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为上世纪80至90年代出版的《曾国藩全集》的修订本。
《曾国藩全集(套装全31册)》分奏稿、批牍、诗文、读书录、日记、家书、书信7个部分。其中奏稿12册、批牍1册、诗文1册、读书录1册、日记4册、家书2册、书信10册,共31册。
此次修订,新增五十万字,以增收佚文为主要内容。奏稿部分新增24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出自1993年版台湾“故宫博物院”《先正曾国藩文献汇编》。批牍部分新增2件。诗文部分增收80余件。读书录部分增收新发现之曾氏后人誊录的《诗经》批注。日记部分增收道光二十一年元旦日记及咸丰元年、二年间的《绵绵穆穆之室日记》与同治八年、九年、十年间的《无慢室日记》。家书部分增收20余件。书信部分增收40余件。所有增收之件的来源,均于该页脚注中注明。除此以外,改正初版中的个别差错,弥补其不足之处,也是这次修订的要务。在编排上,尤其以诗文部分变动较大,用功颇多。修订者借助学术界的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将每篇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考订,然后依类依时重新排序。
《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套装全31册)》为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出版的《曾国藩全集》的修订本。《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套装全31册)》分奏稿、批牍、诗文、读书录、日记、家书、书信7个部分。其中奏稿12册、批牍1册、诗文1册、读书录1册、日记4册、家书2册、书信10册,共31册。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
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
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
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厉害的人物。”
——毛泽东
“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
——蒋介石
奏稿之一(道光二十三年至咸丰五年) 第一册
奏稿之二(咸丰六年至咸丰十年) 第二册
奏稿之三(咸丰十一年) 第三册
奏稿之四(同治元年正月至六月) 第四册
奏稿之五(同治元年七月至十二月) 第五册
奏稿之六(同治二年) 第六册
奏稿之七(同治三年正月至九月) 第七册
奏稿之八(同治三年十月至同治四年) 第八册
奏稿之九(同治五年至同治六年) 第九册
奏稿之十(同治七年至同治八年六月) 第十册
奏稿之十一(同治八年七月至同治九年六月) 第十一册
奏稿之十二(同治九年七月至同治十一年二月) 第十二册
批牍 第十三册
诗文 第十四册
读书录 第十五册
日记之一(道光十九年至咸丰九年) 第十六册
日记之二(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 第十七册
日记之三(同治三年至同治六年) 第十八册
日记之四(同治七年至同治十一年) 第十九册
家书之一(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一年) 第二十册
家书之二(同治元年至同治十年) 第二十一册
书信之一(道光二十一年至咸丰八年) 第二十二册
书信之二(咸丰九年至咸丰十年九月) 第二十三册
书信之三(咸丰十年十月至咸丰十一年) 第二十四册
书信之四(同治元年正月至闰八月) 第二十五册
书信之五(同治元年九月至同治二年五月) 第二十六册
书信之六(同治二年六月至同治三年五月) 第二十七册
书信之七(同治三年六月至同治四年) 第二十八册
书信之八(同治五年) 第二十九册
书信之九(同治六年正月至同治八年八月) 第三十册
书信之十(同治八年九月至同治十年) 第三十一册
退至码头铺地方屯聚。初二日,有赴锦田救援之江华右哨千总王兴祖带兵百名往剿,该匪率众抗拒,经王兴祖击杀数十名,该匪分股围攻,王兴祖受伤阵亡。
又据桂阳州属之代理蓝山县知县张嗣康禀报:有由江华等县窜来匪徒六七百人,于六月初五日黎明攻扑县城,先经该县访闻,会同营弁士绅,督率兵勇,登陴守御,施放枪炮,伤毙多名,并追杀执旗头目一名,夺获木印四颗,旗帜刀矛等件。复在影亭地方生擒贼目二名,均即就地正法。
又据衡州府属之署酃县知县邱华东,会营督同士绅兵勇团总人等,陆续拿获各处窜来零匪柳三等数十名。
又据江华县营禀报:有广西贺县匪徒五百余人窜入县境,经护永州镇标左营游击中军守备陈进榜,会督在事文武士绅,督率兵勇团壮,合力堵剿,于六月二十二、三等日,擒杀数十名,复经岭东营守备周云耀暨把总王建勋等,节次在木宅村等处擒杀贼匪多名。八品军功战兵宋廷善追贼阵亡,身受十七伤。并据周云耀禀报,首犯钟乃康已据粤省桂岭团拿获。
又据临武县营禀报:六月十六日,有匪徒数百人在该县水东地方掳抢,当即督率兵勇,伤毙多名,生擒二十余名,夺获旗帜刀矛等件各等情。此永明等七厅县剿办粤西土匪之情由也。
又据署兴宁县知县傅祥华禀报:七月二十六日.探有广东乐昌县匪徒,窜入县属南乡上五甲地方,四处抢掠,现已会营驰往堵御。旋据署郴州知州邹道垄等禀报,该匪已由水路直扑县城,势甚危急。适臣预委留防郴、桂一带之候选县丞王鑫,由桂东县督带绅勇二百余人,轻骑倍道,连夜疾驰,赶往救援。该员自负戈矛,跣足前倡,于二十九日卯刻抵县。因此股匪徒深知战法,最为凶狠,当即先设疑兵,出其不意,分路攻剿。
……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待人接物”的智慧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曾国藩在书中对于“处世”的论述,充满了老练和圆滑,但又并非世故,而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规则的尊重之上。他提倡“多思少言”,在与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避免因言语失当而招惹是非。这与现代社会许多人急于表达、热衷于发表观点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对于“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客套,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谦逊。他认为“礼”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润滑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交友”的看法,他强调“择友而交”,宁缺毋滥,与志同道合、品行端正的人交往,而远离那些损友。这种对社交的理性态度,在当下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关于“处理复杂关系”的经验,对于我们在职场、家庭乃至社会中,如何化解矛盾,赢得尊重,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他用一种极其平和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教导我们如何在人海中游刃有余,同时保持内心的清明。