3D Mapping Systems): 这是导管消融技术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三维标测系统能够实时构建患者心脏的三维解剖模型,并在模型上实时显示电生理信号、激动顺序和消融点。这极大地提高了标测的精确度和效率。目前主流的三维标测系统包括CARTO、Ensite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技术原理(如磁场定位、导管几何追踪等)实现三维定位。三维标测系统不仅能够清晰地识别肺静脉入口,还能精确地标测心房内的其他区域,为制定个体化的消融方案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 消融技术的演进: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射频消融是目前最常用的消融技术。它利用射频电流通过导管尖端的电极产生热量,使局部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异常的电活动。射频消融的优势在于其精确控制能量输出,能够形成稳定、可靠的消融线。 冷冻消融(Cryoablation): 冷冻消融是射频消融的重要补充。它利用制冷剂(如氧化亚氮)使导管尖端温度急剧下降,通过低温损伤心肌细胞。冷冻消融的优势在于其“可逆性”(在特定条件下),这为消融过程中评估消融效果提供了便利,也可能减少某些类型的并发症。例如,如果误触到重要的神经或血管,可以通过升温来逆转损伤。 脉冲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 作为一项新兴的消融技术,脉冲场消融正迅速崭露头角。它利用纳秒级的短脉冲电场,对心肌细胞产生不可逆的电穿孔效应,从而实现心肌消融。PFA的优势在于其选择性高,对周围的神经、血管、食管等组织损伤小,理论上可以显著降低心包填塞、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消融速度更快。 3. 图像引导与融合技术: 为了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将三维解剖信息与医学影像(如CT、MRI)相结合的图像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术前采集的CT或MRI数据,构建精细的心脏三维模型,然后在三维标测系统中进行图像融合。这使得术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识别解剖变异,并更精确地导航导管,避开重要的解剖结构。 四、 导管消融术的临床应用:适应症、禁忌症与手术流程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房颤患者,其临床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1. 适应症: 症状性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如心悸、乏力、胸闷、头晕等,且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 药物治疗失败或拒绝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因副作用无法继续用药。 有卒中风险,但拒绝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谨慎选择): 对于某些高卒中风险但因各种原因不愿长期抗凝的患者,在充分评估风险后,可考虑消融。 某些特殊情况: 例如,某些围手术期房颤,或者房颤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通过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可能带来获益。 2. 禁忌症: 急性感染或发热。 近期心肌梗死。 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 活动性血栓形成,尤其是左房或左室血栓。 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近期接受过大手术,身体状况无法耐受。 明确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消融风险过高。 妊娠。 3. 手术流程概述: 导管消融手术通常在导管室进行,采用局部麻醉和镇静。 穿刺入路: 通常通过股静脉穿刺,将鞘管置入。 导丝和导管置入: 术者通过鞘管将特制的导丝和导管导引至心脏。 三维标测: 启动三维标测系统,构建患者心脏的三维模型,并实时记录电生理信号。 解剖标测: 明确左房、右房的解剖结构,识别肺静脉开口。 电生理标测: 记录肺静脉的电生理活动,寻找触发灶;对心房基质进行评估,寻找异常传导。 消融操作: 使用射频或冷冻能量,在识别出的异常区域进行消融,旨在隔离肺静脉,或阻断异常的折返通路。 术后评估: 消融完成后,进行心律复律的评估,观察患者是否能够维持窦性心律,并进行心脏起搏测试,验证消融效果。 拔管与缝合: 手术结束,拔出导管和鞘管,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或缝合。 五、 并发症的防治与风险管理:确保手术安全 虽然导管消融术已相对成熟,但作为一项介入性手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监测,是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 1. 常见并发症: 出血和血肿: 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是常见并发症,通常可以通过加压包扎得到控制。 血管损伤: 导管在血管内操作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假性动脉瘤。 栓塞事件: 心脏内血栓脱落导致卒中或肺栓塞。 心包填塞: 消融能量穿透心肌,损伤心包膜,导致心包腔积液,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食管损伤: 左房后壁与食管紧邻,左房消融时可能损伤食管,引起瘘管,风险极高。 喉返神经损伤: 导致声音嘶哑。 肺静脉狭窄: 消融导致肺静脉口狭窄,影响肺部血液循环。 心脏穿孔: 导管或消融能量穿透心壁。 2. 防治策略: 术前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评估凝血功能,排除禁忌症。 术中精细操作: 熟练掌握导管操作技巧,使用三维标测系统精确导航,选择合适的消融能量和参数,避免过度消融。 影像学辅助: 利用CT、MRI等影像学技术,提前了解解剖结构,特别是左房后壁与食管的距离。 监测与警示: 术中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信号。 辅助器械: 使用食管温度监测仪、特制的消融导管等,降低特定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管理: 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注意有无出血、血肿,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六、 未来展望:精准化、个体化与智能化 导管消融术在心房颤动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发展并未止步。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将朝着更加精准、个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更精准的靶向消融: 随着对房颤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的消融将更加强调对“触发灶”和“基质”的精准识别和靶向改造,可能发展出更精细的消融策略。 人工智能(AI)在房颤管理中的应用: AI技术有望在房颤的早期诊断、风险预测、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术中导航优化以及术后复发预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型消融技术的研究: 除了脉冲场消融,可能还会有其他新型的消融技术出现,以提高消融的效率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化: 结合患者的基因信息、影像学特点、生活方式等,制定真正个体化的消融方案,最大化治疗效果,最小化风险。 