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是關於文化力量的形成機製、作用機理和社會影響的基本立場和觀點。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主要分析瞭文化的靜態錶徵、動態錶徵、能量錶徵、差異錶徵,提齣的文化範疇論、文化邊界論、文化符號論和文化動力論等問題,闡釋瞭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的敘事方式及話語轉換,分析瞭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動力思想與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馬剋思主義科技動力思想與當下的科學技術創新、馬剋思主義精神動力思想與當下精神力量的錶達。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對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研究,有助於加強人們對馬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文化自覺和價值自覺,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作者簡介
孟憲平,河南瀋丘縣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馬剋思主義文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兼及政治學中的製度建設問題。先後主持3項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分彆是:“轉型期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機製研究”(08BKS055)、“非製度化生存的負麵效應及其治理研究”(10BZZ00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常態化研究”(13BKS075);主持完成1項全國博士後麵上基金項目和4項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在《光明日報》、《科學社會主義》、《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或摘編轉載15篇。著有《以人為本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領導乾部能力研究》、《領導乾部心理問題特彆調查與解讀》等著作。獲得省部級以上學術奬勵5項。
目錄
緒論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研究理路
第一章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邏輯起點和概念解說
第一節 文化的起源及其常見概說形式
第二節 文化的認識維度和解釋嚮度
第三節 文化的多元錶徵及其存在形式
第四節 文化的精神格調和社會文明
第二章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學理基礎及立論方式
第一節 文化範疇與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文化符號與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話語錶徵
第三節 文化邊界與馬剋思主義文化力量的防禦功能
第四節 文化力量與馬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自信品質
第三章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敘事場景及其當代中國的話語轉換
第一節 馬剋思恩格斯文化動力思想的話語結構和敘事基礎
第二節 第二國際時期文化動力思想敘事的變異及批判
第三節 列寜斯大林文化動力思想敘事及其實踐
第四節 當代中國文化動力思想的話語轉換及敘事方式
第四章 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
第一節 馬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力量的解析
第二節 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力量的錶達要求
第三節 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力量的作用途徑
第四節 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力量的發揮及意識形態建設使命
第五節 主流意識形態力量貫徹中存在的偏差
第五章 馬剋思主義科技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科技創新
第一節 馬剋思主義對科學技術力量的一般描述
第二節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科學技術力量及其異化
第三節 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科學技術力量及其實踐
第四節 網絡時代的技術力量與人的未來發展
第六章 馬剋思主義精神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第一節 馬剋思主義精神動力思想的基本觀點
第二節 精神力量的時代境遇與文化自信
第三節 民族精神的力量與文化自信
第四節 精神力量的錶達與文化自信
第五節 精神力量的價值取嚮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六節 精神力量的實踐路嚮——以對《共産黨宣言》的學、思、行為例
第七章 馬剋思主義文藝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文藝發展
第一節 文藝力量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文藝力量的積聚與文化遺産的價值積澱
第三節 文藝力量的性質及中國特色的錶達方式
第四節 文藝粗鄙化的消極影響及治理思路
第八章 馬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批判性闡釋與當代中國的宗教政策
第一節 馬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虛幻性的闡釋
第二節 馬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社會性的闡釋
第三節 馬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暫駐性的闡釋
第四節 宗教文化力量的畸變與民族自決權異化
第五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宗教政策及其實踐
第九章 當代國外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述略
第一節 意識形態力量的多樣化解釋
第二節 大眾文化力量的多元化形式
第三節 技術力量與理性力量的多重變奏
第四節 西方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與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之比較方法
結語 文化不是烏托邦文明托起中國夢
第一節 烏托邦的想象:虛幻的還是真實的
第二節 烏托邦的內容:抽象的還是具體的
第三節 烏托邦的維度:有界的還是無界的
第四節 在現實與未來之間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一、“創造說”:人類創造成果的總和
文化的創造性錶現在很多方麵,是在創造主體和創造對象的相互結閤中産生的,也是人通過實踐活動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一種方式。創造性文化活動可以分為物質生産活動、精神生産活動以及理論創新活動,它的每一類活動都有自己的主導性方法並在總體上取決於人的認識、願望和能力。因此,文化是我們個人、社會之間的關係網,是使我們在社會和國傢內生活在一起的圖像和抽象,是我們生活的基本要素。
西方社會中,把文化視為人的活動的觀點,源於歐洲社會中的“個性”意識。這種觀點認為,文化是在人的活動中錶現齣來的各種精神,後來又演化為哲學意義上的“活動”。與此相反的觀點是否認文化活動是人的本質,他們從理性分析轉入非理性研究,叔本華、尼采等為代錶的存在主義派持有此說。新康德主義者試圖重新審視上述問題,卡西勒的文化象徵結構說和鬍塞爾的“生命世界”,是注重文化的人際因素的代錶。韋伯的觀點具有摺中傾嚮,他一方麵承認“活動”對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麵又推崇其他因素對價值觀的作用。實際上,影響文化的因素包括人們生存和活動的社會環境,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成果,人的力量和能力,社會、民族和文明的發展程度,曆史發展的水平。可見,文化活動有自己的特質及其所引起的迷誤。當人以自主性活動進行創造時,人與自然的貼近和疏離同時存在,二者在主體客體化及客體主體化過程中變得復雜化瞭,當人界定行為的界限時,也意味著在某一方麵的秩序有可能變得僵化。因此,文化活動所引起的迷誤,錶現為主客體相互關係上的悖論以及認識的眼界和局限性。早期為生活而創造的文化常常帶有認識的局限性和對未來預見性的不足,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傢思想中有不少這樣的述說。由於“道”經常飄忽不定,其伴隨的文化意念也比較虛幻,在一些人心中,詞語如淙淙泉水,行為就像飛鳥在天,學習就如捕風捉影,認知無疑癡人說夢。神學所評價的文化世界是沒有邊際的,它用所謂的心靈對話構建齣來,也用心靈選擇自己的生活之道。對這種文化迷誤,恩格斯認為:“現代的自然研究不同於古代人的天纔的自然哲學的直覺,也不同於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散的並且大部分都無果而終的發現,它是唯一得到科學的、係統的、全麵的發展的自然研究——現代的自然研究同整個近代史一樣,發端於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我們德國人根據我們當時所遭遇的民族不幸稱之為宗教改革,法國人稱之為文藝復興,而意大利人則稱之為16世紀,但這些名稱沒有一個能把這個時代充分地錶達齣來。”①那個時期的文化思維並不是完全接近事實的,它在很多時候,“從歪麯的、片麵的、錯誤的前提齣發,循著錯誤的、彎麯的、不可靠的道路行進,往往當正確的東西碰到鼻子尖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它(普利斯特列233)”②。視而不見、覺而不察造成的麻木態度使人難以深入到文化本質之中。
……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馬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