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治学方法和人生修养之道很感兴趣,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曾国藩在书中分享了他“读书”的经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理解”和“实践”。他提倡“精读”,一次只读一本书,反复钻研,直到完全领悟。这种慢节奏、深层次的学习方式,与当下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但却让我看到了知识积累的真正力量。他对于“勤”的执着,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完善的极致追求。他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详细到令人发指,但正是这种高度的自律,才成就了他非凡的成就。在“修身”方面,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静坐”、“读书”、“写日记”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能帮助人净化心灵,提升境界。让我特别触动的是他对“知耻近乎勇”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他坦诚地记录自己的缺点和反思,这种自我剖析的精神,对于我们反思自身,改进缺点,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有修养的人。
评分这本书我才刚开始翻阅,就被其中对治家之道的精辟论述深深吸引。曾国藩在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孝”的重要性,这绝非简单的尊老爱幼,而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仅仅是要求子女对父母恭顺,更重要的是要“敬”,将父母视为家中最重要的“客”,体现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的细微之处。这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父母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觉得理所当然,却忘了那是“家”的根基。曾国藩的文字朴实无华,但字字珠玑,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家庭图景。他倡导的“勤”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不论是读书还是家务,他都要求事必躬亲,不懈怠,不敷衍。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整个家庭的责任。读到关于“耻”的部分,更是让我汗颜。他认为一个人不应甘于平庸,更不应因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羞耻,而是应该将这份羞耻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对于许多在挫折面前容易自暴自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古籍,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如何经营好自己家庭,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之人的人生指南。
评分最近一直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无意中翻到这本书,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曾国藩在书中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特别是他如何在一盘散沙的晚清局面中,整合力量,建立湘军,并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其战略眼光和用人之道,至今读来仍觉惊叹。他对于“忠”的理解,并非愚忠,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对百姓责任感的基础之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而非仅仅追求个人的权势和名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识人”的论述,他详细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才能和品德,以及如何去辨别和运用他们。在团队建设方面,他强调“公平”和“赏罚分明”,避免任人唯亲,而是根据实际能力和贡献来决定奖惩。这种务实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书中关于“军事”的策略,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对于理解现代的战略决策和资源配置,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对“慎重”的强调,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反复权衡,不急于求成,而是等待最佳时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古代政治家如何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格局和担当。
评分最近有幸读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的哲学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曾国藩在书中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谋略,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他对于“因势利导”的运用,让我看到了他在复杂局面中,如何顺应潮流,借力打力,而不是逆势而行。他强调“未雨绸缪”,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一种极具远见卓识的态度。我尤其欣赏他对“时机”的把握,他从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等待,直到最佳时机出现,然后一击即中。这种“静待花开”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适用,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书中关于“领导力”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是如何激发团队的潜能,如何凝聚人心,并最终达成目标。他不是靠权威压制,而是靠人格魅力和智慧去感召。让我最为触动的是他对“天命”的理解,他认为在尽人事之后,也要尊重天命,不强求,不怨天尤人。这种豁达的人生观,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古代智者,是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评分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