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由清代医家汪文绮所著,约成书于清乾隆九年(1744)。分上、下卷,该书是对《濒湖脉学》进行注释的脉学著作,书中论述27种脉,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等。以脉统证,脉证相参,共述病证76种。并据脉施治,因方施药,融脉、证、治、方于一体。本书现仅存一种刻本,即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杨德先近文堂刻本启吉野史藏版。此次整理即以该刻本作为底本,采用他校和理校的方法,他校则以本书所引著作之通行本为校本。其中主要使用的《濒湖脉学》采用的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等附刻本。
清代医家。字蕴谷,安徽海阳(即休宁县海阳镇)人。生卒年代失于详考,约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中。世医出身,其父汪十洲、堂兄汪广期,皆以医名于当时。文绮继承父兄业,幼时即留心医药,稍长攻读医经,自《内》《难》迄至金元诸家,靡不淹贯,并对明代张介宾的学术经验研有心得,治病强调扶阳抑阴,在医理、临床方面均多有建树。他生平“好读书,博涉如举子业,尤喜为诗”,其著作除本书外,另有《杂症会心录》刻本刊行于世。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脉学注释汇参证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中医脉学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这个领域学识渊博、内容庞杂,历代名家对此都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和阐释,这些往往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这本书的名字“注释汇参证治”恰好点出了它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古籍,而是通过“注释”来解读,通过“汇参”来整合,最终指向“证治”的临床应用。我非常期待它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脉学理论中,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帮助理解不同脉象的本质含义,以及它们与具体病症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证治”这一环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临床案例和方药佐证,让那些抽象的脉象描述变得生动起来,切实指导临床实践。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想要深入探究脉学奥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极为便利的途径。
评分拿到《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脉学注释汇参证治》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注释部分。中医的古籍,尤其是涉及脉象的,往往用词精炼,但背后蕴含的意义却极其丰富,有时甚至充满“象外之意”。单凭字面理解,很容易陷入僵化的境地。因此,一本好的注释,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直击要义。我希望这本书的注释不仅是简单的词语解释,更能深入到脉象产生的生理基础、其在病理状态下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医家对其的独到见解。更进一步,书中提到的“汇参证治”,意味着它应该能将同一脉象在不同病症中的出现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对比不同医家在这些情况下的治疗方药。这对于理解脉象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以及如何根据脉象灵活调整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如果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到详实可考,引用可靠的古籍出处,并能兼顾理论的深度与临床的实用性,那么它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脉学注释汇参证治》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感。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脉学理论都深感着迷,总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深邃而独特的诊断体系,蕴含着古人对人体运行规律的精妙洞察。而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汇聚”与“参证”的气息,仿佛将零散的脉学知识汇集成册,并提供了相互印证的视角。我尤其好奇的是,它会如何处理历代医家在脉象阐释上的异同,是否能从中梳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脉学发展脉络?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复杂而精微的脉象描述本身就是一大挑战,更何况还要结合具体的病症进行辨证论治。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详实的注释,并辅以不同医家对于同一脉象在不同病症下的认识,我想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学习脉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究竟能否如其名所示,真正做到“汇参证治”,将历代脉学大家的心血融会贯通,我拭目以待,非常希望能在其中找到解答。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和解读中国古代脉学理论的著作,《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脉学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性和精妙性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注释”二字,预示着它将为我们揭示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原文,帮助我们理解脉象背后深层的含义。而“汇参”和“证治”这两个词,更是点睛之笔。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不同医家对于同一脉象在不同病症下的认识差异,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这些脉象来推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这种“参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避免陷入一家之言的局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做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临床的指导性,能够真正成为连接古今、融会贯通脉学理论的桥梁,为我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和实践指导。
评分读完《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的初稿,我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更多的是对古人智慧的敬畏和对现代医学思维的审视。本书在对古代脉学经典进行梳理和注解的过程中,无疑展现了编撰者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同一脉象的解读进行比对的部分,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多角度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窥见脉学理论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和丰富起来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代的医学理论过于抽象,但这本书似乎试图用一种更加贴近临床实际的方式来解读这些经典。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更是对临床应用思路的引导。通过对“汇参证治”的强调,我感觉这本书并非止步于理论的堆砌,而是积极地尝试将脉象的精妙变化与实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联系起来,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更为坚实和多样的参考依据。对于那些想要超越表浅认识,深入理解脉学背后精髓的医者和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