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集

曾纪泽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纪泽 著,喻岳衡 校
图书标签:
  • 曾纪泽
  • 清史研究
  • 史学
  • 近代史
  • 史料
  • 学术
  • 历史
  • 清朝
  • 文献
  • 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05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325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湖湘文库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30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纪泽集》主要内容为曾纪泽对当时中国在打破闭关自守的局面以后,在列强环伺、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的形势下,应如何吸取西方有价值的东西,以振兴积弱的中国,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他在《伦敦致丁雨生中丞》一函中说:“纪泽自履欧洲,目睹远人政教之有绪,富强之有本,艳羡之极,愤懑随之。”他自己就努力学习西学,广泛涉猎过近代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并能著文介绍推广。他三十二岁才开始学习外文,却能用英语交谈,以英文写作和核改外交文件,这在当时士大夫鄙夷西学、保守气氛浓厚的环境下,是很不容易的。在他出使期间,除刻苦学习英语、法语外,还广泛了解各国历史和民情风俗,考察其工商各业,研究国际公法,以求通过外交途径,努力维护国家权益,希望学习西方的长处,致国家于富强。所有这些,都在他的《遗集》里有所反映,也都说明他后来在外交上取得成就,决不是偶然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他的这部传世不多的《遗集》,校点出版。《曾纪泽集》原名《曾惠敏公遗集》,共十七卷,其中奏疏六卷,文集五卷,诗集四卷,日记二卷。曾纪泽死于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四年之后,到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他的这部《遗集》就由江南制造总局刊印出来了,应该说保存的资料是比较完整的。

作者简介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晚清大臣曾国藩的次子。《清史稿》上有传,称他“少负隽才”。从他的《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中国在打破闭关自守的局面以后,在列强环伺、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的形势下,应如何吸取西方有价值的东西,以振兴积弱的中国,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他在《伦敦致丁雨生中丞》一函中说:“纪泽自履欧洲,目睹远人政教之有绪,富强之有本,艳羡之极,愤懑随之。”他自己就努力学习西学,广泛涉猎过近代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并能著文介绍推广。他三十二岁才开始学习外文,却能用英语交谈,以英文写作和核改外交文件,这在当时士大夫鄙夷西学、保守气氛浓厚的环境下,是很不容易的。在他出使期间,除刻苦学习英语、法语外,还广泛了解各国历史和民情风俗,考察其工商各业,研究国际公法,以求通过外交途径,努力维护国家权益,希望学习西方的长处,致国家于富强。所有这些,都在他的《遗集》里有所反映,也都说明他后来在外交上取得成就,决不是偶然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他的这部传世不多的《遗集》,校点出版。《曾纪泽集》原名《曾惠敏公遗集》,共十七卷,其中奏疏六卷,文集五卷,诗集四卷,日记二卷。曾纪泽死于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四年之后,到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他的这部《遗集》就由江南制造总局刊印出来了,应该说保存的资料是比较完整的。

目录

奏疏
卷一
奏抵上海随带人员疏
恭报开用关防日期片
补授太常寺少卿谢恩疏
恭报出洋日期疏
恭报抵法呈递国书日期疏
请赏法兰亭宝星片
派员驻法片
恭报抵英接印日期谢恩疏
缴呈木质关防片
派员驻英片
谒见英主呈递国书日期疏
法国铸钱咨请转奏缘由疏
参赞期满销差拣员充补疏
翻译官张斯枸暂归美日秘使臣差遣缘由片
请奖期满人员疏
特参不法武弁片
请恤积劳病故县丞片
补授大理寺少卿谢恩疏

卷二
派使俄国大臣谢恩疏
敬陈管见疏
与总署电报密商情形片
恭报由英启程日期疏
刊刻三国参赞木质关防片
恭报抵俄接印日期谢恩疏
道员邵友濂因病请假暂留供职片
原驻俄国人员请留洋当差片
谒见俄君呈递国书日期疏
请奖翻译官片
请恤新加坡病故领事片
俄使到京议约派员回京疏
遴员署俄法参赞片
遵旨改订俄约盖印画押疏