远程监测与管理: 结合可穿戴设备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对房颤患者术后状态的持续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复发迹象,提供早期干预。 结论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一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心房颤动这一常见且复杂的疾病,从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出发,详细阐述导管消融术的原理、技术进展、临床应用、并发症防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书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助力其掌握这一重要的介入治疗技术,从而为广大心房颤动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本书的研读,相信读者将能够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医学领域最令人震撼的进步,莫过于那些能够直接解决病灶,恢复身体正常功能的疗法。而《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这本书,恰恰聚焦于这样一个领域。心房颤动,这个词汇我并不陌生,身边也有亲友曾为此烦恼。过去,我对于这类心脏问题的处理方式,印象中还停留在药物治疗或者相对复杂的开胸手术。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了解到了一种更加微创、更加精准的治疗手段。导管消融术,光听名字就充满了科技感和前沿性。我特别想知道,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它是否需要将细小的导管插入到心脏的特定区域,然后利用某种方式来“关闭”那些异常的电信号通路?它对于患者来说,除了治疗效果,在恢复期、并发症风险等方面,与传统治疗相比有哪些优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解答我的这些疑问,让我对这项现代医学的伟大成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或许还能给身边有类似困扰的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技和医疗交叉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当看到《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心房颤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身体的不适感,而“导管消融术”,则传递出一种精细、微创的治疗理念。我设想,这项技术一定需要高度的精准度和专业知识。我非常渴望了解,医生们是如何通过一根细小的导管,在复杂的心脏结构中进行导航,找到那些引起心律失常的“源头”?他们又是如何利用特定的能量,比如射频或者冷冻,来“烧灼”或者“冻结”这些异常区域,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这项技术的奥秘,让我明白它的操作原理、适应症,以及它为患者带来的实际益处。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现代医学在攻克疑难杂症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和无限潜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生命科学发展一直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深知现代医学的飞速进步。当我在书架上瞥见《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涵盖的专业领域所吸引。心房颤动,这个词语在医学新闻和健康科普中经常出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导管消融术”,则代表着一种更加微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向,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很好奇,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在不打开胸腔的情况下,精准地找到并修复心脏中引发异常跳动的区域?它背后涉及哪些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电生理学知识?我想了解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从术前的评估,到术中的操作,再到术后的恢复和长期效果。这本书的价值,我相信不仅仅在于对一项具体医疗技术的介绍,更在于它所展现的医学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不懈追求。

评分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修复”身体“故障”的技术非常着迷。当我在书店的医学健康区看到《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这本书时,它的名字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心房颤动,听起来就像心脏的“小混乱”,而“导管消融术”则像是给这份混乱一个精准的“纠正”。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如此精细地在心脏内部进行“手术”?是否就像电影里那样,有一位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通过精密的仪器,在体内进行操作?我非常想知道,这项技术是如何定位到那些引起心律失常的“ faulty pathways”,又是如何通过“消融”来解决问题。我脑海里构想着各种画面:也许是微电流的刺激,也许是激光的热能,又或者是某种更先进的能量运用。我对它的操作过程、恢复时间,以及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实际改善程度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了解这项技术究竟有多么神奇,又为多少患者重拾了健康的心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简洁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充满希望的感觉。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对一些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微创手术。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标题《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之前对心房颤动的了解仅限于“心跳不规律”这个层面,从未深入了解过其治疗手段。想象一下,只需要通过一根导管,就能解决困扰许多人的心律失常问题,这简直是医学上的奇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医学进步的窗户。我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介绍这项复杂而精密的治疗过程,让我明白它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它能为患者带来怎样的福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更能传递出医学的温度,让读者感受到科技进步背后,是对生命健康的无限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