卷三
请奖出洋人员疏
谢恩缴电旨疏
署理参赞未能饬回本任片
改订俄约办事艰难情形疏
拣员补领事疏
恭报赴俄换约日期疏
携带参赞官暂赴俄都片
补授宗人府府丞谢恩疏
……
卷四
卷五
卷六
文集
诗集
日记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与世界:一部激荡变革的史诗 曾纪泽,这位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崭露头角的湘军名将、杰出外交家,他的名字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紧密相连。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在积贫积弱的境况下,如何努力寻求自强,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为国家争取生存空间的生动写照。而《曾纪泽集》,正如其名,并非仅仅是个人文集的汇编,它更是一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外交、思想深刻变革的镜子,是一部解读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应对挑战的必读之作。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曾纪泽所处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的屈辱,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洋务运动的兴衰,以及甲午战争的惨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同潮水般塑造了曾纪泽的人生轨迹,也定义了他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读者将在此书中看到,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晚清士大夫阶层,尤其是像曾纪泽这样有识之士,是如何在守旧与革新之间摇摆、挣扎,并最终试图探索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道路。 曾纪泽的政治生涯,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他早年追随左宗棠,在平定捻军、收复新疆等重大军事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才华远不止于沙场。在成为驻英、法、比、俄等国大臣后,曾纪泽开始了他更为波澜壮阔的外交生涯。本书将详细梳理他在处理与列强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高超外交手腕。例如,在签订《伊犁条约》的问题上,他如何凭借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为中国争取到相对有利的条件,避免了国家进一步的损失。他与俄国在新疆问题上的周旋,与西方列强在商贸、通商等一系列条约上的谈判,都将在此书中得到详尽的展现。这些外交活动,不仅关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更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和民族命运的走向。 本书并非只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外交舞台,它同样深入挖掘了曾纪泽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在那个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曾纪泽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他是否曾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他又如何看待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本书将通过分析曾纪泽的奏折、书信、以及他参与的各类讨论,来呈现他作为一位传统士大夫,在面对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时,所产生的认知冲击与思想调整。他提出的“塞防”“海防”等战略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军事学说的色彩,但其背后蕴含的危机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本书也将探讨他对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洋务派核心思想的理解与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曾纪泽集》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中国社会面貌的独特视角。曾纪泽的足迹遍布欧洲,他亲身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他在奏折中对西方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教育体系的描述,为我们理解当时国人对西方的认知提供了一手资料。他所记录的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近代欧洲画卷。这些观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睁眼看世界”过程中所经历的震撼与反思。 本书也触及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下,传统士大夫如何评价自身文明,如何吸收外来文明,如何为国家寻求解困之道,这些都是曾纪泽所面临的挑战。他并非一味排斥西方,也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在学习借鉴中,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种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艰难探索,正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旋律。本书将通过曾纪泽的言行,展现这种探索的曲折与复杂。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以往“朝贡体系”下的中国外交不同,近代中国被迫进入了一个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体系。曾纪泽作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表,其外交活动,是近代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标志。本书将分析他在国际交往中所秉持的原则,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外交的艰辛与不易。 《曾纪泽集》的意义,还在于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国家的发展也充满着各种挑战与抉择。曾纪泽的贡献,在于他以其毕生的努力,为近代中国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为民族生存与发展,探索了一条艰难而宝贵的道路。本书的阅读,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会到那个时代精英们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命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如何面对挑战、融入世界、走向现代的史诗。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国,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开《曾纪泽集》,是被那泛黄的书页和古朴的装帧吸引。我一直对晚清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充满好奇,而曾纪泽,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既熟悉又带着几分神秘。我并非历史学家,也非研究者,只是一个对旧时文人雅士生活有着朦胧向往的普通读者。翻开书页,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的窗,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我并非一下子就读懂了里面的每一个字句,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些古雅的词汇而停下来,默默地在脑海中回味。但正是这种“不甚了了”的感觉,反而激起了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去体会那个时代文人的忧国忧民,去感受他们笔下的山川风物,去猜测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即使有些篇章的叙事结构略显松散,有些思想的表达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被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历史印记所打动。这是一种与过往对话的体验,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仿佛我不再是孤独地存在于当下,而是与那些早已远去的灵魂,在同一片星空下,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我时常会想象,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午后,一杯清茶,一卷《曾纪泽集》,该是多么惬意的时光。

评分

《曾纪泽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为细腻和多元的体验。我发现,这本书并非是单一主题的著作,而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曾纪泽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有时,他会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历,那些跌宕起伏的往事,那些刻骨铭心的教训,都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回放。有时,他又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对某个事件进行独到的见解,让我不禁为他的学识和才华所折服。最让我动容的是,在那些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他对家人的思念,他对朋友的珍重,他对国家的忠诚,都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虽然有时候,他的叙述方式略显繁琐,或者某些段落的情感表达略显夸张,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挚和力量。这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他一同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名参与者,和他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对于《曾纪泽集》的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术上的探究,不如说是一种情绪上的共鸣。我惊叹于曾纪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依然能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他的文字,时而沉郁顿挫,字字珠玑,仿佛压抑了无数的情感和思考;时而又豁达洒落,不拘泥于小节,显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探讨,那些对世事变迁的洞察,虽然没有惊世骇俗的理论,却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岁月沉淀下来的通透。读他的文章,有时会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过往。他笔下的人物,或忠贞不渝,或奸佞狡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就站在我眼前。我甚至能感受到他对于忠奸善恶的道德评判,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种种无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刻意去寻找什么“知识点”或者“名言警句”,而是任由自己的思绪随着他的文字自由地飘荡。有时候,他的一些观点可能会引起我的不适,或者与我当下的认知产生冲突,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阅读变得更有意义。这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不再仅仅是读者,更像是他的知己,和他一起品味人生的甘苦,感悟历史的沧桑。

评分

《曾纪泽集》对我而言,是一场与历史的温柔对话。我没有苛求它能够提供多么“有用”的知识,只是享受着与一位前辈精神上的交流。他笔下的风景,无论是壮丽的山河还是幽静的庭院,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身临其境。他对于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对于复杂情感的深刻剖析,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他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对待个人命运的考量,都展现了他作为那个时代一位杰出人物的担当与智慧。虽然有时他的文字会显得比较晦涩,或者某些段落的逻辑结构略显跳跃,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我被他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我不再仅仅是那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精神与情感的桥梁。我从他的文字中汲取养分,感受温暖,并试图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一种心灵上的升华。

评分

说实话,《曾纪泽集》在我手中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并没有抱着“学习”的目的去读它,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心灵的寄托。我喜欢那种在字里行间流连忘返的感觉,仿佛与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长谈。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贵贱,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甚至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扼腕叹息,或者因为某个情节的巧妙安排而会心一笑。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都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常常让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有时,他的某些观点可能会挑战我固有的认知,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我对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纯粹的、不受干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世界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体会那个时代的脉搏。我不再是那个忙碌的现代人,而是化身为那个时代的某个过客,与他一同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评分

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曾纪泽集

评分

曾国藩次子,办事路数比较接近李鸿章,出使列强,不辱使命,收回伊犁,不世奇功。惜乎传世文章太少,无从考见当时办理外交之风姿。

评分

书不错,价格实惠!书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评分

书不错,价格实惠!书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评分

书不错,价格实惠!书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